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共16張PPT)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1.國際背景
(1)工業革命后半個多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2)當時,英國掌握著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各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日趨激烈。
(3)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中國。
2.國內背景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頑固。
(2)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
(3)科技:落后。
必備知識 清單破
知識點 1
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
(4)軍事: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5)社會矛盾: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1.鴉片戰爭
(1)導火線: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收繳的走私鴉片。
(2)過程: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
懿律率軍艦開進廣州???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組織了抵抗。這場戰爭以1842年8月29日
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而結束。
知識點2
兩次鴉片戰爭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知識點2
條約 主要內容
中英《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賠款2 100萬銀元、接受協定
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
中英《虎門條約》 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中美《望廈條約》 中法《黃埔條約》 (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
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①歷史遺留:英國等侵略者從鴉片戰爭中獲得了種種特權,但是未能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
②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③直接原因:列強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
(2)進程:1856年,英、法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
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1859年,英、法進攻大沽炮臺→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天
津→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
(3)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條約 主要內容
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璦琿條約》 和《北京條約》 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
(4)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
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
知識點3
開眼看世界
1.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
與腐朽。
2.表現
(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
書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該書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
書”。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一書,該書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
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1
鴉片戰爭爆發原因及影響
材料 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已有“世界工廠”之稱 ,1820 年英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
量的一半 。 新興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為擴大全球貿易,憑著武力優勢,到處發動侵略戰爭,
侵占別國領土。1840年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就是這種“商業戰爭”的繼續。因此可以
說,發動鴉片戰爭是英國資本帝國主義發展史的必然一頁??床坏疆敃r英國基于貪婪欲望而
形成的侵略成性的主要特征,而責怪中國當時統治者的閉關政策為落后、愚昧,林則徐禁煙
“操之過急”,那就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
1.原因
(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改變了中英貿易中英國逆差的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對中國造
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能夠避戰,但在“天朝”尊嚴
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
(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目的;相反,外交禮
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
(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清政府自視為“天朝上國”,與英
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立。
(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2.影響
(1)政治上: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經濟上: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進了中國民族
