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第18課辛亥革命1.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但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這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2.條件(1)經濟、階級條件: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增強。(2)組織條件:1894年,孫中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3)思想條件:中國同盟會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和“三民主義”。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4)革命實踐:以廣州黃花崗起義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5)催化劑: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并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但組織的“皇族內閣”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1.武昌起義(1)開始: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后,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2)發展: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 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1)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2)清朝統治結束: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知識點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凱手中。(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頒布的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②頒布時間:1912年3月11日。③主要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④地位: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1.性質: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意義(1)政治層面: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2)思想文化層面: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3)經濟層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知識點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3.歷史局限(1)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辛亥革命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1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材料 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也是一個克服社會動蕩和防止政治衰朽的歷史階段。清王朝不能克服社會動蕩和防止政治衰朽,革命的發生便成為必然。而革命的發生從來不是單一因素促成的。——摘編自謝放《多維視野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1.必然性(1)列強侵華,《辛丑條約》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2)清政府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未能挽救統治危機。(3)經濟基礎:“新政”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4)思想基礎:民主革命思想傳播。(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建立。2.偶然性(1)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湖北防務空虛。(2)革命黨人不慎點燃炸彈,起義計劃泄露,不得不提前發動起義。定點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1)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2)為加強對袁世凱的監督,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權力。(3)為防止袁世凱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極其嚴格的修改程序。2.評價(1)進步性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②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③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座豐碑。(2)局限性①它掩蓋了階級的不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真正獲得民主權利。②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憑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限制袁世凱權力的目的是很難實現的。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8課 辛亥革命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設立商部,在全國各地廣泛組織商會;頒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規定商人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則等;通過一系列章程,倡導與獎勵興辦實業。清政府此舉旨在( ) A.延續重農抑商政策 B.鎮壓太平天國運動C.挽救自身統治危機 D.發展資本主義經濟2.下面是1908年《申報》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憲的漫畫。作者意在說明( )A.中國社會適合君主立憲制B.清末立憲不改變專制之根本C.清朝主動順應近代化潮流D.辛亥革命未能推翻君主專制3.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同期刊登朱元璋、洪秀全、孫中山三像,《民報》與其他革命刊物也相當多地刊載了有關太平天國的文章、圖片、詩歌。這體現的基本意圖是( )A.維護儒家正統意識 B.踐行反清復明思想C.繼承革命傳統 D.推翻君主專制4.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強調革命任務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它們分別對應三民主義中的(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權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權、民生5.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在東京成立。后來同盟會發生了分化,部分會員聯合會黨成立共進會,宣揚反清思想;部分對孫中山不滿的同盟會會員在東京重建光復會;1911年7月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時,其宗旨中放棄了“平均地權”。同盟會的分化表明( )A.三民主義主張已被拋棄B.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C.革命力量已經完全瓦解D.同盟會放棄了革命主張6.1911年春,革命黨人林覺民寫下絕筆《與妻書》:“……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隨后他毅然投入廣州黃花崗起義。這反映出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 )A.意識到工農革命的意義B.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C.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D.走上了維新變法的道路題組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7.1911年8月,保路運動由“文明爭路”轉向激烈抗爭,四川142個州縣的工人、農民、學生和市民紛紛投身其中。9月,運動發展為全省抗糧抗捐,出現了群眾性罷市、罷課風潮。這一運動( )A.反映出國內階級矛盾激化B.得到武昌起義的有力支援C.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爆發D.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轉型8.武昌起義爆發后,英國《泰晤士報》很快就發表評論說:“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在這樣的國家里,是否能夠突然用一個同東方概念和傳統格格不入的共和國政府形式,來代替君主政體 ”該評論( )A.