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第20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五四運動(1)背景①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②階級:無產階級力量壯大。③思想: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④國際: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2)導火索:巴黎和會上,中國遭遇嚴重的外交失敗。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過程①第一階段:1919年5月,運動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斗爭方式:學生罷課、游行示威。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②第二階段:1919年6月,運動中心轉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北京大批學生被捕,消息傳到上海,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③結果:北京政府釋放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意義①是一場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和偉大思想啟蒙運動。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③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④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1)開始:俄國十月革命后。(2)宣傳中心:北京與上海。(3)系統介紹:李大釗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上,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4)成立團體: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誕生的條件(1)內部條件①階級根源: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③組織基礎: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建立。(2)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時間:1921年7月23日。(2)地點:開始在上海法租界,后轉移到浙江嘉興。知識點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3)內容:大會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明確了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1.國共合作(1)條件:中國共產黨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時,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實踐: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大會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2.國民革命(1)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派軍閥勢力。(3)經過: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知識點3共合作與國民革命(4)結果: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二”與“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國民革命失敗。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五四運動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材料 五四運動之前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還處于被動、自發的狀態,未形成整體的斗爭合力。五四運動不僅有青年學生的參與,廣大工人、商人、教師等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相互呼應,取得了運動的初步勝利。中國人民以偉大的覺醒鑄刻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斗爭徹底性的歷史烙印。——摘編自齊衛平《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一次偉大覺醒》1.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始發揮領導作用。2.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宣揚馬克思主義,其逐漸和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為先進中國人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3.新的革命前途:徹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其革命前途是社會主義。4.新的階級基礎:五四運動中,各階層廣泛參與,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強大力量。典例 有人認為五四運動之前,愛國、民族主義情緒沒有形成;五四運動之后愛國、民族主義作為一種統一的意識形態,對于國家、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認識的依據主要是 ( )A.五四運動是徹底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運動B.五四運動后對社會主義道路認識趨于一致C.五四運動后社會上普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D.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A解析 材料中認為,五四運動促進了愛國、民族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結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參與階層廣泛,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A項正確。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發生于1919年的這場運動,是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一次示威、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導致這場運動爆發的是( )A.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B.北京學生愛國要求被拒C.北洋軍閥混戰、社會動蕩D.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有人評價近代某一歷史事件時指出,“民國以來,所謂‘民意’者,或為一二人所假借,或供一黨派之利用……惟此次學商界之行動,始可謂之真正民意也”。當時的“真正民意”是指( )A.“學校之立,在變科舉”B.“創立民國,平均地權”C.提倡“德先生”“賽先生”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3.下表內容為某學生在學習“五四運動”時收集的一些史料。這些史料反映出當時( )時間 事件五四之初 北大校長蔡元培積極營救學生,并于5月9日遞交辭呈以示抗議5月中下旬 山東各地農民響應,開展抵制日貨和斷絕糧源的斗爭6月3日 上海機器紡紗等行業六七萬工人舉行大罷工6月5日 上海各商鋪出現“學生一日不釋,本店一日不開”“罷市救國”等標語6月6日 上海乞丐首領通告:不準在路行乞,以免妨礙國人救國之行動A.民族矛盾已成為社會主要矛盾B.社會輿論可以左右政府對外政策C.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D.國人的民族國家意識已初步覺醒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五四運動的核心精神是( )A.自由博愛 B.愛國主義C.艱苦奮斗 D.改革創新5.1923—1926年,《新青年》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黨刊,除了更為深入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外,還用馬克思主義探討國共合作的可行性、論證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駁擊國民黨右派的觀點等。