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部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山遺址群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的炭化稻米遺存和定居村落遺跡,并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及陶器殘片。這一考古成果可直接印證( )A.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掌握農業技術B.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原始宗教萌芽C.新石器時代早期長江流域農業起源D.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分工初步形成2.甲骨文記載:“王令婦好從侯告伐夷”“婦好其比沚 伐巴方”。其中“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侯告”“沚瞂”是方國首領。據此可知,商代( )A.婦女地位較高可參與軍事 B.方國聯盟下商王權力有限C.家國同構體系已初步形成 D.國家治理具有內外服特征3.《尚書·召誥》載:“有夏服(受)天命……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有殷受天命……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西周青銅器大盂鼎(如圖)銘文則言“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這反映了西周( )A.將天命與德治緊密結合 B.強調天命觀念的穩定性C.對前代天命觀念進行否定 D.天命與禮樂制度相互矛盾4.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荊州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學術界稱“荊州簡”)。其中有記載:“周室東遷,諸侯力政,縣大夫不世其官,而擇能者居之。郡守歲考其績,上計于王,黜陟由命。”這反映了當時( )A.宗法分封制度得到強化 B.鐵器牛耕推動土地私有化C.百家爭鳴促進思想解放 D.官僚政治雛形的初步顯現5.《睡虎地秦簡·傅律》記載:百姓若隱瞞成年男子的年齡或謊報殘疾情況,負責登記的基層官員(典、老)需繳納贖耐的罰款;若百姓未按時報送年齡信息或故意虛報,將面臨罰金(資二甲);若基層官員知情不報,也會被罰款;且同伍的鄰居每戶需繳納一盾罰金,并被強制遷徙。該條文主要反映了秦朝( )A.通過嚴刑峻法強化了基層連坐制度B.以戶籍控制保障賦役的準確征發C.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以增加財政收入D.借助鄉里自治實現地方秩序穩定6.如表是西漢郡守(部分)的籍貫與任職地情況統計。這種做法( )西漢郡守(部分)的籍貫與任職地姓名 籍貫 任職地 姓名 籍貫 任職地黃霸 淮陽郡 揚州郡、潁川郡 文翁 廬江郡 蜀郡龍伯高 京兆 零陵郡 郅都 河東郡 濟南郡李武 潁川郡 東郡 王尊 涿郡 東郡A.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B.源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反映了官吏派遣的隨機性 D.旨在分化削弱地方權力7.自商鞅變法后,秦治下的子民都采用了小家庭的居住模式以避免重稅。西漢后期,這種情況逐漸改變。到東漢,小家庭與大家庭互相嵌套的居住模式形成。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適應小農經濟的需要 B.國家土地制度的調整 C.應對邊患的必然選擇 D.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8.曹魏時期的連坐刑罰主要用于謀反、大逆等嚴重犯罪中,對于一般的盜竊罪不再株連親族。西晉時明確規定了“除謀反,適養、母出、女嫁,皆不坐父母棄市”。南朝時梁朝規定,“老小”之人不再處于連坐之內。連坐制的變遷( )A.說明了法律體系逐漸完善 B.反映了社會矛盾日益緩和C.體現了刑罰制度的理性化 D.表明宗族關系的漸趨淡化9.唐代居民分布的情況與漢代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表中的數據來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其對比了漢唐之間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漢唐之間的這種變化主要反映了( )西漢與唐人口密度最低地區比較(單位:人/平方千米)西漢 唐郡國 密度 今地 州 密度 今地郁林 0.56 廣西 營 0.06 遼寧合浦 0.81 廣西 瓜伊沙西庭 0.16 新疆戕柯 0.84 云南 肅甘 0.33 甘肅南海 0.96 廣東 靈鹽夏勝 0.59 寧夏陜西內蒙古交趾 1.02 越南 邕 0.64 廣西A.南方經濟的顯著發展 B.邊疆治理方式趨于成熟 C.北方政局的長期動蕩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10.《宋會要輯稿》載,宋仁宗朝知諫院范鎮曾言:“中書、樞密院,古之政府,所以出納王命,典領百司,未聞以科舉之學進退(任免)大臣者。”其言論反映宋代文官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科舉入仕者已主導中樞決策 B.行政權與監察權相互制衡C.士大夫以政務能力參與治理 D.文官集團對皇權形成制約11.在宋代嬰戲圖中時常可見活潑自信的女童形象,如圖1《秋庭嬰戲圖》中,不僅女孩和男孩可以一起游戲,甚至還出現了姐姐爭奪弟弟紅纓槍的情形。而到了明清時期,純男孩的課子圖、教子圖、訓子圖等讀書類形象成為嬰戲圖的主要題材,如圖2《教子圖屏》中女童形象日漸式微。由此可見( )圖1宋《秋庭嬰戲圖》(局部) 圖2清《教子圖屏》(局部)A.社會主流生育觀發生變化 B.重文輕武的教育取向強化C.科舉制僵化壓抑孩童天性 D.男女社會角色的日益固化12.《宋史·夏國傳》記載,西夏“官分文武,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皆仿宋制;而蕃官則有寧令、謨寧令等號,猶中國宰相、樞密之職”。西夏皇帝既戴漢式皇冠,又“服白窄衫,氈冠紅里”。該記載表明西夏旨在( )A.推行民族保護政策 B.仿效漢族政治制度 C.彰顯政權正統地位 D.緩和漢蕃民族矛盾13.《元史》記載: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正月制定官員遷轉的法律,規定各級地方官需定期遷轉,官員不得在本籍任職,沒有過錯的官員授予現有的空缺職位,因事去世或有罪過的官員職位,選拔他人補缺,任期屆滿的官員則令其回家等待安排。元朝采取上述措施( )A.削弱了地方割據基礎 B.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 C.強化了民族等級制度 D.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14.明中葉以后,江南出現“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現象,且“士大夫之家,多以貨殖為急”,甚至江南府縣出現“雖士大夫家,皆以畜賈游于四方”的記載。這一變化反映了( )A.重農抑商政策的根本轉變 B.傳統士農工商秩序逐步松動C.自然經濟主導地位的喪失 D.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5.