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1.準備(1)理論準備: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2)組織準備:馮云山號召民眾加入拜上帝會。2.過程(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3)軍事全盛:太平軍北伐、西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的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太平天國運動(4)由盛轉衰:1856年,天京變亂,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5)重建核心: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6)后期防御: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曾國藩統率的湘軍。(7)運動失敗: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洋槍隊進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3.文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未能實施。(1)《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2)《資政新篇》: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4.失敗原因(1)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2)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3)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4)未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5.意義(1)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2)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1.背景(1)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2)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洋務派。2.目的:“自強”“求富”,挽救國家的頹勢。3.代表: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4.主張:認為開辦洋務新政,購置船炮器械,“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知識點2洋務運動5.內容創辦近代工業 軍事工業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民用工業 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籌劃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創辦近代教育 開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 1.邊疆危機(1)西北邊疆——左宗棠收復新疆①起因: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府,形成內亂局面。②過程:阿古柏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后來,清政府與俄國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③結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2)西南、東南邊疆——中法戰爭(1883—1885年)①起因: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②過程:中法戰爭于1883年底打響。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法軍進攻臺灣,但多次被擊退。1885年3月,清軍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知識點3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③結果:1885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2.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①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領中國的臺灣和藩屬國朝鮮、琉球,然后進攻中國大陸。②根本原因: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壯大了國力,急需發展資本主義。③導火線: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2)過程①豐島戰役: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②平壤戰役: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③黃海戰役:北洋艦隊重創日本艦隊,北洋艦隊也遭到重大損失。戰后,李鴻章發出“避戰保船”命令,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隨后,日軍入侵遼東半島,在占領旅順后,進行了長達4天的大屠殺,殺害2萬多中國人。④威海衛戰役:1895年2月,日軍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3)結果: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內容 危害承認朝鮮獨立 朝貢體系崩潰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賠款2億兩白銀 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 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4)影響①《馬關條約》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③激發臺灣民眾反抗侵略的斗爭。(5)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①概況: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留臺清軍一起,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②意義: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瓜分中國的狂潮(1)劃分勢力范圍: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2)強租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3)爭奪路礦權: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知識點4瓜分中國的狂潮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1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材料 為了解決鐵廠的原料、燃料問題,大冶鐵礦和馬鞍山及萍鄉煤礦等一批近代工礦企業隨之出現了;為了廣開煤源,張之洞一再鼓勵鄂、湘、川諸省“各該州、縣煤戶鄉民早籌資本,踴躍開采煤礦”;為了解決鐵廠科技人才,他興辦各類學校,大量向外選派留學生;為了解決漢陽鐵廠的產品銷路問題,他又奏請清政府將正在籌建中的盧漢、粵漢與川漢鐵路所需的材料“悉歸漢廠自造”。