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6年中考生物專題復習: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測試卷第Ⅰ 卷 客觀題一.單選題1.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A.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煤、石油等燃料燃燒時污染物的排放B.把回收來的污染物傾倒到江河中C.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D.以上做法都不正確2.“低碳生活”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以下活動與之不相符合的是( )A.多使用一次性物品 B.推廣用電子賀卡C.建立國家森林公園 D.使用公共軌道交通3.形成酸雨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的過度增長 B.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C.農田大量燒秸桿 D.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4.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但如今黃河已經成為世界罕見的“懸河”。治理黃河最根本的措施是( )A.加強黃河兩岸堤壩的修筑B.對黃河河床底部的泥沙清淘C.大力培養水生生物D.植樹、種草,解決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5.下列人類活動不會對生物圈造成破壞的是①圍湖造田②排放污水③植樹造林④焚燒垃圾⑤養花種草⑥噴藥滅蟲( )A.③⑤ B.①③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6.下列是關于農作物秸桿利用觀點,不正確的是( )A.在田間就地焚燒,灰分還田經濟劃算B.可以作為造紙、纖維板的原材料C.鍘碎掩入田中,有機物緩慢分解,但仍有不少浪費D.沼氣發酵或飼喂牲畜后再作肥料還田7.下列做法,不利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是( )A.將垃圾實行分類回收和無害化處理B.少用煤發電,多用風力發電C.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D.火力發電廠加高煙囪排放含PM25的煙塵8.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種對保持生態環境最有利( )A.把大片沼澤地開墾為家田B.在菜地中噴灑藥以殺死菜青蟲C.在田間施放射性引誘劑,干擾雌雄害蟲之間的通訊D.把工業廢水排入發生“赤潮”的海域,讓那些有毒藻類死亡9.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要求是( )A.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B.晚婚、晚育、少生、優生C.杜絕多胎生育D.實現人口增長同社會發展相適應10.3月14日發生的蒙古國特大沙塵暴是地球對人類又一次發出的強烈警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下列不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是( )A.擴大綠化面積 B.發展生態農業C.退耕還林還草 D.盲目開發森林資源11.閱讀以下材料:蘇州某縣地處水鄉,水稻種植、畜漁養殖和栽桑養蠶是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在生產總量不斷擴張的同時,該縣堅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優化生態環境.如圖是該縣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有關該縣生態農業主要特點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結構合理,合理種養 B.資源徹底開發C.具有良好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D.資源高效利用12.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下列哪項做法值得提倡( )A.使用含磷洗衣粉B.不亂扔廢電池以免造成重金屬污染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D.電視機不用時沒有及時切斷電源13.關于“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B.可以用醋和清水配制實驗用的模擬酸雨C.加了模擬酸雨的組是對照組D.實驗變量是有無酸雨14.下列實驗中,實驗材料與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選項 實驗名稱 實驗材料 實驗目的A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酒精 溶解葉綠素B 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碘液 保持細胞正常形態C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碘液 檢驗淀粉是否被消化D 模擬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食醋和清水 配制模擬酸雨A.A B.B C.C D.D15.至今為止,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已超過( )A.50憶 B.60億 C.70億 D.90億16.下列哪項不是植被破壞,森林面積減少導致的結果?( )A.溫室效應 B.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C.氣候干燥好洪水泛濫 D.臭氧空洞17.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下列做法與此不相符的是( )A.推廣生物防治,減少農藥污染 B.使用無磷洗衣粉,減少水污染C.植樹造林,增加森林面積 D.填海造田,增加土地資源18.2020年1月南極的氣溫首次突破了20℃,皚皚白雪中出現了大片腥紅色,其原因是南極雪藻解除休眠而大量繁殖造成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導致南極雪藻大量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陽光B.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C.該現象說明生物適應環境D.生活在南極的生物最終的能量來自于生產者19.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據報道,我國現在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圍,農村地下水資源不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下列所述情況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使用不當③日本福島核電站將處理受損核反應堆的冷卻水直接排入大海④工業生產中廢液、廢渣、廢氣的任意排放A. 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C.只有②④ D.①②③④20.最近幾年我國頻繁發生地質災害,導致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有( )①植被的破壞 ②森林的銳減 ③過度的開墾 ④物種的滅絕 ⑤人口的膨脹.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二、填空題21.