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易傳·系辭下》中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古人認為,人類應以對待父母的方式對待自然,遵循“天道”發展農業生產。這體現出的中華文化內涵是( )A.敬天保民 B.厚德載物 C.自然無為 D.天人合一2.1916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青春》一文,提出“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他認為,只有青年深植社會、扎根人民,才能造就“菁菁茁茁之青年”,進而實現“青春中華”的理想。這一言論旨在( )A.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B.批判儒家學說C.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推動救亡圖存3.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阿吞神(太陽神)一神教改革,在全國確立“太陽頌歌”傳唱制度。平民每日需在田間吟唱頌歌:“太陽升起時,法老的眼睛注視四方。”這一制度( )A.促進了太陽歷的推廣普及 B.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內涵C.重塑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質 D.強化了王權對社會的掌控4.下面是雅典帕特農神廟中的部分浮雕。這些浮雕( ) 泛雅典娜游行場景 對外戰爭場面A.凸顯城邦政治民主特征 B.呈現人物豐富內心世界C.具化城邦集體意識觀念 D.彰顯希臘英雄崇拜風尚5.718年,日本修訂了《養老律令》,規定官員選拔須考察“德行、學識、才干”,其中“德行”標準細化為“孝、悌、忠、信”,要求候選者提供鄉里評議證明其孝行。這一舉措( )A.旨在鞏固封建集權統治 B.滲透理學的社會教化功能C.根源于隋唐的科舉制度 D.完善了地方官員考核機制6.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多次入侵兩河流域;公元前14世紀,其與埃及展開爭霸戰爭。赫梯人的戰車技術和冶鐵工藝也隨之傳播至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地區。據此可推知( )A.農耕民族被游牧民族所征服 B.民族遷徙助推區域文明進步C.印歐民族引領早期文明發展 D.早期戰爭孕育了跨洲大帝國7.下表是19世紀愛爾蘭人移民美國后的情況簡介。這( )領域 情況文化 約200萬愛爾蘭人遷入美國,主要聚居在紐約、波士頓。他們帶來了天主教信仰和凱爾特民俗傳統,如圣帕特里克節逐漸演變為全美性節日政治 愛爾蘭移民主導的城市工會運動推動了勞工權益保護藝術 愛爾蘭民謠、舞蹈與美國本土音樂結合,為紐約百老匯戲劇提供了靈感A.為美國現代化發展注入活力 B.改變了美國主流移民的價值觀C.引發美國社會文化認同危機 D.反映出歐洲殖民擴張方式變遷8.2013年德國啟動工業4.0計劃后,機械制造企業專業技術崗位缺口巨大,德國為此定向招募波蘭、捷克等國的自動化控制工程師。這些工程師帶來的模塊化編程理念,促成2018年德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38臺,成為全球第一、由此可見,德國工業4.0計劃的階段性成果主要得益于( )A.勞動力增量逐漸擴大 B.美蘇冷戰對抗態勢的結束C.知識精英的跨國流動 D.國家干預政策居主導地位9.菲律賓巴拉望島、印尼爪哇島均出土了漢朝五銖錢。菲律賓出土的五銖錢穿孔處有當地特色的繩系痕跡,印尼爪哇島發現的五銖錢與當地銀幣共存于9世紀地層。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海上絲綢之路具有一定影響力 B.東南亞經濟呈協同發展態勢C.五銖錢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主幣 D.傳播文化是貿易的主要動力10.廣鐘是指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廣州生產的自鳴鐘。此類鐘表以銅鎏金為框架,機芯采用英國或瑞士進口的擒縱裝置,表盤則施以廣琺瑯彩繪,上方則是象征吉祥的傳統圖案,座鐘頂部的圍欄、角亭以及底足裝飾一般為通雕的金碧輝煌的歐洲建筑樣式。由此可知( )A.朝貢貿易豐富了市民生活 B.工業革命提升了國人的時間觀念C.向西方學習成為主流思潮 D.商品流動推動文化在借鑒中發展11.近年來,南京某電商品牌將明朝云錦紋樣應用于西裝等現代服飾,依托亞馬遜歐洲站,進行“中國文化周”活動,單品點擊量超50萬次。敦煌研究院與天貓合作推出“數字供養人”計劃(供養人是指那些出資出力開窟造像的人),消費者在購買敦煌電子壁畫版權后,其衍生品如手機殼可直郵歐美。這反映了( )A.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B.合理利用是遺產保護的首要原則C.科技運用助力民族文化傳播 D.市場化成為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12.13世紀,留居中亞河中地區的粟特商人群體被察合臺汗國強制改信伊斯蘭教;遷往元大都的粟特商人群體則融入色目人體系;西遷至金帳汗國的粟特商人則與斯拉夫人通婚形成韃靼商人階層。這說明蒙古西征( )A.重構了區域政治格局 B.導致被征服族群的身份分化C.推動蒙古文化廣泛傳播 D.使歐亞商業呈現統一化發展13.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方且以聘盟為陰謀,借和約為兵刃……故兵之并吞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敝國無形。我之商務一日不興,則彼之貪謀亦一日不輟。”據此可知,鄭觀應( )A.主張振興實業以御外侮 B.承認西方文明的整體優勢C.深化了對工業化的理解 D.繼承傳統工商皆本的理念14.1952年后,埃及政府逐步弱化英語在行政和教育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規定所有官方文件、法律文本必須使用阿拉伯語,公立學校必須采用阿拉伯語教材。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埃及族群結構發生變化 B.阿拉伯國家國際合作意識增強C.古埃及文化遺產的復興 D.新興國家的文化自主意識提升15.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在埃及建立了“世界圖書館”,其鼎盛時期擁有藏書近50萬卷冊,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按字母排序的圖書館目錄。