——摘編自趙葆惠《張之洞與漢陽鐵廠》1.經濟上: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中國經濟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2.政治上: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漸成長起來。3.外交上: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中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1.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破壞了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進一步把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改變了世界格局: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殖民主義體系在亞洲取代了宗藩關系體系,遠東以及國際格局發生變化。3.促使中華民族覺醒: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不僅給予中國沉重一擊,同時也促使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維新與革命這兩股力量成為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推動中國變革的重要力量。4.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日本將巨額的戰爭賠款用于軍事建設,加速了其對亞洲地區的侵略擴張。定點 2全面認識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太平天國運動1.太平天國在金田起義時,就宣布改元,即太平天國新開元年,后來改正朔、創新歷,稱之為天歷。清朝統治階級得知太平天國改正朔、創天歷后驚呼:“蠢爾狂寇,竟至更張時憲!此尤黃巾、赤眉所不為,黃巢、闖、獻所不敢也?!笨梢?太平天國此舉( ) A.充分反映農民對土地的需求B.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C.是歷代農民起義的完整延續D.有一定的革命性與創造性2.太平軍內部曾流傳一首歌謠:“天父殺天兄,總歸一場空,打打包裹回家轉,還是做長工!”歌謠提到的歷史事件是( )A.金田起義 B.永安突圍C.定都天京 D.天京變亂3.據史料記載,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楊秀清即鼓勵下屬送禮。天京事變幾年后,洪秀全大肆封王,封王者達兩千多人,諸王大肆搜刮,民不聊生,最終太平天國被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聯合“絞殺”。這說明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內部權力斗爭激烈B.領導層的貪污腐化C.清政府軍事策略得當D.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題組二 洋務運動4.1864年,李鴻章主持購買了外國的一批修理機器,包括“汽爐、鏇木、打眼、鉸螺旋、鑄彈諸機器”,自建了中國人的第一個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這表明洋務運動 ( )A.以“自強”“求富”為目標B.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C.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D.開始早期工業化的嘗試5.洋務派創辦的金陵機器制造局主要生產大炮和彈藥,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師武器裝備,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主要產品為:槍支、彈藥、大炮、鋼鐵、輪船。據材料可知,推行洋務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A.改革封建政治 B.發展國家經濟C.保障國家安全 D.發展軍事工業6.洋務運動時期,留美幼童在美國除了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外,還要誦讀中國傳統經典,向至圣先師牌位叩頭,就連負責留學生管理事務的正監督一職,都要派識大體的正統讀書人擔任。這說明當時( )A.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B.封建保守勢力占據主導地位C.洋務派在中央缺乏支持者D.留學教育秉持中體西用原則7.1881年開平礦務局投產之時,李鴻章以“恤華商而敵洋煤”為由,向朝廷奏請稅厘減至每噸一錢,得到了清政府的批準。煤炭的大量生產不僅把洋煤排擠出華北市場,而且使天津、唐山一帶瀕于倒閉的傳統工業得到復蘇與發展。材料表明,開平煤礦的創辦( )A.開啟了工業近代化進程B.得益于政府對軍事工業的扶持C.推動近代民族工業產生D.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題組三 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8.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內部出現海防和塞防之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派,主張“海防”為重,“塞防”為輕,移“塞防”之餉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這一爭論( )A.穩固了傳統的宗藩關系B.推動了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C.意在應對邊疆地區危機D.旨在應對西方列強的瓜分狂潮9.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安全遇到了嚴重危機。俄國、英國、日本、法國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1885年臺灣建省。這些措施表明( )A.清政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B.中國業已擺脫民族危機C.洋務運動取得了明顯成效D.列強暫時放松對華侵略10.有史學著作這樣描述:“日陸軍自海上分別登陸臺灣西岸及南端……不及萬人的義勇軍及黑旗軍對抗數萬人,明知勢不相侔,仍能喋血奮戰四月有余?!辈牧厦枋龅氖?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甲午中日戰爭C.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D.臺灣光復11.甲午戰爭后,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的資本輸出額由戰前的約2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02年的約8億美元,外資企業深入到中國的各個經濟部門。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列強對中國資本輸出合法化B.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C.