清初,歐洲醫學理論以體液說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大黃作為溫和的瀉藥,在歐洲獲得廣泛使用。但清代大黃的對外出口以原材料直接出口為主,單價便宜,以至于俄國可以大量低價購入再高價轉賣歐洲。這一現象反映出清代( )A.中醫受到歐洲醫學理論影響 B.傳統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優化C.朝貢貿易對象發生明顯變化 D.中藥制劑研發和品牌意識欠缺二、綜合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四者,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摘編自《禮記·樂記》材料二 宋代書院勃興,書院以藏書刻書、講學論道為核心,成為文化傳承的樞紐。書院突破官學限制,通過自由講學與典籍整理,不僅培養了大批士人,更推動理學體系的完善與傳播。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時,訂立《白鹿洞書院學規》,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等儒家倫理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方法結合,確立了書院教育的基本范式。這種“修身——窮理——篤行”的教育模式,使儒家經典從廟堂走向民間,既保存了傳統文化基因,又通過學術爭鳴催生新思想,為后世教育體系奠定基礎。——摘編自鄧洪波《中國書院史》、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等材料三 重慶大足石刻始鑿于初唐,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其中,寶頂山石刻《父母恩重經變相》以生動的雕刻藝術宣揚儒家孝道思想,展現了三教融合下獨特的文化魅力,體現了巴渝地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摘編自黎方銀《大足石窟藝術》(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禮樂制度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書院發展對文化傳承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指出重慶大足石刻體現了怎樣的文化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形成的歷史背景。(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三、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時期,驛站雛形初現。《周禮》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簡易房屋),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住宿處),宿有路室,路室有委(儲備物資);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接待賓客的館舍),候館有積(積聚的物資)。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傳遞軍情、政令,開始建立相對完善的郵驛系統。《左傳》載:“楚子使申舟聘于齊……過宋,宋人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鞋子)及于窒皇(宮中道路),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楚軍聽聞申舟被殺,楚王急切追出,足見驛傳對軍事行動的重要性。此時驛站分散,規模小,多為諸侯國獨立設置,尚未形成全國性統一體系。——摘編自《周禮·地官》《左傳·宣公十四年》材料二 秦漢至隋唐,驛站制度走向成熟。秦朝“車同軌”后,以咸陽為中心修筑馳道,沿途廣設驛站。漢代區分“驛”“傳”,前者用馬傳書,后者以車接官,管理嚴格。隋唐時期,全國驛站達1600余所,《唐六典》記載“凡三十里一驛”。驛站不僅服務政務,還保障絲綢之路商旅行程,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節點。——摘編自《睡虎地秦墓竹簡》《唐六典》材料三 宋元明清,驛站制度盛極而衰。元朝建立龐大的“站赤”系統,水陸驛站超1500處,《元史·兵志》載“每站備馬數百匹”,保障了遼闊疆域的政令通達。明清時期,驛站功能出現分化,部分驛站成為商旅歇腳之處,促進區域商業發展。但因吏治腐敗、管理失當,驛站逐漸衰落,清代雍正年間改革后,其重要性日益下降。——摘編自《元史·兵志》《清史稿·食貨志》(1)根據材料一、二,比較先秦時期與秦漢至隋唐時期驛站制度的差異。(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中國古代驛站制度變遷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古代“大一統”的長期延續,既依賴政治制度的不斷創新,也得益于文化認同的持續深化。從秦漢郡縣制打破分封割據,到隋唐科舉制促進社會流動;從元代行省制有效管理遼闊疆域,到清代軍機處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迭代升級為“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書同文”使文字超越方言差異,“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成為民族共識,即便少數民族政權如遼、金、元、清,也主動接納并改造中原典章制度,推動“華夷一體”觀念的發展。但這種“大一統”模式也存在局限,明清時期高度集權的強化,在維系穩定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活力與社會創新。——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大一統”長期延續的觀點,并結合相關史實對其進行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C2.D3.A4.D5.B6.A7.D8.C9.A10.C11.D12.C13.A14.B15.D16.(1)作用:維護社會秩序;調和社會關系;輔助政治統治;規范民眾行為。(2)意義:培養人才,推動理學傳播;保存傳統文化,催生新思想;促進儒家經典世俗化;奠定后世教育范式。(3)特點:三教融合,儒釋道并存。背景:唐宋時期三教合一趨勢;佛教中國化;儒家思想主導地位;地方文化的創新傳承。(4)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連續性和包容性;需在傳承中創新;對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17.(1)差異:先秦:分散獨立,規模小,服務軍事政令,未形成全國體系;秦漢至隋唐:統一體系,規模大,管理嚴格,服務范圍擴展(政務、商貿、外交)。(2)因素:國家統一與疆域變化;交通發展;政治軍事需求;商業發展;吏治狀況。影響:保障政令傳達和軍事行動;促進商貿和中外交流;維護國家統一;后期因腐敗衰落影響行政效率。18.觀點:中國古代“大一統”長期延續得益于政治制度創新和文化認同深化。評析:政治上,郡縣制、科舉制、行省制等制度創新強化了中央集權;文化上,“書同文”“獨尊儒術”及少數民族接納中原制度促進文化認同。但明清高度集權抑制了地方活力。綜上,制度創新和文化認同是“大一統”延續的關鍵,但其局限性也影響了社會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