據此可知,《新青年》在當時( )A.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B.加速了民主革命轉型C.徹底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D.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題組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6.1920年,各地共產黨小組成立以后,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到工人中去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這些活動( )A.見證了府院之爭的破產B.鋪平了五四運動的道路C.奠定了中共成立的基礎D.改變了軍閥割據的局面7.“一葉紅船,從南湖岸邊駛來,擺渡著,十多位書生模樣的青年。黑云低沉逼近水面,壓不住,激揚文字指點江山……”這首歌詠百年前重大歷史事件的《一葉紅船》反映了( )A.資產階級反對專制,締造共和B.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天辟地C.國共合作打倒軍閥,北伐戰爭D.革命紅軍被迫長征,戰略轉移8.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下列關于中共一大的敘述中,符合史實的是( )A.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農民運動B.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C.選舉產生了以李大釗為書記的領導機構D.明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黨的奮斗目標9.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的最低綱領。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B.擺脫了共產國際的影響C.對國情的認識更加深刻D.主張與國民黨開展合作題組三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0.中國共產黨某次會議通過的決議認為:“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議決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議決。”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當時( )A.調整了黨的最高綱領B.制定出黨的最低綱領C.認識到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D.宣布國共合作正式形成11.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時,由孫中山審定的大會宣言中強調:“民國之民權,惟民國之國民乃能享之”“凡賣國罔民以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據此可知孫中山( )A.接受了“天賦人權”思想B.贊同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C.開始明確中國革命的性質D.將政治權利與革命態度結合12.北伐戰爭前期,在國共兩黨的積極領導下,農民運動范圍不斷擴大。1927年5月后,國民黨指責農民運動“擾亂破壞公共秩序”,對農民運動進行了鎮壓。國民黨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國共兩黨固有矛盾的激化B.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C.農民運動阻礙了革命發展D.共產黨獲得運動領導權13.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革命的火焰”( )A.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C.實現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目標D.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條陳》記載:“北京大學發行雜志多種,專以提倡過激派偽說。平時教授學生亦本此旨,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以下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A.“過激派偽說”指馬克思主義B.“政治問題”指俄國十月革命C.“此次罷學風潮”指五卅運動D.“遠因”指巴黎和會外交失敗2.據美國人杜威對五四運動的回憶:“他們并不滿足于一般的傾訴、勸誡。日本商品的清單被大批刊印出來,在中國銷售的所有日貨的分類目錄,以及替代它們的國貨的目錄,被人們廣泛傳閱。”這反映出五四運動( )A.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B.具有較高的群眾參與度C.體現出不妥協的氣概D.接受民族資產階級領導3.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一大批中國青年看清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主動探索救亡圖強的道路。毛澤東同志對此評價道:“五四運動時期雖然還沒有中國共產黨,但是已經有了大批的贊成俄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此可知,五四運動( )A.促成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B.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C.促使中國革命探索出了正確的道路D.受到俄國十月革命方式的深刻影響題組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4.中國共產黨各地早期組織成立后,創辦了一批專門供工人閱讀的、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的刊物,如上海的《勞動界》、北京的《勞動音》等。這些刊物還刊登工人來稿,用他們的親身經歷揭露中外資本家對工人的壓迫和剝削,訴說工人的要求,在工人中引起廣泛的共鳴。這些刊物( )A.使工農群眾普遍接受馬克思主義B.有力地駁斥了反馬克思主義思潮C.為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創造條件D.為國民革命的開展做了輿論宣傳5.下表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部分社會組織的建立及活動情況。這些活動( )時間 活動1920年 7月 蔡和森等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準備成立一個共產黨,后因求學運動未能實現1921年 7月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夏 湖北利群書社成員贊成組織新式的黨,并提議把要組織的團體叫作“波社”(波爾什維克)。當得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消息后,惲代英立即號召其成員加入1924年 1月 吳玉章等人在四川秘密成立中國青年共產黨,后中國青年共產黨解散,部分成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A.表明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客觀條件還不成熟B.足以證明無產階級政黨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C.反映了社會發展對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迫切要求D.說明中國已找到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題組三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6.國民黨一大宣言中規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就價征稅,并于必要時依報價收買之”“國民黨之主張,則以為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并為之整頓水利移植荒繳,以均地方”。由此推斷國民黨( )A.發展了“平均地權”的思想B.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C.開始關心民生,重視土地問題D.實行土地國有7.某時期,廣東、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會數量大量增加,工會領導者積極組織工人群體參與“減時加薪”斗爭。不少工人逐漸意識到爭取“八小時工作和工人自由權”是“打倒帝國主義、軍閥、中外資產階級和解放工人階級的唯一方法”。這( )A.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B.