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北人南遷,小麥南進,北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被帶到了南方;南綢北輸,南糧北運,南北物流、東西暢通成為現實。”這一現象得益于( )A.都江堰 B.秦長城 C.趙州橋 D.大運河2.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復蘇、國力強盛、文教昌盛的治世局面,這一局面史稱(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3.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祿東贊為下衛大將軍。上嘉祿東贊善應對……丁丑,命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于吐蕃。”下列與這一歷史記載相互佐證的名畫是( )A. B.C. D.4.下表為兩宋時期樞密院官員任免人數情況統計(部分)。據此可知,兩宋時期( )時間 武將任正職 文官任正職 武將任副職 文官任副職宋太祖朝(16年) 3人 2人 3人 2人宋仁宗朝(16年) 7人 22人 5人 42人宋英宗至宋欽宗五朝(63年) 無 32人 3人 52人A.冗官冗員現象嚴重 B.實行崇文抑武政策 C.采取分權制衡原則 D.改革發展文教事業5.關于臘八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一位抗金名將的一種節日食俗。這位抗金名將曾率領部隊取得郾城大捷。他是( )A.陳勝 B.岳飛 C.文天祥 D.鄭成功6.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下列文物體現出宋代( )A.建筑水平高超 B.科技文化昌盛 C.戲曲藝術發達 D.都市生活多彩7.識讀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觀察下側地圖可知,北宋時期榷場( )北宋時期的榷場A.主要沿政權邊界分布 B.商品交易量規模龐大C.貿易商品種類多樣化 D.完全依賴于河流運輸8.“行省體制下,邊疆地區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領變為土官,直隸于行省,有效地加強了邊疆和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材料說明了行省制度的( )A.背景 B.內容 C.影響 D.啟示9.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歷法工作,元朝還收集和翻譯了一些阿拉伯醫學書籍,《回回藥方》中記載了治療骨折的方法。這些做法反映了元朝( )A.是世界政治文化中心 B.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C.科技與文化比較發達 D.重視外來科技與文化10.元朝時期,中央政府在西藏設立宣慰司或宣慰使司,宣慰司之下置元帥府、宣撫司等。這些措施實施的主要目的是( )A.鞏固國家統一 B.使用中原制度 C.開發南部邊疆 D.促進民族交融11.沈括創制了“十二節氣歷”,把二十四節氣與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使人們可以更準確地安排農事。據此可知,沈括的這一發明( )A.領先世界數百年 B.提高軍事戰斗力 C.推動文學的發展 D.便利了農業生產12.《明太祖實錄》載“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為此明太祖( )A.遷都北京 B.廢除丞相 C.分散兵權 D.分封諸王13.下圖為明代出土的“五子登科”銅鏡。在當時,象征著吉祥與喜慶的“五子登科”圖案深受人們喜愛,人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有所成,有一個美好的前途。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明朝( )明“五子登科”銅鏡(現藏于南京博物院)A.市民追求奢靡享樂生活 B.手工業技術取得重大發展C.科舉制度影響社會觀念 D.理學束縛人們的精神追求14.“它不只減少了稅目,簡化了賦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賦役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具體反映了兩個過渡,一是現物稅和現役制向貨幣稅過渡,一是戶丁稅向土地稅過渡。”材料評價的是( )A.一條鞭法 B.攤丁入畝 C.方田均稅法 D.農田水利法15.李時珍為寫作《本草綱目》,親自到各地進行實地考察,走遍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地的山川原野。為了解某些藥性,他親自采集樣本,品嘗藥物的味道,體驗藥物的功效。這反映了李時珍( )A.注重經驗總結 B.提倡以民為本 C.重視實踐求證 D.善于推陳出新16.下列因素與明朝滅亡有關的是( )①朝政腐敗,宦官擅權 ②土地兼并嚴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雜稅 ④吳三桂引清軍入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如果要研究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狀況,下列選項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 B.C. D.18.下側清中期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示意圖反映了當時( )A.階級矛盾激化 B.人地矛盾突出 C.土地兼并嚴重 D.農業生產減少19.《天工開物》關于養蠶業利用雜種優勢的記載讓袁隆平堅信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關于生物變異遺傳選擇過程的論述被達爾文引用作為進化論的證據。可見該著作( )A.影響深遠 B.內容豐富 C.圖文并茂 D.借鑒西學20.下圖是明清北京城平面圖,據平面圖分析北京城的美學內涵是( )A.規模宏大,水陸交通發達 B.中軸對稱,布局均衡完整C.人口眾多,街道寬敞整齊 D.商業繁榮,突破市坊限制二、材料題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凝結著豐富的歷史智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圖1活字印刷佛經的殘頁 圖2《夢溪筆談》中關于活字印刷的記載(1)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分別屬于什么史料類型?除活字印刷術外再舉1例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材料二時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文學形式 詩歌 ① ② 小說代表作 杜甫《憶昔》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關漢卿《竇娥冤》 ③(寫1部)(2)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據此表及所學,歸納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主要趨勢。