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強化練1 西周至漢朝政治制度的演變1.商朝時期,中央王室與各族首領組成管理階層;地方派遣的職官和歸服方國的諸侯,與商王是形式上的被支配與支配關系,未必有血緣關系。到西周時期,王室即使與地方上的諸侯無血緣關系,也通過聯姻形成甥舅關系。據此可知,西周時期( )A.宗法貴族政治影響力式微B.統治方式出現根本變化C.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新體制D.王權統治得到一定強化2.據下圖可知,春秋時期( )A.諸侯國封建化程度存在差異B.世卿貴族強力推進社會變革C.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D.社會流動沖擊傳統政治秩序3.某學者指出,戰國時期各國主要推行了三種制度:官吏的任用,一般采用俸祿制度;對于功臣的賞賜,已開始用黃金貨幣;建立了公文用璽(官印)和發兵用符(虎符)的制度。這說明戰國時期( )A.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B.已具備爭霸戰爭的條件C.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轉變D.政治模式的根本性變革4.秦自立國以來,一直受到犬戎等周邊民族的威脅與襲擾。最初秦國為防范犬戎的進攻,在邊境設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來演變成郡縣。由于能有效地組織軍事力量抗擊周邊民族的襲擾,所以秦國普遍在邊境上設置郡縣。這說明郡縣制的設立源于 ( )A.加強專制皇權的需要B.防范周邊民族的襲擾C.消除割據勢力的威脅D.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訴求5.皇帝詔書在漢武帝時先由尚書郎起草,隨后再經尚書令繕寫,經令仆審核后,遞呈于皇帝,經其畫朱鉤同意后,再度繕寫,封以玉璽和上書令仆之印,隨后發往丞相、御史府或三公府執行。由此可見漢武帝時期 ( )A.尚書機構成為行政中樞B.三公九卿的職權被中朝取代C.文書制度制約行政效率D.皇帝意見貫穿了決策的始終6.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詔曰:“今遣博士大夫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問鰥寡廢疾,無以自振業者貸與之……詳問隱處亡位(被埋沒而不任用的人),及冤失職,奸猾為害,野荒治苛者舉奏?!边@可以用于說明,漢武帝時期( )A.政府施政以救濟為核心B.中央監察權力下移C.地方社會秩序日益紊亂D.重視整頓地方吏治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1.D 2.D 3.A 4.B 5.A 6.D1.D 題干強調商朝中央與地方關系是形式上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不一定有血緣關系,而西周則是有血緣關系,通過這些關系可以使得王權統治得到一定強化,故選D項;西周時期宗法貴族政治影響力相比于商朝時期是加強,而不是式微,排除A項;商周統治方式都屬于奴隸制統治方式,排除B項;西周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權新體制,排除C項。2.D 據材料可知,世卿貴族勢力越強,國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表明世卿貴族勢力發展威脅國君地位,說明當時傳統宗法秩序受到沖擊,反映出社會流動沖擊傳統政治秩序,故選D項;封建化是封建生產方式確立過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各國生產方式差異,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世卿貴族勢力發展對國君的威脅,沒有體現其對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排除B項;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是郡縣制確立,排除C項。3.A 戰國時期形成了“主賣官爵,臣賣智力”的制度,這就形成了國君對各級官吏可以隨時任免、選拔的局面;同時,公文用璽制度推行,使大權集中到國君手中。這些措施導致中央集權國家機構逐步形成,故選A項。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爭霸性質的戰爭,排除B項;“社會結構”指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材料涉及的是戰國時期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排除C項;政治模式根本性變革指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建立,該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D項。4.B 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邊民族的威脅,秦立國以來設置郡縣來應對,說明郡縣制的設立源于防范周邊民族的襲擾,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是君主專制體系,設置郡縣并非出于加強皇權的需要,排除A項;犬戎不是地方割據勢力,排除C項;郡縣制的設立是為防范周邊民族威脅,并非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訴求,排除D項。5.A 據材料可知,皇帝詔書經尚書郎起草、尚書令繕寫、令仆審核、皇帝同意后再度繕寫、蓋玉璽和尚書令仆之印后,交由丞相、御史府或三公府執行,體現了武帝時期尚書機構成為行政中樞,故選A項;B項表述絕對化,排除;材料強調武帝時期尚書機構成為行政中樞,未體現行政效率變化,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D 根據“今遣博士大夫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問鰥寡廢疾……及冤失職,奸猾為害,野荒治苛者舉奏”可知,材料體現了漢武帝派遣“刺史”巡查地方,以整頓地方吏治,D項正確;“以救濟為核心”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監察,不能看出監察權力下移,排除B項;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