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國百強校吉林省長春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符合題目要求1 .國家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展覽重點文物陳列包括河姆渡文化的炭化稻谷、馬家窯文化的舞 蹈紋彩陶盆、仰韶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紅山文化的玉龍、龍山文化的陶水管。國家博 物館重點布展以上文物A . 體現了中華原始文化領先世界 B . 展示了當時的城市發展水平C . 代表了早期手工業的高度發達 D . 突出了中華文化的階段特征2 .司馬遷在《史記 ·五帝本紀》中,全面梳理了五帝譜系,指出從黃帝、顓頊、帝嚳到堯、 舜都具有親緣關系,也在其它篇章中構建了夏、商、周三朝帝王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 國如吳、越、楚、秦等與黃帝的親緣關系。司馬遷的敘述A . 體現了“大一統 ”的時代風貌 B . 旨在維護嚴格的宗法等級制度C . 反映了“夷夏之辨 ”民族觀念 D . 構建起牢固的民族共同體意識3 .北朝時期,一些軍事將領相互聯姻,形成關隴集團,集團內部包括鮮卑貴族上層長孫、獨 孤諸族,也包括過去北方的門閥,如京兆韋氏、弘農楊氏等,還有遷徙到關隴地區的河東 門閥,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關隴集團的形成A . 成為九品中正制的根基 B . 保證了北方的長期穩定C . 順應了當時的歷史趨勢 D . 加劇了外重內輕的局面4 .隋唐時期,中外人士包括使節、高僧多有經蘇州港出入華境和登船遠航,還有不少胡商在 蘇州經營,給蘇州留下了中外交流的各種文化印記。唐代蘇州還出現了常熟黃泗浦和華亭 青龍鎮兩大陶瓷外銷港。蘇州港在隋唐時期興起主要得益于A .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B . 經濟重心完成南移C . 絲織、制瓷技術成熟 D . 貫通南北的大運河5 .宋代的官私手工業生產普遍采取“和雇 ”民匠的方式。所謂“和雇 ”,就是雇主和工匠“彼 此和同 ”,即出于雙方自愿進行雇傭勞動。據此可知,宋代A . 雇傭關系較穩定 B . 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C . 官營手工業衰落 D . 工匠經濟地位有了提高6 .魏源在《圣武記》記載清人對元朝省域的評價:“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 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 而錢塘之險失。”該評價意在說明行省制度A . 限制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交流 B . 威脅到中央王朝的邊防安全C . 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 . 推動行政區劃的一體化發展7 .軍機處是清朝重要的中樞機構,對其職能有不同的表述(見下表)對此表認識準確的是表述 出處與作者承旨諸大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 有贊畫于其間也 《檐曝雜記》 (成書于乾隆年間)趙翼軍機大臣除有面奉諭旨,書成文字,并予轉發的職責 外,還可以和皇帝面議政事,有參議的職責和權力 《雍正傳》 (出版于 1985 年)馮爾康乾隆年間,軍機處成為輔助皇帝批答奏折的專門機 構,軍機處得以全面參與清廷政務 《清代軍機處職權的來源及其演變》 (出版于 2018 年)宋希斌A . 時人記載更加客觀真實 B . 史學研究推動歷史認識的深化C . 三則史料可以相互印證 D . 缺乏考古依據的結論皆不可信8 .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指出,明清時期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 華文明以和平性為主旨。在與世界各地區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 化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創新氣象。能支持以上觀點的是①君主專制發展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②開明士大夫翻譯和傳播西方科技著作③鄭和下西洋構建和平交流為主的秩序 ④邊界條約的出現推動國家觀念清晰化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9 .Yavanas 是古印度對希臘人的統稱。