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十分緩慢題組四 瓜分中國的狂潮12.1895年4月17日,即《馬關條約》簽字之日,俄國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向德、法兩國駐俄使節聲明:“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領中國本土的請求。”他正式邀請德、法兩國參加共同對日干涉的行動?!叭龂缮孢€遼”( )A.成功遏制了日本侵華的企圖B.表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C.體現了列強在華利益的沖突D.旨在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13.甲午中日戰爭后,德、俄、法、英、日等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1899年秋,美國先后向各國提出所謂“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中國市場向全世界開放。這表明( )A.列強擴大對華的商品輸出B.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C.美國積極促進中國近代化D.各帝國主義國家利益一致14.晚清時期,東北北部的東清鐵路采用俄式1.524米軌距,運費按盧布結算;東北南部的南滿鐵路采用1.435米標準軌距,運費按日元結算;西南的滇越鐵路,采用法式1米窄軌距,運費按法郎結算。這一狀況( )A.阻斷了國內南北之間商品流通B.導致了地方軍閥割據局面出現C.是國人主動向西方學習的產物D.折射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國家出路的探索1.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號。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國占領區內,有地方政府發布告示招徠流亡地主回鄉收租,并“令各鄉官設局照料”。政策的變化表明太平天國( )A.借助傳統政策維護自身統治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質C.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財政危機D.蛻化為地主階級政權2.《資政新篇》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這表明《資政新篇》( )A.具有濃郁的近代進步意識B.帶有封建忠君的殘余思想C.反映出作者中體西用主張D.體現民族工業興起的特征3.洋務派從京師到地方興辦了三十多所培養外語、水師、船艦、兵工、鐵路、電報、測繪等人才的新式學校,同時派遣幼童出國留學,培養了大量的外交翻譯人才、科技人才、軍事人才和師資人才。這說明當時( )A.政府的近代化嘗試取得一定成效B.選官的主要方式發生改變C.洋務運動得到士人階層大力支持D.洋務派注重籠絡外來人才4.郭嵩燾(1818—1891年)認為:“問及西洋政教風俗本源之所在,且謂合肥伯相(李鴻章)及沈幼丹(葆楨)……諸公專意考求富強之術,于本源處尚未討論,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也;縱令所求之藝術能與洋人并駕齊驅,猶末也,況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計乎!”據此可知,郭嵩燾( )A.主張進行維新變法運動B.仍然堅持中體西用的觀念C.倡導學習西方優秀藝術D.認識到洋務運動存在不足5.1884年中法戰爭中,福州船政局的工人自發頂著敵人炮火,支援前線,并奮力搶救船廠。香港的船舶工人自覺拒絕修理法國兵艦,以抵抗法國侵略,并于1884年9月至10月舉行了長達35天的大罷工。這體現出( )A.洋務運動取得顯著成效B.早期產業工人樸素的愛國精神C.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D.工人運動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題組二 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6.1894年7月25日發生豐島海戰,日本教科書認為海戰只是“軍事沖突”,且對“軍事沖突”描述并不具體,既未提日軍首先向清朝巡洋艦開炮,也未講日軍擊沉運輸中國軍隊的“高升”號英國商船。據此判斷,日本意在( )A.激發日本人民族優越感B.避免中日矛盾激化C.渲染日本軍隊英勇無敵D.淡化戰爭侵略色彩7.1897年,本著“與洋爭利”“奪取英法等銀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懷的推動下,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國印發、籌繳債券,并在上海承辦股票市場,成為華資銀行的開拓者。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社會新舊觀念碰撞激烈B.洋務運動路線發生改變C.實業救國思潮達到高潮D.西方列強侵華方式轉型題組三 思維訓練8.當今學術界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看法已成共識,認為它是空想。但也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天朝田畝制度》,認為它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為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他看問題的角度是《天朝田畝制度》( )A.順應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B.與《資政新篇》的主張異曲同工C.實現了農民階級“耕者有其田”D.否定了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題組四 綜合題組9.(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沿海水師,率皆老弱無用,軍器率多殘缺,并不修整。又戰船率用薄板舊釘,遇擊即破,并不計及夷器之兇利堅固,作何抵御 似此廢弛,何以肅邊威遠 ——鴻臚寺卿黃爵滋《敬陳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 東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遼東半島藩籬盡撤。……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于日本……——《清史稿》材料三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2008年12月26日下午從海南三亞起航,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出席歡送儀式并致詞。吳勝利說,這次護航任務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胡主席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作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我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充分體現了解放軍維護國際與地區和平安全的積極態度,充分體現了人民海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決心和能力,對于維護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和平與安寧必將發揮積極重要作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問題 這些問題導致了什么嚴重后果 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在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海防主權是如何遭到列強嚴重破壞的。