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第19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1.袁世凱的統治(1)專權: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2)簽訂不平等條約:袁世凱于1915年5月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稱帝: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1)反獨裁: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2)護國戰爭: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3)護法運動: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但西南軍閥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1.原因(1)內部: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2)外部: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扶植代理人。2.表現(1)軍事上混戰: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2)政治上爭權:黎元洪與段祺瑞的 “府院之爭”;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3)外交上參戰①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知識點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②表現:1917年8月14日,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③影響: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1.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1)條件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②政府政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③外部環境: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④群眾運動: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有力推動。(2)表現:以輕工業為代表的民族工業迅速發展。(3)影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為思想解放和社會生活變遷提供了一定的階級和物質基礎。知識點3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2.社會生活(1)條件①政治: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令。②思想: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2)表現:南京臨時政府宣布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1.背景(1)原因:辛亥革命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2)條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延攬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北大任教。2.概況(1)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3.主張(1)擁護“德先生”“賽先生”。(2)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反對舊藝術、舊宗教。知識點4新文化運動的開展(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4.影響(1)文化平民化: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2)報刊發展: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3)社會變革: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4)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知識拓展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1)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而對西方文化盲目肯定。(2)運動的倡導者忽視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3)回避對軍閥政府的政治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特點材料 如何評估1928年之前的中華民國史,過去的言說,不論是中國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將這一時間段看作“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即便中性表述,也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或“北洋時期”。如果從大歷史視角觀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的正統。繼續妖魔化這段歷史,其實是對中國歷史的不尊重。總體特征:既是中國近代史上黑暗、混亂的時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發展的時期。1.政治(1)北洋軍閥政府:對內獨裁專制,對外出賣國家權益,軍閥割據混戰,政局動蕩;參加一戰,在維護國家主權方面作了一定努力。(2)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共和,發動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找到正確道路。2.經濟:北洋軍閥政府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動民族工業發展。3.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推動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新式教育、新式學校不斷出現并得到推廣。4.社會習俗: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近代化趨勢進一步發展。典例1 20世紀80年代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北洋軍閥代表地主階級利益。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不少學者認為北洋軍閥集團不僅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而且具有一定的資產階級色彩。后者判斷的主要依據可能是北洋軍閥統治期間 ( )A.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重大改變B.民主政治的建立和不斷發展C.新的經濟因素得到一定的發展D.政局趨向穩定,國家實現統一C解析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政策政令,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使得北洋軍閥統治具有一定的資產階級色彩,C項正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社會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并未改變,排除A項;北洋軍閥政權實施專制獨裁統治,為此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如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排除B項;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和割據,政局并不穩定,排除D項。定點2 新文化運動的特點 材料 激進民主主義者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堅決反對專制政治……他們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來反對鬼神迷信,批判“君權神授”“禍福天定”等謬論。隨著運動的發展,激進民主主義者把斗爭的鋒芒指向被歷代儒家學者不斷發展了的以維護封建專制為基本內容的孔子學說。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還提出了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綱要》1.新文化運動弘揚民主和科學,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倡導實現民主政治。2.有思想戰線和文學戰線兩條戰線,所以新文化運動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3.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以五四運動為界,新文化運動分為兩個階段:前期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后期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典例2 《中國新聞傳播史》一書認為:“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動新文化運動,使報刊工作日趨活躍,五四運動后出現迅速發展的局面?!边@主要說明新文化運動 ( )A.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B.促進了民眾的思想啟蒙C.使民主、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D.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展B解析 根據材料“發動新文化運動,使報刊工作日趨活躍,五四運動后出現迅速發展的局面”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推動了報刊工作的活躍,尤其是在五四運動后迅速發展,促進了民眾的思想啟蒙,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新文化運動對封建思想的批判,A項錯誤;C項只是表象,未能揭示深層原因,排除;材料沒有體現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D項錯誤。