材料三 地方戲的精華源源流入北京……清代京師演戲之盛,首先是為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乾隆年間,每逢節日、月令、慶典、喜筵等都要演戲。同時,亦與外城正在勃興的市民社會很有關系。……戲劇觀眾的市民化,使演戲成為外城的日常文化生活。——摘編自《北京通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京劇誕生在北京的主要原因。(4)綜上所述,簡述文學藝術與時代發展的關系。三、綜合題22.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因此,發展經濟是每個國家的重要舉措。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寫出圖1、圖2所示工具的用途。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它們的共同作用。材料二 宋神宗時大搞農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復并興建了許多圩(圍)田和其他水利設施。宋太宗曾令江南、兩浙等諸州長吏,勸諭百姓種植北方的粟、麥、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時,將從越南引進、原在福建種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時,太湖地區便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2)對材料二分析解讀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①由“宋神宗時大搞農田水利”可知宋朝統治者重視農田水利工程修建。( )②由“宋太宗……勸諭百姓……”可知宋朝統治者引導百姓種植糧食作物。( )③由“宋真宗時……下令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可知宋朝引進和推廣占城稻。”( )④由“南宋時,太湖地區便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可知太湖地區除農業外的手工業和商業比較落后。( )⑤通過此則材料可以歸納宋朝為促進農業發展而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南京城綢、絨各類織機多達三萬臺,至道光年間(1821—1850年),城內僅緞機就達三萬臺,紗、綢、絨、綾織機不在此數。此類手工業基本是以個體家庭或小作坊為主,它的發展又推動著城市商業走向繁榮。——摘編自陳忠平《明清時期南京城市的發展與演變》(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朝時期南京絲織業生產的主要特點。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23.借史以明鑒,探索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特點和規律對于今日中國的發展尤為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材料一中,可被稱為中外交往的和平使者的是;可被稱為反侵略斗爭的民族英雄的是。(填寫人物名字)從材料一中任選1位人物,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被稱為中外交往的和平使者或反侵略斗爭的民族英雄的理由。材料二(2)材料二圖1中臨安是今天的哪里?圖2中大都是今天的哪里?根據材料二,指出宋元時期中外交通路線的發展變化。材料三 從18世紀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略……于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中國沿著自然經濟道路緩慢前行,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工業革命,在工業化道路上狂奔,直至爆發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卷入世界。——摘編自《中國歷史》(七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統治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參考答案1.D2.C3.C4.B5.B6.D7.A8.C9.D10.A11.D12.B13.C14.A15.C16.A17.C18.B19.A20.B21.(1)圖1:實物史料;圖2:文獻史料。舉例:指南針的應用等。(2)①詞;②曲;③示例:曹雪芹《紅樓夢》。主要趨勢:從貴族化走向平民化;體裁形式由簡到繁、不斷創新;內容題材從狹窄到廣闊;表現手法從質樸到豐富。(3)原因:地方戲曲精華在北京匯聚;皇室的扶持;商品經濟發展;市民生活需求。(4)關系:文學藝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同時反映時代風貌。22.(1)圖1:灌溉、圖2:耕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2) 正確 正確 正確 錯誤 正確(3)特點: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以個體家庭或小作坊為單位進行生產。因素:生產工具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政府政策的引導;適應時代發展的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環境的安定等。23.(1)和平使者:鄭和;民族英雄:戚繼光。[示例]選擇圖1戚繼光。理由:明朝中期,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消滅了浙江、福建等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領導的是一場反侵略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示例]選擇圖2鄭和。理由: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他們所到之處拜訪當地首領,贈送禮品,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商品貿易。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非洲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2)臨安:杭州;大都:北京。變化:從宋朝海路交通為主要通道到元朝海路并進,交往范圍更廣。(3)影響:①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②阻礙了中國科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轉型;③拉開了中國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④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