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春力旺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七年級歷史學科期末考一、選擇題(每小慝15分,共39分)1.據含嘉倉窖內出土的銘磚記載,貯存的糧食主要來自古運河等地。此記載可用于研究A.大運河的發展B.絲綢之路的繁榮C.市舶司的設立D.驛站的廣泛建立2.“這是一個不看出身、不論等級的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有天壤之別,是中國偉大的秘訣之一”,這項制度是A。世襲制B.分封制C.郡縣制D.科舉制3.從如表材料中能銘看出唐太宗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鏡矣!一《舊唐書·魏征傳》A.重視農業生產B.善于用人納諫C.重視官吏選拔D.關注百姓生活4.“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是郭沫若對古代的一位女皇帝的高度贊揚,這位女皇帝是A.呂后B.黃道婆C.武則天D.慈禧太后5。唐朝對不同部門的官員有具體的考核標準,朝廷根據官員的考核等級決定升降獎懲。唐玄宗曾主持對縣官的考核,當場就罷免了40多個不合格的縣令。此做法A.有利于澄消吏治B.推動了教育發展C.擴大了選官范圍D.促進了民族團結6.“百干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哇”,生動形象地描繪出①建筑布局規數,坊市、街道排列整齊的特點。此處①應為A.成陽B.洛陽C.杭州D.長安7.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A.安史之亂B.黃巢起義C.澶淵之戰D。援朝戰爭8.“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他不提艱險,西行十七載到達天竺,訪遍名寺研習佛法,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材料評述的是A.鑒真東渡B.張賽出使西域C.玄奘西行D.鄭和下西洋9.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訂頒布的藥典是A.《唐本草》B.《夢溪筆談》C.《千金方】D.《本草綱目》10.在我國古代,德才兼備的人通常被成為“圣人”.“詩圣”指的是A.李白B.白居易C.杜牧D.杜甫11.宋代讀書人擺脫了“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抄寫時代,這主要得益于當時A。中央集權的強化B.社會局面的安定C.印刷技術的發展D.讀書風氣的濃厚七年飯歷史物末試客第1頁共4頁12.五代時期能夠奪取天下的人,都是依靠武力的。為避免此類問題發生,北宋統治者采取的治國方針是A.分化事權B.因俗而治C.休養生息D.重文輕武13.觀察如圖的貨幣樣式,結合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北宋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B.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臉C.北宋海外貿易規模超過前代D.北宋結束了長期政權分立局面北和伐心四外飯石兩以014.“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反映了岳飛串領的岳家軍A.紀律嚴明B.戰斗力強C:裝備梢良D.團結友愛15.元朝為加強對臺灣地區管理而設置的機構是A.澎湖巡檢司B.伊犁將軍C.北庭都元帥府D.宜政院16.南宋時期,“北人南遷,面食之法隨之傳入江南,包子、餃子、刀削面漸成市并常見之物.”這說明A.北方的主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B.人口遷移推動了飲食文化的傳搖C.南宋政府主導推廣北方飲食習俗D.海外貿易改變了江南飲食結構17.宋代《泉州府志》記載:“漲海聲中萬國商”。這說明宋代A.海上絲綢之路興盛B.紙幣交子廣泛流通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政府壟斷海外貿易18.“(畢昇)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技術A.推動文化傳播B.加速經濟重心南移C.促進火藥改良D.導致科舉制度衰落19.: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需審批的公文為207份,處理的事務多達411件。他工作是“味爽臨床,日宴忘領”,痛感事務叢聚繁雜,惟恐出現紕漏。為此明朝采取了A.設立通判D.實行行省制C.設貿內閣心.建立軍機處20.明朝鄭和船隊到達占城(今越南)時,記載:“其王頭戴金冠,身披錦及,乘象出迎.”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以殖民為目的B.受到外國的歡迎C.開辟了亞歐新航路D.導致財政危機21.“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米時不納糧.”歌謠中的“闖王”A.抗擊荷蘭侵略者B.蕩平東南沿海寇C.推翻了明朝的統治D.推翅清朝的統治22.從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到康熙設立南書房,再到雍正時的軍機處。這體現了A,地方權力的加強B.自場腐敗的嚴重C.君主專制的強化D.大臣權力的加強23.乾隆、島慶時,景飽鎮“民銘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清朝七年低歷史期木議喜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