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實行總統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后,又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上述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責任內閣制在中國行不通B.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激烈C.中國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D.專制獨裁的傳統完全沒有受到沖擊2.1915年,針對袁世凱在“二十一條”簽字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態度,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遞交了國書,指出,期望中國滿足日本政府的要求,否則“帝國政府將執(采取)認為必要之手段”。日本駐華公使此舉表明( )A.日本侵華戰爭蓄謀已久B.日本意圖控制中國C.北洋軍閥政府公然賣國D.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3.下圖為民國初期某報刊登的漫畫《倒行逆施》(注:圖中文字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國民群起而攻之”)。該漫畫( )A.反映了革命黨人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B.描述了當時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的情形C.體現了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名存實亡D.表達了國人捍衛民主共和政體的決心4.《知音》是上映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部老電影,講述了云南督軍蔡鍔被袁世凱以高官厚祿拉攏進京,以期助己復辟。而對袁世凱媚日賣國和復辟行徑心存激憤的蔡鍔,卻在“知音”小鳳仙的相助下擺脫袁氏監視逃離京城,回到云南舉起反袁大旗的傳奇故事?!吨簟返臍v史背景是( )A.二次革命 B.護國戰爭C.府院之爭 D.護法戰爭題組二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5.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曾被稱為“一個中國,三十五個軍閥割據”的時代。其中有一派軍閥在袁世凱死后,其代表人物掌握了實權,企圖繼續實行獨裁統治。后來,該派軍閥又拒絕恢復國會,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派軍閥是( )A.奉系 B.直系 C.晉系 D.皖系6.據統計,1912—1928年,全國一千三百多個大小軍閥,一共發動了一百四十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爭;總統、執政、大元帥多次更換,內閣總理的更迭也愈加頻繁。這反映了北洋時期( )A.思想解放、文明開化 B.共和制度名存實亡C.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D.軍閥割據、政治動蕩7.一戰時,英國報紙評論道:“華工來到法國……不僅在各種場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種類型的任務,比如在輪船和火車上從事裝運和卸載工作,建筑鐵路,維修公路,在石油廠和整個法國北部地區的許多補給站工作,而且他們還冒著槍林彈雨在前線修筑了數百英里的戰壕?!边@說明( )A.華工在法國社會地位低下B.英國的輿論歧視在法華工C.華工為協約國取得勝利作出貢獻D.一戰中大量華工獻出生命題組三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8.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其主要表現是( )A.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迅速B.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C.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D.重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9.下圖反映了一戰期間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圖中的F1為動力,F2為阻力。屬于F1的是( )A.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B.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C.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D.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10.近代中國,舊式的跪拜、作揖等禮節被廢除,代之以鞠躬、握手;舊的“大人”“老爺”等稱呼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推動這一轉變的歷史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11.南京臨時政府宣布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還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這些做法( )A.順應了文明開化的潮流B.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C.動搖了清政府統治根基D.拋棄了中國傳統禮制題組四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2.陳獨秀在《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 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 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边@表明新文化運動( )A.源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B.意在建立真正的共和國體C.推動了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D.以科學與民主為重要旗幟13.1917年,《新青年》第2卷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之下,有一段陳獨秀的“附記”。他寫道:“今得胡君之論,竊喜所見不孤。白話文學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余亦篤信而渴望之,吾生親見其成,則大幸也?!边@表明,陳獨秀( )A.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偉大旗幟B.認識到陳規陋習的嚴重危害C.提倡文學革命,倡導白話文D.批判封建禮教,啟民眾覺悟14.費正清曾說:“(北洋)軍閥時代既是亂世也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毕铝惺穼嵵畜w現了后一時代特征的是( )A.袁世凱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B.被迫簽訂“中日民四條約”C.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D.新文化運動解放人們的思想15.1915—1918年,陳獨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傳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時,梁啟超、梁漱溟等人紛紛發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認識中國文化。這說明( )A.“尊孔復古”逆流再次出現B.封建禮教的遺毒根深蒂固C.學者混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D.新文化運動思想內涵豐富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北洋時期的政治變動1.民國時期,地方政府為了維持運轉,曾擅自向外借款。1912年12月,北京政府照會駐華各使,強調外債必須經過財政總長簽押,如未經財政總長簽押者,中國政府概不承認。北京政府此舉意在( ) A.挽救國家主權 B.防止內外勾結C.抑制地方勢力 D.規范借款程序2.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要求中國與之采取一致行動對德宣戰,并答應借給中國軍費。但美國在得知日本支持段祺瑞參戰后,考慮到中國若參戰必有利于日本,遂指使黎元洪伙同國會反對參戰,此即所謂“府院之爭”。材料表明,“府院之爭”的實質是( )A.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矛盾B.國內各個政黨之間的矛盾C.革命派和北洋軍閥的爭奪D.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之爭題組二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3.下面為華資企業增長表(據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編制)。華資企業增長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的最大影響是( )時間 廠數(家) 創業資本(元) 工人人數(人)1913年 698 330 824 000 270 7171920年 1 759 500 620 000 557 622A.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B.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C.近代企業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D.為民主革命積蓄新的革命力量4.下面是一幅民國初年流行的名為《同學不同裝》的漫畫。它反映了民國時期( )A.新舊雜陳的社會氣象B.寬松自由的教育政策C.封建陋習仍然很頑固D.盛行崇洋媚外之風氣題組三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5.1915年,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他認為青年應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庇纱丝芍惇毿阆M嗄? )A.追求個性自由 B.踐行文學革命C.改良國家政治 D.沖破思想束縛題組四 思維訓練6.1912年,中國報社數從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國出現了“報災”,報社數量一下子減少了300多家,報刊減少了三分之二,北京報社只剩20家,上海5家,漢口2家。