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5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據考古發現,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遺址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建筑,還發現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貴族墓地里發現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這些發現反映出,當時該地區( )A. 奴隸制經濟的繁榮 B. 呈現邦國林立局面C. 具備國家初始形態 D. 居民率先種植水稻2. 春秋時期,周襄王在葵丘會盟期間派宰孔慰問齊桓公,并賜其祭肉以顯揚尊寵。宰孔以襄王的口吻直接稱作為異姓諸侯的齊桓公為“伯舅”,并特許其不必下拜受賜。據此可知,春秋時期( )A. 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權威 B. 分封宗法制度得到加強C. 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D. 貴族政治仍有一定影響3. 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時,在不和國家法律沖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實際的地方法規,這種地方性法規被稱為“條教",在本郡范圍內與國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這說明,秦朝A. 完善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B. 地方政府擁有一定的自主權C. 初步建立了分權制衡機制 D.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4.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頒行“左官律”,規定凡在諸侯國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還以諸侯王所獻“酎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由,奪爵削地。這些措施( )A. 擴大了人才選拔 B. 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C. 引發了七國叛亂 D. 加強了對王國的監察5. 東晉建立之初,瑯玡王氏當權,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相繼與皇權共治。以上現象反映出東晉時期( )A. 門閥士族專權 B. 地方勢力割據C. 宗室諸王爭奪中央權力 D. 民族政權學習中原制度6. 唐朝在租調制的基礎上實行以庸代役的政策: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這一措施( )A. 擴大了稅收的征稅對象 B. 催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C. 體現了唐朝的制度創新 D. 強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7. 宋代,通判作為一個固定的官職普遍設置于各個州府。北宋通判基本上是大藩府各置兩員,其余府州只置一員,不及萬戶的州軍不置,但武臣知州者,雖小州亦特設,通判的設置( )A. 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 削弱了地方割據物質基礎C. 增強了北宋軍隊的戰斗力 D. 提高了地方政府辦公效率8. 宋代東南地區“輕義重財之俗”進一步發展,“父母在,析居別業者,習以成風,恬不為怪”。這說明宋代東南地區( )A. 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結構 B. 政府放松了對基層控制C. 儒家倫理觀念已被拋棄 D. 商業發展沖擊傳統觀念9. 明中后期,士大夫對“倭患”十分關注,胡宗憲的《籌海圖編》記載了抗擊倭寇中幾次大戰爭的經過;王在晉的《海防纂要》則全面系統的總結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臺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為主要目的的著述。這類著作的出現( )A. 鞏固了當時的朝貢體系 B. 彰顯了士人的海防意識C. 促進了海外貿易發展 D. 完善了明朝的防御體系10. 雍正朝許多重要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決策,如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疏浚運河等,都是先通過密折征求意見,反復商酌再作決定,然后再由朝廷正式下達指令,向全國推行的。這說明密折制度( )A. 有效防止泄漏軍政機密 B. 提高了官員文化素養C. 提高了中央的辦事效率 D. 有助于決策的科學性11.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譚曉,用低價購買了大片空閑的低洼沼澤地,雇用貧苦鄉民加以治理。所鑿水池養魚,池上筑舍養豬,其余空地種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順帶捕捉鳥類和昆蟲,此類副產品運到市場。其反映了( )A. 農業的多種經營方式日益興盛B. 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C. 開始出現自由雇傭勞動D. 商品經濟區域化色彩濃厚12.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今英夷既以據香港擁厚貲,驕色于諸夷;又以開埠裁各費,德色于諸夷。與其使英夷得之以廣其黨羽,曷若自我德之以收其指臂。”據此判斷,魏源主張( )A. 師夷長技以制夷 B. 清政府主動開放 C. 接受近代國際法 D. 變法以富國強兵13. 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共創辦新式學堂三十余所,主要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并大量翻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著作。這些舉措( )A. 開啟了國人學習西方的歷程 B. 培養了近代化實用技術人才C. 喚醒了民眾救亡圖存的意識 D. 突破了“中體西用”思想的羈絆14. 據統計,1875年《申報》對收復新疆報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報道以戰時消息居多。1879年后,圍繞“海防與塞防”“收復伊犁”“新疆善后”等評論增多,且多刊于頭版。這反映出( )A. 