資本主義的產生。
(3)思想上: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西
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4)對外關系上: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狀態,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促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5)社會生活上:引起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典例 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認為“關于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
狀:我攻彼守。關于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
守”。該言論揭示了 (  )
A.中英間矛盾源于雙方外交對峙
B.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C.中國未妥善處理中英貿易問題
D.中國禁煙立場引發鴉片戰爭
B
思路點撥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鴉片問題與通商問題上,中英之間產生嚴重分歧,雙方矛盾尖銳對立,
說明鴉片戰爭爆發具有歷史必然性,B項正確。中英間矛盾源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
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A項錯誤;C項只是材料表象,不是材料揭示的本質問題,C項錯誤;中
國禁煙立場只是鴉片戰爭爆發的誘因,材料主要是討論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D項錯
誤。
定點 2
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傳統觀念的轉變
材料 深刻的社會危機和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面向世界的潮流,了
解西方和學習西方科技成為經世思潮的重要內容;反侵略的思想和文學應時興起;為了知己
知彼,一些士大夫以滿腔熱情去研究世界及中國邊疆的史地之學。一個古老的民族終于開始
覺醒。
——摘編自蕭致治主編《鴉片戰爭史——中國歷史發展中
第三次社會大變革研究(下)》
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
2.在夷夏觀方面,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
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
3.在本末觀方面,開始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鼓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 維護國
家利益。
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
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
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 實用
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1.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中國,帶來軍艦模型、毛瑟槍、天體儀、座鐘、城市寫生畫等物品,清朝回贈了玉器、瓷器、絲綢、茶葉、工藝品等3 000多件禮品。中英兩國禮品的不同反映出(  )
A.清朝農耕文明繁榮
B.工業革命的完成推動英使訪華
C.英國國力遠超中國
D.中英兩國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現
2.從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清朝正規軍數量一直保持在80萬~85萬名,其中包括60萬綠營、20萬~25萬滿洲八旗。同時,從18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中葉,清朝常規軍事支出也一直固定在約2 600萬兩白銀。這說明清政府(  )
A.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
B.解決了與其他民族的矛盾
C.財政困難制約了軍隊發展
D.致力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3.鴉片戰爭前,《泰晤士報》對華報道重點從“經濟”和“法律”兩個維度出發,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殘暴”“無法制”的異質經濟體,而在此過程中,中國幾乎處于“失語”的狀態。這種報道(  )
A.反映了中國的真實狀況
B.加劇了中英之間貿易摩擦
C.助推了鴉片戰爭的爆發
D.推動中國對外政策的轉變
題組二 兩次鴉片戰爭
4.晚清時期有很多官員認為,中英貿易不僅使英商獲利巨大,更是讓英國獲得了茶葉、大黃等不可或缺的物資,否則這些嗜食肉類的“蠻夷”將消化不良而死。這種認識反映了(  )
A.明清時期小農經濟高度發達
B.中國在中英貿易中居主導地位
C.中英兩國飲食習慣存在差異
D.部分官員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
5.《安得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寫道:“(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边@表明鴉片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國在貿易中處于逆差地位
B.林則徐開展禁煙運動
C.英國力圖打開中國市場
D.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6.鴉片戰爭爆發后,由于沿海各省清軍不敷調用,清政府從內地各省抽調兵丁5.1萬人增援沿海,下表所示為部分省區的抽調兵力數據。據此可知,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重要原因是(  )
省份 安徽 湖北 江西 陜西 河南 四川 甘肅 貴州 山西
兵丁 數(人) 3 500 7 300 4 000 5 700 4 000 7 000 3 700 2 500 1 500
A.軍隊戰斗力低下   B.軍事體制的落后
C.軍隊增援不及時   D.清政府兵力不足
7.1842年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規定,中國開放五口通商,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此種規定 (  )
A.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
B.便利了列強對華商品輸出
C.表明清政府摒棄了閉關政策
D.說明列強已控制中國外交