(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甲午一役,中國新式海軍竟慘敗于日本,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此后中國海防又出現了什么嚴重局面 (4分)(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認識 (3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D 2.D 3.D 4.D 5.C 6.D 7.D8.C 9.A 10.C 11.A 12.C 13.B 14.D1.D 根據材料“太平天國在金田起義時,就宣布改元,即太平天國新開元年,后來改正朔、創新歷,稱之為天歷”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建立自己的政權后,創制了新歷法,倡導進行社會改革,這是之前農民起義未曾出現的情況,故太平天國運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創造性,D項正確;材料所述現象與農民對土地的需求無關,排除A項;變更歷法不能動搖清王朝的統治根基,排除B項;“是歷代農民起義的完整延續”的說法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2.D 歌謠反映的是1856年天京變亂。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后,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進行爭權奪利的斗爭。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也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標志,D項正確。3.D 洪秀全、楊秀清鼓勵下屬送禮,諸王也大肆搜刮,這是由農民階級的小私有者地位決定的,說明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故答案為D項;A、B兩項是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考場速決 題目問的是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既然問的是根本原因,就要尋找深層次的原因,可以結合材料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考慮農民階級的局限性。4.D “李鴻章主持購買了外國的一批修理機器……自建了中國人的第一個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表明洋務運動開始早期工業化的嘗試,D項正確。5.C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金陵機器制造局等企業屬于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清政府的國防水平,抵御外敵和鎮壓國內人民反抗,故選C項。6.D 據材料可得出主要結論:洋務運動時期的留美學生,除了學習西方科技,還要誦讀中國傳統經典等,這說明留學教育秉持中體西用原則,D項正確;清政府派遣留美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科技,這顯然是承認了自身科技的不足,而不是以天朝上國自居,排除A項;洋務派尊崇儒學不能說明封建保守勢力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洋務派在中央的勢力,排除C項。7.D 據材料“把洋煤排擠出華北市場”可知,清政府降低洋務企業的稅負,增強開平煤礦的市場競爭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故D項正確。工業化進程開始于洋務運動的開展而非開平煤礦的創辦,排除A項。開平煤礦屬于民用工業,排除B項。近代民族工業是在洋務運動時期產生的,C項夸大了開平煤礦的作用,排除。8.C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當時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最終是為了應對邊疆地區的危機,C項正確;這一爭論是為了應對邊疆地區的危機,并不能穩固傳統的宗藩關系,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推動了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排除B項;19世紀70年代,西方列強還沒有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D項。9.A 據材料可知,清政府為了應對外國侵略,在新疆地區、臺灣地區正式建省,推行與內地相同的軍政管理制度,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又經歷了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排除B項。材料講的是清政府為應對邊疆危機采取的措施,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C項。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安全遇到了嚴重危機,由此可見列強并未放松對華侵略,排除D項。10.C 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1895年5月臺灣人民組成義勇軍,與劉永福的黑旗軍并肩作戰,抗擊登陸的日軍,10月,臺灣全部淪陷,但臺灣人民的抗日斗爭從未停息,C項正確;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B項;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光復,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使日本對華的資本輸出合法化,其他列強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也享有這一特權,這就導致列強向中國資本輸出數額增加,A項正確;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主要針對國內民族工業,排除B項;C項是列強資本輸出增加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項;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與這一現象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12.C 《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給日本,損害了俄國等國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利益,因此,俄國聯合德、法進行干涉,體現了列強在華利益的沖突,故選C項。13.B 由“德、俄、法、英、日等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要求‘利益均沾’,中國市場向全世界開放”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各帝國主義國家為維護在華特權,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B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華以資本輸出為主,排除A項;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非“積極促進中國近代化”,排除C項;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并非利益一致,排除D項。