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中古時期的亞洲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的角色及歷史影響2.教學難點奧斯曼帝國對歐洲、亞洲乃至世界歷史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一、課程導入 教師出示《亞洲地理位置示意圖》并引用(美)斯圖亞特 戈登觀點材料提問。 “公元500—1500年,當歐洲文明處于‘黑暗時代’時,亞洲伊斯蘭文明作為東方儒家文明與歐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橋梁,其本身的輝煌成就與東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導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出示《亞洲地理位置示意圖》,指引學生尋找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范圍,思考伊斯蘭文明橋梁作用,增強學生時空觀念意識。設問過渡:該書作者為什么對伊斯蘭文明評價如此之高?伊斯蘭文明又是怎樣形成的?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又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核心問題一、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與歷史地位 問題1.簡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教師出示阿拉伯帝國形成時間軸,引導學生快速復習初中學習內容,形成歷史時空概念。 教師在提供影像資料的基礎上,再結合課本講解,學生接受知識就比較容易。問題2.分析阿拉伯帝國興起原因并列舉其鼎盛時期的表現。 (1)興起原因 原因①:阿拉伯半島自然環境氣候惡劣,經濟發展受限,及對文明地區財富的渴求; 原因②:伊斯蘭教的創立有利于統一的阿拉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加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原因③:伊斯蘭教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原因④:阿拉伯政權不斷向外擴張的政策及宗教信仰推動了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教師從地理、宗教、宗教擴張等方面分析阿拉伯帝國興起原因,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能力。(2)鼎盛表現 教師出示表格,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列舉填寫阿拉伯帝國鼎盛表現。 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問題3.思考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分析材料,說明阿拉伯帝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①對西方:阿拉伯版本古希臘羅馬文化回傳歐洲、中國發明創造傳入西方,有利于西歐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和社會的轉型; ②對中國:阿拉伯的文學、天文學、數學和醫藥學等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材料,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能力。承接過渡:阿拉伯帝國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英國學者羅伯特,布雷福特說:“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如果沒有他們,歐洲就不會扮演那么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響,在15世紀,真正的文藝復興就不可能發生。”然而從11世紀開始,隨著阿拉伯帝國內部的分崩離析和突厥人、蒙古人的擴張,阿拉伯帝國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1258年蒙古軍隊攻占巴格達,殺死阿拔斯王朝最后一個哈里發穆斯塔辛(公元1242-1258 年),阿拉伯帝國覆亡。其后奧斯曼帝國崛起,取代阿拉伯帝國東西方交流使者的地位。奧斯曼帝國是怎樣崛起的?它和阿拉伯帝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我們接著看下面的內容。核心問題二、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異同 問題1. 簡述奧斯曼帝國興起的歷程? 教師出示時間軸簡介奧斯曼帝國興起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時空概念。 梳理奧斯曼帝國興起歷程,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問題2. 分析奧斯曼帝國政治、經濟概況與影響? 教師出示材料,通過分析材料,指出奧斯曼帝國政治發展情況與阿拉伯帝國類似,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最高統治者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軍隊的主宰。經濟方面農民和工商業者承擔各種苛捐雜稅;控制歐亞商路,一度繁榮。影響破壞了地中海區域正常的商業秩序和環境遭到破壞,促進新航路開辟。 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自學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問題3.比較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異同? 學生課堂討論,培訓發散思維,教師最終指出 相似之處: 疆域遼闊,都曾經地跨歐亞非三洲; 都信仰伊斯蘭教,實行政教合的統治政策; 對外積極擴張,實行民族壓迫政策; 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廣泛并產生世界影響。 不同之處: 所屬民族、興起的地區與所處時代不同。 阿拉伯帝國興起于阿拉伯半島,處于中古前期;奧斯曼帝國興起于小亞細亞地區,處于中古后期。 所實施的政策及影響不同: 阿拉伯帝國實施的政策促進了各地民族的交往與文化傳播; 奧斯曼帝國實施的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促使歐洲人尋求通向東方的新航路。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課堂有意識的發散訓練,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史學意識與素養。敘述過渡:奧斯曼帝國是繼早期的阿拉伯帝國之后,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統治時間最長久的國家。在這片曾經混亂和喧器的土地上,它實行的是專制而有效的統治。只是到了后期,西方的政治和經濟壓力,導致奧斯曼帝國行政管理的衰弱和內部經濟的衰落,由此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才開始沒落。我們通過研究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相關問題,對中古時期西亞的文明有所了解,而在同一時期,南亞和東亞的文明具有與西亞不同的特點。核心問題三、中古時期的南亞與東亞國家 問題1. 感受南亞印度多宗教共生的特點,比較南亞印度笈多帝國與德里蘇丹國異同? (1)多宗教共生的南亞印度 教師出示時間軸列舉不同時期在印度出現的宗教,讓學生對多宗教的南亞印度形成初步印象。 那么這些宗教又是怎樣共生共存的? (2)比較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的異同 時空觀念加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升學生史學思維能力。想一想:依據材料說一說德里蘇丹國的歷史特點。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得出德里蘇丹國特點①信奉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稱為蘇丹,掌握最高權力;②通過軍事征服建立;③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并存,印度教依然對社會有很強的影響力。 以史料分析形式加深學生對歷史史實理解,層層遞進,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問題2. 比較古代日本與朝鮮的異同?思考東亞文化圈形成的特點和原因。 (1)比較古代日本與朝鮮的異同 (2)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亞文化圈形成的特點和原因?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東亞文化圈特點結論:以漢文化為主導;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深受其影響。 形成原因:魏晉南北朝特別是隋唐繁榮的經濟與豐富多彩的文化對周邊民族有吸引力。 (備注:古代朝鮮與日本雖然都受中國文化影響,但各自的國情不同,所以朝鮮和日本的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朝鮮形成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并長期穩定,而日本則形成了以武士階層掌握實權的幕藩體制。) 教師首先列舉古代日本與朝鮮發展的時間軸,然后依據歷史史實進行分析比較,將歷史分析建立在史學基礎之上,為學生能力提升搭梯子,不是建立在空洞的想象之上。課堂活動 總結升華本課教學內容,帶領學生比較分析西亞、南亞、東亞不同的特點,畫龍點睛,拔高課堂高度。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