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八年級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案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B D C C C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C B B D D B 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30分。21.示例:春聯反映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記錄著歷史的發(fā)展,承載著時代的記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春聯中“慶新生”“努力建設新中國”等內容表達了人民對于社會解放、獲得新生的歡慶和對新生活的向往,成為新中國成立的時代記憶。建國初期,國家通過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一五計劃提前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yè)落后的面貌。春聯中“互助組”“高級社”等內容展現了國家建設的新面貌,成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時代記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國有企業(yè)改革,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春聯中“改革送?!薄伴_放致富”“十年巨變”等內容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時代記憶。22.(1)變化:①建國初期國家允許公民自由遷徙,實施“一五”計劃期間限制農民進城;②1958年—1984年實施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政策;③1984年以來允許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原因:①實施“一五”計劃時期城市人口增加,生活物資緊缺;②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2)作用:①為城市工業(yè)和服務業(yè)提供大量勞動力,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②有利于農村產業(yè)結構升級,促進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③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漸打破城鄉(xiāng)分治的二元體制。23.(1)下降:左傾錯誤路線;大躍進運動;自然災害;中蘇關系惡化。上升:八字方針的調整;七千人大會總結經驗教訓;國民經濟穩(wěn)步增長。(2)特點:總體不斷推進;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形成多元化發(fā)展模式;與改革開放的進程相適應;走中國特色的城鎮(zhèn)化道路;政府的宏觀調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意義:推動改革開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世界的城鎮(zhèn)化提供中國方案;促進了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八年級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案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有學者在研究中得出以下認識:新民主主義的綱領+社會主義的因素+政黨共識+政治平衡=某一文獻。該文獻是A.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于1935年春,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出決議,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這在當時有利于A. 新政權的建立與鞏固 B. 激勵抗美援朝將士C. 推動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 D. 擊退外來武裝干涉3.下圖為1951年的繪畫《大黃牛》,畫中的文字為:“大黃牛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此畫與下列哪一史實相關( ?。?br/>A. 土地改革 B. 減租減息 C. 三大改造 D. 一五計劃4. 2024年5月3日,某外國媒體刊文稱:“歷史上,世界主要大國以武力行事已是慣例,然而中國卻顛覆了這些國家行為方式的許多細節(jié)?!瓘?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绹肋h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該文旨在贊揚中國倡導的( )A. “一邊倒”方針 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 “求同存異”方針 D. “真實親誠”理念5.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以“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為開場白,在承認各國間存在差異和分歧的前提下,強調通過尋求共同點來促進合作和團結。這( ?。?br/>A. 開創(chuàng)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B. 維護了社會主義國家利益C. 推進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D. 踐行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下圖是1950—1956年我國工業(yè)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工業(yè)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yè))。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 )A. 中共已意識到資本主義的弊端 B. 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C.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確立 D.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業(yè)化實現7.新中國成立后,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但分散、脆弱的農業(yè)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yè)發(fā)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為此,國家推行了(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運動C. 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 D.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8.俄國十月革命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權,斯大林提出“蘇維埃政權,無產階級專政是俄國唯一可能的革命政權”。中國的《共同綱領》序言寫進了“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边@一變化( )①受到共產國際的強烈影響 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③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 ④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9.周恩來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guī)定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wěn)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fā)展。”由此可見中共八大( ?。?br/>A. 對我國國情有正確認識 B. 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C. 找到共產主義建設道路 D. 注重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10.1973年,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勞動生產率比上年提高3.3%,鋼產量1973年比1972年增產近200萬噸;全國農業(yè)總產值增長84%,其中糧食增長10.2%,棉花增長308%;平均每個農民從集體分得的收入增長5.8%。這一時期經濟發(fā)展得益于( ?。?br/>A. 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 B. 國民經濟實施“八字方針”C. 鄧小平開展全面整頓 D. 周恩來主持中共中央工作11.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到了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與日本、美國等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我國外交調整的主要原因是( ?。?br/>A. 國民經濟實力大增 B. 國際形勢風云變幻C. 外交原則根本變化 D. 經濟體制巨大變革12.1956—1976年之間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時期,下列哪句反映了其歷史階段特征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失誤B. 社會主義經濟持續(xù)和穩(wěn)定發(fā)展C.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發(fā)展 D. 正確與失誤、成就與挫折錯綜交織13.2023年4月23日,旅美20年的大熊貓“丫丫”回到祖國懷抱。1972年4月我國也贈送美國兩只熊貓“玲玲”和“興興”,中美“熊貓外交”從此翻開了全新的一頁。促成“玲玲”和“興興”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A.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提出 B.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C. 亞非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D.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4.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義是( )A. 在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B. 