民間輿論影響朝廷決策 B. 收復新疆成為朝野共識C. 時人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D. 清廷疏于海上防務建設15. 《清鑒輯覽》中記載:“開制度局以定規模,設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緒)帝皆嘉納之。然以見制西后,無權不能劇行,欲借群臣之議以定之?!边@表明戊戌變法( )A. 導致中央權力下移 B. 以政治改革為核心C. 民主探索阻力巨大 D. 改革舉措全面深入16. 《辛丑條約》規定:要求清政府“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與諸國仇敵之會’”。該規定的主要影響是( )A. 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 B. 中國成為了列強的殖民地C. 清政府淪為了洋人的朝廷 D. 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東周時期發生了比較劇烈的破壞,東周大小宗族間展開了長期的最開戰爭,許多國家和采邑滅亡了。而伴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大變動,王官之學的退場、私學的興起,最終造就了諸子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摘編自嚴文明等《中華文明史》材料二 漢代董仲舒的新儒學一方面吸收了道家與法家的思想,并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制造“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等神學理論,以神權論證君權,以天道論證人道,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回答了漢武帝“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垂問乎天人之應”等問題,使儒學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從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在具體政治實踐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遠而闊于事情”的缺點,繼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徑,改造儒學。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總想,使儒學能夠滿足封建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等現實政治的需要。——摘編自王杰《漢代神權政治的重新確立—董仲舒與儒學的神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徑簡表(部分)時期 宰相總人數 進士出身人數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徑唐朝 武則天 73 11 舉薦、行伍、門蔭唐玄宗 34 7唐肅宗 16 4五代 46 24 吏職、幕僚、行伍、舉薦、門蔭等宋朝 北宋 72 63 資蔭、攝官、特奏名、納粟、從軍、舉薦等南宋 63 48——摘編自王翠《從貴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徑的比較研究》材料二 宋朝嚴禁“行卷”(考試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給有影響力的高官),考官在考試前全部進入貢院(專門的考試場地),考試期間不得外出??脊俚挠H屬如果參加考試另行組織,叫“別頭試”。為防止考生作弊,進考場要搜身。為防止考官在判卷環節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試試卷;還要謄錄,考試密封編號之后發送謄錄院,由手書在官員監督下抄寫副本,將副本送考官評定,防止以字識人。——摘編自任世江《宋朝的特點及完善科舉制》(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徑的變化趨勢。(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宋選官制度演變的作用。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1年,曾國藩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試造槍炮彈藥,這標志著洋務運動(洋務新政)的起步。洋務運動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編新式海軍和陸軍、制造槍炮船艦、建立外交機構、創辦近代工礦交通企業、設立學堂、派遣留學生等,洋務運動催生了近代化。——摘編自單煒鴻《晚清三次變革與歷史啟示》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發布“定國是詔”以推行戊戌新政,遵照“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光緒皇帝的“西學”主要集中在“西藝”方面,部分涉及“西制”,但對于“西制”中的主體部分,即在國家政治制度上實行“君主立憲”,并未觸及。——摘編自季云飛《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較研究》材料三 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1903年商部(1906年改組為農工商部)的設立標志著政府正式建立起重商體系。農工商部積極振興工商業,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近代經濟體系的構建和社會結構的變遷。新政時期,文化氛圍相對開放,近代西方的文化形態、觀念更大程度上為城市居民所接受;大量自開商埠采用西方的建設規劃以及管理方法。新式巡警制度的建立基本改變了過去軍警職能不分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摘編自臧國亮《晚清新政與中國城市近代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晚清三次新政向西方學習的變化,并簡述晚清三次新政與列強侵華之間的關系。(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晚清三次新政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關于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以戰爭沖突為主,各民族之間為爭奪資源、領土等頻繁爆發戰爭,民族矛盾尖銳。另一種觀點強調,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各民族通過貿易、文化交流、和親等方式相互學習、融合,共同推動了歷史發展。