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復習提升易混易錯練 易錯點1 不能準確理解北宋文官政治的內涵 1.“內降”主要指帝王繞過中樞機構直接從內宮下達的命令。宋仁宗時吏部侍郎、樞密使杜衍屢次拒絕執行宋仁宗的“內降”,并將積壓的十多份“內降”如數封還仁宗。而包拯、韓琦等人都曾上書仁宗請絕“內降”。這表明當時( )A.君相矛盾逐漸爆發B.權臣擅政問題日益突出C.吏治改革亟待推行D.文官政治發揮積極功效2.宋代常出現“沖齡即位”的幼主,后妃垂簾聽政便成為權宜之計。一旦皇帝長大成人,具備親政能力,士大夫便集體制造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后妃撤簾歸政,使政權交接順利完成。這反映了宋代( )A.集體統治有利于政權平穩過渡B.輿論監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分散相權適應了君主專制需要D.文官政治對皇權的有力維護3.呂思勉指出,宋代士大夫“持論過高,往往不切實際。意氣過甚,則易陷于黨爭。黨爭最易使人動于感情,失卻理性”。他認為( )A.宋代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B.宋代提倡文治,文官地位高C.文官政治削弱宋朝凝聚力D.士大夫治理國家弊端顯現易錯點2 不能準確理解宋明理學內涵4.朱熹曰:“這是天教我如此。饑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窮口腹之欲便不是。蓋天只教我饑則食,渴則飲,何曾教我窮口腹之欲 ”朱熹所要表達的本意是( )A.壓抑人的自然欲求 B.合理需求符合天理C.人欲與天理相一致 D.摒棄人的一切欲望5.“欲富貴而惡貧賤,人之常情”“設言富若可求,則雖身為賤役以求之,亦所不辭”“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據此推斷,朱熹主張( )A.合理調節物質生產與利益分配B.追求財富與道德倫理相互統一C.鼓勵商業發展,重新樹立義利觀D.主張“存天理,滅人欲”,維護封建倫理易錯點3 不能準確評價元朝行省制度6.元代行省機構的總體權力頗大,“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其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六七人組成,分別掌行政、財賦、軍事等政務,重要政務還需行省官員集議,會議結果要議者署名畫押形成定議。元代行省的權力運作( )A.緩和了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B.促進了邊疆管理與內地的一體化C.兼顧了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D.開創了地方官員集體議政的先河7.元朝行省長官總攬一省的政務、司法甚至軍事。在特殊情況下,行省長官可以根據事情的緊急情況,在沒有辦法提前報備的情況下先行決策,然后再稟報上級或者皇帝。由此可見,元代的行省制( )A.削弱了皇帝的決策權力B.蘊含鮮明的集權色彩C.助長了地方勢力的膨脹D.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易混易錯練1.D 2.D 3.D 4.B 5.B 6.C 7.D1.D 宋朝官員拒絕執行皇帝的“內降”,有利于減少皇帝徇私專權的情況,D項正確;官員抵制皇帝的“內降”反映的是文官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而非君權與相權斗爭,排除A項;權臣擅政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士大夫堅持原則的做法有積極意義,而非吏治本身存在問題,排除C項。2.D 據“士大夫便集體制造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后妃撤簾歸政,使政權交接順利完成”可知,士大夫在權力交接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體現了文官政治對皇權的有力維護,故選D項。宋代實行的仍是君主專制,不存在集體統治,排除A項。輿論監督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不是防止外戚干政的有效手段,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分散相權,排除C項。3.D 據材料“持論過高,往往不切實際。意氣過甚,則易陷于黨爭”可知,呂思勉認為士大夫的主張容易理想化,不切實際,不利于國家治理,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呂思勉對宋代士大夫進行評價,不能看出宋代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文官的地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削弱宋朝凝聚力,排除C項。易錯分析 宋代文官制度使傳統的貴族政治、士族政治、武將政治基本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同時選拔了大批人才,平民為官現象更普遍,這就進一步打擊了士族階層,有助于對皇權進行理性限制。但是該制度使得政出多門,行政效率低下,冗費增多,財政拮據,容易形成冗官現象。4.B 材料反映出朱熹區分了人的本能和欲望,認為“天只教我饑則食,渴則飲,何曾教我窮口腹之欲”,說明朱熹認為合理的需求并不違背天理,故B項正確。自然欲求屬于本能,并不違背天理,不需要壓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人欲與天理相一致,排除C項。人的自然欲求應當滿足,而非摒棄,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可知,朱熹承認追求富貴、厭惡貧賤是人之常情,強調“循天理”才能不求利而獲利,說明朱熹主張追求財富與道德倫理相互統一,B項正確;合理調節物質生產和利益分配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明確指出朱熹主張鼓勵商業發展,排除C項;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易錯分析 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就是理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哲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名論,均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但是“欲”并不等同于合理的欲望,指的是過度的欲望。6.C 元代行省總體權力頗大,但其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六七人組成,且重要政務還需行省官員集議,會議結果要議者署名畫押形成定議,這種權力運作方式兼顧了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邊疆管理,排除B項;D項表述錯在“開創”一詞,排除。7.D 元朝行省長官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先行決策,然后再稟報上級或者皇帝,這說明元代的行省制體現出一定的靈活性,D項正確;行省長官只是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先行決策,然后再稟報上級或者皇帝,這并沒有削弱皇帝的決策權力,排除A項;元朝行省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行省長官權力大而不專,削弱了地方割據基礎,鞏固了國家統一,并非助長地方勢力膨脹和蘊含鮮明集權色彩,排除B、C兩項。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