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歷史試卷歷史試題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計48分)1.據史書記載,始皇二十七年,在渭水南岸建造信宮,后把信宮改為極廟,象征天上的天極;以渭水北岸的咸陽宮象征天上的紫宮,作為帝居;以渭水貫通咸陽城,象征銀河;在渭水.上架設大橋,象征天上的牽牛星。以上建筑設計體現的觀念是()A.天人合一 B.無為而治 C.尊卑有序 D.三教合一2.“從文化構成上看,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以及希臘、波斯、羅馬和印度等外來文化構成。阿拉伯本土文化同這些外來文化的融合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據此可知,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有()①創新性 ②包容性 ③排他性 ④繼承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倫理學的一個基本命題,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屬于知識的范疇。知識使人變得明智,就會有美德,這一命題()A.捍衛思想自由的原則 B.否定了人文主義思想C.有極端個人主義色彩 D.重視人的道德品質修養4.19世紀澳大利亞土著人口有25萬人。因對原材料增加的需求,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掠奪土地,建立牧場。1851年隨著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其它歐洲人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當地土著居民因遭驅趕、屠殺,到1901年僅剩9萬多人。對以上歷史現象解釋正確的有()①機器大生產為英國進一步殖民擴張提供條件②英國殖民擴張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③“三角貿易”為澳大利亞提供了廉價勞動力④歐洲文化逐漸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搪瓷(如下圖)是20世紀中后期幾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它在非洲同樣極為流行。非洲搪瓷制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多由當地的中國工廠制造。這些搪瓷逐漸融入當地民眾的婚姻習俗中,取代了前殖民時代的土陶、黃銅等非洲傳統容器,成為新娘嫁妝的核心部分。新娘得到的搪瓷數量越多,社會經濟地位越高。這從實質上反映了()擔瓷制品A.中國與非洲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 B.商品隨文化情境改變而內涵不同C.物品交流背后也存在著文化傳播 D.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生活的同質化6.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曾在密信中寫道:“拿破侖雖已倒臺,但其掀起的自由與平等之風,已如燎原之火。中產階級借機要求憲政改革,民眾亦以“人民主權”為旗號,·挑戰舊制度之權威。此非一人之力,實乃時代之變局。”梅特涅的言論折射出,拿破侖戰爭()A.重構歐洲政治文化 B.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C.加速中產階層發展 D.推動啟蒙運動進入高潮7.“50年過后,亞洲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些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信心,物質的成功帶來了對文化的伸張。一些比較成功的國家領導人,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宣稱自己的發展得益于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即“亞洲價值觀””。這一觀點旨在說明()A.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B.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已經成為普遍訴求C.新興民族國家的現代化之路注重文化重構D.西方文化直接影響著亞洲現代文化的建設8.蔡元培先生曾撰文提出:“博物館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發源地也。當廣收中外典籍器物,使學者得觀摩而啟新知,市民得游賞而開民智。”魯迅在1925年也強調:“博物館不應是權貴的私藏庫,而應成為民眾共享的知識殿堂,供青年研民瞻仰。”他們都強調,博物館建設應該()A.有利于提升民眾文化素養 B.服務于新文化運動的開展C.致力于融合中西文化精髓 D.為國民革命運動創造條件9.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區近年出土的銅尊、銅爨、銅瓿等,明顯帶有商王朝青銅文化特色,青銅冶煉涉及的范鑄、焊接等技術與中原地區如出一轍。陜西寶雞市境內發掘的強國墓地,出土的陶尖底器、柳葉形青銅劍等典型蜀文化風格的器物,時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時期。由此可得出的合理推斷是()A.考古發現才能證實歷史的真實性 B.中國古代出現區域文明交流互動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征 D.商品經濟繁榮帶來物資間的交換10.傳統史書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之說。孔子說:“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其弟子子夏進一步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觀點。這主要反映了A.大國爭霸局面結束 B.儒家思想的形成C.局部統一趨勢明顯 D.華夏認同的觀念11.學界研究指出,偉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國的首都咸陽大約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輝煌而突然毀滅。不過,秦始皇所開創的皇權官僚集權體制的政治形態,卻延續了兩千多年。下列能夠為此提供佐證的是()A.宗法制B.郡縣制 C.內外服制 D.三公九卿制12.云南河泊所迪址發現了古滇國都邑,從“濱國相印”“滇王相印”的封泥到簡牘中釋讀出的“滇國”“滇丞”“滇相”,說明西漢王朝對滇王實施冊封的政策,同時,在這一迪址中發現了兩漢時期的有字簡牘5000余枚,實證了“西漢置益州郡”“領二十四縣”等歷史史實。據此可知,西漢()A.邊疆治理政策較為混亂 B.中央王朝統治范圍不斷擴大C.埋下了諸侯叛亂的隱患 D.邊疆治理中政策具有靈活性13.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與漢族雜居相處,相互學習。同時,南方經濟也在持續發展,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材料所述()A.阻礙了中原文化的傳播 B.源于統治者的大力推動C.為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D.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14.如表是唐代人口空間分布統計表(單位:萬人)年份 北方 南方 邊區(東北和西北) 合計640年 700 920 350 1970752年 3050 2290 380 5720812年 1230 1940 420 3590當時人口的空間分布()①拉大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差距 ②深受政局變動的影響③客觀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 ④緣于賦稅制度的變革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唐朝時,朝廷中出現了一種頗具特色的用餐形式,官方稱為“會食”。它起源于太宗時的廊下食。政事堂會議中未決的政事,可在會食時進一步討論;嚴肅議政中的爭執,也能通過共進工作餐的方式調和分歧、統一認識。據此可知,唐代宰相會食制度()A.契合了三省體制的運行邏輯 B.構建了權力監督的全新機制C.促進了政務處理的協同高效 D.顛覆了傳統決策的固有模式16.《齊民要術》一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這一著作凸顯()A.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 B.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C.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D.工商皆本思想日臻成熟第11卷(主觀題52分)二、主觀題(本大題共4小題,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北京條約》中規定“凡有華民情甘出國,在英法等屬地做工,要戀不禁阻”,華人海外移民之風大開。