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和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2.教學難點分析、認識早期文明發展呈現多元性的不同時空條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一、導入 以《世界地形圖》回憶初中所學古代文明引入本課。 聯系已知的知識,構建學習網絡,初步形成時空觀念。核心問題一 千載之上,人類文明緣何而起 1.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標志是什么? 選擇中國、外國及考古學三則關于“文明”概念的史料,引導學生探究“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的標志”。 從不同角度尋找文明概念的共性,加深學生對文明標志的印象,提高史料閱讀能力。2.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與文明產生有怎樣的關系呢? (1)展示西班牙拉文特巖畫原始人狩獵活動場景和課本阿爾及利亞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簡述原始農牧業的誕生。 (2)展示配套地圖冊《農業和畜牧業的起源》地圖,提出漸進問題:人類最早的農業和畜牧業起源地在哪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哪里?農牧業最早起源之處也是最早出現文明之處,二者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由此引入農牧業發展和文明關系的分析,并用邏輯關系圖講解其中關系。 此處關鍵在于明確農牧業發展與文明產生的關系,因此由古代文明誕生地與農牧業起源地的關系引入,激發學生求知欲。以邏輯關系圖講解、梳理教材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其中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課本上國家形成,文字產生的順序并非固定順序,要加以說明。核心問題二 多元并存,何謂一方水土一方人 1.世界古代文明分布有什么特點? 展示教材《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分析世界古代文明環境和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點。 此處一方面提高學生識圖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結合地理學科知識。2.比較世界古代文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何異同點? (1)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完成表格內容(含區域、代表文明、政治與社會制度和文化成就等項)。 強調60進位制、佛教和1-9數字,0的概念等現代世界普遍性存在的文化成就,了解人類文明是不斷延續發展的。 (2)完成表格之后,進行比較并歸納出世界古代文明既具有共同點,同時也展現出不同特色。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特色? 通過列表提高學生閱讀并提取信息能力,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各古代文明的基本情況。 此處為節省教學時間,可以作為課前預習也可以選擇分組進行。3.世界古代文明為什么表現出明顯的多元性? (1)展示關于蘇美爾文明的文獻史料、史詩泥板及蘇美爾藝術品烏爾軍旗局部圖,通過提問:為什么洪水傳說最早出現在蘇美爾史詩中和為什么蘇美爾人最早發明輪子使用戰車,引導學生感受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 (2)展示關于古埃及文明史料、古埃及地圖和莎草紙圖片,通過提問:為什么埃及在古代文明中最早完成初步統一和為什么蘇美爾人是用泥板記錄而埃及人使用莎草紙,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多元性的影響。 (3)綜合以上蘇美爾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問題,明確造成文明差異的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條件。之后,進行升華,為什么自然地理環境會對古代文明造成這么大的影響。這里強調古代,指出生產力水平對文明的影響。 (4)展示克里特文明遺跡、古希臘城邦圖、課本亞里士多德關于政體的材料、雅典公民大會圖、希臘地形圖等材料,通過分析古希臘文明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政治制度,進一步闡明生產力對文明發展的作用,明確古代文明多元性是受到地理和歷史條件的影響。 古代文明多元性是本課難點,選擇同為大河流域的蘇美爾和古埃及文明作比較,初步幫助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之后再以古希臘文明為例,既涉及地理環境影響,又通過縱向分析,強調生產力對文明發展的影響。小結 以時間軸方式展現古代文明,同時添加夏朝建立時間,強調時空觀念;以不同顏色展現其多元性和文明延續性。 加強學生時空觀念,整合本課重點知識。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認為歷史會因冷戰的結束而終結,古老的文明正在復蘇,因而提出了“文明沖突”論,并出版了《文明的沖突》一書。中國歷史學家錢乘旦卻說,這是“文明的回歸”。“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再次呈現,文明間的關系重新平等。文明將共存,人類將共榮。你認為,文明之間是否有高低優劣之分?文明的多元性是否必定意味著沖突,而沖突又意味著你死我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