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百校高二期末考試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下表為不同地區出土的人骨樣本中牙齒的平均磨耗等級統計表。據此可知( )對比組 地區 平均磨耗等級 經濟類型故如甲木組 西藏 4.4 牧業為主下王崗組 河南 3.7 初級農業游邀組 山西 4.2 原始農耕洋海組 新疆 4.1 農牧兼營西山組 甘肅 3.3 小米農業A. 農業革命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B. 邊疆地區的人地矛盾突出C. 農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D. 中原地區的磨耗等級最高2. 考古發現,商代祭祀常用人牲,甲骨卜辭中記載“貞:其刈羌用于祖乙”,顯示以羌人獻祭祖先;而周代祭祀強調“明德慎罰”,青銅器銘文《何尊》記載“唯王恭德裕天”,突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理念,祭祀多用牛羊等犧牲替代人牲。這一變化反映出( )A. 青銅鑄造技術的革新 B. 治國理念的轉變 C. 區域經濟格局的調整 D. 等級制度的強化3. 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貨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 )A. 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 B. 周邊民族對華夏的認同C. 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 D. 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4. 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前,貴族“庶長”掌握軍政大權,可自行任命屬官并世襲封地。變法后,設立二十等軍功爵制,“斬一首者爵一級”,各級爵位均對應田宅、仆役等賞賜,但不再授予世襲領地,且需定期接受中央考核。爵至“徹侯”者雖仍有食邑,但需由朝廷派遣“相”等官員治理封邑。這種變化反映出,秦國( )A. 宗法血緣關系的強化 B. 社會轉型的發展趨勢 C. 貴族政治傳統的延續 D. 軍事征服速度的減緩5. 如表為秦始皇巡游時留下的刻石文(摘選),體現了( )刻石 刻文泰山刻石 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瑯邪臺刻石 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書同文字碣石刻石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A. 重建社會秩序 B. 宣揚個人功績 C. 推崇儒家倫理 D. 推行嚴刑峻法6. 《漢書 晁錯傳》載:文帝時,晁錯上《言兵事疏》稱“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僨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日‘謫戍’。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后以嘗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后入閭,取其左”。這段記載可以折射出( )A. 秦朝兵役制度的靈活性 B. 當時民眾對暴政的憤怒C. 漢代兵制對秦制的繼承 D. 商人社會地位不斷提升7. 《漢書》記載:“(漢)惠帝拱己,高后(劉邦之妻)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武帝晚年下詔表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這一時期( )A. 統治思想有民本傾向 B. 外戚干政逐漸常態化 C. 黃老之術未真正推行 D. 儒家和法家持續爭鳴8. 東漢順帝時期,張綱任廣陵太守,到任后“單車人賊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親為安集,招懷荒散”,成功招撫張嬰領導的數萬起義軍,并奏請朝廷免除當地賦稅三年。同時,南陽太守杜詩“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張綱與杜詩的施政舉措( )A. 推動了地方治理模式的創新 B. 強化了豪強的政治統治C. 緩解了地方社會的統治危機 D. 促使了選官標準的轉變9. 如表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錄節選。該目錄節選可以用來佐證( )序言 不可思議的砂糖第一章 歐洲的砂糖從何而來第二章 加勒比海與砂糖第三章 當砂糖遇到茶葉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隸第八章 圍繞奴隸與砂糖的政治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終結——甜菜的挑戰A. 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 B. 美洲作物外傳改變了世界格局C. 物種交流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加強 D. 海洋探險活動提高了糧食產量10. 王禎《農書》記載:“江南水田,土熱易燥,故用‘塘浦圩田’之法。先以筑堤障水,次開浦通流,又置斗門以時啟閉。凡圩內每田一畝,歲收三石;旱則車水灌田,澇則決閘泄水,故無兇年。”這可用于說明元代江南地區( )A. 水田收成高于旱地 B. 水利技術世界領先 C. 糧食安全得到保證 D. 農業生產精耕細作11. 