有力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C.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準備了條件D.緣于“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題組四 思維訓練8.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狀態下舉行的,因此關于舉行日期眾說紛紜:中共一大的親歷者張國燾說是7月1日,陳潭秋則說是7月底。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黨的紀念日定為每年的7月1日。黨史專家查閱了相關的檔案、當事人的回憶錄以及當時的報紙、雜志等多種史料,考證出中共一大舉行于1921年7月23日。這一結論被學術界和中國共產黨認同。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A.歷史帶有主觀色彩,無真相可言B.歷史解釋應該允許而且提倡多元化C.歷史研究應該對多種史料進行考辨分析D.歷史研究只有結合親歷者的結論才可信題組五 綜合題組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五四運動爆發后的短時間內,全國各地知識青年成立了三四百個進步社團,創辦的刊物多達幾百種。這幾百種刊物和幾百個進步社團,紛紛宣稱自己是以改造社會及介紹新思潮為“旨趣”,促進了思想界的繁榮。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各種社會主義思想。 材料二 1920年3月,李大釗與鄧中夏、高君宇等人組織成立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稍后,1920 年 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北京、上海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先后同湖北、湖南、浙江、山東、廣東、天津等地受過五四運動深刻影響的先進分子建立聯系,從這兩地分別向各地幅射,形成馬克思主義在各地的宣傳中心。而在旅歐、旅日的青年知識分子中也先后出現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摘編自李穎《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的現象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特點,并說明其作用。(8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A 2.D 3.C 4.B 5.A 6.C 7.B8.D 9.C 10.C 11.D 12.A 13.B1.A 據材料“發生于1919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多形式的愛國運動”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場運動是五四運動,其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故選A項。2.D 由材料中的“學商界之行動”“真正民意”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評論的事件是五四運動,當時學商界行動要表達的“民意”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D項正確。3.C 根據材料可知工人、知識分子、農民、乞丐等社會各階層均對五四運動表示響應和支持,體現了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項正確;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反映出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未涉及政府對外政策的變化,排除B項;“初步覺醒”的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4.B 五四運動是一場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核心是愛國主義,B項正確。5.A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用馬克思主義探討國共合作的可行性、論證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駁擊國民黨右派的觀點”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青年》在當時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A項正確;民主革命轉型的標志是五四運動,排除B項;材料所述時間段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并未得到徹底糾正,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主要是因為中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6.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20年,各地共產黨小組的這些活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C項正確;這些活動與“府院之爭”無關,排除A項;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排除B項;這些活動不能改變軍閥割據的局面,排除D項。7.B 根據材料“一葉紅船,從南湖岸邊駛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進行的,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B項正確。8.D 根據所學可知,中共一大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D項正確。9.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狀況,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國情的認識在不斷深化,C項正確;A項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此時的中國共產黨仍然深受共產國際的影響,排除B項;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排除D項。10.C 據材料“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次會議為中共三大,會上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表明中國共產黨當時認識到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故選C項;A項和B項均指中共二大,中共二大調整了黨的革命綱領,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排除A、B兩項;當時國共合作尚未正式形成,排除D項。11.D 根據材料可知,宣言體現了民權屬于全體國民,且反映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表示效忠于帝國主義和軍閥者不享有政治權利,孫中山將政治權利與革命態度相結合,D項正確;孫中山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在國民黨一大召開之前已接受“天賦人權”思想,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國共兩黨的合作,排除B項;材料中未明確中國革命的性質,排除C項。12.A 根據材料可知,國共兩黨在北伐前期都支持農民運動,但到1927年后,國民黨轉變為鎮壓農民運動。結合所學可知,隨著農民運動范圍的擴大,觸動了國民黨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國民黨轉為鎮壓農民運動,這一轉變本質上是國共兩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A項正確。