資源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這個朝代與秦朝遙相呼應:同樣以強大武力終結亂世,奠定后世數百年的制度根基;同樣因濫用民力、征伐無度導致民怨沸騰;同樣在輝煌中驟亡,僅歷兩代君主?!边@個朝代是( )A.漢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2.隋朝大運河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鑿,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這一工程建設方法體現了( )A.發展經濟的理念 B.保護生態的理念 C.順應自然的理念 D.與民休息的理念3.自7世紀初開始,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公平、最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響著教育和整個社會。有學者評論說:“該制度是真正值得贊賞和模仿的?!薄霸撝贫取闭Q生于( )A.唐太宗時期 B.武則天時期 C.隋文帝時期 D.隋煬帝時期4.唐朝設立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等機構。其中,國子監負責全國教育及考試,軍器監負責弓弩盔甲等軍需用品的制造。這表明唐朝( )A.政府管理趨于完善 B.改革基層組織 C.官僚機構相互制約 D.提高文臣地位5.安史之亂使得北方生產大受摧殘,田地荒蕪,人們流離失所,許多州縣成為廢墟。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央權力衰微。上述現象說明安史之亂的影響是( )A.給予唐朝以致命的打擊 B.使邊疆地區局勢更加動蕩C.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 D.出現了藩鎮割據的新現象6.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南唐的統治者在本國內“保境息民”,興修圩田塘浦,使江南水利系統超越唐朝水平。由此可知( )A.戰亂導致民生艱難 B.經濟重心完成南移C.北方生產條件惡化 D.南方地區得到開發7.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人則為相,出則為將”。唐朝的著名將領中,有很多都是番將,如史大奈,突厥特勤(官職名稱);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次子;執失思力,東突厥執失部首長。他們皆受唐太宗重用,戰功卓著。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 )A.唐太宗善于納諫且虛懷若谷 B.唐朝時周邊各民族都已臣服C.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時期尚武風氣十分盛行8.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先后正式派遣的遣唐使次數為12次。每次人數少則100多人,多則500人左右。如此龐大使團來華充分說明了( )A.日本到中國海路的通暢 B.中國文化強大的吸引力C.中國文化完全適用日本 D.唐詩是中日交流的載體9.1900年在甘肅敦煌發現了一卷首尾完整的《金剛經》,卷末印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這卷《金剛經》墨色鮮明,刻鏤精美,字體端莊凝重,古樸大方;圖畫和筆法都很純熟。由此可見( )A.雕版技術最早出現在唐朝 B.當時的雕版技術已很成熟C.說明了佛教在唐朝最盛行 D.說明雕版技術由政府掌控10.豪強地主隱瞞田畝,逃避稅收,始終是宋代社會一大問題。以全國耕地數而言,真宗時達五百二十四萬頃,到仁宗后期竟只有二百二十八萬頃。為解決這一問題,王安石實行( )A.募役法 B.方田均稅法 C.青苗法 D.保甲法11.“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 使西夏的社會有所發展。”此史料認為遼、金、西夏民族政權能夠鞏固與發展的原因是( )A.少數民族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 B.游牧民族英勇善戰C.中原王朝的軟弱 D.少數民族統治者治理得當12.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哉乾元”卦辭,定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A.實現民族平等 B.彰顯草原文化 C.維護元朝統治 D.有效管轄邊疆13.宋代以前釀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為最重要的釀酒原料。這一轉變反映了宋代( )A.小麥種植技術的突破 B.全國經濟重心南移C.釀酒業依賴進口原料 D.商品種類日益增加14.宋朝與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乃至非洲都保持著密切的國際貿易。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宋錢趨之若鶩,宋錢幾乎成為他們的國際貨幣。這說明宋朝( )A.對外貿易繁榮 B.經濟重心南移 C.錢幣制作精美 D.閉關鎖國政策15.“如果沒有中國的這個發明,就不會有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就不會有哥倫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各國間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辈牧弦庠谡f明指南針的( )A.誕生背景 B.發明過程 C.傳播方向 D.對外影響16.《明太祖實錄》載“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睘榇嗣魈妫? )A.遷都北京 B.廢除丞相 C.分散兵權 D.分封諸王17.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僅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船隊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能夠準確地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風、海流進行航行。鄭和船隊( )A.開創了東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線 B.表明海外貿易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C.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體現明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綜合實力18.清朝康雍乾時期,清廷在臺灣各處設立書院24所,從內地延請教師到書院任教,推行儒學,實施教化。這些措施旨在( )A.創立八股取士 B.增強文化認同 C.鞏固經濟體系 D.奠定疆域版圖19.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外國商船只允許在廣州??抠Q易,不得再進寧波,不準進入浙江??冢婚_廣州一口通商。這一政策( )A.禁止了中國的對外交往 B.造成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C.消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D.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20.徐光啟聽到閩越有甘薯的消息后,便設法引來薯種試種。取得成功后,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下了指導生產的《甘薯疏》,用以推廣甘薯種植。這主要體現了他( )A.關注科學理論 B.得到百姓支持 C.重視數據分析 D.注重實踐與總結二、材料題21.制度創新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6分)材料一 科舉制不僅彌合了階級間劍拔弩張的分裂狀態,而且讓階級內部以一種更科學、標準與規范的形式完成對社會資源和政治身份的分配。科舉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摘編自李木洲、唐宇聰《科舉制興廢的人學視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哪位帝王在位時創立了科舉制?(2分)該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2分)武則天在位時,為完善科舉制創立了何種制度?(2分)明朝在科舉考試上作出了怎樣的創新?(2分)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br/>——《續資治通鑒長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列舉宋太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具體措施。(4分)材料三 元統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摘編自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3)根據材料三,寫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實行什么制度?(2分)該制度是何時廢除的?(2分)元朝又是如何管理臺灣和西藏的?(4分)材料四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所致。