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荔縣2024-2025學年(下)高二年級期末質量檢測試題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選擇題用2B鉛筆將正確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用0.5mm黑色墨水簽字筆答在答題卡的指定答題區域內,超出答題區域答案無效。3.答題前,請將姓名、考號、試卷類型按要求涂寫在答題卡上。第Ⅰ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石峁遺址發現了距今約4000年的高等級建筑基址、玉器和青銅器殘片,其中部分玉器的形制與良渚文化玉器高度相似,青銅器冶煉技術則與四川三星堆文化存在關聯。這最能說明( )A. 中原地區已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 B.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形成統一王朝C. 早期文明存在區域性交流與互動 D. 商周文明直接繼承西北地區文化2. 如圖為“周公輔成王”畫像磚。此類畫像磚在東漢以后才大量出現,周公個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漢人心目中“踐祚當國”、大權獨攬的攝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領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長者。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 正統思想的確立 B. 政治形勢的需要 C. 抑制王侯的訴求 D. 社會風俗的變遷3. 十六國史料所呈現的君主“史相”,有一種“模式化”的典型特征,可稱為誕載之異與奇表之異。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神異與奇表幾乎都能在歷代華夏帝王的“神異庫”中找到對應者。這一現象本質上反映了當時( )A. 民族政權進行華夏正統性符號化建構 B. 各民族首領強調本民族的獨特性C. 游牧民族對中原政治傳統被動模仿 D. 少數民族開始出現華夏認同觀念4. 唐中后期,賦稅混亂不一,“邦賦既無定限”,“率稅少多皆在牧守裁制”。宰相楊炎提出“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這一主張旨在( )A. 擴大斂財空間 B. 應對內部危機C. 抑制土地兼并 D. 減輕人身控制5. 讀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①的開通使中國絲織品傳向南亞、東南亞B. 唐中期后②東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漸下降C. 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從事中介貿易D. 游牧民族多沿著④西遷到小亞細亞等地區6.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變法,歷任太子中……三司使等職。熙寧五年,淮南饑荒,沈括受命巡察,發放常平倉錢糧,疏通河渠。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富縣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后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材料中沈括經歷主要可以用于探究宋代( )A. 科舉完善與社會流動 B. 經濟繁榮與社會保障C. 士人品格與科技進步 D. 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7. 《明史》載,明英宗天順(1457—1464)年間起,“巡撫之寄專,而監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張)”。這反映的史事是( )A. 元朝實行的行省制自此廢除 B. 明廷強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C. 朝廷委任巡撫總攬一省行政 D. 削弱巡撫權力防止地方割據8. 19世紀60年代,國人對埃及歷史的認知興趣集中于埃及古史與古典文化的特征,將其近代被侵略的歷史一筆帶過。20世紀初,國人更加關注埃及的被殖民史,埃成為國內所作亡國史中涉及最多的國家,且作品中大多加上作者對埃及衰亡原因總結。這一變化表明當時( )A. 制度變革成為朝野共識 B. 維新派重視營造改良的氛圍C. 救亡圖存成為時代強音 D. 民主革命成為社會主流思想9. 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歷史學家顧頡剛在《中華民族只有一個》中說:“日本人在(泰國)退羅宣傳桂、滇為撣族故居,而鼓動其收復失地。某國人又在緬甸拉攏國界內之土司,近更收納華工,志不在小。”這一論述旨在( )A. 喚起民族認同 B. 鞏固統一戰線 C. 抗擊日本侵略 D. 維護領土安全10. 據1951年《人民教育》第3期記載,華北地區掃盲教材中設有《新國旗》一課,描述“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紅色象征革命,五星象征全國人民大團結”;東北農村掃盲班學員在學會寫“毛主席”等字后,自發在村頭黑板報寫下“跟著毛主席走社會主義道路”。這主要反映了( )A. 意識形態建設融入社會教育 B. 土地改革推動文化教育普及C. 翻身農民政治覺悟大幅提高 D. 社會主義改造激發建設熱情11. 哪吒原為佛教護法神,傳入中國后逐漸演變為中國神話中的英雄。而在當代影視改編中,哪吒形象又展現出新的魅力。1979年《哪吒鬧海》塑造反叛強權的經典形象,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則突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哪吒形象的演變( )A. 彰顯新時期改革創新時代精神 B. 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C. 反映市場經濟下文化消費大眾化 D. 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創新12. 現收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亡靈書》是一部在莎草紙上彩繪圖畫的作品。下列文明成果最有可能在此作品中出現的是( )A. 人首飛牛石雕 B. 萬神殿 C. 那爾邁調色板 D. 桑奇大塔13. 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亞歐大陸幾個重要文化區域的形成和發展,下圖為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對圖中四條遷徙路線形成的新族群表述正確的是( )A. ①建立第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 B. ②建立的帝國多次入侵兩河流域C. ③推動了“希臘化世界”的形成 D. ④推動了古印度向封建社會過渡14. 17世紀初,某位西班牙劇作家在其作品中提及的中國瓷器圖案被廣泛運用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陶藝和瓷器設計裝飾中。