亞歷山大除了派人去雅典采購書籍和邀請學者,還規定所有造訪亞歷山大的船舶都要留下一份書籍留存于圖書館。亞歷山大的這些做法( )A.體現出雅典的文化成就突出 B.維系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穩定C.有助于促進區域文化的交流 D.加強了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16.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及其環境的熱潮,相關國際組織在此期間通過了一系列憲章和建議,以確定保護的原則、推廣先進方法,協調各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些國際組織的憲章和建議( )A.旨在維系和傳承民族精神 B.繼承并發展各國文物C.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D.研究和開發文物資源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公元1世紀末至3世紀,日耳曼人社會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發展,加速了階級分化,到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逐漸為洪水般的大遷徙所替代。為了給新增加的人口謀求生存的土地,在強大的實力支撐下,日耳曼人開始向歐洲南部慢慢侵蝕。此外,為了避開西遷匈奴人的騎兵,日耳曼人不得不向更南方的歐洲中部遷徙。日耳曼人大遷徙的過程.最初是通過和平手段進行的,隨著腐化的羅馬統治者對日耳曼人的壓迫,促使日耳曼人以戰爭手段反抗暴政,最終完成大遷徙。日耳曼人民族大遷徙,一方面加速了羅馬奴隸主舊政權的崩潰,另一方面為歐洲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人口遷移流動是一種十分復雜多樣的社會人文現象,也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及結構的兩大基本因素之一。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提出了托達羅理論,同時提出了“三部門兩階段理論”“三部門”分別為:“農業部門”“傳統城市部門”“工業部門”:“兩階段”為:一階段是缺乏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在傳統城市部門找到工作,二階段是在現代工業部門找到固定工作,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的。下表是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變化情況。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摘編自蔡霞《國內外人口遷移研究現狀綜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耳曼人大遷徙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945年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差異。(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評價歷史上的移民活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我國職業教育機構主要由國家行政部門和國有企業掌握,形成以中等專業學校(中專)、技工學校為主體的辦學格局。政務院頒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規定中等專業學校培養“具有必要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勞動者”。《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定為基本方針,天津等地率先試辦半工半讀學校,技工學校普遍開設勞動課。《技工學校暫行辦法(草案)》等頒布后,我國通過蘇聯模式實現標準化教學,并細化培養方案。1957年《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守則》頒布,將“服從國家分配”“愛護公共財物”等道德要求量化為畢業考核指標。材料二 繼將職業高中審批權下放至縣級政府后,1991年,國家教委允許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20%的專業課程。同年,又要求企業技術人員兼任職教師比例不低于40%,提出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體系。1996年《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辦學體制。一些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實踐“廠校一體”培養模式。1998年,教育部在3000所職校推廣“愛崗敬業”主題教育。1999年,教育部啟動“三改一補”政策,將專科院校、成人高校、重點中專改制為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從1980年的13所增至1999年的474所。——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俞啟定和霍震《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孫琳《新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變革》(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中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共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中國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不同,并分析推動20世紀90年代中國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發展的因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5年,英屬印度總督寇松借口孟加拉省面積巨大不便管理,對印度民族運動最重要的中心孟加拉實行分治。