它最先指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者,后來指移居于中亞 的希臘人,再后來指隨著亞歷山大遠征并定居于印度的希臘人,特別是指公元前 2 世紀初 進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謂“ 印度—希臘人 ”。這說明A . 古代帝國推動文明傳播 B . 希臘化時代影響東西方C . 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 D . 地理環境影響殖民擴張10.公元前 196 年,為紀念國王托勒密五世對神廟的慷慨奉獻,古埃及神廟祭司用古埃及圣書 體文字、世俗體文字和古希臘文分別記錄同一個內容(雕刻于紀念碑上),留存于今世。 這件文物能夠A . 證明古埃及是政教合一國家 B . 說明環地中海地區貿易發達C . 成為古希臘征服埃及的證據 D . 反映當時地區文明交流情況歷史試題 第 1頁 (共 6頁) 歷史試題 第 2頁 (共 6 頁)11.從公元前 2 世紀到公元元年前后,羅馬城著重修建了大量道路與輸水道。但從公元元年前 后開始到公元 180 年,羅馬城重點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記功柱和廣場、神廟等。 這種變化A . 深受古希臘城市建設的影響 B . 折射出羅馬政治制度的變遷C . 表明羅馬已發展為神權國家 D . 直接導致羅馬陷入危機之中12 .學者研究發現,美國人一開始不怎么喝咖啡,而是跟隨著英國習慣喝中國來的茶葉。后來 因為英國征收的茶稅太高,而且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壟斷了東亞茶葉貿易。所以,美國獨立 后,美國人干脆放棄了英式飲茶習慣,開始轉向喝咖啡,甚至標榜“美洲人喝美洲人的飲 品 ”。材料說明A . 新航路開辟對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響B . 飲食習慣的改變緣于英美的文化差異C . 壟斷貿易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D . 意義的建構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轉變13 .19 世紀,美國西進運動蓬勃發展。美國一方面通過《鼓勵移民法案》吸引歐洲移民,另 一方面,在 19 世紀中葉后,大量招募華工。然而,1882 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限制 華人入境,已在美國的華工也遭受諸多歧視與不公待遇。19 世紀美國移民政策變化源于 A . 歐洲移民數量激增緩解勞動力短缺 B . 文化價值觀念的系統性沖突C . 工業結構調整引發勞動力需求變化 D . 國際移民潮流的周期性波動14 .1865 年,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中“種姓 ”和職業、宗教一樣都 是獨立的統計項。1901 年的人口普查中,又將種姓體系應用于英屬印度的全部印度教人 口并對這些種姓的“社會地位 ”進行高低排序。由此可推知,英國A . 殖民方式與印度傳統文化結合 B . 加強對印度的文化侵略C . 殖民當局重構印度的種族認同 D . 推動印度社會的世俗化15 .1929 年, 日本政府借關東大地震紀念日開展了撲滅咖啡館運動,當日在東京市區要所散 發了 3 萬份“咖啡亡國 ”傳單,并在銀座和淺草街頭舉辦演講,促進“市民覺醒 ”。日本 政府意在A . 推動災后國家建設 B . 提升市民文化素養C . 消除西方生活方式 D . 強化民眾精神控制16 .20 世紀 90 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認為“外國投資驅動 ”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加之 鄰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趕新加坡。為了試圖將這個城市國家從“跨國公司中心 ” 打造為一個“全球城市 ”,新加坡加大了對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這反映出新加坡A . 區域競爭能力的下降 B . 多元文化發展潛藏危機C . 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D . 傳統人口結構存在弊端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趙宋讀書蔚然成風。宋太祖“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 ”,他還曾說“今之武臣欲盡 令讀書 ”。