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麗江市第一高級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適應性月考(一)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考古學家在某遺址中發現了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高大的宮殿臺基,雄偉的城墻,數以千計象征權力與信仰的精美玉器。據此可知,該遺址( )A.城市建設初具規模 B.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C.社會等級差異顯著 D.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2.如圖為“宜侯夨”青銅簋。簋內銘文記述了西周時期周王冊封夨,將其遷徙到宜地,并賞賜給土地、人口等,通過該銘文能夠了解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內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3.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C.徹底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4.據史料記載,唐太宗征討遼東時,擄得少數民族百姓一萬四千口,按例當分賞將士,“上愍欺子夫婦離散,命有司平其直(值),悉以錢布贖為民”。此外,眾多少數民族將領也獲得唐太宗重用,他們或成為駙馬,或被賜予李姓。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 )A.開放包容的民族意識 B.兼收并蓄的文化觀念C.靈活務實的對外政策 D.選賢任能的治國手段5.北宋時,宋神宗曾憂心忡忡地說:“本朝……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矣。比之漢、唐,最為強盛?!彼紊褡谠诖怂f的“二虜”指的是( )A.遼、金 B.遼、西夏 C.金、元 D.西夏、金6.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進一步發展。下列史實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①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 ②出現了區域性商人群體③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④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市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百日維新前,梁啟超任教于湖南時務學堂,“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改良思想,信奉者日眾”。這體現了( )A.梁啟超的主張日益傾向于革命派 B.維新派在學術上的革命徹底性C.維新派希望得到更多人支持變法 D.維新思想顛覆了傳統文化8.1912年,陸骕在微祥因組閣受到臨時參議院的抵制而提出辭職,袁世凱強制參議院通過自己指定的閣員名單,并指派趙秉鈞代行總理職責。責任內閣成了總統的幕府班子,總理則是幕僚長。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A.北洋軍閥深受封建倫理思想的影響 B.責任內閣不符合中國國情C.參議院成為制衡袁世凱的重要機構 D.袁世凱企圖實行專制獨裁9.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1931年11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實行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各級蘇維埃政府廣泛吸收工農群眾代表參加政權管理;抗日戰爭時期,在政權建設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種變化主要源于A.國共兩黨階級斗爭推動 B.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C.抗日根據地的日益擴大 D.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性質的認識10.1953年6月,中蘇正式簽訂《關于供應海軍裝備及在軍艦制造方面對中國給予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六四”協定),我國向蘇聯訂購戰斗艦艇81艘以及飛機、海岸炮等技術裝備。這體現了當時中國( )A.發展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模式 B.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基礎C.已經關注國防工業的自主發展 D.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11.1980年,鄧小平對外交工作指示:我國要盡量延緩大規模戰爭的爆發,至少要爭取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時間。此后,我國改變以往“聯蘇抗美”或“聯美抗蘇”策略,實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政策。這一調整的主要依據是( ?。?br/>A.中美、中蘇和美蘇力量對比的新變化 B.中國領導人對大規模戰爭的預斷C.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來 D.現代化建設從高速到高質量變軌12.公元前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興起兩大強國。兩國之間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這兩國是( )A.波斯與希臘 B.埃及與印度 C.赫梯與亞述 D.漢朝與羅馬13.1188年馬格德堡市編纂的《馬格德堡法》是中世紀德意志第一部城市習慣法匯編,包括商人法、繼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訴訟程序等內容。該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區傳播,許多城市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律,這表明該地區( )A.城市自治運動不斷發展 B.王權和城市建立了同盟C.形成了統一的法律體系 D.封君封臣關系走向瓦解14.1916 年初,列寧指出社會主義革命是在一切戰線上,也就是說,在經濟和政治的一切問題上進行的一系列的會戰。由此可知,列寧旨在( )A.強調資本主義仍然有生命力 B.推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C.指出革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D.主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15.1950年,美國國務院組成了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名校22名專家教授在內的專門人才小組,借助大眾傳播理論、心理學和人類學知識,研究如何最有效地把代表美國和“自由世界”的聲音傳到“鐵幕”的后方。這表明( )A.美蘇竭力爭奪發展中國家 B.冷戰具有專業性C.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D.美國擴張的野心16.如圖所示為某同學用結構圖做的歷史學習筆記。在“③”處應該填入的是A.世界銀行的成立 B.美國無力完全主導世界格局C.一些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 D.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發展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0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了《濟貧法》。其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救濟貧民的一些社會福利措施,如對患病者和孤兒進行收容、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等。濟貧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矛盾,使掙扎在貧困線上的貧民可以得到國家和富人的救濟。1782年《吉伯特法》主張對窮人實行工資補助和救濟,并將這些法規國家化。1834年,議會修改了《濟貧法》,對濟貧方式做了重大調整,制定了“濟貧院內濟貧”的原則。1848年,英國議會通過《公共衛生法》,規定了對貧民的醫療衛生給予照顧。1870年,通過《教育法》普及了小學教育。隨著英國社會狀況和經濟問題的變化和發展,濟貧范圍不斷擴大,財政負擔不斷增加,濟貧制度的弊端也不斷體現出來。