由于分治引起的政治、經濟和民族問題及英國的高壓政策,一場以反對孟加拉分治為導火線的民族解放運動在印度興起。對此,孟買著名工業家馮馬爾達斯認為,“關于機器和工廠設備的問題,我們在許多年內要靠國外市場,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而不是別的原因,我們最好不要鼓吹采取容易引起報復的措施”。國大黨奠基人之一的達達拜 瑙羅吉也擔心,英國人報復普遍的抵制運動而停止向印度出口機器。而國大黨內“激進派認為運動的發展必然會遭到殖民當局的鎮壓,因此主張迅速擴大運動規模”;溫和派則由于1906年英國自由黨上臺執政,對英國新一屆政府抱有期待,指責“激進派的行為會對國大黨造成嚴重危害”。最終,國大黨走向分裂。激進派甚至與主要由青年知識分子組成的秘密革命組織合作。秘密革命組織把發動群眾準備武裝斗爭估計得過于簡單,遭到殖民當局鎮壓后,出現個人英雄主義狂熱,興起暗殺和設置恐怖炸彈之風,“加劇了資產階級對革命的嫌惡,阻礙了革命運動的發展”。——摘編自胡波《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失敗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爆發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兩漢至明清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演化時代 演變 思想兩漢至魏晉 在先秦基礎上不斷完善 在君民關系上強調“立君為民”,更突出君民依存關系下的“政在安民”唐宋以來 對民本認識更加 認識到民眾的重要性,在民本觀上更為關注“民意”,強調“君責”明清 出現反思君主專制的思想傾向 在傳統民本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公天下”與“君為客”的主張——摘編自楊艷秋《兩漢以來民本思想的發展演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演化”提出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D2.D3.D4.C5.A6.B7.A8.C9.A10.D11.C12.B13.A14.D15.C16.C17.(1)原因:來自匈奴的外部壓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羅馬帝國統治的逐步腐化。(任答兩點即可)(2)差異:1945年以前主要是由歐亞非流向美洲新大陸,1945年以后是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1945年以前國際移民主要由資本主義國家主導,1945年后則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1945年以前多為廉價勞動力群體,1945年后技術性移民占比不斷提高。(3)評價:移民活動客觀上利于緩解流出地人地矛盾及人口生存壓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入地區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但也帶來文化等沖突,因此需要加強國家間的合作,共同應對。(言之有理即可)18.(1)共同之處:服務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導向;擁有制度化、法律化保障(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注重價值觀和道德教育;強調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關注制度化、規范化的辦學。(2)不同:前者辦學主體單一化,后者辦學主體多元化與社會化;前者主要是計劃指導,后者以市場為導向;前者教育層次以中等教育為主,后者教育層次向高等延伸;前者培養工業化急需人才,后者培養人才服務于市場經濟。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逐步確立;對外開放深化;產業升級的技術要求;新科技革命的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教育理念更新;政府的支持。19.(1)歷史背景:英國加緊侵略印度;國際形勢的演變(一戰等);印度民族工業與民族資本主義取得一定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壯大,建立國大黨,開始領導革命);印度民族起義的影響;印度民族意識的增強;社會矛盾的激化。(2)原因: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國大黨內部的分裂;殖民當局挑撥宗教矛盾沖突。意義:增強了印度民族意識;推動了革命力量的發展,為后續民族運動奠定了基礎;影響了亞非民族解放運動。20.示例論題:歷史經驗助推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演化。闡述:兩漢的民本思想之所以強調“立君為民”“政在安民”,這與兩漢吸取歷史經驗有極大的關系。西漢建立在秦末農民戰爭的灰燼之上,秦始皇好大喜功、施行暴政使得天下百姓無法正常生存,最終揭竿而起。西漢末年以來外戚專權、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導致農民無法生存,綠林、赤眉起義爆發。統治者為新生政權尋找法理依據,必然會出現民本思想在先秦“重民”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為民”“安民”的新民本觀。而唐宋則是建立在隋末農民大起義與唐末五代大動亂基礎上,這些事件的發生則與統治階級任意胡為、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有莫大關系。明清之際出現反思君主專制思想傾向的民本觀則與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相關,即與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弊端暴露相關聯。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一直在舊有基礎上、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不斷發展,這種發展是符合歷史演變邏輯的,對于中國歷史進步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