宋代書院等鄉黨之學發展,“學校之設遍天下 ”。北宋時,雕版印刷術被大量使用于書 籍印制。許多宋版書籍圖文并茂、 內容完整,且傳播迅速, 以至“ 家至戶到 ”“即日傳播 ”。——摘編自華小琴《文化自信視閾下宋代群體閱讀意識、閱讀行為與閱讀文化探究》等 材料二宋代書院文人閱讀首重四書五經, 圍繞“詩賦經義 ”的科舉閱讀也是書院文人閱讀的重要 一環,但相對于官學而言,書院文人不拘于科舉之疇。朱熹鼓勵學子讀史,“《論》《孟》固當讀, 《六經》亦當讀,史書又不可不讀 ”“學經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驗時事之變 ”。書院眾儒均認 為疑則精進,提倡以問激疑,有疑便問,多聞闕疑的深層次閱讀和學術上的切磋。——摘編自顧婷《文化場域下的宋代書院文人閱讀與當代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簡析“趙宋讀書蔚然成風 ”的背景。(8 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書院文人閱讀主張的特點。(6 分)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在拜占庭帝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對羅馬的政治認同和對基督教的宗教認同是拜占庭人身份 認同的主要構成部分,文化認同則主要是經過基督教改造的希臘文化。在帝國晚期,隨著拉丁 西方(古羅馬地區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崛起和古希臘文化的復興,希臘認同開始出現。它強調 古希臘時期的輝煌成就,代表了一種與古希臘人建立新聯系的嘗試。當拉丁西方對拜占庭人的 羅馬身份表示異議時,它可以讓講希臘語的拜占庭人重獲尊嚴。15 世紀拜占庭的希臘認同反映 了當時學者們的現實訴求及對族群未來的看法,在不同群體身份認同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 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摘編自金志高《15 世紀拜占庭希臘認同問題芻議》材料二拜占庭文明對中世紀西方有非凡的貢獻:羅馬法、希臘典籍、基督教同盟;海上貿易也刺 激了西方經濟中心的蘇醒,如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對中世紀的西歐而言,拜占庭不僅是個 軍事堡壘、文化寶庫,也是個挺可靠的盟友。不過,拜占庭文化留下最深印跡的還是各斯拉夫 民族。在斯拉夫國家,東正教至今非常昌盛,拜占庭的記憶,不論好壞,仍然留在人們腦海里。——朱迪斯 ·M.本內特、C · 沃倫 ·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拜占庭帝國晚期出現“希臘認同 ”的原因。(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拜占庭文明對中世紀歐洲的貢獻。(6 分)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中國茶文化早在隋朝就傳入 日本。729 年, 日本武帝召集僧侶在宮中誦經四天,事畢各賜 以粉茶。 日本高僧最澄于唐德宗時來到浙江天臺學佛,歸國時,攜歸茶籽種于日本近江。空海 來唐學佛,也攜回不少茶籽,分種各地,主要供藥用。815 年,嵋峨天皇在梵釋寺中飲用所獻 的茶, 當年,就命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南宋時,榮西禪師曾兩次來到中國,把茶籽帶 回日本種植,并著有《吃茶養生記》,大力提倡吃茶養生之道, 日本吃茶風氣才逐漸興盛起來。 在 16 世紀的豐臣秀吉時代,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廣到民間去,成為頗具特色的日本傳統飲茶 習俗和生活藝術。——摘編自莊晚芳《中國茶文化的傳播》材料二16 、17 世紀,中國茶葉及飲茶習俗傳入俄羅斯,由于當時中俄兩國茶葉交易路途遙遠,運 費很高,數量有限,茶葉在俄國的價格十分昂貴,這一時期茶葉成為俄國的奢侈品,大多為皇 室、富商等上層階級消費。19 世紀開始,隨著中俄茶葉貿易的頻繁往來,俄國茶葉價格降低, 飲茶之風普及到各個階層。茶文化在俄國迅速發展,并普及各階層。現在,俄國成為世界上第 二大茶葉消費國,茶葉成為俄國人的生活必需品。在茶文化向俄國傳播的過程中,俄國人一方 面吸收了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根據自身習俗發展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摘編自李田田《中國茶文化在俄國的傳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日本飲茶習俗出現的歷史條件。