8.19世紀30年代,安徽茶葉的外銷路線往往是自安徽經江西至廣東,19世紀40年代后,安徽茶葉的外銷路線逐步轉為自安徽至上海。這主要是因為上海(  )
A.被開放為通商口岸    B.交通體系不斷完善
C.是對外開放橋頭堡    D.官員具有責任意識
9.1857年,馬克思指出:“廣州城的無辜居民……慘遭屠殺,他們的住宅被炮火夷為平地……這一切都是‘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站不住腳的借口下發生的!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與此有關的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被迫簽訂(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尼布楚條約》
10.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拒絕同英法合作對中國發動戰爭。美國國務卿菲什向駐華公使鏤斐迪指示:你要向中國表示美國的誠意……同時,清政府須“履行它同美國經由各項條約或協定所承擔的一切諾言和義務”。對材料信息解讀合理的是,當時(  )
A.美國在華勢力受到排擠
B.中國的獨立受到列強保護
C.中美關系擺脫敵對狀態
D.美國極力維護其在華利益
11.英軍隨營記者在《紐約時報》上發表評論稱:“對圓明園內部徹底的破壞,只不過是對大清皇帝桀驁不恭以及清國人對待戰俘方式的一個小小懲罰?!痹撛u論(  )
A.抹殺了火燒圓明園的性質B.促使中英矛盾進一步升級
C.成為英國擴大侵華的借口D.闡述了火燒圓明園的根本原因
題組三 開眼看世界
12.第一次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但也引發了中國一批仁人志士轉變觀念,開始觀察、了解“天朝大國”以外的世界。下列屬于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有(  )
A.黃宗羲、林則徐   B.林則徐、魏源
C.魏源、李鴻章   D.李鴻章、康有為
13.《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備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  )
A.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
B.主張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
C.產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
D.已經掀起救亡圖存的政治文化運動
14.它“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此處“它”指的是(  )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
C.《華事夷言》   D.《瀛寰志略》
15.1850年,一名英國傳教士和一名英籍醫生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兩間房屋,時任福建巡撫徐繼畬根據和約相關條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壓力,迫使兩名英國人主動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沖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這說明(  )
A.開眼看世界已成為主流
B.洋務派遵循國際外交規則
C.清政府堅決捍衛國家主權
D.徐繼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識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
1.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辟M正清的觀點(  )
A.抹殺了鴉片戰爭的實質
B.肯定了中國抗擊英國侵略的正義性
C.揭示了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源
D.從全球化角度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2.19世紀中期,英國對華貿易商馬塞松在回答中國貿易特別委員會質詢時坦承:“如果沒有鴉片貿易,棉制品貿易也就不會發展;如果裝載棉制品的船不攜帶鴉片的話,該船恐怕連路費都賺不回來。”這一對話反映了當時(  )
A.鴉片走私已取代棉紡織品貿易
B.中國處于貿易逆差,大量白銀流出
C.英國以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市場
D.中國禁煙運動嚴重損害英國利益
3.1854年,英法美三國照會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條約。提出的要求包括:開放中國全境,特別是長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實行鴉片貿易的合法化;廢除進出口貨物的內地稅;等。其實質是(  )
A.協調平衡各國矛盾 B.扭轉正當貿易逆差
C.滿足列強資本輸出需求 D.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題組二 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4.《哈佛中國史》指出,“清朝賠上民族國家理應有的主權對于一個‘追趕性工業化’的帝國來說,這造成了無法設置保護性關稅來扶植新興工業的嚴重后果”。這突出反映了(  )
A.《南京條約》妨礙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B.《北京條約》使中國主權遭到嚴重侵犯
C.《馬關條約》使列強獲取掠奪工礦之利
D.《辛丑條約》標志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
5.鴉片戰爭后,魏源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憂患”,體現了“革虛而之實”的理念。這反映出魏源(  )
A.踐行傳統主流價值理念的復興
B.引領了近代社會變革的方向
C.喚醒國人革新政治的憂患意識
D.根植傳統,探求救亡圖存之道
6.《南京條約》簽訂后,條約文本一直存放在兩廣總督衙門,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當時連清朝辦理“夷務”的官員都“未見其文”,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這(  )
A.導致了英國侵華意圖無法實現
B.說明各界對條約內容漠不關心
C.反映了國人對《南京條約》的抵制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國觀念
7.鴉片戰爭后,林則徐指出一味強調陸守,以守為戰,“譬如兩人對弈,讓人行兩步而我只行一步,其勝負尚待問乎 ”“徒守于陸,不與水戰,此常不給之勢”。這表明林則徐(  )
A.學習西方科技,實現自強求富
B.已摒棄夷夏觀念,開眼看世界
C.要求軍事改革,應對邊疆危機
D.萌發海防意識,抵御外來侵略
題組三 思維訓練
8.據學者研究,1700年,中國和歐洲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 23.1%和 23.3%;1820年,中國占到 32.4%,歐洲只占 26.6%。這說明 (  )
A.中國是東亞朝貢貿易體系中心
B.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支配地位