為安全先行的新型區(qū)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C. 中國在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D. 推動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15.1982年,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說:“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F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边@體現了中國在祖國統(tǒng)一問題上( )A. 愿意與英國協商香港主權歸屬 B. 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立場C. 秉持以和平方式為主妥協態(tài)度 D. 期冀于國際社會解決香港問題16.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 )A. 鄧小平理論 B.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學發(fā)展觀 D.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7.習近平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 )A. 解決了中國革命該走什么道路的問題 B. 在中共二十大上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C. 開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D. 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18.2023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厮輾v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以下成就屬于該時期的有( ?。?br/>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②嫦娥一號首次完成繞月探測③“銀河—I”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④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fā)射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9.2007年,中國外交部領事司領事保護處升格為領事保護中心,負責海外公民、機構安全和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政策指導和統(tǒng)籌協調。2014年,外交部開通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熱線,全天候、零時差、無障礙地向海外中國公民提供領事保護與咨詢服務。這些舉措①保障了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建設?、诮⑵鹆丝傮w穩(wěn)定的大國關系框架?、蹐猿至艘匀嗣駷橹行牡陌l(fā)展思想?、芡七M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0.外交話語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形成了新世紀新的外交話語,如“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和而不同”等,據此可知我國外交( ?。?br/>A. 放棄了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受冷戰(zhàn)國際局勢的影響明顯C. 發(fā)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D. 對于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尊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3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春聯中的中國記憶無聯不成春,有聯年更濃。寫春聯、貼春聯是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之一。如表是新中國不同時期的春聯摘編。時間 春聯1949年 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努力建設新中國,徹底改造舊作風1956年 互助組共同致富,高級社更進一步祖國建設跨駿馬,城鄉(xiāng)面貌換新顏1978年 辭舊歲轉移工作重點,迎新春加快建設步伐五谷豐登萬家歡,百業(yè)俱興萬民樂1981年 除舊歲,家中儲糧十擔;迎新春,銀行存款百元改革送福福臨天下,開放致富富遍神州1989年 十年巨變九州開盛景,四野新風五湖蕩春潮黨風端正千家福,社會文明萬戶春——摘編自莫非《春聯的歷史和創(chuàng)作》等提取材料信息,以“春聯·記憶”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0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4年,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發(fā)出指示,改變自由遷移政策,為控制城市人口現模,限制農民進城。195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首次對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體公民被劃分為“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人口”,非農業(yè)人口的糧油供應由國家解決,從而形成了與戶籍相關聯的社會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決定“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選若干集鎮(zhèn)進行試點,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yè)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zhèn)落戶”。10月,出臺政策規(guī)定,凡申請到集鎮(zhèn)(指縣以下集鎮(zhèn),不含城鎮(zhèn))務工、經商、辦服務業(yè)的農民和家屬,公安部門應辦理入戶手續(xù),除口糧自理外,其他同集鎮(zhèn)居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據統(tǒng)計,1984—1990年全國共計有500萬農民落戶城鎮(zhèn)。2016年相關政策要求“促進有能力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并與城鎮(zhèn)居民享有同等權利”。——摘編自郭東杰《新中國70年:戶籍制度變遷、人口流動與城鄉(xiāng)一體化》材料二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斷發(fā)展,催生了城市對勞動力的旺盛需求,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yè)中。1979—1992年,第二、三產業(yè)就業(yè)比重分別從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鎮(zhèn)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寬并改善農民工的進城條件,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農村勞動力流動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據統(tǒng)計,2000—-2016年,第一產業(yè)就業(yè)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鎮(zhèn)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國年均勞動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摘編自張廣勝、田洲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變遷、貢獻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戶籍制度的主要變化及其原因。(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積極作用。(5分)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歷年城鎮(zhèn)化率(單位:%)——《中國統(tǒng)計年鑒》材料二我國的城鎮(zhèn)化遵循中國的基本國情,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歷了1978~1991年的緩慢推進、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過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進、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進但速度放緩等階段。同時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城鎮(zhèn)化推進模式。我國的城鎮(zhèn)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zhèn)常住人口從1.72億人增長到8.13億人,約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鎮(zhèn)人口的26%,對世界城鎮(zhèn)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伴隨城鎮(zhèn)化推進,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實現了從低水平到全覆蓋、從城市偏向到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轉型,全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了人民群眾獲得感,為世界減貧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蘇紅鍵等《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鎮(zhèn)化歷程、啟示與展望》(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鎮(zhèn)化率出現明顯波動的原因。(5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化進程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5分)第1頁 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歷史答案.docx 八年級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