(8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茶文化對俄國的影響。(6 分)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于不變之中,而寓變之制; 因已變之勢,而復創造之規。——顧炎武材料二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 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結合材料及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歷史發展中的“變 ”與“不變 ”,自選角度展開論述。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1 .【答案】D【解析】炭化稻谷證明當時已有農業,舞蹈紋和人面魚紋彩陶盆反映當時的 藝術文化,玉龍體現宗教崇拜,陶水管窺見基建水平,這些重點文物全面突出了新石器 時代中華文明在農業、文化、宗教、基建等階段特征,故選 D 項;炭化稻谷、彩陶盆、 玉龍等文物未涉及與其他文明的對比,無法直接證明中華文明整體領先世界,排除 A 項;除龍山陶水管外,其他文物與城市發展關聯較弱,不能全面反映城市水平,排除 B 項;新石器時代手工業剛起步,不能說高度發達,排除 C 項。2 .【答案】A【解析】據材料“全面梳理五帝譜系……具有親緣關系 ”可知司馬遷的五帝 譜系中將各朝帝王及諸侯與古代帝王聯系起來,表明黃帝是其共同祖先,大家具有共同 血緣關系,符合了漢代大一統的政治經濟發展趨勢,體現了大一統的時代風貌,故選 A 項;據所學可知宗法等級制度是西周時期將血緣關系與國家政治相結合以維護貴族地位 的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遭到破壞,排除 B 項;據所學可知“夷夏之辨 ”是指區分華 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區別,材料中司馬遷的五帝譜系強調的是共同的血緣認同, 排除 C 項;據材料司馬遷構建的五帝譜系有助于將中華大地各民族聯系起來以構建民 族共同體意識,但不能說已經構建其牢固的意識,據所學可知中華民族的民族共同體是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構建和鞏固的,排除 D 項。3 .【答案】C【解析】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加強,關隴集團內部融合了鮮卑貴族、北方和河 東門閥,這種不同群體結合順應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故選 C 項;九品中正制確立于 曹魏,以門第為標準選官,而關隴集團形成時間晚于該制度且更側重軍事聯盟,排除 A 項;北朝北方政權更迭頻繁,如北魏分裂、北周取代西魏等,關隴集團雖推動局部穩定 但未實現長期穩定,北方最終由隋統一,排除 B 項;關隴集團作為統治核心加強中央 集權,隋唐皇族均出自該集團,其形成反而削弱地方割據,與外重內輕無關,排除 D 項。4 .【答案】D【解析】蘇州港在隋唐時期興起主要得益于京杭大運河的開鑿, 因為隋朝大 運河貫通南北,蘇州作為運河沿線重要節點,便利了中外使節、高僧和胡商的交通與貿 易,故選 D 項;海上絲綢之路在西漢就已開通,這與蘇州港在隋唐時期興起的關鍵時 間點不符,排除 A 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 B 項;雖然 絲織、制瓷技術成熟,但這不是蘇州港興起的主要原因,港口興起主要靠大運河沿線的 交通等區位優勢,排除 C 項。5 .【答案】B【解析】據“彼此和同 ”、“出于雙方自愿進行雇傭勞動 ”可知,材料反映了 宋代的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按照自愿原則履行雇傭關系,這說明官私手工業中工匠 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故選 B 項;宋代雇傭關系本著自愿原則進行不等于雇傭關 系穩定,排除A 項;此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明朝中葉以前官營手工業一直處于主導地 位,且材料提及的是官私手工業的雇傭概況,排除 C 項;經濟地位是指個體或群體(階 層)憑借“經濟狀況 ”所獲得的相對于其他個體、階層而言,具有一定(“優勢 ”或“劣 勢 ”)的“相對 ”位置,材料不涉及工匠經濟地位問題,排除 D 項。6 .