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要求是 。22.控制廢電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 和 危害性大的電池,大力開發 的環保型電池.23.列舉一種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24.環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污染是 和 。25.當今世界面臨 、 、 等問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人類的一些重大疾病也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 的發展.26.20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提出了 戰略.第Ⅱ 卷 主觀題三.綜合題27.你參加過以“倡導低碳生活”為主題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嗎?低碳,意指較低(更 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上 海世博會是第一個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會,也是第一個“無煙世博會”。(1)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與人的呼吸一樣,會消耗大氣中的 ,釋放出 。(2)1 公頃樹林每天能吸收 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 60—400 千克的氧氣,這是依靠植物的 作用。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作用有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3)所以,各地加強植樹造林,改善生活環境,我國還將每年的 定為全國的“植樹節”。(4)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中學生你應該如何響應“低碳”的生活方式?應該做哪些事情?(至少寫出兩條)。28.如圖是某生態農業村的結構示意圖,據圖回答:(1)該農業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 ,消費者是 ,分解者主要分布在 中.(2)沼氣的主要成分是 ,它可以用來 .(3)輸入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由 通過 作用固定下來的.29.如圖是一個農田生態系統食物網.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圖中共有 條食物鏈,其中最短的一條食物鏈是 .(2)食草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系是 .(3)假設由于某種原因,貓頭鷹數量大量減少,試問鼠的數量將會 ,植物的數量將會 .30.《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來收獲了非常高的評價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發生在離現在不太遠的未來,那時科學家發現,太陽正在急劇老化,迅速膨脹,很快就要吞沒地球。人民集結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臺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離軌道,在宇宙中“流浪”,尋找新家園。(1)《流浪地球》告訴人們地球與人類息息相關,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園是 ,保護它就是保護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2)“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光能是影響生物生活的 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歸根到底都來自 。(3)如果人類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超出了它的承載量和支付力,就會造成資源被破壞和環境惡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答案合理即給分)。(4)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請列舉你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行為: (答兩點即可)。(5)有“地球之肺”之稱的是 生態系統。31.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學會了用桑葉喂蠶、蠶沙(蠶糞)養魚、塘泥肥桑的方法,創造了“桑基魚塘”生態農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桑基魚塘”也 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人們改變以蠶沙直接下魚塘的老辦法,利用甲烷菌將蠶沙、人畜糞便、秸稈、雜草、樹葉等投入沼氣池內制成沼氣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氣渣喂 魚.這樣,就把傳統的“桑、蠶、魚”農業結構,變成了“桑、蠶、氣、魚”的新型農業結構.(1)在該生態系統中,桑與蠶是 關系.(2)在利用蠶沙、人畜糞便、秸稈、雜草、樹葉等物質生產沼氣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3)魚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最終來自 .(4)如果DDT進入該生態系統,體內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應是 .(5)寫出圖中的一條食物鏈 .32.如圖是科學工作者對我國北方地區森林、草原和荒漠面積變化的調查結果,這對分析我國近幾年來華北地區多次出現的沙塵暴天氣有很大幫助.(1)從調查結果可見,植被和沙塵暴形成的關系是: .(2)人類為維護生活環境的穩定而應采取的措施是: .參考答案1.【答案】A2.【答案】A3.【答案】B4.【答案】D5.【答案】A6.【答案】A7.【答案】D8.【答案】C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C14.【答案】B15.【答案】C16.【答案】D17.【答案】D18.【答案】B19.【答案】D20.【答案】D21.【答案】晚婚晚育少生優生22.【答案】生產;銷售;無公害23.【答案】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植樹造林;節約用電;使用潔凈能源等等24.【答案】溫室效應;酸雨25.【答案】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生物學26.【答案】可持續發展27.【答案】(1)氧氣;二氧化碳(2)光合;碳-氧(3)3月12日(4)隨手關燈,節約用電;多騎自行車,少坐汽車28.【答案】(1)農作物;家禽、家畜等;沼氣池(2)甲烷;煮飯和照明(3)農作物;光合29.【答案】(1)4;植物→鼠→貓頭鷹(2)捕食(3)增加;減少30.【答案】(1)生物圈(2)非生物;太陽能(3)相互依賴、相互制約(4)綠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條、少用塑料袋等(5)森林31.【答案】(1)捕食(2)腐生的細菌(3)太陽光(4)魚(5)桑葉→蠶(蠶沙)→魚32.【答案】(1)植被越少,形成沙塵暴的概率越高;(2)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