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唐代李逢吉作科舉主考官時,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他的政敵李德裕亦“頗為寒素開路”,以致被貶謫時,“八百孤寒齊下淚”。由此可知唐代科舉( )A.促進了教育發展 B.激化了階級矛盾C.消除了門第觀念 D.促進了階級流動2.研究表明,唐朝服飾不僅有華夏傳統的寬衣博帶,而且胡服也成為此時服飾中的一大亮點。與此同時,一些其他類型的胡服穿搭也受到人們的推崇。據此推斷,唐代( )A.民族交融加強 B.中外交流頻繁 C.文化藝術繁榮 D.中央集權加強3.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唐朝在書法藝術方面建樹頗豐。下列書法家中都屬于唐代名家的一組是( )A.蘇軾、黃庭堅 B.顏真卿、柳公權C.王羲之、懷素 D.趙孟頫、米芾4.有一種史學觀點認為:宋朝某項政策的實行,使得中國人喪失了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屢敗北。這項政策應該是( )A.重農抑商 B.重文輕武 C.和親會盟 D.重武輕文5.1005年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1044年宋夏之間的和議,其相同影響是( )A.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 B.徹底消除了雙方的矛盾C.減輕了宋朝人民的負擔 D.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6.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是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選項中,屬于史論的是( )A.581年,楊堅建立隋朝 B.唐朝時期,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C.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政權 D.元朝統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奠定基礎7.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創作的歷史背景是( )A.南宋抗金 B.南宋抗元 C.明朝抗倭 D.清軍入關8.諺語是人們千百年來經驗與認識的結晶,下列諺語體現了宋代經濟重心變化的是( )A.“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B.“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C.“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D.“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9.錢穆評價程朱理學“上承孔孟,下啟近世,為中國文化之脊梁”。現代學者如何重新認識程朱理學的意義( )A.徹底否定其歷史價值 B.僅視為封建統治工具C.肯定其文化整合作用 D.認為其阻礙現代化進程10.這是北宋時期的一部著名史書,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作者稱寫此書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凈惡,取是舍非”,此后歷代帝王以此書為“歷史教科書”。該書是( )A.司馬遷的《史記》 B.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C.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D.司馬光的《資治通鑒》11.一天早晨,朱元璋問官員宋訥,昨天晚上為什么發怒?宋訥很驚訝。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一時間宋訥毛骨悚然,慌忙解釋是因下屬打壞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與下列哪一措施有關( )A.廢丞相 B.創立內閣 C.設立錦衣衛 D.分諸子為王12.明朝規定,科舉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以“八股”為答卷格式。明朝“科舉考試”這種變化( )A.促進文學藝術繁榮 B.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禁錮知識分子思想 D.選拔出高素質人才13.“張居正將賦役雜項合并為一條,計畝征銀,史稱‘一條鞭法’,規定‘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悉并為一條’。”這一稅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點是( )A.以實物勞役為主,白銀為輔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稅銀C.賦役合并,折銀征收 D.完全依賴商稅收入14.明朝末年流行著這樣一首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歌謠中的“闖王”( )A.推翻明朝統治 B.蕩平東南倭寇 C.成功收復臺灣 D.推翻清朝統治15.康熙年間,清軍兩次在雅克薩打敗了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沙俄勢力。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它就是( )A.《雅克薩和約》 B.《中俄和約》 C.《尼布楚條約》 D.《南京條約》16.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寫道:“到了清代,雍正皇帝連內閣也信不過,又搞了個‘軍機處’……皇帝不但董事長兼總經理,還兼司令員,司令部則成了政務院。”這說明清代( )A.官僚機構臃腫 B.君主加強集權統治C.相權受到制約 D.監察制度逐步建立17.明朝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對這些引進作物繼續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可見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外因是( )A.高產作物引進 B.西方文化傳入 C.水陸交通發達 D.海外貿易繁榮18.明代糧食總量1392億斤,人均占有量1192.94斤;清朝前期糧食總量2088億斤,但人均占有量僅為780斤。這說明( )A.明代的經濟發展水平高 B.清代海外貿易發達C.人口增長阻礙經濟發展 D.清代人地矛盾突出19.明朝末年,一位學者深入民間,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寫成了一部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著作。這部著作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 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20.對于明朝的政治家來說,這項工程從來不是“限制文明空間的環”,他們通過這項工程巧妙地控制、調節中原政權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關系,把農業經濟和游牧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材料中的“工程”指( )A.明長城 B.趙州橋 C.北京城 D.大運河二、綜合題21.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從中可感受文學魅力,一覽歷史盛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唐 杜甫《憶昔》(1)材料一中的唐詩描寫了唐朝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當時的統治者是誰?這一盛世局面的出現與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關?材料二:詞源于唐代的曲子詞,最初通過歌舞演唱傳播,有很強的娛樂性。到了宋代,詞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了巨大發展,但也沒有改變其通俗的民間風格。兩宋時期商業經濟繁榮,北宋出現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星羅棋布。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人們對文化娛樂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生活的需要。——摘編自李優《唐詩宋詞的音樂演唱傳播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詞繁榮的原因。材料三:元朝建立后,絲綢之路更加通暢,東西交往頻繁。馬致遠在散曲中贊美:“至治華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國土盡來朝,大福蔭護助里”。貫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總欣伏,大元至大古今無”。——選編自《元曲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啟示》(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曲反映出的元朝的時代特征。