【答案】C【解析】魏源記載的清人評價強調元朝將河南河北、江南江北等天然屏障區 域合并設省,導致黃河、長江等天險喪失,這反映了行省制度打破山川形便原則,使地 方難以憑險割據,元朝通過犬牙交錯的區劃,削弱地方軍事防御能力,強化中央集權,故選 C 項;行省制度并沒有限制區域內經濟文化交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交流, 排除A 項;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管理,并非威脅邊防安全,排除 B 項;材 料強調的是行省劃分打破地形險要對中央集權的影響,而不是行政區劃一體化發展,排 除 D 項。7 .【答案】B【解析】據材料“只供傳述繕撰 ”,“除有面奉諭旨,書成文字,并予轉發的 職責外,還可以…… ”,“軍機處得以全面參與清廷政務 ”可知,三則史料對軍機處職能 有不同表述,從趙翼的單一職能描述到馮爾康的更多職能認識,再到宋希斌的全面參與 政務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史學研究的發展,對軍機處職能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這正體現了史學研究對歷史認識的推動作用,故選 B 項;結合所學史料價值和史學理 論可知,時人的記載雖然接近歷史現場,但也可能受到個人立場、視野、知識水平等多 種因素的影響,不一定都客觀真實,排除A 項;三則史料對軍機處職能的表述存在差 異,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它們并不能相互印證,排除 C 項;結合所學 可知,雖然考古發現對于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并非所有歷史問題都能通過考古來 解決,歷史研究還可以依賴文獻、口述等多種史料,因此,缺乏考古依據的結論并不一 定都不可信,排除 D 項。8 .【答案】D【解析】題干強調明清時期中華文明以和平性為主旨,并在交流中呈現創新。 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體現中央集權強化,屬于內部政治體制變化,與對外和平交流無直 接關聯,故①錯誤;開明士大夫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如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 促進中西文化交流,體現文化創新,故②正確;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推動和平 外交,符合和平性主旨,故③正確;邊界條約使國家領土主權等觀念清晰化,是對外交 往新變化,反映創新,故④正確;選擇 D 項符合題意。9.【答案】C【解析】題目中 Yavanas 的指代范圍從希臘殖民者擴展到中亞及印度西北部的 希臘人,表明希臘人通過多次遷徙進入不同地區,并在遷徙過程中與當地文化產生交流 互動,這一過程體現了人口流動對文化交融的促進作用,故選 C 項;材料強調的是希 臘人自身遷徙及意義,未突出古代帝國作用,排除A 項;“最先指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 者,后來指移居于中亞的希臘人 ”不能體現希臘化時代的影響,排除 B 項;材料未討 論自然條件對遷徙的制約或促進,排除 D 項。10 .【答案】D【解析】題干所述文物使用古埃及圣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三種文字記錄 同一內容,直接體現了托勒密埃及時期的文化交融現象,托勒密王朝是希臘化王國,統 治者尊重埃及本土宗教傳統(如神廟祭司角色),同時推廣希臘文化,多語言碑文正是 這種政策下的產物,反映了希臘與埃及文化的互動與融合,故選 D 項;材料僅呈現同 一內容用不同文字記錄,未涉及政權與宗教合一相關內容,無法證明是政教合一國家, 排除A 項;文物內容聚焦神廟奉獻與文化記錄,未提及環地中海地區的貿易情況,不 能據此推出貿易發達的結論,排除 B 項;紀念碑建于公元前 196 年托勒密五世統治期, 與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公元前 332 年)的時間不符,且其反映的是希臘化統治下的文化 適應,而非征服事件本身,排除 C 項。11.【答案】B【解析】羅馬從公元前 2 世紀共和國晚期注重道路、輸水道等實用工程,轉 變為帝國時期(奧古斯都至馬可 ·奧勒留統治)興建凱旋門、記功柱等紀念性建筑,這 直接反映政治制度從共和制向帝制的演變,帝國建筑旨在宣揚皇權與軍事功績,故選 B 項;古希臘建筑風格雖影響羅馬,但此變化主因是羅馬內部政治轉型,非希臘主導,排 除 A 項;羅馬帝國重視宗教但皇帝是世俗統治者, 國家非神權政體,排除 C 項;建筑 變化體現帝國強盛,危機如三世紀危機在更晚發生,非此變化直接導致,排除 D 項。12.