中國傳統的以南洋沿海地區為主的小規模海外移民和以偷渡、劫掠為主的非法海外移民方式遭到沖擊,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摸的“豬仔”販運、苦力貿易、賒單華工以及放迫開展的“合法化招工”等海外移民方式。華人海外移民方向也不再局限于近處的南洋,吳洲、澳洲、非洲、歐洲等地都出現了華人的身影。移民海外的華人以從事工曠、農業生產的居多,從事商業貿易活動的較少。-摘編自周鴿《19世紀南洋開發與華人海外移民》材料二1869年5月10日,橫貫美國大陸鐵路正式通車。從此,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的通行時間由半年縮短至一周,工程被稱為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跡之一······遺憾的是,照片(上圖是記錄當時通車盛況的歷史性照片)中并沒有華工身影。-據廣東華僑博物館《廣東華僑歷史陳列》等資料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華工出洋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照片中并沒有華工身影”是“遺憾”的理由。(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陽,瑯邪皋虞人也。少時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康為郎,補若盧右丞,遷云陽令。舉賢良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吉上疏諫。-摘自班固《漢書·王吉傳》材料二 魏文帝為魏王時,三方鼎立,士流播遷,四人錯雜,詳段(he,通核)無所。延康元年,吏部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其后,中正任久,愛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漸弊。遵計官資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為貴。材料三 李唐統治者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較為徹底地改革了歷史上的官員選拔制度,用先進的科舉取士制度代替了魏晉以來形成的落后的世家大族世襲官位制,這使得年輕士人的理想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些年輕的士人很多沒有顯耀的門第,他們和下層百姓的聯系較為密切,他們眼界開闊,志向遠大,才華橫溢,具有以前的大家世族出身的士人所無法比擬的氣質和才能。因而他們通過科舉之路步入仕途,參與國事之后,就為唐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大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摘自張輝《略論唐科舉制的弊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推行的選官制度及其選官標準。(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曹魏時推行的選官制度及其選官標準的變化,(2分)分析其實施的背景。(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6分)根據以上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趨勢。(2分)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江南)地廣野豐······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扁(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東晉)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宴如(即安定)也。-摘編自.《宋書》材料二 北人相繼南移,同時攜來高級栽培技術,南方灌溉、防洪、運河等水利工程不斷修筑,富源也不斷開發,始終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勝。-摘編自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材料三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他們真心相待,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朝時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6分),并指出此時江南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的影響。(2分)(2)閱讀材料三,根據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在處理民族關系中采取了哪些政策方式?(3分)這些民族政策具有哪些特點?(3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華民族在5000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根與魂,是今天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幾個重要特點:第一,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每一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文明形態。第二,中華文明是逐漸積累起來的,遺產特別豐富。第三,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第四,中華文明從一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特點,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匯中更新自身。第五,中華文明在世界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摘編自韓星《中華文明的主要特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的特點”,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據有論,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吉林省長春市縣級地區2024-20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分,每小題3分)1.A2.B3.D4.A5.C6.A7.C8.A9.B10.D11.B12.D13.C14.C15.C16.C二、主觀題(52分)17.(10分)(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北京條約》允許華工出國;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對勞動力需求增加;中國國內戰亂和貧困加劇;南洋等傳統移民地的開發需求(6分)。(2)理由:華工為美國大陸鐵路修建作出巨大貢獻,卻未被歷史影像記錄,忽視了其歷史功績;反映出當時華工社會地位低下,遭受種族歧視(4分)。18.(16分)(1)制度:察舉制(1分);標準:品行和才能(1分)。(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變化:由注重品行才能變為注重門第(1分)。背景:三國時期社會動蕩,人才流動頻繁;世家大族勢力崛起,掌控選官權(4分)。(3)影響:打破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后期易滋生腐敗(6分)。趨勢:選官標準由注重門第向注重才能轉變;選官權由地方向中央集中(2分)。19.(14分)(1)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水利工程興修(6分)。影響: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2分)。(2)政策方式:和親、冊封、設置機構(如都護府)(3分)。特點:開明平等;恩威并施;注重與少數民族上層的合作(3分)。20.(12分)示例論題:中華文明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2分)闡述:漢代張騫通西域后,中原與西域的交流頻繁,葡萄、苜蓿等作物傳入中原,佛教也經西域傳入中國,逐漸與中國文化融合;唐代對外交流活躍,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日本,吸收佛教文化并傳播中華文化,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容納多種外來文化;元代疆域遼闊,波斯、阿拉伯等文化傳入,與中華文化交融,形成獨特的元曲等文化成果。這些史實表明,中華文明在發展中不斷吸收異質文化,豐富自身內涵,體現了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8分)。結論: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推動了中華文明的持久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