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 考點1 原始社會文明1.(2023新課標,24)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 ) 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2.(2023湖南,1)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 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考點2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3.(2023江蘇,1)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4.(2022湖南,1)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 )A.促進了政治統一 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 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5.(2023全國乙,24)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商業活動的衰退6.(2023全國甲,24)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A.實錄歷史事實 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考點3 秦漢文明的發展7.(2023新課標,26)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在當時(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 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8.(2023山東,2)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 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 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高考模擬練 1.內蒙古烏拉特中旗陰山巖畫中有關于原始社會獵馬的描繪,如下圖所示。圖中一人正面圍堵,一人其后偷襲獵物,第三人驅趕獵物。從這一巖畫可以斷定當地族群( )A.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B.講求工具和策略的運用C.將射箭與軍事訓練結合D.出現了農業領域的分工2.龍山文化初期,陶寺早期聚落興起,最重要的發現是一處四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地。墓地以宗族為單位排列布局,包含高等級家族的大墓,這些大墓同普通小墓共同混在同一墓區。這說明,陶寺早期聚落 ( )A.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B.父系氏族社會已趨向瓦解C.血緣族群關系較為牢固D.最高權力繼承實行世襲制3.與殷商時對方邦臣屬的表面性承認不同,西周的分封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逐級分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層層拱衛,周王“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這種統治方式( )A.是對內外服制度的沿襲B.促使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C.提高了西周王權的地位D.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4.公元前314年,秦國在征服巴蜀后,設置巴郡和蜀郡。秦國在巴地征收賦稅,與巴夷君長聯姻;在蜀地設置蜀國守,并分封蜀侯。這說明當時巴蜀地區( )A.郡縣制向羈縻制度轉型B.形成了華夏文化認同C.實行郡與諸侯國的分治D.被納入華夏政治體系5.春秋時期,中小商人“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富商大賈更是“金玉其車,文錯其服”,南通于楚,北適于晉,東抵于齊,西達于秦,周游列國。這一現象表明( )A.政府不再監管商業活動B.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頻繁C.各地間經濟聯系的加強D.商品經濟推動社會分工6.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老子主張拋棄所謂的圣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名譽,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這表明兩人( )A.積極為諸侯出謀劃策B.實現社會理想的途徑不同C.思想對立且辯論激烈D.對禮崩樂壞現狀深感憂慮7.《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的這一舉措意在( )A.推行陰陽五行學說 B.確立統治合法性依據C.樹立皇帝獨尊地位 D.實行以德治國的策略8.秦律中的“關市律”規定:“為作務(手工業)及(到)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缿(錢罐)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者貲(罰)一甲(鎧甲)?!边@表明秦朝( )A.實施重農抑商政策 B.實行鹽鐵官營政策C.注重工商活動管理 D.強化市場稅收意識9.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提出了官員必須遵行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如“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私……安靜毋苛,審當賞罰。嚴剛毋暴……寬俗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勇能屈,剛能柔,仁能忍”。這表明秦代( )A.基層治理完善 B.官員素質提升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學正統確立10.角抵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角力”,是軍民習武練兵的一種方式。秦滅六國后“講武之禮,罷為角抵”,角抵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戲活動。秦統治者的舉措( )A.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B.打擊了六國殘余勢力C.旨在消除儒學的影響D.有助于改善社會風俗11.漢初大儒陸賈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标戀Z的上述思想 ( )A.適應了漢初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B.成為漢代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C.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D.為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奠定基礎12.