墨西哥民間也流傳著華人女子美蘭(1601—1688)把中國刺繡和服裝剪裁等技藝傳授給墨西哥婦女的傳說。與這些文化現象密切相關的是( )A. 隆慶皇帝廢止了海禁政策 B. 西班牙掌握世界殖民霸權C. 大批華工前往美洲“淘金” D.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起15. 1836年法國政治家米歇爾·舍瓦利耶首次將使用拉丁語族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的美洲地區稱為“拉丁種族”。這一概念的提出與19世紀歐洲和美洲的政治、文化博弈密切相關,旨在通過強調語言和文化的共性構建區域認同。據此可知拉丁種族概念的提出( )A. 帶有濃厚的文化霸權主義色彩 B. 推動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C. 鞏固了法國在拉美的殖民統治 D. 體現了美英對拉美的政治滲透16. 《新加坡公共政策年鑒》載:1959年自治后,政府重構教育體系,英語為行政語言,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作為母語必修,但母語課程僅占課時的20%;所有學校須懸掛國旗、背誦《國家信約》。據此可知,新加坡多元文化政策的核心目標是( )A. 構建實用主義框架下的國家認同 B. 以教育為工具促進民族深度交融C. 通過語言統一來實現文化同質化 D. 依托地理優勢發展多元文化經濟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尚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惠澤四方。其后代擇九州之中建都,在現今河南一帶。商朝歷史上曾多次遷都,但均未出河南。《尚書》對此進行解釋:“欲王自勉,明大德,立大中之道于民。”何尊銘文中記載:“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父民。”周公遵照其遺囑,花費大量資源“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最終將“天下之中”的位置精確到洛陽附近的登封縣。——摘編自史寧中《宅茲中國:周人確定“地中”的地理和文化依據》材料二 元代之前,幽燕地區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相當邊緣。兩宋士人主張幽燕之地的“夷狄化”,實為“天之所棄”。北京地位的真正穩固,要等到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及長期定都于此之后。明末學者李紱將《易》的東北之位與歷代圣賢以及道統聯系起來,視北京為華夏文明創始與興盛之源。禮學中獨尊南北向的實踐與觀念,自金元以降越來越多地被轉用于頌揚北京作為大一統王朝都城。清朝疆域橫跨長城內外,定都北京實為“天子自守邊”的看法得以根本改變,北京為“天下之中”觀念的興起。康雍乾時期,清朝官方逐漸發展出“五族一家”觀念,君臣往往將中國與大清互換使用,指代包括長城以北廣大疆土在內的清朝全部統治區域。乾隆《大清一統志》將清朝的朝貢乃至互市之國也包括在天下之內。——摘編自高波《“天下之中”轉移與元明清大一統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周確定“天下之中”的背景。(2)根據二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天下之中”演變的特點,說明“天下之中”演變承載的歷史價值。18. 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茶葉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近代中外商品文化交流中,茶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材料 順治十八年,達賴喇嘛主動向中央政府請求西藏輸送馬匹以換取茶葉。乾隆十一年,甘肅巡撫黃廷桂向皇帝上奏,甘肅番、民錯處,惟茶是賴。番、民都用糧食來換取茶葉,這極大地充實了地方財政。同時清政府也以邊疆地區是否恭順與邊茶貿易掛鉤。在外貿方面,茶葉成為清朝吸納白銀、抵御外國商品傾銷、保持貿易順差的有力武器。到18世紀末,在一百年的時間里,英國進口茶葉從6噸達到了11000噸,茶葉從貴族走向平民,迅速取代了酒類,成為國民飲品。大量的茶葉消費需求導致英國茶葉走私嚴重,同時對華貿易出現嚴重赤字。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三個最大的茶葉出口地:漢口的磚茶多流向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和俄羅斯;上海出口的紅、綠茶銷往歐洲、美國;福州出口的茶葉多是銷往南洋群島和南美洲。——摘編自羅伊·莫克塞姆《茶、嗜好、開拓與帝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清朝茶葉貿易發展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當時茶葉貿易的重要影響。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漸成系統。20世紀以來,戰爭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先后出現,巨大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特別是在二戰浩劫之后,人類清理廢墟進行城市重建,刺激了文物保護思想的進一步反省及其理論化過程。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注意到現代化在地球上的波及范圍已包括村鎮級的文化與自然環境。大型工程建設與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文化遺產和歷史地段的破壞問題已日趨嚴重。同時,當今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強力推進以及交通與通訊的快速發展,使那些過去鮮為人知的、處于第三世界偏僻與邊緣地區的少數族群的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他們的文化傳承或后繼無人或在外來政治、經濟及權力的壓力下手足無措。——摘編自莊孔韶《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與實踐的思考》材料二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人類文明多元發展的重要成果,讓人類文明得以賡續。文化遺產具有精神價值,不同國家的文化遺產都是自身的精神標識,蘊含著各自的精神觀念和價值追求。如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承載著先民們豐富的智慧、情感和記憶的文化遺產歸根結底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當人們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遺產時,可以超越一時一地、一國一族的胸懷,關注人類共同的利益和挑戰,從而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摘編自周利明、常雅倩《推動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發揮文化遺產重大作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挑戰。