【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飲品習慣被賦予政治意義,即通過拒絕英國象征的茶、 選擇咖啡來建構美國獨立身份,從而促成角色轉變,茶從日常飲品變為殖民壓迫符號,咖啡成為美洲自由象征,故選 D 項;新航路開辟在 15—16 世紀促進了咖啡和茶傳入歐 美,影響早期日常生活,但材料所述 18 世紀末美國習慣改變直接源于 1773 年后獨立運 動的政治經濟事件,而非新航路的初始影響,排除A 項;材料中飲食習慣改變主要由 于英國政策如 1767 年茶稅法和東印度公司壟斷等外部因素,并非源于英美固有文化差 異;相反,差異是改變的結果,排除 B 項;英國壟斷貿易和茶稅是 1773 年波士頓傾茶 事件的導火索之一,但材料重點是美國獨立后(如 1783 年后)習慣轉變,并非討論 1775 年獨立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排除 C 項。13 .【答案】C【解析】19 世紀中期后,美國工業迅速發展,勞動力需求大增,所以招募華 工,19 世紀 80 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技能要求變化,華 工作為非技術勞工需求減少,進而排華,這體現工業結構調整引發勞動力需求變化,故 選 C 項;歐洲移民數量激增緩解勞動力短缺,但題干中美國持續吸引歐洲移民,排華 法案卻針對華人,顯示勞動力短缺緩解非排華主因,排除 A 項;文化價值觀念沖突一 直存在,并非 1882 年才導致排華的主因,排除 B 項;國際移民潮流存在波動,但排華 法案是特定針對華工的政策調整,材料未體現周期性波動驅動,且 19 世紀移民趨勢相 對穩定,排除 D 項。14 .【答案】A【解析】1865 年英國在印度開展人口普查,將種姓作為獨立統計項,1901 年進一步將種姓體系應用于全部印度教人口并排序,這體現英國借助印度種姓傳統文化 進行統治,是殖民方式與印度傳統文化的結合,故選 A 項;材料重點強調英國對印度 種姓文化應用以鞏固殖民統治,非文化侵略,排除 B 項;英國并未創建新種族體系,而是沿用已有種姓進行統計排序,未改變印度原有社會認同基礎,排除 C 項;種姓是 印度教色彩概念,統計種姓與世俗化相悖,排除 D 項。15.【答案】D【解析】1929 年日本借震災紀念日開展相關運動,發“咖啡亡國 ”傳單、辦 演講,實則是利用人們對災難的記憶強化對民眾精神控制,將喝咖啡與亡國關聯,引導 民眾思想,故選 D 項;1923 年關東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1929 年的運動與 災后建設無直接關聯,排除A 項;政府通過否定咖啡館傳遞的是特定政治理念,而非 提升市民文化水平,排除 B 項; 日本并未全面消除西方生活方式,而是選擇性排斥威 脅統治的文化元素,例如同時期仍保留西裝、電影等西方事物,排除 C 項。16 .【答案】C【解析】20 世紀 90 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認識到依賴外國投資的增長模式終 結,且鄰國基礎設施快速追趕,因此加大引入高技能移民,目標從跨國公司中心轉向全 球城市,這直接體現了經濟發展戰略從外資驅動轉向人才和創新驅動的主動調整,故選C 項;新加坡加大對高技能移民引入力度是為提升競爭力,不表明區域競爭能力下降, 排除A 項;政策聚焦經濟轉型,未涉及多元文化危機,排除 B 項;移民引入是戰略手 段,材料未提傳統人口結構弊端,排除 D 項。二、非選擇題17 .【答案】(1)背景: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崇文抑武的方針;書院的快速發展;科舉制的發展; 版刻印刷技術和產業的進步。(每點2 分,任答四點 8 分)(2)特點:重視儒家經典;經史并重;突出讀與思的結合;注重學術交流。(每點 2 分,任答三點 6 分)【解析】(1)據材料一“宋太祖‘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 ’,他還曾說‘今之武臣欲盡 令讀書 ’”可知,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結合所學知識,宋代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是讀書蔚然成風的重要政策背景;據材料一“宋代書院等鄉黨之學發展,‘學校之設遍天下 ’”可知,書院的快速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科舉制的發展,促進了 讀書風氣在社會上的盛行;據材料一“北宋時,雕版印刷術被大量使用于書籍印 制……以至‘ 家至戶到 ’‘即日傳播 ’”可知,版刻印刷技術和產業的進步。(2)據材料二“宋代書院文人閱讀首重四書五經 ”可知,重視儒家經典;據材料二“《論》 《孟》 固當讀,《六經》亦當讀,史書又不可不讀 ”“學經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 驗時事之變 ”可知,經史并重;據材料二“書院眾儒均認為疑則精進,提倡以問 激疑,有疑便問,多聞闕疑的深層次閱讀 ”可知,突出讀與思的結合;據材料二 “多聞闕疑…… 學術上的切磋 ”可知,注重學術交流。