認為辛亥革命的目標難以達成B.旨在為袁世凱的崛起制造輿論C.使民國在各種合力下徒具形式D.科學預測了未來革命道路的艱辛9.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曰:“……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立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痹撛t書(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B.體現了清帝對君主立憲政體的向往C.標志著中國歷史封建制度的結束D.為中華民國的成立創造了有利條件10.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作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 )A.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B.提高了總統的個人權力C.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D.盲目照搬西方政治體制11.民國初年的某一辛亥革命紀念章上,將中華民國時期的“囯”寫成了“囻”。當時漢字“囯”中的“王”為“民”所代替,其突顯的政治理念是( )A.三權分立 B.主權在民C.富強獨立 D.君主專制題組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2.有人認為,辛亥革命讓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和下跪準備,而是為思考和站立準備。這意在強調辛亥革命( )A.推動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識的覺醒B.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C.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D.確立了資本主義三權分立制度13.陳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舊體制的瓦解和新體制的建立,中國歷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換代的舊軌。然而舊體制卻留下了舊的社會心理。這種幾千年歲月積淀而成的沉重慣性如同一種板結的地塊,使新的體制難以把自己的根須扎進社會的深處。”該學者( )A.揭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B.指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D.認識到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14.武昌起義后全國有15省先后宣布獨立,各省先后擔任最高軍政長官(都督)者背景不盡相同,其中新軍將領13人,革命黨5人,咨議局議長3人,巡撫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練公所總參議1人。據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廣泛社會基礎B.具有明顯的妥協性C.屬于資產階級革命D.屬于自上而下的革命15.辛亥革命的目標不只是推翻一個專制王朝,而是一次試圖向專制制度發起攻擊、用先進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社會制度的革命。所以辛亥革命與以往革命的不同在于( )A.完成了改朝換代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C.傳播了馬克思主義D.使中國擺脫了民族危機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1906年,清政府推行丙午官制改革,籌備極為迅速,從宣布預備立憲到確定改制官員、職員、辦公地點、辦公時間等基本規程,僅用時三日;而新官制文本從草擬、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奪出臺的時間也極為短促,大約用了兩個月。這反映出( ) A.清政府改革存在失敗風險B.預備立憲獲得了民眾認同C.官制改革成為新政的核心D.中外民族矛盾得到了緩解2.1906年,孫中山指出:“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故前代為英雄革命,今日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边@表明,孫中山( )A.首次提出反對清政府的統治B.為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C.對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D.對民權主義的認識有了發展3.在袁世凱、張之洞等的奏請和立憲派的壓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責任內閣。內閣總共13人,其中皇族有7人,被稱為“皇族內閣”。此舉( )A.意在促進傳統政治轉型B.客觀上緩解了統治危機C.壯大了革命反清的勢力D.提高了立憲派政治地位題組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4.有學者認為:武昌起義以前,民族資產階級、農民、市民和軍人的反清取向成為政治生態的主流……而武昌起義后國民政治心態發生變化,出現“崇權威”及“追求秩序安定”兩大特征。這一轉變( )A.致使了保路運動的爆發B.促使社會風俗習慣的革新C.激發專制和共和的角力D.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5.武昌起義后革命黨人成立南京臨時政府,后來又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兩個地方都使用“臨時”的提法,從本質上體現了( )A.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B.革命黨人為袁世凱奪權留余地C.孫中山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品質D.中華民國政權還缺乏人民支持題組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6.梁啟超曾對辛亥革命評價道:“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彼庠谡f明辛亥革命( )A.增強了國人的民族民主意識B.與立憲派政治理想完全一致C.完成了推翻封建主義的使命D.廢除了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題組四 思維訓練7.有學者指出,辛亥革命后“新舊勢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協,使革命以最小代價換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眾基本得到維持,避免了國家分崩離析的解體命運,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共存”。這一評價( )A.對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認識不足B.低估了辛亥革命的劃時代意義C.對政權的和平過渡持正面看法D.與辛亥革命的歷史事實相違背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C 2.B 3.C 4.D 5.B 6.C 7.A 8.A9.A 10.C 11.B 12.A 13.D 14.B 15.B1.C 根據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措施,這是因為清政府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為挽救自身統治危機,不得已進行改革,C項正確;清政府頒布一系列獎勵實業的章程說明其并未延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在1864年已經被鎮壓,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屬于其客觀影響,不屬于其目的,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1908年《申報》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憲的漫畫”可知,在清末立憲時期,將“立憲”嫁接于根深蒂固的“專制”之上,具有諷刺意味,反映了清末立憲是幌子,其目的是維護腐朽的清朝專制統治,并未改變專制之根本,B項正確。3.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洪秀全、孫中山都是革命的典型代表,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洪秀全、孫中山都意在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由于革命目標的一致性,同盟會對太平天國有更加特殊的認同感,所以《民報》等刊物大量刊載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文章、圖片、詩歌,以顯示繼承革命傳統,C項正確。4.D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中民族主義對應的是民族革命,民權主義對應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義對應的是社會革命,D項正確。5.B 根據材料可知,這些分化的團體或組織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同盟會的團結,不利于革命運動的開展,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B項正確;其他三項說法本身不準確,排除。