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摘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了強化皇權,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為了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什么機構?(2分)清朝時哪一機構的設立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分)22.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更成為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對歷史上某些“貴中華,賤夷狄”的陳腐觀念,他開明地認為:“夷狄亦人,其情與中夏不殊。”他把“撫九夷以仁”當作“君之體”,宣稱“我今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摘編自劉潔《從唐代邊塞詩看唐代的民族政策》(1)據材料一,唐太宗時期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2分)試舉唐太宗時期一則具體史實說明。(2分)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薊以北,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2)材料二中“契丹”和“黨項”分別建立了哪一少數民族政權?(2分)據材料二,概括他們制度建設的共同特點。(2分)材料三: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差人送至雄州交割。——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3)材料三中“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反映的是哪一事件?(2分)材料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后來被哪一民族所滅?(2分)材料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4)根據材料四,試分析當今我們應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念。(2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據材料一,指出從西漢到南宋南方戶數變化的趨勢。(2分)材料二 兩宋時期經濟發展概況領域 概況農業 “蘇湖熟,天下足”,蘇湖地區成為國家糧食和賦稅的重要來源地手工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中心,南方造船業超過北方;東南絲織業產量和質量超過北方商業 北宋熙宗十年,全國商稅總收入南方占總數一半以上;南宋時“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摘編自項明權《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及對社會主義建設之啟示》(2)據材料二,概括兩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4分)材料三 南方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還有豐富的資源。東晉南朝時,牛耕技術在南方逐漸普及,唐代發明了曲轅犁。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黃河流域屢遭戰亂,而南方地區相對安定,接納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亂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使黃河流域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由戰亂前的60%下降到37%,長江流域首次成為中國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為南方經濟注入新的力量。——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4分)(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我國經濟重心的變化情況。(2分)24.對外交流是一個國家進步發展的動力,反之則會起阻礙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 唐朝時期,中央政府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等機構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當時,中國與高句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泥婆羅(今尼泊爾)……赤土(今泰國)、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亞非地區的70多個國家都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材料二 鄭和的出使遠航,在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創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團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以及鞏珍著《西洋番國志》,分別記錄了航行諸國的見聞?!多嵑秃胶D》和鄭和的《針位編》,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的資料。材料三 清朝時期,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事,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閱讀上述材料,圍繞其主題提煉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00~120字之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A C D C B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C B A D B D B D D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計60分)21.(1)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殿試制度;實行八股取士。(2)在中央分化相權,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設通判分知州的權力設轉運使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抽調地方精兵充實中央禁軍。(3)行省制度;明朝;澎湖巡檢司;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或宣政院)。(4)廢除丞相制度,設五軍都督府;錦衣衛;軍機處22.(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文成公主入藏。(2)契丹:遼;黨項:西夏。特點: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3)事件:澶淵之盟。民族:女真。(4)觀念:民族團結、平等、共同繁榮。(言之有理即可)23.(1)趨勢:南方戶數占比不斷上升;南方戶數從落后北方到逐步超過北方。(2)表現:南方農業發達;南方手工業水平超過北方;南方商業發展優于北方;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優于北方(3)原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先進生產工具的傳入;南方社會安定;北民南遷,帶來勞動力等。(4)變化情況: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24.(1)政策:閉關鎖國政策。(2)示例:觀點:對外交流促進國家發展。論述:唐朝時期政府實行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推動了中外交往,如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來華學習中華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推動了中印文化交流,鑒真東渡日本推動了中日文化交流。通過與亞非70多個國家的廣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繁榮和進步。鄭和下西洋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航海技術的發展,也提高了明朝在海外的影響,推動了國家發展。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與外界隔絕,錯失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最終在鴉片戰爭中被西方列強打敗,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總之,對外交流促進國家發展,閉關鎖國導致國家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為國家發展提供新機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昌吉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