——摘編自單琳琳《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演變階段》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后,俾斯麥希望通過推行社會保險削弱經濟的不平等,以保護現有的傳統體制和鎮壓國內興起的工人運動?!啊滤果湹纳鐣咧皇窃谀w淺的層面上為了幫助貧困的集團和階級而制定;重要的是它力求維護普魯士——德意志國家,像俾斯麥的那樣,反對迅速成長的工人階級的運動——實際上它并非一種出于關愛的社會政策,而是出于恐懼?!闭腔谶@樣的政治目的,1881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一世頒布了歷史上著名的《黃金詔書》,設立帶有社團管理結構的三重保險體系。1883年通過了《醫療保險法》,1884年通過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通過了《養老保險和傷殘保險法》。——摘編自毛文園《俾斯麥執政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國政府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背景。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38年日本媒體對《論持久戰》的譯介情況(部分)整理表。《論持久戰》原文 日本媒體譯介 出處臺兒莊勝利之后平型關一個勝仗 臺兒莊戰役之后平型關戰役 《改造》敵之企圖是攻占廣州、武漢、蘭州三點,并把三點聯系起來。敵欲達此目的,至少出五十個師團,約一百五十萬兵員,時間一年半至兩年,用費將在一百萬萬日元以上。敵人如此深入,其困難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將不堪設想。至欲完全占領粵漢路、西蘭路,將經歷非常危險的戰爭,未必盡能達其企圖。 這一階段的末期,日本會投入150萬的兵力和上百億元以上的軍費,大約花費兩年的時間日本會構建一個連接蘭州、武漢和廣州的戰略進攻線。 《讀賣新聞》由于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 未見刊登 《改造》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未見刊登,增加“譯者注”,其內容是:“本章中主要分析日本的情況,強調日本是強大的國家,也有各種不利因素?!?《揚子江》材料二 1944年1月,日本大使館駐北京情報課資料室全文翻譯了《論持久戰》,譯文前言指出《論持久戰》是“觀察中共政策綱領的重要文獻,雖然時機略遲,但仍然加以翻譯”。——摘編自孫道鳳、干保柱《毛澤東<論持久戰>在戰時日本的譯介及其影響》(1)據材料一,分析日本媒體對《論持久戰》譯介的成因。(2)據材料二,談談你對日本全譯《論持久戰》的看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給英國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教育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也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取得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工人教育,是指社會生活中一切對工人階級的身心發展有利的活動,包括一切形式的增進工人文化知識、科學知識、技術技能、立法保障或更新其思想認識的所有活動。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人教育的內容和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3R”(閱讀、寫作和算術)教育,還有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技術教育和工廠制度的教育,更有工人們自身的學習和來自社會的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如工人階級自發組建讀書會、圖書館等等。具體來說,工人階級的教育類型,按其教育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文化教育;(2)技術培訓;(3)工廠制度教育。——摘編自朱靜軒《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教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工人教育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工人教育的影響。20.農業是人類文明的奠基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經濟長期發展而沒有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傳統社會中農業有過三次明顯的擴張與發展過程,第一次主要發生在戰國秦漢時期,主要特征是傳統農業經濟形態的確立;第二次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長江流域的擴張;第三次是明清時期傳統農業的深化。——摘編自賀耀敏《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階段,自擬論題,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準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D2.C3.D4.A5.B6.B7.C8.D9.B10.C11.C12.D13.A14.C15.B16.D17.(1)措施:頒布濟貧法律;興建濟貧院;建立濟貧管理體系;對貧困者實行國家救濟;普及小學教育。(2)背景:德意志帝國建立,國家統一;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歐洲工人運動的發展;社會保障思想的影響。18.(1)日本媒體有選擇性的和改造性的譯介。在日本全面侵華初期,日本媒體站在日本立場上,對中共抗日有所關注,但由于對中共認識不足,且有意掩蓋侵華本質和自身的不利因素,因此出現了材料中的譯介現象。(2)進入抗日相持階段以后,在《論持久戰》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百團大戰打破了日本的“囚籠政策”,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日的主戰場,中共抗日力量不斷壯大。這引發了日本高度關注,全譯了《論持久戰》。由此可見,中共在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科學的理論對革命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抗戰最后勝利提供了戰略理論指導)。罪惡的侵略戰爭必將失敗。19.(1)特點:教育涉及活動內容廣泛;采取多種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多樣化);側重知識和技能教育。原因: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工廠制度確立,工人階級形成;技術革新對工人素質的要求提高;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等領域的變革;工人階級對自身教育的意識增強。(2)提高了工人階級的文化水平和勞動素質;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提升了工人階級的自我意識和階級覺悟,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國民教育的發展,推動了國家教育的發展歷程。20.示例:觀點:戰國秦漢時期是傳統農業經濟形態的確立時期。論證:戰國時期,鐵器得到推廣,鐵犁牛耕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地主階級勢力壯大,各諸侯國先后展開了變法運動,經過100多年的變法,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自主性。各諸侯國統治者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勞作方式,以家庭為單位,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形態逐漸形成并確立,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為封建國家的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秦以后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和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綜上所述,戰國秦漢時期中國以農立國的發展理念,農業技術、耕作方式以及小農經濟形態的初步穩定,為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