“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屬于表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農民運動促進了革命發展,排除C項;“共產黨獲得運動領導權”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3.B 據材料可知革命范圍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革命是北伐戰爭,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北伐軍勢如破竹,革命勢力很快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北伐勝利進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故B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A 2.B 3.B 4.C 5.C 6.A 7.B 8.C1.A 根據材料“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可知,教育部主事認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近因是政治問題,而遠因則是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作用,因此,“過激派偽說”指馬克思主義,A項正確;“政治問題”指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排除B項;“此次罷學風潮”指五四運動,而五卅運動發生于1925年5月30日,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遠因”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排除D項。2.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大批群眾參與抵制日貨、使用國貨運動,表明五四運動具有較高的群眾參與度,B項正確;五四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但材料未涉及新思想的傳播,排除A項;不妥協指的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而材料強調群眾廣泛傳閱國貨目錄,未強調不妥協的氣概,排除C項;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并沒有接受民族資產階級領導,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可知,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青年思想解放。毛澤東認為五四運動中出現了大批的贊成俄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革命的道路是符合中國革命方向的,而大批贊成俄國革命的青年人在五四運動中涌現,這有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結合,B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五四運動和中共早期組織成立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與五四運動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俄國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這顯然與五四運動不符,排除D項。4.C 中國共產黨各地早期組織創辦的刊物使工人群眾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提高其階級覺悟,從中也涌現出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為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A項偷換概念,“工農群眾”與“工人”是兩個概念,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排除B項;國民革命開始于1924年,D項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5.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產階級黨團組織作為新生事物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各地紛紛出現無產階級黨團組織反映了社會發展對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迫切要求,C項正確;據材料“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可知,該時期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還不是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中國已找到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排除D項。6.A 結合所學可知,1905年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材料“國民黨之主張,則以為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是發展了孫中山“平均地權”的思想,進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A項正確;“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就價征稅,并于必要時依報價收買之”表明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排除B項;“開始”的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土地國有”與材料中“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政府,國家就價征稅”不符,排除D項。7.B 據材料“廣東、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會數量大量增加,工會領導者積極組織工人群體參與‘減時加薪’斗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北伐戰爭的進行,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隨之擴大,因此出現廣東、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會數量大量增加,有力配合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B項正確;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但材料信息與五四運動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處于國共合作北伐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立,排除C項;“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于國共對峙時期,而材料時間處于國共合作階段,排除D項。8.C 歷史學科的批判性思維要求:考證歷史事實、打破思維慣性、反思歷史結論、多視角評價。解答本題不能僅僅依據教材中的結論,應在全面、客觀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得出認識。據材料“查閱了相關的檔案……這一結論被學術界和中國共產黨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研究不能只看一種材料,而應該對多種史料進行考辨分析,C項正確。“無真相可言”表述絕對,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對中共一大的成立日期進行多方考證,而非提倡多元化,排除B項;親歷者的結論固然重要,但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并不完全可信,排除D項。9.答案 (1)五四運動后,各種新思潮大量涌現,且致力于改造社會,促進了思想界的繁榮,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們的思想解放,從而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6分)(2)特點:出現眾多宣傳中心;范圍廣;青年知識分子發揮了巨大作用。(4分)作用:為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和日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了重要準備。(4分)解析 (1)對材料中現象的考查實際上是在考查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歷史背景,材料中“幾百種刊物和幾百個進步社團”“以改造社會及介紹新思潮為‘旨趣’”等信息說明五四運動后,各種新思潮大量涌現,且致力于改造社會,再結合所學知識和歷史階段特征可知,這些現象促進了思想界的繁榮,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們的思想解放,從而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特點可結合材料信息逐條概括;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作用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ocx 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