西漢前期,流民多為豪族商人所用,是謂“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漢武帝后期,“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以)上”,流民與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虛”之事頻繁發生。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A.社會救濟與優撫機制的失靈B.國家官營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漸削弱D.人地矛盾加劇導致流民增多13.東漢初年,陰皇后家族擅權。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將高皇后(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后)的神位從祭祀劉邦的高廟移走,理由是“高皇帝與群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專王呂氏”。此舉旨在( )A.節省開支 B.整頓吏治C.威懾外戚 D.遏制諸侯14.東漢時期,史籍中出現大量“猛虎渡河”“飛蝗出境”和“盜賊止息”的記載,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這種書寫方式在隨后的史籍中被廣泛應用。據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史事記載有程式化趨勢B.皇權集中規范官吏任用C.政治腐敗導致貪官橫行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戰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高考真題練1.C 2.B 3.D 4.C 5.C 6.C 7.B 8.A1.C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與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生產力繼續發展,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出現并加劇,這促使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故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農業聚落,已出現氏族的公共墓地,而非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故A項錯誤;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產生原始農業,故B項錯誤;人類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階段,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了,原始社會主要是結繩記事等,故D項錯誤。2.B 據所學可知,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且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城頭山古城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展高度,說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B項正確;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 000年,雖屬于新石器時代,且已經出現農業,但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仍然比較低,尚未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排除C項;良渚文化(距今約5 000年)等考古發現表明,當時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材料中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3.D 緊扣題干中“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同楚國爭霸”等信息可知,春秋時期,地方諸侯之間混戰頻繁,且以兼并和爭霸為目的,這些戰爭并不是在周天子號令下發生的,說明此時周天子權威下降,無法有效約束地方諸侯,傳統的大宗命令小宗的宗法體制受到沖擊,故選D項。A項表述在題干中體現不出,排除。題干信息僅涉及諸侯之間的戰爭,故B項錯誤。C項曲解題干主旨,排除。4.C 根據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傳播于諸侯國之間,各國統治者出于增強自身實力的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這必然會沖擊本國的貴族政治,C項正確;多個思想流派的出現及其思想的傳播實際上不利于當時政治的統一,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學在官府”的局面已經被打破,排除B項;題干所述局面是諸侯國之間矛盾尖銳帶來的結果,而不是諸侯國之間矛盾的原因,排除D項。5.C 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孟子主張“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體現了小農經濟下人們能夠自給自足,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等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動亂、大變革之后所采取的減輕人民負擔、恢復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并繁衍人口的措施,如西漢初年,故A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導致井田制度瓦解,故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商業繁榮,商業活動較之前而言是發展的,故D項錯誤。6.C 西周時期實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分封制下楚國是西周的一個封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出現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的現象。而孔子在《春秋》中仍然堅持西周分封制的原則,其目的是維護西周的等級秩序,故C項正確。孔子此舉的目的是維護周禮,不是實錄歷史事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提升周王權威的信息,排除B項;孔子的出發點是維護西周等級秩序,屬于政治目的,不是強調文化差異,排除D項。7.B 材料“州部可以推舉秀才”說明州的權力有所擴大。根據材料“‘州里’‘州閭’‘州黨’等語匯逐漸行用”“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并結合所學可知,東漢后期“州”開始正式作為行政區出現,原本的“十三州”監察區開始正式成為行政區劃,而其行政長官權力也隨之大增,這容易導致地方豪強割據,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故B項正確。8.A 材料提到了與先秦、秦漢相比,東漢晚期的出行風尚為之一變,乘坐牛車成為一種風尚。