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拔高練高考真題練 考點1 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1.(2023全國甲,28)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2.(2022廣東,7)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 )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3.(2023遼寧,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頒布《商會法》,規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該法一經頒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這反映了當時( )A.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B.愚昧觀念與科學思想的斗爭C.改良思想與革命理念的碰撞D.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考點2 北洋軍閥時期的統治4.(2023湖北,8)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5.(2023新課標,30)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上表可以反映出( )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6.(2021天津,6)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高考模擬練 1.有學者認為,“清末新政‘假演’的同時也有‘真做’的一面。綜觀中國近代史,不難發現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見的。從發展學角度來審視,清末新政……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分水嶺……較為全面地開啟了現代化的閘門”。該學者意在說明清末新政( )A.成功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轉型B.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C.客觀上順應了現代化的趨勢D.目的是實現中國社會近代化2.武昌起義爆發之后,湖北軍政府于成立第二日即發表對外宣言書,表示將保護各國人民財產,承認既有的條約與借款,以此希冀各國嚴守中立。清政府在派兵鎮壓革命的同時,那桐、鄒嘉來等官員還請求各國在京公使勿承認革命軍為交戰團體,并表示“外人倘受戰事損失,政府盡可一力負擔”。這體現出( )A.革命政權對外軟弱妥協B.外交中立原則遭到破壞C.中國政局深受列強影響D.西方政府同情革命黨人3.據統計,武昌起義半年后,全國報紙由10年前的100多種,陡增為500余種,總銷數4 200萬份。這些報刊中,政黨和政治集團性質的報刊占主流,報刊可自由發表政見,內容大多是“主義”之爭,是各政黨不同政見主張辯論、相互攻訐的工具。這種狀況的出現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動了政治近代化B.人民大眾普遍接受了西方政治理念C.中國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D.知識分子將個人與國家命運相結合4.下表內容為 1912—1920 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情況。據此可以推測出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行業 項目 1912年 1920年棉紗 棉紗產量指數 100.0 422.4面粉 面粉產量指數 100.0 516.0卷煙 資本額(萬元) 137.8 168.0A.整體水平已超過外資企業B.發展環境較晚清有所改善C.受清末新政影響非常巨大D.行業發展均衡且形成體系5.1917年,蔡和森在文章中寫道:“近來西歐文化東來,與吾舊有之文化,每干格難容。而倡新文化者,棄舊書不讀。”他認為應該“多讀新書,而舊書亦必研究,中國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盡然;而西歐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盡是”。蔡和森的這些言論( )A.反映了新文化運動陣營的分化B.旨在強化傳統文化的地位C.表達了知識分子對民主的訴求D.試圖調和中西方文化沖突6.下面列出的是某同學記錄的歷史筆記。將筆記內容進行歸納,可以得出的認識是( )·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軍閥割據、“再造共和” ·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榮氏企業等一批民族企業發展壯大 ·新氣象、新習俗、新風尚、《新青年》雜志、民主與科學、白話文運動A.革命進程日益加快 B.社會經濟快速發展C.人民群眾逐漸覺醒 D.歷史潮流不可阻擋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高考真題練1.C 2.C 3.D 4.A 5.A 6.A1.C 材料表明陳去病認為,通過戲劇可以更有效地啟蒙民眾,傳播革命觀念,說明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傳統戲曲的衰落,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觀看戲劇的對象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戲劇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宣傳,而不是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排除D項。2.C 《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中提出科舉考試已經讓科舉學子夢碎,因此出洋留學是比較好的選擇,出洋學成歸來又可以“量與出身”(即視所學程度給予相應的獎勵和任用),這必然會加快社會結構的變動,故C項正確;“勸同鄉父老”說明出洋留學尚未得到廣泛支持,排除A項;僅由材料不能說明當時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于落第士人,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中西體用觀變化的信息,排除D項。3.D 根據材料“規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遭到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可知,商會與地方官廳的行文方式存在等級差異,遭到了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這反映了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D項正確;材料與使用白話文無關,排除A項;B、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A 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袁世凱加緊復辟帝制,日本趁機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中國民眾掀起了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運動,材料中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正是這一歷史背景的反映,故選A項。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排除B項;1915年正值一戰時期,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企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排除C項;由材料看不出是中外商業競爭,排除D項。5.A 據材料可知,1894—1936年,中國民族資本構成中的產業資本占比明顯上升。據表格時間并結合所學可知,1894—1936年,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多次發展機會,呈現發展趨勢,故選A項。商業資本所占比重雖然下降,但并不代表商業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雖然金融業資本占比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材料未涉及整個近代金融體系的完善與否,排除C項;據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經濟結構逐漸失衡的結論,排除D項。6.A 結合關鍵詞“平民教育”等及時間可以推斷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教育狀況,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的興起,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中西教育理念沖突,故B項錯誤;民主共和政體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故C項錯誤;近代新式教育在新文化運動前就已經興起,故D項錯誤。高考模擬練1.C 2.C 3.A 4.B 5.D 6.D1.C 根據“清末新政……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分水嶺……較為全面地開啟了現代化的閘門”可知,該學者認為清末新政促進了中國現代化,客觀上順應了中國現代化的趨勢,C項正確;清末新政沒有完成政治制度的成功轉型,其目的是挽救封建統治危機,排除A、D兩項;材料是在闡述清末新政開啟了現代化的閘門,并未涉及應對統治危機,排除B項。2.C 根據材料可知,無論是革命政權還是清政府的官員都強調對列強侵略權益的保護,其目的是爭取列強的支持,這體現出列強對近代中國政局的影響較大,C項正確。A項表述以偏概全,材料不僅僅提及革命政權,排除;B項表述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材料沒有體現西方政府對中國革命黨人的態度,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政黨和政治集團性質的報刊增多,體現的是民國初年政黨和政治集團的增多,是政黨政治發展的表現,這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故A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迅速傳播,但材料主要涉及政黨政治活躍,無法體現西方的政治理念被民眾普遍接受,故排除B項;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故排除C項;D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4.B 根據材料可知,1912年到1920年,棉紗業、面粉業、卷煙業均有較大發展,反映出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環境較晚清有所改善,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同外資企業進行對比,故不能得出整體水平已超過外資企業的結論,排除A項;據材料無法得出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受清末新政影響非常巨大,且1912年清帝退位,清王朝滅亡,排除C項;近代民族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且集中在輕工業部門,行業發展不均衡且未形成體系,排除D項。5.D 根據材料“多讀新書,而舊書亦必研究,中國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盡然;而西歐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盡是”可知,面對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蔡和森主張西方文化需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廢棄,試圖調和東西方文化的沖突,D項正確。6.D 根據材料可知,“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軍閥割據、‘再造共和’”體現了民主與共和潮流,“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榮氏企業等一批民族企業發展壯大”體現了民族工業發展和愛國思潮,“新氣象、新習俗、新風尚”體現了社會生活的進步,“《新青年》雜志、民主與科學、白話文運動”體現了思想文化的理性與進步。綜上所述,筆記內容體現了近代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發展趨勢,說明歷史潮流不可阻擋,D項正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