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3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時間:60分鐘 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面是小歷同學的學習筆記。可見,他學習的主題是,宋代( )財政:唐代由宰相兼領司職,宋代設置三司,獨立掌握全國的財政 監察: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 用人:本該隸屬宰相職權之下,宋代另設“審官院”A.增加財政收入 B.提高諫官的地位 C.削弱宰相權力 D.崇文抑武的國策2.★下圖為北宋財政收支情況(單位:萬貫),為解決圖中的問題,宋神宗決定( )A.減少科舉取士的名額 B.削減禁軍的數量C.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D.設節度使收財權3.★宋仁宗時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駐扎禁軍195營,在北方的河北、河東、陜西三地駐扎禁軍743營。這種部署意在( )A.強化中央集權 B.削弱武將兵權 C.節約軍費開支 D.應對邊防壓力4.蘇轍《欒城集》中記載:“(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出現該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社會經濟蓬勃發展 B.宋遼邊境開設榷場C.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D.岳家軍的抵抗5.★金朝是一個以女真族為主體、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民族聯合政權。據統計,金代六部尚書共227人,其中女真97人,漢族108人,契丹13人,渤海9人。由此可見,金代的政治制度(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促進了民族交融C.實現了民族平等 D.弱化了女真地位6.★公主趙姬因戰亂流落到今天的深圳一帶并結婚生子,到南宋光宗時期才追認為皇姑,并追封為郡主。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是( )A.金滅北宋 B.蒙古滅金 C.元朝建立 D.元滅南宋7.圖示法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如果給下面的示意圖加上一個標題,最為恰當的是( )A.元朝的建立和統一 B.元朝經濟飛速發展C.蒙古對外交往頻繁D.各族聯合抗擊蒙古8.★元朝行省長官經由朝廷頒發牌符后,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還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這說明元朝行省長官( )A.是朝廷臨時派出官員 B.職權范圍不斷擴大C.擁有一定程度自主權 D.有權統領各地財賦9.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官吏選拔、要務處理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必經中書省。遇吐蕃有重大問題,則派設行宣政院前往該地處理。這表明,元朝( )A.在吐蕃各地設置行省管理 B.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C.對西藏行使了行政管轄權 D.邊疆管轄形同于內地10.《湘山野錄》記載:“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遣使以珍貨求其種……至今在處播之。”這說明,引進占城稻主要得益于( )A.農民階級支持 B.地主豪強支持C.統治者的支持 D.手工業者支持11.★觀察如圖,與隋朝相比,關于元朝水運的變化描述,正確的是( )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圖A.方位向西偏移 B.比隋運河更直 C.中心都是杭州 D.完全沒有變化12.★北宋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金銀作為貨幣的流通量不大。當時每年鑄造的銅錢已經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約有1.5萬多噸,仍舊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現了“錢荒”。這說明了宋代( )A.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B.金銀貨幣需求減少C.紙幣已經普遍使用 D.國家財政嚴重虧空13.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元朝時,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均有了進一步發展,這( )A.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經濟重心的南移C.實現了美洲高產作物的傳播 D.奠定了驛站制度的基礎14.★宋代民間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據此可知,當時( )A.書坊是文化傳播的管理機構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C.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 D.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15.為了編修歷法,元朝郭守敬創制和改進了多種天文儀器儀表;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開展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活動,并對實測結果進行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這體現,郭守敬( )A.注重國計民生 B.具備科學實證精神C.總結傳統經驗 D.借鑒國外先進成果16.★有學者論述一位思想家,說:“他重視儒學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理學思想重新解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使理學透過‘四書’而深入人心。”這位思想家是( )A.韓愈 B.程顥 C.朱熹 D.蘇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隋唐、宋元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時期,在國家治理方面都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這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才,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結束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局面后,百廢待興,而首先是解決國家所需的用人問題,于是科舉制應運而生。——摘編自劉海峰《中國科舉文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實行科舉制的歷史背景。(2分)列舉一例唐朝對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所做出的貢獻。(2分)材料二 下表為兩宋時期部分君臣的言論。宋太祖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眾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大臣余靖 自來武臣在邊關,多被文臣所牽制大臣呂中 我朝以儒立國,故命宰相讀書,用儒臣掌刑獄,以文臣知州(2)材料二體現了宋朝的哪一項政策?(2分)簡述這個政策給宋朝帶來的積極影響。(2分)材料三 元朝大批簽發內地軍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當中傳授耕作技術,在民族復雜的東北地區,設立了遼陽行省。云南行省的長官教當地民族播種,興修水利,創建孔子廟等。巡行勸農使向他們傳授內地的先進養蠶方法,“收利十倍于舊,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統治邊疆地區的措施。(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作用。(4分)18.(14分)中學歷史課標要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唯物史觀】材料一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賦糧南、北方所占比例單位 總計 北方數 南方數 南方所占比例(%)貫、石、匹、兩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1)材料一表中數據反映出宋朝的經濟出現了什么發展趨勢?(2分)結合所學分析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4分)【史料實證】材料二 宋代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唐代的水平而進入了比較成熟和高度繁榮的階段。(2)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宋代城市商業發展的表現,證明材料二中的觀點。(4分)【時空觀念】材料三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唐中后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而海路又遠比陸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達到空前繁盛。(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達到空前繁盛”的因素。(2分)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今天的中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2分)19.(1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1 圖2 圖3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摘自[英]培根《新工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與三幅圖片有關的中國古代三項重大發明。(3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這三項重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3分)材料二 這一時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經濟高度繁榮、科技文化繁榮基礎上的延續。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的局面。那時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摘自《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元時期科技發展的原因。(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關系。(2分)20.(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封建社會后半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紇、吐蕃、南詔、契丹、靺鞨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系緊密。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唐太宗獲得了北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在這一時期空前加強。元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占有重要地位。——摘編自《簡明中國史讀本》(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元朝的建立者。(2分)(2)閱讀材料,圍繞“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這一話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D C B A A C C C B A A C B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歷史背景:隋朝結束分裂,實現了國家統一;九品中正制人才選拔權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門第來選拔人才,不適應統治需要,影響中央集權。(2分)貢獻: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等等。(任舉一例,2分)(2)政策:崇文抑武。(2分)積極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2分)(3)措施:設立行省制;向邊疆移民;向少數民族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等等。(2分)作用: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促進了邊疆的開發;等等。(任答兩點即可,4分)18.(1)趨勢:經濟重心的南移。(2分)原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民南遷,帶去了中原的生產技術,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等。(任答兩點即可,4分)(2)表現:宋代商業城市大量興起;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動性大的地方都可以開設店鋪;經商的時間不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交子出現等。(任答兩點即可,4分)(3)因素: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海路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政府鼓勵海外貿易;中國造船業發達;海船上配備了指南針。(任答兩點即可,2分)啟示:①重視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科技的發展;②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③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④重視勞動者素質的提高;⑤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對外貿易。(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19.(12分)(1)發明:圖1:活字印刷術。(1分)圖2:火藥。(1分)圖3:指南針。(1分)貢獻:印刷術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1分)火藥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影響;(1分)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1分)(2)原因:繼承隋唐時期科技的輝煌成就;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元朝實現大一統,社會出現了相對安定的局面;宋元時期經濟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等。(任答兩點即可,4分)(3)關系:經濟發展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促進了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任答一點即可,2分)20.(1)建立者:忽必烈。(2分)(2)觀點: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促進國家、民族的進步。(2分)論述: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元朝時,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通婚,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6分)可見,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以使民族進步,國家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3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