如表內容出自1899年大生紗廠《廠約》。據此可知,大生紗廠( )·(進出貨、銀錢帳目等董事之下)執事之功過,皆其(董事)功過。 ·年終核明結總,開具清折,另刊帳略,分別咨商務局寄各股東。 ·每年余利,除提保險公積外,分十三股,以十股歸股東……兩股歸紳董,一股歸各執事。A. 封建買辦色彩濃厚 B. 實業救國宗旨突出 C. 現代企業特征明顯 D. 企業經濟效益顯著12. 據考古發現,公元前15世紀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底比斯城出現了谷物倉儲租賃和手工業作坊租賃的紙草文書。谷物倉儲租賃按倉庫容量收取固定數量的小麥作為租金,手工業作坊租賃則允許承租人使用場地和工具,以成品陶器的一定比例作為報酬。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古埃及( )A. 土地國有制度的瓦解 B. 租賃經濟呈現契約化特征C. 商業資本的原始積累 D. 手工業者社會地位的提升13.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興起“金融創新”浪潮,對沖基金、貨幣互換公司等新型機構大量涌現。這些機構依托衛星通信與計算機算法,將東京、倫敦、紐約的外匯市場24小時不間斷聯動,通過跨境套利交易實現資本快速流動。某國央行試圖通過提高利率吸引外資流入,卻因全球資本瞬間撤離而引發本幣貶值。這一現象反映出( )A. 國家主權意識顯著增強 B. 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C. 金融創新提升經濟穩定 D. 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全球經濟秩序14.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一方面將北京打造為軍事防御重鎮,多次親征北方蒙古勢力,以“天子守國門”的態勢穩固邊疆;另一方面,大力疏浚大運河,確保江南地區的糧食、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北運,滿足都城龐大的物資需求。同時,在北京大規模興建宮殿、壇廟等建筑,確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都城禮儀制度。這一系列舉措反映出明朝( )A. 以軍事征服為治國重要戰略 B. 南北經濟格局發生逆轉C. 都城建設注重多重功能整合 D. 文化專制達到頂峰狀態15. 下面是咸豐年間(1851—1861年)由廣東順德縣(今順德區)因貨運而開通的前往各市鎮及縣內的水路航線數量統計圖。據此可知,珠三角部分區域在當時( )A. 區域經濟聯系密切 B. 城市化進程加快 C. 貨運貿易更網絡化 D. 傳統農業商品化16. 1925年《申報》記載:“滬海道尹公署接衛生署函稱,近來市場售賣之罐頭牛乳,多摻雜米粉及水,致營養成分銳減,且有酸敗變質情事。茲特通令各商號,凡經銷牛乳罐頭者,須于包裝顯著位置標明原料成分及保質期,違者沒收貨品并科以重罰。”這一記載反映出當時( )A. 實業救國思潮廣泛傳播 B. 政府強化食品質量監管C. 民眾消費習慣發生改變 D. 西方商品壟斷國內市場17. 如表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及下屬研究中心主要合作一覽表,這表明我國致力于( )時間 合作大事70年代初 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會議,菲律賓總統向中國代表團贈送了國際水稻研究(IRRI)研發種子1984年 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開展穿梭育種合作項目1987年 國際水稻研究(IRRI)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在杭州聯合舉辦“國際水稻研究會議”A.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B. 落實科教興國戰略C. 加強食品質量監督 D. 優化國民飲食結構18. 晚明時期,陜西發生大旱,李之藻上疏朝廷“請令西士龍華民等,以西洋水利法指導開渠鑿井”,并主持刊印《泰西水法》;崇禎年間,徐霞客為考察黃河水患根源,“不避風雨,不憚虎狼”,跋涉數千里撰寫《溯江紀源》;清初,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痛陳“賦役不均,民生憔悴”,主張“均田賦、寬徭役”以挽救危局。這些舉措反映出( )A. 傳統科技的系統性突破 B. 西學東漸思想的制度化實踐C. 士人階層的保守性增強 D. 經世致用思想在實踐中深化19. 明清時期,民眾對關公的崇拜達到高潮。關公形象在這一時期的西方文獻中也屢有出現。如下圖1、圖2所示。前者為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雇用中國福建畫師繪制,后者為17世紀后期荷蘭人據耶穌會教士與探險家的記聞、書信、報道等材料所繪。這些畫作可以體現出( )A. 西學東漸開闊國人視野 B. 中學西漸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C. 海禁政策影響文化傳播 D. 大航海時代開啟中西文明交流20. 15世紀末,歐洲學者在翻譯阿拉伯文獻時,不僅注釋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理論,還結合基督教教義展開“靈魂是否不朽”“理性與信仰關系”的辯論。部分學者通過邏輯推演質疑傳統教義,提出“以理性驗證信仰”的研究路徑,推動神學論證向學術化方向發展。這表明當時歐洲的學術研究( )A. 顛覆了教會的權威地位 B. 割裂了信仰與理性關聯C. 催生了科學革命的萌芽 D. 蘊含了豐富的理性精神21. 