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考點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2023北京,8)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 )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2.(2023全國乙,30)圖1圖2圖1、圖2分別為1955—1956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3.(2022浙江1月選考,14)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某國際會議上強調“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會議最終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這次會議上,周恩來作出的重要貢獻有( )A.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B.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闡述了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4.(2023山東,8)1956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鱾€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考點2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5.(2023江蘇,10)1956—1957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6.(2022湖北,9)1960年,我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科技人員達196.9萬人,平均每萬人中有科技人員30名,比1952年增長3倍。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蘇聯對中國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員歸國C.“雙百”方針的提出 D.兩個五年計劃實施高考模擬練1.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淮河水利計劃,但計劃工程一直受到無力動員和征召勞力的阻礙,未能實現;1953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治淮過程中動員了成百萬的人力,淮河得到了有效治理。材料反映出( )A.新中國的國民經濟恢復發展B.新政府組織動員能力提高C.南京國民政府政治腐敗落后D.“一五”計劃提高了民眾積極性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農村交易主要包括物物交換、人民幣、銀元、鋼元等形式,部分地區還流通商人土票。到1952年底,據人民銀行總行估算,農民持有的人民幣已達11萬億元,約占當時人民幣流通總量的40.4%。這一變化( )A.推動農民擺脫封建束縛B.利于鞏固人民政權C.摧毀國民黨的農村勢力D.利于捍衛經濟主權3.“一邊倒”外交方針在具體的實踐中,雖然能夠獲得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及幫助,這對于當時面臨西方經濟政治封鎖的新中國而言無疑是有益的,但遭受到走“中間道路”的新生國家的質疑與猜忌,萬隆會議上的爭吵便是集中體現。這說明“一邊倒”外交方針( )A.導致了西方對我國的孤立B.打破了西方對我國的封鎖C.是萬隆會議上爭吵的主因D.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特點4.陳云在1956年11月28日的一次大會上指出,“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前,使企業獲得合理利潤,進而實行按比例分配利潤;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后,采取定期定息制度,并對資方在職人員全部由國家分配工作”。陳云的這一言論( )A.意在促進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B.解釋了私營經濟被納入計劃體制的原因C.旨在推動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開展D.體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行的政策5.下圖所示為蘇州市簽發的一份女性選民的選民證。 這張選民證直接見證了( )A.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B.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D.婦女成為民主建設的主力6.早在合作化運動開始階段,部分合作社針對社員“窩工”“怠工”的現象,實施“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生產責任制度。中共八大前后,毛澤東等領導人對此大為肯定。這體現出當時( )A.經濟體制改革成為大勢所趨B.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C.對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探索D.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陷入困境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高考真題練1.D 2.A 3.A 4.A 5.C 6.D1.D 根據材料可知,政務院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工作時間中抽時間做工間操,國家體委也推行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工間操和廣播體操都有利于加強鍛煉,增強民眾體質,D項正確;政府的目的是增強民眾的體質,不是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政府機關人員和中小學生,“社會各行業”的說法絕對,且工間操和廣播體操不屬于競技體育,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政務院和國家體委對鍛煉的重視,沒有體現民眾對休閑娛樂的態度,排除C項。2.A 材料體現了過渡時期我國藝術創作“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這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即藝術創作體現了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故A項正確。當時中國并沒有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入世界市場并不是當時的主要目標,B項錯誤;藝術創作融入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并不代表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排除C項;對外開放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次會議是萬隆會議,針對會議上與會各國的矛盾和分歧,周恩來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故選A項。4.A 毛澤東在1956年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在國家統一性之下,要有各生產單位的獨立性,才會促進生產發展。他強調要適當發揮工廠獨立性,提高工廠生產經營自主權,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市場的作用,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與工廠的關系”,而非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故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正值三大改造時期,個體私營經濟是被改造的對象,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5.C 根據材料“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國緩和與西方國家關系,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C項正確;三線建設的時間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時間并不完全相符,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當時科技交流不能擺脫冷戰影響,排除B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這一理念提出于21世紀,排除D項。6.D 材料數據表明1952—1960年,我國的科研經費大量增加,科技人員也不斷增多,結合時間可知,此時我國已經完成“一五”計劃,正在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建設需要大量的科研經費和科技人員,D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新中國進行工業化建設,但科研經費的增加和科技人員的增多主要與國內的經濟建設需要直接相關,排除A項; 海外科研人員歸國對我國科技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是材料現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雙百”方針是在1956年提出的,主要針對學術和藝術問題,不是材料所述變化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高考模擬練1.B 2.B 3.D 4.D 5.A 6.C1.B 根據材料“1953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治淮過程中動員了成百萬的人力,淮河得到了有效治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組織動員能力強,社會協調能力更高,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是在1949年到1952年底,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南京國民政府政治腐敗,20世紀30年代的工程受到阻礙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日本侵華、社會動蕩等,排除C項;“一五”計劃主要是工業建設方面,材料并未體現出“一五”計劃提高了民眾積極性,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可知,人民幣在農村的流通規模擴大,這體現了農民對人民幣及新生政權的認同感增強,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對農村的影響力增強,這有利于鞏固人民政權,B項正確;土地改革推動農民擺脫封建束縛,排除A項;當時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經被推翻,排除C項;經濟主權主要體現在涉外經貿活動中,材料中沒有反映,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方針,獲得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及幫助,但也遭到部分新生國家的質疑與猜忌,結合所學可知,“一邊倒”即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其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特點,D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孤立新中國,并非“一邊倒”外交方針導致,排除A項;打破西方對我國的封鎖是材料反映的信息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萬隆會議爭吵的主因是與會各國利益的分歧,排除C項。4.D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陳云的言論描述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贖買辦法,體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行的政策,D項正確;此時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已基本建立,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行的政策,并未解釋私營經濟被納入計劃體制的原因,排除B項;1961年初,我國開展國民經濟調整工作,排除C項。5.A 根據圖片中的信息可知,該選民證的時間為1953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A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才建立,排除B項;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排除C項;材料無法說明婦女成為民主建設的主力,排除D項。6.C 根據材料可知合作化運動開始階段實施的“按勞計酬,多勞多得”的生產責任制得到領導人的肯定,這不同于合作化的生產分配方式,由此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探索,C項正確;中共八大前后并沒有出現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趨勢,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人民公社體制,排除B項;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成功,并沒有陷入困境,排除D項。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