——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選擇材料中其中一個觀點,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釋。(要求: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高二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5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經濟:鐵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發展,土地私有制產生。政治: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紛爭,出于爭霸需要招攬人才;戰爭局面下,相對寬松的輿論環境。文化:學在官府被打破,私學興起。階級: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崛起,士階層興起并活躍。(2)特點:吸收與融合了其他學派的思想;神化君權;對傳統儒學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強調“大一統”;強化倫理道德。【18題答案】【答案】(1)趨勢:進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入仕途徑更多樣化。(2)作用:推動了社會不同階層的流動;有利于社會的公正公平;促進了官員素質的提高;有利于選拔人才。【19題答案】【答案】(1)變化: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技術向制度深入;領導階級由單一的地主階級轉換為民族資產階級參與;學習的范疇日益廣泛。關系:列強侵華刺激了晚清新政的產生;晚清三次新政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侵華。(2)啟示:國家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現代化發展的保證;思想觀念的轉變是現代化的先導。(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題答案】【答案】示例1:觀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和平交往。闡釋:中國古代,和平交往在民族關系中占據主流地位,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的發展與融合。在經濟領域,互市貿易頻繁開展。例如,西漢時期開通絲綢之路,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等源源不斷輸往西域,西域的汗血寶馬、葡萄、苜蓿等也傳入中原。這種貿易往來,不僅豐富了雙方的物質生活,還加強了經濟聯系。北宋與遼、西夏政權對峙期間,設立榷場進行互市。北宋用茶葉、絲綢等換取遼和西夏的羊、馬等牲畜,促進了邊境地區經濟發展,使各民族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文化交流層面,少數民族積極吸收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遷都洛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通婚,加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化,派使者求親,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書籍、工匠等,傳播了中原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推動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政治上,和親政策是和平交往的重要體現。唐朝與吐蕃的多次和親,如金城公主入藏,維持了唐蕃之間長期的和平友好關系。通過和親,雙方減少了戰爭沖突,增進了政治互信,為民族間的進一步交流創造了條件。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各民族通過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政治和親等和平交往方式,不斷融合發展,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和平交往是民族關系的主流。示例2:觀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以戰爭沖突為主。闡釋: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民族之間的戰爭沖突頻繁發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民族關系的走向。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戰事不斷。匈奴作為北方游牧民族,時常南下侵擾漢朝邊境,搶奪人口和物資。秦朝時,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并修筑長城以抵御匈奴。漢朝初期,因國力有限,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但匈奴仍不時侵犯。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多次大規模出擊匈奴,經過漠北之戰等一系列戰役,沉重打擊了匈奴勢力,雙方長期處于戰爭對抗狀態。唐朝時期,與吐蕃也有過多次戰爭。吐蕃統一青藏高原后,勢力逐漸強大,與唐朝在西域、河隴等地發生多次沖突。大非川之戰中,吐蕃擊敗唐朝軍隊,使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受到沖擊。后來雖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和親事件,但在和平表象下,雙方邊境的軍事摩擦仍時有發生。兩宋時期,民族戰爭更為頻繁和激烈。北宋與遼之間發生多次戰爭,如高粱河之戰,宋軍大敗。北宋與西夏也長期對峙交戰,雙方損失慘重。南宋時期,與金朝的戰爭更是貫穿始終,岳飛抗金等事跡家喻戶曉,宋金之間多次爆發大規模戰役,如郾城之戰等。蒙古興起后,與南宋也展開了長期的戰爭,最終南宋被元朝所滅。綜上所述,這些戰爭沖突反映出不同民族政權為了爭奪領土、資源、人口以及統治權等,相互征伐,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戰爭沖突深刻影響著民族關系的格局,成為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重要表現形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