下表為15—19世紀美洲地區居民結構變化情況(估值),下列對表格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年份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種 原住民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1570年 1.27% 242% 0.25% 96.06%1650年 6.42% 8.95% 5.70% 78.93%1852年 7.77% 1447% 36.84% 40.92%A. 三角貿易是原住民人口衰減的根源 B. 殖民擴張引發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動C. 國際貿易促進區域人口結構的優化 D. 新航路的開辟消除了各洲間的隔閡22. 18世紀末,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將優質棉種引入恒河平原,并通過改良灌溉技術提高產量。同時,公司以壟斷性貿易協定迫使印度棉農低價出售原棉,再將其加工為紡織品返銷印度市場。英國這一系列舉措( )A. 推動了印度農業技術的革命性進步 B. 促進了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型C. 強化了殖民地對宗主國的經濟依附 D. 加速了印度傳統手工業技術革新23. 托勒密埃及王朝(前305年~前30年)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但一些記載托勒密國王宗教活動的官方銘文采用古埃及象形文字書寫,格式和措辭都盡量模仿法老時代的宗教銘文。托勒密國王也竭力表現得像古埃及法老那樣,參加對埃及神祇的祭祀活動。這些舉措旨在( )A. 彰顯政權統治的合法性 B. 擴大希臘文化影響力C. 傳承古埃及宗教文化 D. 推動區域文化的融合24. 2024年,“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行。論壇期間,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啟動“中亞石窟教字化保護項目”,并構建開放數據庫;與斯里蘭卡合作“佛教藝術比較研究”項目,通過數字化對比敦煌壁畫與康提地區石窟藝術。這說明( )A. 文物的數字化保護依靠國際合作 B. 敦煌成為絲路文化交流樞紐C. 全球化背景下文物歸屬意識淡薄 D. 現代科技助推文明交流合作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5.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周時期,國家政務主要由“卿事寮”和“太史寮”兩大官署分掌,前者主管軍事、行政等事務,后者負責宗教、文書記錄等工作。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崛起,各國紛紛設立相職,相不僅總領百官,還兼管國內經濟、外交等諸多事務。到了秦漢,三公九卿制確立,丞相成為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各部門分工明確且相對集中。——摘編自呂思勉《秦漢史》、錢穆《國史大綱》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春秋時期國家政務管理變化的歷史背景,并指出西周至秦漢時期國家政務管理演變的趨勢。2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元前89年,漢武帝頒布《輪臺詔》,歷代對其有不同看法。材料一 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烽火臺),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漢]班固《漢書》材料二 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銳輕死之士充滿朝廷,辟土廣地,無不如意。及后息民重農,而趙過之儔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材料三 武帝一紀,征伐、宮室、祭祀、詩樂之事,無歲無之,獨農桑之務未嘗及焉。至是,始親耕巨定(地名),是殆悔心之萌乎?——[明]王祎《大事記續編》(1)分別概括上述材料對《輪臺詔》的不同看法。(2)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簡析影響歷史事件評價的因素。2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底特律的衰落是極為嚴重的,但它并不是個案。在1950年的美國十大城市中,有8座城市的人口此后至少下降了1/6。工業城市的時代已經結束,至少在西方國家如此,而且它們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些原來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已經成功地從生產產品轉為生產創意,但大多數仍然繼續行走在緩慢而無情的衰退之路上。在過去的50年里,擁有大量小型企業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由大型企業主導的地區;技能水平較高的城市遠比文化水平較低的地區更加成功。而底特律只有11%的成年人擁有大學文憑。相對于制造業的一枝獨秀來說,產業的多元化更加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底特律實際上成為了單一產業城市的典范。——愛德華·格萊澤《城市的勝利》材料三 1978年全國小城鎮僅2176座,至2000年則猛增至20312座,有近90%的小城鎮是在1978年之后出現的,平均每年增加820個以上。從1978年至2003年,全國20萬至50萬人的中等城市從59個增加到213個,50萬至100萬人的大城市從27個增加到78個,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從13個增加到49個。