C.西方對當時中國影響達成共識
D.農耕文明依然具有相當的優勢
題組四 綜合題組
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鴉片戰爭之后,屢遭西方列強侵略的清王朝,已經完全處于“將萎之華,慘于槁木”的境地。在西方國家的壓力與督促下,清政府開始派出駐外使團。這些使團的人員,親歷西方,實地考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且由于官方的派遣、特殊的身份,受邀參加了許多宮廷、貴族、富商等舉行的交際舞會,也被邀請觀看了許多舞蹈演出,在他們的日記、隨筆里,我們發現了近代國人走向世界,接觸、了解西方舞蹈的最初的足跡。
——摘編自張艷《激蕩與融合:
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
  材料二 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并成為國人一種新的娛樂生活方式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反映了人們對西方文化由陌生、新奇、甚至排拒到交流、融合這樣一個大趨勢。雖然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和斗爭,但是卻打破了中國城市民眾精神世界的封閉、單調與寧靜,人們逐漸開始接受和仿行西洋生活方式,并順應中國文化加以改易和創新,傳統的娛樂生活方式抑或逐漸衰微、消亡,抑或適時增添了不少新內容而發生著變異。近代中國城市文化娛樂生活方式由此日益走向西化、多樣化和現代化的變遷過程,中國社會呈現出移風易俗的新氣象,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張艷《西舞東傳與
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近代西方舞蹈在中國發展的時代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帶來的影響。(10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D 2.A 3.C 4.D 5.C 6.B 7.B 8.A
9.B 10.D 11.A 12.B 13.A 14.D 15.D
1.D 根據材料可知,1793年,英國帶給清政府的禮物是近代科技產品,而中國依然按照傳統的朝貢體系來處理中英關系,回贈的禮品主要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這表明中英兩國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現,D項正確。
2.A 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近二百年間,清朝軍隊規模、兵種結構和軍費等基本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改革軍政,更沒有著手興建海軍和加強海防,但此時西方世界正在大力發展海軍并進行殖民擴張,說明清政府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故A項正確。
3.C 《泰晤士報》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殘暴”“無法制”的異質經濟體,而在此過程中中國幾乎處于“失語”的狀態,這樣的宣傳會誤導英國人,英國人看到的中國是一個負面的形象,從而會贊成和支持鴉片戰爭,故C項正確。
4.D 據材料“嗜食肉類的‘蠻夷’將消化不良而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長期的閉關自守,晚清時期一些官員對外國認識不足,對外部世界缺乏了解,故選D項。
5.C 由“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并聯系所學《南京條約》的內容可知,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就是打開中國市場,故C項正確。
6.B 由表格數據可知,清政府需要從內地的多個省份拼湊多支隊伍增援沿海地區,可以得出清朝軍事體制落后,缺乏統籌,這是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材料未直接體現軍隊的戰斗力情況,排除A項;材料未直接體現軍隊增援時效,排除C項;題干主旨是清朝軍事體制落后,并非兵力不足,且此時清軍的數量遠超遠征的英軍數量,排除D項。
7.B 材料“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表明中國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便利了列強對華商品輸出;B項正確,排除A項;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不能表明清政府摒棄了閉關政策,排除C項;《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未控制中國的外交,排除D項。
8.A 結合所學可知,《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因此19世紀40年代后,安徽茶葉的外銷路線逐步轉為自安徽至上海,A項正確。
9.B 根據“1857年”“廣州城的無辜居民……慘遭屠殺,他們的住宅被炮火夷為平地”可知,材料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在廣州犯下的罪行,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故B項正確。
10.D 由材料可知,美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沒有對華發動戰爭,但前提是清政府必須履行同美國簽訂的條約,這表明美國在極力維護其在華利益,故選D項;從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美國在華勢力受到了排擠,故排除A項;中國的獨立并沒有受到列強保護,故排除B項;中美關系當時并不處于敵對狀態,故排除C項。
11.A 根據材料“只不過是對大清皇帝桀驁不恭以及清國人對待戰俘方式的一個小小懲罰”可知,該記者是在為火燒圓明園事件尋求合理的解釋,抹殺了該事件的侵略性、破壞性,A項正確;中英矛盾進一步升級并非該評論的主旨,排除B項;火燒圓明園事件并未成為英國擴大對華戰爭的借口,排除C項;該評論沒有闡述火燒圓明園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
12.B 林則徐、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林則徐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魏源注意收集外國史地知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B項正確。
13.A 19世紀中期,魏源編撰《海國圖志》,得到一些日本學者的贊同,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西方工業文明的先進,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日結盟反對西方侵略,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魏源是地主階級開明人士,并不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材料中只有個別有識之士的主張,不能說明中日兩國都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政治文化運動,排除D項。