(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黃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黃河流域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容,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基礎,都城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魂脈。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摘編自張新斌《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圍繞“黃河文化的內容”,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大荔縣2024-2025學年(下)高二年級期末質量檢測試題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選擇題用2B鉛筆將正確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用0.5mm黑色墨水簽字筆答在答題卡的指定答題區域內,超出答題區域答案無效。3.答題前,請將姓名、考號、試卷類型按要求涂寫在答題卡上。第Ⅰ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D【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A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背景:歷史傳統的影響;王權建立增強政權合法性的需要;掌控全國的需求;“敬天保民”思想的繼承;地理勘測技術的進步。(言之成理即可)(2)特點:地理位置從洛陽到北京固定下來;內涵不斷豐富。(言之成理即可)歷史價值:見證了中國古代疆域的發展和政治中心的轉移;折射出儒家思想和禮樂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承載民族交融和“華夷一統”的信息;推動了獨特的天下觀和宗藩觀念的形成;解讀了中國國名的歷史淵源。(言之成理即可)【18題答案】【答案】(1)背景:國內,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和治理;農業商品化 和跨區域長途販運。國際:世界貿易網絡初步形成,茶葉在對外貿易中有重要地位。(2)影響: 對內:邊茶貿易有助于清政府邊疆治理和國家穩定;反映了當時游牧區和農耕區的經濟互補、相互依賴的緊密聯系。對外:改變英國人生活習慣、巨大的經濟利潤刺激了英國的茶葉走私;中國在中英貿易中的長期順差加劇了雙方的矛盾。【19題答案】【答案】(1)主要挑戰:戰爭和武裝沖突導致文化遺產被毀;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全球化影響下,一些文化遺產面臨消失風險;一些國家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導致文化遺產保護不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沖擊少數族群傳統文化。(答出三點即可)(2)重要性: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與文明的見證,見證著人類社會演進;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有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保護文化遺產有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可以推動國際社會樹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有助于推動學術研究和經濟社會進步。(答出三點即可)【20題答案】【答案】示例一 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基礎黃流域孕育了燦爛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則是黃河文化的基礎。黃河流域擁有適宜農耕的自然環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黃河流域成為中國早期農業的發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發展起來,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生。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實現了農耕工具由石器到鐵器的“革命”,誕生了以精耕細作為主導的農業體系,形成了在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以及勤勞節儉,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總之,由黃河流域孕育出的農耕文明,推動了黃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并深刻影響了華夏文明的進程。示例二 黃河文化擁有豐富的內涵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文化內涵豐富多樣。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基礎,承載著中國先民的農耕智慧和文化傳統。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在黃河流域興起,人們在此種植粟、黍等農作物,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也隨之產生。獨特多樣的農耕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和精神風貌。都城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自夏商周至唐宋,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如夏朝的陽城、西周的鎬京、漢唐的長安、北宋的開封等。這些都城兼具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完善以及工商業的繁榮,又匯聚來自各地的人才和文化,成為黃河文化中獨具魅力的部分。精神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魂脈。黃河流域孕育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多思想流派。這些精神文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總之,黃河文化涵蓋了農耕文化、都城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方面,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以上示例僅做參考,學生如有其他合理表述,請酌情合理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