14.D 晚清時期,東北北部、南部和西南地區的鐵路修建受到不同西方國家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中國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因此材料中鐵路的不同模式折射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D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A 2.A 3.A 4.D 5.B 6.D 7.D 8.D1.A 1853年太平天國主張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提出“有田同耕”口號,1861年太平天國的土地政策有所改變,讓地主回鄉收租,這是因為面對清軍的進攻,太平天國的生存環境惡劣,因此借助傳統政策維護自身統治,A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具有反封建的性質,排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排除C項;太平天國是農民階級建立的政權,排除D項。2.A 《資政新篇》提出的這些措施具有濃郁的近代進步意識,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封建忠君的殘余思想,排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排除C項;《資政新篇》頒行于1859年,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故其無法體現民族工業興起的特征,排除D項。3.A 根據材料可知,洋務派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培養了大量的外交翻譯人才、科技人才、軍事人才和師資人才,體現了清政府在近代化的進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A項正確;洋務運動時期,科舉考試依然是主要的選官方式,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士人階層大力支持洋務運動,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洋務派注重籠絡外來人才,該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D 根據“諸公專意考求富強之術,于本源處尚未討論,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也”可知,郭嵩燾認為洋務運動中僅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對于本源沒有進行探究和學習,說明他認識到洋務運動存在不足,D項正確;郭嵩燾是探討洋務運動的不足之處,并不是主張進行維新變法和堅持中體西用,排除A、B兩項;郭嵩燾是主張全面學習西方,而不是倡導學習西方的優秀藝術,排除C項。5.B 據材料可知,中法戰爭中,工人階級積極參與抵抗,初步顯示了中國早期產業工人樸素的愛國精神,故B項正確。僅憑材料看不出洋務運動的成效,A項排除。根據材料不能得出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的結論,排除C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資本主義是當時的時代潮流,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回避主動挑釁發動戰爭之責,意在淡化甲午中日戰爭的侵略色彩,D項正確;材料主旨為日本對甲午中日戰爭的描述,并未強調戰爭的勝利及對日本優越感的激發,排除A項;日本教科書主要用于教育國民,不能體現避免中日兩國矛盾激化,排除B項;材料與日軍英勇無敵無關,排除C項。7.D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為了“與洋爭利”“奪取英法等銀行的商股”,中國效仿西方各國印發和籌繳債券、承辦股票市場等,這是因為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逐漸以資本輸出為主,中國通商銀行的成立從側面反映出西方列強侵華方式轉型,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社會新舊觀念的碰撞,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覆滅,洋務運動破產,排除B項;材料從側面反映出西方列強侵華方式轉型,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D 辯證思維要求學生在認識歷史事物時能夠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既看到其積極性也能看到其局限性。9.答案 (1)問題:軍事極其落后;沒有形成近代海軍,海防廢弛。(2分)后果:導致了中國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或便利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1分)破壞:《南京條約》英國侵占香港島,五口通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開放了更多的沿海通商口岸;中美《望廈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中國海防洞開,領海主權遭破壞。(3分)(2)根本原因: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腐敗。(2分)嚴重局面:北洋艦隊覆滅,威海衛、旅順軍港淪陷,渤海、黃海海防盡失,割讓臺灣島,東南海防洞開。(2分)(3)認識:清王朝專制腐敗導致國家衰弱、軍備落后、海防虛弱(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不可能實現海軍、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衛海疆)。(3分)解析 (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可以得出問題是軍事極其落后,沒有形成近代海軍,海防廢弛。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一中的時間“1835年”和所學可知,后果是導致了中國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第三小問,結合《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回答即可。(2)第一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腐敗。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東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遼東半島藩籬盡撤”并結合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可知,局面是北洋艦隊覆滅,威海衛、旅順軍港淪陷,渤海、黃海海防盡失,割讓臺灣島,東南海防洞開。(3)可綜合三則材料,從海防的發展與清政府的關系方面談認識,言之有理即可。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docx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