14.D 根據“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并結合所學可知,“它”指的是《瀛寰志略》,D項正確。
15.D 根據材料可知,徐繼畬根據和約相關條款,采取外交手段,迫使兩名英國人主動撤出神光寺,說明他運用近代外交思維妥善地處理了涉外事務,即徐繼畬具有近代外交意識,D項正確。
能力提升練
1.A 2.C 3.D 4.A 5.D 6.D 7.D 8.D
1.A 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鴉片戰爭爆發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對外擴張的必然要求,而費正清則認為鴉片戰爭是中國拒絕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結果,這抹殺了鴉片戰爭的實質,A項正確;材料中的觀點是費正清站在西方立場上做出的結論,并未肯定中國抗擊英國侵略的正義性,排除B項;材料沒有揭示鴉片戰爭的根源,排除C項;費正清的上述觀點是站在殖民者的立場上,排除D項。
2.C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所學知識正確理解材料中的信息,具體分析如下:
A項的說法與史實不符,鴉片走私雖然影響了棉紡織品貿易,但沒有完全取代它,排除A項;B項雖然在當時的情況下屬實,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中國禁煙運動損害英國利益,與材料的主旨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3.D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簽訂后,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后,1856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D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英、法等列強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主要是相互勾結,排除A項;扭轉貿易逆差只是列強要求修約的具體目的之一,實質是進一步侵略中國,排除B項;《馬關條約》簽訂前列強對華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排除C項。
4.A 根據材料“造成了無法設置保護性關稅來扶植新興工業的嚴重后果”可知,清政府喪失了關稅主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中,英國強迫清政府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使得清政府無法設置保護性關稅來保護本國新興工業,妨礙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A項正確;B、C、D三項中涉及對《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評價,都沒有針對性地提到關稅主權喪失對中國的危害,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
5.D 魏源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中也有“作者之所憂患”,體現了“革虛而之實”的理念,這反映出魏源企圖借助闡釋傳統文化觀念為現實需要服務,故D項正確。A項表述錯在“復興”,這不是魏源的主要目的。材料強調的是魏源從傳統思想中汲取智慧,并非“引領了近代社會變革的方向”,排除B項。此時國人學習西方主要停留在器物層面,排除C項。
6.D 據材料“《南京條約》簽訂后……并未在國內公布頒行……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可知,清政府不愿接受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歷史事實,意圖維護其原有的天朝上國外交,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對條約的刻意隱瞞,《南京條約》的簽訂意味著英國侵華意圖已經實現,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清政府未公布條約內容,國人根本就不知曉,得不出各界漠不關心的結論,排除B項;由材料“社會各界對條約的具體內容更是缺乏了解”可知,國人對條約內容缺乏了解,不能得出國人抵制《南京條約》的結論,排除C項。
7.D 林則徐主張海陸兼重而非專重陸防,這是由于鴉片戰爭對于當時人們造成沖擊,林則徐萌發海防意識,主張抵御外來侵略,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防御的策略而非學習西方技術或者進行軍事改革,排除A、C兩項;材料并未涉及夷夏觀念的變化,排除B項。
8.D 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在解讀歷史現象時,能夠在合理質疑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此時的歐洲是工業文明的代表,而中國則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工業文明作為新生事物比農耕文明具有更多優勢,但是從材料中可以看出,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比重大于歐洲,當時的中國仍是農耕文明,據此可以得出農耕文明依然具有相當優勢,故D項正確。
9.答案 (1)西學東漸;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特殊群體的推動。(6分)
(2)促進了社會心理的開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中國社會移風易俗;推動了社會變革;助長了奢靡之風。(10分)
解析 (1)據材料“鴉片戰爭之后……在西方國家的壓力與督促下,清政府開始派出駐外使團”,可歸納出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據材料“并且由于官方的派遣、特殊的身份,受邀參加了許多宮廷、貴族、富商等舉行的交際舞會”,歸納出特殊群體的推動。結合所學可得出西學東漸。
(2)據材料二“但是卻打破了中國城市民眾精神世界的封閉、單調與寧靜”“中國社會呈現出移風易俗的新氣象,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和進步”,可從促進社會心理開放、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移風易俗等角度進行分析。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兴区| 固安县| 友谊县| 安义县| 桐梓县| 宜宾县| 香港 | 句容市| 丰县| 新源县| 五华县| 镇江市| 合江县| 苏州市| 乐业县| 门头沟区| 郴州市| 台江县| 隆化县| 汝南县| 天全县| 大理市| 高陵县| 镇远县| 万盛区| 夹江县| 弥勒县| 鱼台县| 青岛市| 宜兴市| 长岭县| 延安市| 麻城市| 行唐县| 河源市| 台北市| 鲁山县| 长沙县| 会同县| 广州市|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