(4)綜合上述材料,請談談你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認識。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1:妙應寺 圖2:班禪金印 圖3:伊犁將軍府注:妙應寺是建于元朝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實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歷史見證。 注:班禪金印是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的金印。 注:清朝時期在新疆設置的最高軍政統治機構所在地。(1)根據所學知識寫出伊犁將軍的設置有何作用。(2)請你從上面圖片中選出兩張圖片,圍繞其主題提煉觀點,并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價值觀正確,選取正確,主題明確,史論結合)三、材料題23.我國古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形成、發展、鞏固、強化的過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元代一改前代做法,……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政治和軍事控制。——《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1)材料一描述了元朝實行的哪一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據材料歸納該制度創新的具體表現。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于1380年,將丞相胡惟庸誅殺,在隨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殺其黨羽,株連殺戮3萬余人,并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摘編自《中國政治制度史》(2)據材料二,指出明初政治制度存在的問題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項朱元璋“對政治制度進行改組”的具體措施。材料三:清代既繼承了歷代王朝的治邊思想,又有創新和發展。隨著沙俄等對中國邊疆的覬覦,清統治者極其重視對邊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為核心的邊疆民族統治政策。——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是什么?結合課本舉一例加以說明。(4)綜上所述,概括中國古代制度變遷的特點。24.文明相互交融、和諧共存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和前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1)列舉材料一中“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各一例。你認為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中的兩幅圖片,指出宋元時期對外交通路線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宋元時期我國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材料三: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并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很不簡單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當那浩浩蕩蕩的船隊來到時,人們不會四處躲避,而是紛紛出來熱烈歡迎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摘編自《明朝那些事兒》(3)根據材料三,分析鄭和船隊受到當地民眾歡迎的原因。材料四:2013年10月,習近平出訪東盟成員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并出席APEC(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在講話中他首次提出與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沿線國家或地區共同發展。2012年中國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4000多億美元,是10年前的6倍,爭取到2020年實現雙方貿易額1萬億美元的目標。——改編自楊保筠《“海上絲綢之路”的21世紀新構想》(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積極意義。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B D D B A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C A C B A D D A21.(1)統治者:唐玄宗(李隆基);措施:任用賢能;整頓吏治, 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2)原因:商業經濟繁榮;城市發展和市民階層興起,人們對文娛生活的追求(或答適應文娛生活的需要)(3)時代特征:元朝疆域遼闊,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對外開放等。(4)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巨星璀璨;要堅持文化自信,繼承古代優秀文化,汲取其中的精神養料,并推動古代文化新發展等等。22.(1)有效地管轄新疆,有利于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促進新疆地區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2)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論述:元朝的統治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各族以中原文化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勢加強,元朝還不斷加強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治理,在元朝時期,隨著民族的交融,還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妙應寺是建于元朝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體現了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1762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軍政事務,促進了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結論:各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流與交融,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觀點2: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觀點3: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觀點4: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23.(1)制度:行省制度;表現: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2)問題:君相之爭;措施:廢除丞相制度;設立錦衣衛。(3)特點:繼承了歷代王朝的治邊思想;有創新和發展;因俗而治;舉例:設置駐藏大臣。(4)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重視對邊疆民族的治理。24.(1)玄奘西行;鑒真東渡日本(或遣唐使來華)。原因:對外交通發達,便于對外交往;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的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外有巨大的吸引力等。(2)變化:宋代海外貿易以海路為主,元朝時期海陸并重,范圍更廣。原因:傳統陸路交通受阻,政府政策支持,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提高等。(3)原因:平等對待其他國家,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或平等交流,公平交易)。(4)意義:①有利于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②有利于促進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共同發展。③有利于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④有利于分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