6.C 據材料可知,為了給天下人謀幸福,林覺民毅然投入黃花崗起義,這體現了革命黨人的擔當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林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1911年還沒有興起工農革命,排除A項;僅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并不足以保障辛亥革命的成功,排除B項;林覺民走上的是革命道路,而不是維新變法道路,排除D項。7.A 材料信息“1911年8月,保路運動由‘文明爭路’轉向激烈抗爭,四川142個州縣的工人、農民、學生和市民紛紛投身其中”反映出保路運動的參與范圍廣;材料信息“運動發展為全省抗糧抗捐,出現了群眾性罷市、罷課風潮”反映出保路運動的形式擴展到群眾性罷市、罷課,說明保路運動得到廣泛支持,反映出國內階級矛盾激化,A項正確。8.A 《泰晤士報》對在中國建立共和制度深表懷疑,這說明其認為辛亥革命的目標難以達成,A項正確;材料與袁世凱的崛起無關,排除B項;C項表述夸大了這一評論的影響,排除;D項“科學預測”的表述不準確,排除。9.A 《清帝遜位詔書》宣告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清帝對君主立憲政體的向往,排除 B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并沒有結束封建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排除C項;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排除D項。10.C 根據所學可知,清帝退位后,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南京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材料中這一變化是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C項正確。11.B 材料“當時漢字‘囯’中的‘王’為‘民’所代替”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突顯了主權在民的思想,故B項正確。12.A 材料中的觀點認為辛亥革命令國人開始了思考和站立,說明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推動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13.D 根據材料可知,陳旭麓先生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舊體制,建立了新體制,但是舊體制留下的舊的社會心理,仍然在阻礙新體制的發展,強調的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未涉及歷史發展規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的主流思潮,排除B項;陳旭麓先生并未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排除C項。14.B 據材料可知,獨立的15個省的最高軍政長官中革命黨只有5人,體現出革命政權具有很強的妥協性,故選B項;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軍和資產階級上層,沒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排除A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體現了其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但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項。15.B 據材料“用先進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社會制度的革命”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故選B項;中國古代經歷過多次改朝換代,A項不屬于不同點,排除;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排除C項;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未使中國擺脫民族危機,排除D項。能力提升練1.A 2.D 3.C 4.C 5.A 6.A 7.C1.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官制改革事關重大,但是清政府在極短的時間內確定了改制的基本規程,并制定新官制,這一系列操作明顯缺少必要的統籌規劃,潛伏著失敗的風險,A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預備立憲獲得了民眾認同,排除B項;材料無法說明官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中外民族矛盾,排除D項。2.D 根據材料“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可知,孫中山認為國民是革命的主體,提倡人民在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權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說明孫中山對民權主義的認識有了發展,D項正確;孫中山在同盟會成立之時已經提出了反對清政府的統治,排除A項;此時國共兩黨均未成立,排除B項;對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材料沒有提及,排除C項。3.C 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責任內閣中,皇族占據半數以上,“皇族內閣”強調了專制和特權,使得曾經支持清政府的部分立憲派轉而支持革命,壯大了革命反清的勢力,C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清末預備立憲的目的是維護君主專制,并非要促進傳統政治轉型,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皇族內閣”的出現未能緩解統治危機,反而促使部分立憲派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轉而支持革命,排除B項;D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4.C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武昌起義前,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是民心所向,武昌起義后,面對政局的動蕩,資產階級革命派具有軟弱性,西方列強、立憲派和舊官僚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穩定局面,積極支持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埋下了帝制復辟的隱患,材料反映了專制獨裁和民主共和之間的角力,C項正確;保路運動發生于武昌起義前,排除A項;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和習俗,但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這一轉變與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5.A 臨時政府是相對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據民主共和的原則,選舉總統、成立一屆政府需要召開國民大會,當時的中國尚未統一,還無法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選舉總統、成立政府,所以當時的總統、政府都是臨時的,“臨時”的提法體現了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A項正確。6.A “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體現了辛亥革命促進了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體現了辛亥革命促進了國人民主意識的覺醒,故選A項。辛亥革命建立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與立憲派的政治理想不一致,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推翻封建主義,排除C項。辛亥革命沒有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排除D項。7.C 辯證思維是指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看待。根據材料“新舊勢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協”我們容易聯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這一歷史事件,看到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等消極影響。但根據材料“使革命以最小代價換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眾基本得到維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共存”可知,該學者看到了辛亥革命對政權和平過渡的積極促進作用,故C項正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8課 辛亥革命.docx 第18課 辛亥革命.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