中國城市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與持續發展,極大推動了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向其現代形態的結構轉型與本體創新。所以說,如果沒有當代工業化進程,就既不可能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也不可能有令世界矚目的城鎮化。——劉士林《城市中國之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長安城布局所體現的設計理念。(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底特律等工業城市衰落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分析當今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政治意義。2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世界史的宏大敘事中,戰爭作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歷史現象,始終與文化的發展演變緊密相連。古往今來,諸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戰爭與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深刻洞察與剖析。人物 主要觀點卡爾·施米特 (1888—1985年) 戰爭是政治的極端手段,它在重塑政治空間的同時,也必然對文化生態產生深刻影響;戰爭引發的人口流動、資源重新分配等,會改變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路徑。漢娜·阿倫特 (1906—1975年) 戰爭帶來的暴力與動蕩,使人們重新審視社會價值與文化根基;在戰爭的廢墟上,新的文化觀念可能會在對舊有文化批判與繼承中誕生。雷蒙·阿隆 (1905—1983年) 從社會學視角看,戰爭是社會結構變動的強大動力,這種變動反映在文化層面,表現為文化秩序的調整以及文化多元性的新發展。——摘編自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概念》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以“戰爭與文化重構”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福建百校高二期末考試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B【17題答案】【答案】A【18題答案】【答案】D【19題答案】【答案】B【20題答案】【答案】D【21題答案】【答案】B【22題答案】【答案】C【23題答案】【答案】A【24題答案】【答案】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5題答案】【答案】背景: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生產力發展,各國經濟政治變革需求增強。趨勢:政務管理從分散走向集中;權力逐漸向少數核心官員集中。【26題答案】【答案】(1)看法:材料一、二認為《輪臺詔》體現了漢武帝“止兵務(重)農”的政策轉向;材料三則認為《輪臺詔》只是權宜之計,無悔過之意。(2)因素:評價者的立場;評價者所持標準;時代變遷;史料考訂與發現。(任答2點)【27題答案】【答案】(1)皇權至上(皇城居中);等級思想(布局方正):抑商觀念(市坊分開);天人感應(對應星宿);天人合一(依水而建)。(3點即可)(2)人口下降;過度依賴制造業;轉型緩慢(技術創新不足);高層次人才少;產業單一。(3)特點:發展迅速;多層次城市體系逐步完善;與工業化高度關聯;與改革開放相互促進。(3點即可)意義: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中國特色發展路徑;增強民眾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提升中國國際地位。(2點即可)【28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戰爭是推動文化重構的重要力量。闡述:戰爭通過多種途徑深刻重構文化。亞歷山大東征推動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希臘文化隨軍事征服傳播至西亞、埃及等地,與當地文化融合,出現了諸如亞歷山大圖書館這樣集文化交流與知識匯聚的場所,印證了戰爭改變文化傳播路徑;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其殘酷的方式,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它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非和北非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新興民族國家獨立后大力復興本土文化。例如印度獨立后,重拾傳統宗教與藝術,推動民族文化發展,打破西方文化主導的局面,實現了文化秩序的調整與多元性發展。綜上所述,從亞歷山大東征的文化交融,到兩次世界大戰后文化觀念革新與秩序重塑,戰爭通過改變傳播路徑、催生新觀念、調整文化秩序等多元途徑,成為推動文化重構的關鍵力量。它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促使不同文化在碰撞與反思中不斷發展演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