這一狀況折射出( )A.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蕭條B.國內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C.信息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 2.B 3.D 4.B 5.D 6.D 7.C 8.A9.C 10.D 11.A 12.A 13.C 14.D 15.D1.B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的初衷是維護民主制度;袁世凱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目的是維護其專制獨裁統治。這種現象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國民主與專制的斗爭十分激烈,B項正確。2.B 據材料信息可知,面對袁世凱在“二十一條”簽字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日本駐華公使采取了威脅的手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時期,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妄圖獨占中國,B項正確。3.D 依據圖片可知,四個人在攻擊一只倒立的猿猴(袁世凱)。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遭到民眾的攻擊,該漫畫體現的是反對君主專制,維護民主共和,D項正確。4.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故材料所述電影的歷史背景是護國戰爭,B項正確。5.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袁世凱死后,掌握實權的是皖系軍閥及其代表人物段祺瑞,后來,段祺瑞拒絕恢復國會,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D項正確。6.D 材料“1912—1928年……一百四十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爭”“內閣總理的更迭也愈加頻繁”體現的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政治動蕩,D項正確;材料與思想解放無關,排除A項;袁世凱獨裁專制體現共和制度名存實亡,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軍閥混戰不利于民族工業發展,排除C項。7.C 據材料可知,華工不僅出色地完成各種類型的任務,還在前線修筑了數百英里的戰壕,說明華工為協約國取得勝利作出貢獻,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對華工的贊揚,不能說明華工在法國社會地位低下,排除A項;英國輿論對在法華工是贊揚的,并不是歧視,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這為我國民族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其中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迅速,A項正確;當時民族工業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排除B、D兩項;“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9.C 依據材料“一戰期間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和圖片信息可知,一戰時期代表動力的F1大于代表阻力的F2,說明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獲得發展。結合所學可知,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是一戰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之一,因此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屬于動力F1,C項正確。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排除A項;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排除B、D兩項。10.D 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D項正確。11.A 根據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在社會層面進行了改革,如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還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這些舉措有利于社會生活的除舊布新,順應了文明開化的潮流,A項正確;此時封建等級制度依然存在,排除B項;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清政府,排除C項;中國傳統禮制依然存在,“拋棄”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2.A 據材料“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可知,陳獨秀認為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不能真正鞏固,中國依舊受專制之苦,根本原因在于國人仍未覺悟,仍被專制和愚昧束縛,因此創辦《青年雜志》,開展新文化運動,故選A項;據材料“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可知,陳獨秀強調民眾思想覺悟對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雖然是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但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不涉及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排除D項。13.C 材料“今得胡君之論,竊喜所見不孤。白話文學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體現的是陳獨秀對胡適的文學主張表示認同,即提倡文學革命,倡導白話文,C項正確。14.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混戰,列強侵略,但中國人沒有放棄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傳播民主、科學,提倡白話文等促進了青年覺醒、思想解放,D項正確。15.D 根據材料可知,伴隨著陳獨秀等人對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推崇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否定,梁啟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張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使得人們對于東西方文化的認識更加深刻,豐富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內涵,D項正確;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復古”逆流再次出現,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中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的絕對肯定和對中國文化的絕對否定,梁啟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張重新認識中國文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封建禮教的遺毒根深蒂固,排除B項;東西方文化的區別并非先進與落后的差別,排除C項。能力提升練1.C 2.A 3.D 4.A 5.D 6.B1.C 根據材料“地方政府為了維持運轉,曾擅自向外借款”可知,地方政府向外借款沒有經過北京政府認可,這符合民國時期政治分崩離析的現狀。因此根據材料“北京政府照會駐華各使,強調外債必須經過財政總長簽押”可知,北京政府想通過控制財權來強化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2.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府院之爭”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的斗爭,是1917年圍繞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在北洋軍閥內部引起的爭斗,而其實質卻是美日在華利益的爭奪,故A項正確。3.D 根據表格內容可以看出,華資企業的增長表明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取得較快發展,使工人人數有了大幅增長,從而為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積蓄了新的革命力量,故選D項;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務運動,排除A項;民族資產階級在戊戌維新運動中就已經登上了政治舞臺,排除B項;近代中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排除C項。4.A 漫畫《同學不同裝》顯示民國初期學生既有穿傳統服飾的,也有穿新式服裝的,這體現了社會轉型時期新舊并存、土洋結合的社會現象,A項正確。5.D 材料“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自主的……進步的……世界的……科學的”體現了陳獨秀希望青年沖破傳統思想束縛,D項正確;“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體現了追求個性自由,但A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沒有體現文學革命、改良國家政治,排除B、C兩項。6.B 聯想性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是由一個歷史事件聯想到另一個歷史事件的能力。1913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并沒有迅速蕭條,排除A項;這種變化是國內政治局勢變化的表現,并不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也不能體現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排除C、D兩項。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docx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