據材料“天子至士……競相乘坐”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天子至士沉迷享受的表現,體現了當時政治的衰頹,A項正確;材料中提到牛車行走緩慢而平穩,車廂寬敞,但乘坐這樣的牛車并沒有體現戒奢尚儉的風氣,B項錯誤;牛作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動力,被大量用于駕車,肯定會影響農業生產,故材料不能反映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C項錯誤;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車輛的變化,沒有體現豪強勢重的信息,排除D項。高考模擬練1.B 2.C 3.C 4.D 5.C 6.B 7.B8.C 9.C 10.D 11.A 12.B 13.C 14.A1.B 原始社會時期的巖畫表現了獵人手持弓箭這一工具狩獵野馬,同時,不同的人在狩獵時的分工不同,注重配合,說明他們講求運用工具和策略,B項正確;巖畫雖然表現了狩獵,但并沒有提及其他生產活動,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軍事訓練,排除C項;農業領域包括采集、種植、狩獵、畜牧等,材料中沒有狩獵外的其他農業活動,排除D項。2.C 據材料可知,宗族是血緣關系的共同體,墓地以宗族為單位排列,且高等級家族的大墓和普通小墓并存,由此可見,陶寺早期聚落血緣族群關系較為牢固,C項正確;雖然龍山文化處于萬邦時代,但從材料不能看出國家形態的要素,排除A項;這一時期正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瓦解”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最高權力繼承方式,排除D項。3.C 根據“與殷商時對方邦臣屬的表面性承認不同”“周王‘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等信息可知,西周既實現了自上而下的逐級分封,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層層拱衛,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臣屬關系,且周天子是諸侯之君,這種統治方式說明西周王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故選C項;題干強調的是與殷商制度相比,西周政治統治的加強,而不是對殷商內外服制度的沿襲,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是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的時期,而題干反映的是商和西周時期,排除B項;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征,商周時期并未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4.D “設置巴郡和蜀郡”“在巴地征收賦稅”“設置蜀國守”,這些信息都說明了秦國實現了對巴蜀地區的有效治理,巴蜀地區被納入秦國版圖,故選D項;“羈縻制度”僅是封建王朝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巴蜀隸屬秦國版圖,而不是巴蜀認同秦國文化,排除B項;“分治”的表述與題干不符,蜀侯已不是蜀郡最高長官,排除C項。5.C 據材料“以周四方”“南通于楚……周游列國”可知,春秋時期,大中小商人商業活動范圍廣,說明各地間經濟聯系加強,故選C項;A項表述絕對化,排除;材料不單單是南北經濟交流,還包括東西地區經濟交流,排除B項;社會分工指各種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專業化,而材料強調商人活動范圍廣,排除D項。6.B 孔子希望通過德政建立理想社會,老子則主張統治者通過無為建立理想社會,由此可見,二者雖然途徑不同,但都希望建立理想社會,故選B項;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與“積極出謀劃策”不符,排除A項;儒道思想并非對立關系,只是思想主張不同,排除C項;D項表述不合題干主旨,排除。7.B 秦始皇推行“終始五德之傳”,周有火德,秦有水德,故秦能取代周,秦始皇這些做法是為其統治賦予合法性,故選B項;推行陰陽五行學說不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皇帝獨尊強調皇帝的權威性,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秦始皇推行法家治國思想,而不是以德治國,排除D項。8.C 材料大意是:手工業者到官府所設的市上,收錢后必須馬上放入錢罐中,并讓其他人看到,不遵從這一規定的人,罰制作一件鎧甲的費用。這體現了政府注重工商活動管理,故選C項。A項雖然是秦朝實行的政策,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西漢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C 秦簡中“嚴剛毋暴……寬俗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仁能忍”體現了儒家思想,同時也受到法家思想影響,故選C項。該材料是對官員的規范,不完全屬于基層治理范疇,故排除A項。對官員道德和行為進行規范,并不代表官員素質提升,故排除B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10.D 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后,將原本用于軍事訓練的“角力”變為了游戲活動,這有利于減少社會上的私斗行為,有助于改善社會風俗,故D項正確。A項夸大了該舉措的影響,排除。材料中的舉措針對的是全國民眾,與打擊六國殘余勢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與消除儒學影響無關,排除C項。11.A 由“無為者乃有為也”可知,漢初陸賈主張統治者要像舜治天下一樣無為而治,這適應了漢初統治階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政治需要,故選A項;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成為治國理政指導思想,排除B項;無為而治的思想有利于漢初休養生息,恢復經濟,但與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關聯較小,排除C項;為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奠定基礎的是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排除D項。12.B 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但由于官營經濟本身的局限性,百姓除了要向國家繳納人頭稅和田稅,還需要承擔煉銅鐵、鑄鐵器等強制性勞動,從而致使流民人數增加,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救濟的失靈,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官營政策導致流民大量增加,無法反映出人地矛盾加劇,排除D項。13.C 據材料可知,光武帝以“非劉氏不王”為理由將呂后的神位移出劉邦的高廟,其目的是震懾擅權的陰皇后家族,起到威懾外戚的作用,故C項正確。14.A 據材料“史籍中……‘猛虎渡河’……‘盜賊止息’的記載……被廣泛應用”可知,自然現象與政治現象對應的史籍記載方式得到推廣,這表明史事記載有程式化趨勢,故選A項;材料中史籍記載以“猛虎渡河”等表彰良吏,并不能反映官吏的任用,排除B項;C、D兩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