18 .【答案】(12 分)(1)原因:拜占庭帝國長期傳承了古希臘文化;拜占庭帝國晚期陷入困境,借助希臘 文化凝聚力量;西歐崛起后,拜占庭通過認同希臘尋求西歐的庇護和幫助。 (6分)(2)貢獻:傳承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羅馬法、古希臘典籍)為文藝復興提供條件; 刺激了歐洲經濟中心的蘇醒;作為東正教中心,促進基督教的傳播和發展; 對俄羅斯文化和斯拉夫文明影響深遠。(任答三點6 分,最高不超過 6 分, 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解析】(1)據材料一“在拜占庭帝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對羅馬的政治認同……希臘文化 ”可 知,拜占庭帝國長期傳承了古希臘文化;據材料一“在帝國晚期,隨著拉丁西方…… 開始出現 ”并結合所學拜占庭帝國的興亡的知識可知,拜占庭帝國晚期陷入困境, 借助希臘文化凝聚力量;據材料一“ 當拉丁西方對拜占庭人的羅馬身份表示異議 時,它可以讓講希臘語的拜占庭人重獲尊嚴 ”可知,西歐崛起后,拜占庭通過認 同希臘尋求西歐的庇護和幫助。(2)根據材料二拜占庭文明非凡的貢獻之一是“羅馬法、希臘典籍、基督教同盟 ”,可 知傳承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結合所學,這些為文藝復興提供條件;材料二“海 上貿易也刺激了西方經濟中心的蘇醒,如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 ”,可知刺激了歐 洲經濟中心的蘇醒,在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產生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材料二 “在斯拉夫國家,東正教至今非常昌盛 ”,可知作為東正教中心,促進基督教的傳 播和發展;材料二“拜占庭文化留下最深印跡的還是各斯拉夫民族 ”及“拜占庭 的記憶,不論好壞,仍然留在人們腦海里 ”,可知對俄羅斯文化和斯拉夫文明影響 深遠。19 .【答案】(14 分)(1) ①隋唐以來中日頻繁的交往;②中華文化對古代日本具有較強吸引力;③日本佛 教僧侶和統治者的推廣;④本土茶葉種植的興起;⑤茶葉自身的價值。(8 分,任 答 4 點即可)(2)影響:促進了與中國的茶葉貿易;推動了飲茶之風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飲 食習慣;吸收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6 分,任答三點即可)【解析】(1)據材料二“ 日本高僧……空海來唐學佛 ”并結合所學可知,隋唐以來中日頻繁的 交往;中華文化對古代日本具有較強吸引力;據材料二“ 榮西禪師……大力提倡 吃茶養生之道 ”“嵋峨天皇……等地種茶 ”可知, 日本佛教僧侶和統治者的推廣; 據材料二“把茶籽帶回日本種植 ”可知,本土茶葉種植的興起;據材料二“吃茶 養生之道 ”可知,茶葉自身的價值。(2)據材料二信息“ 中俄茶葉貿易的頻繁往來 ”,可得出促進了與中國的茶葉貿易;據材料二信息“飲茶之風普及到各個階層 ”,可得出推動了飲茶之風的普及;據材料 二信息“茶葉成為俄國人的生活必需品 ”,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飲食習慣;據 材料二信息“吸收了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 ”“發展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可得出 吸收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20 .【答案】(12 分)評分維度 具體要求 分值區間觀點明確 提煉核心觀點,明確“變 ”與“不變 ”的辯證關系,體現 對材料的深度理解。 0-3 分史論結合 選用 2-3 個典型中國古代史史實,準確對應觀點,分析 “變 ”與“不變 ”的具體表現及關系。 0-6 分表述清晰 邏輯連貫,結構完整(觀點-論證-總結),語言規范。 0-3 分【參考示例】歷史演進是"變"與"不變"的共生體"不變"維系文明內核,如秦朝開創中央集權制、漢立儒家正統,成為二千年王朝統治框 架,構成文明連續性之基;"變"則應對現實挑戰,解決時代矛盾。如隋唐創科舉打破門閥士 族對政權的壟斷等皆在傳統框架內革新。中華文明綿延之秘,恰在以"不變"守正, 以"變"開新,二者辯證統一于歷史實踐之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