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到達重慶,各界歡欣鼓舞,民主黨派代表、社會名流幾百人去機場迎接毛澤東。《大公報》報道說:“幾百個愛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卻都知道這是維系中國目前及未來歷史和人民幸福的喜訊。”材料表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A.順應了人民期盼和平民主的愿望B.全面闡述了中共反對內戰的主張C.揭露了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陰謀D.極大提高了中共在全國的影響力2.1946年初,國民政府在重慶組織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參會的黨派與代表人數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國民黨 共產黨 青年黨 民主 同盟 民社黨8人 7人 5人 2人 2人救國會 職教社 村治派 第三黨 其他無黨派2人 1人 1人 1人 9人A.國民黨積極構建民主政權B.和平建國已成為人心所向C.聯合政府的構想得到踐行D.全面內戰存在避免的可能題組二 全面內戰的爆發3.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中明確指出,“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暫時放棄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后勝利”,在作戰中應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法。根據以上指示,解放軍采取的軍事行動是( )A.粉碎全面進攻 B.進行戰略反攻C.發起主力決戰 D.發動渡江戰役4.解放戰爭初期,國共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西方認為中國共產黨支撐不過半年,而毛澤東卻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這主要是因為毛澤東( )A.充滿對戰爭勝利的信心B.提出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戰術C.認為西方數據來源不準確D.預判國際形勢對中國共產黨有利5.1947年5月,陳毅元帥曾在一首詩中寫道:“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該詩反映的歷史事件( )A.粉碎了敵人對中原解放區的全面進攻B.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C.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D.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題組三 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6.下圖為1947年某次運動的宣傳單《鈔票滿天飛,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飯吃》。據此推測,其主要反對的是( )A.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經濟掠奪B.國民黨反動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C.國民政府為了維持戰爭,濫發紙幣D.官僚資本巧取豪奪造成民不聊生7.1947年5月2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自由分子之教授對政府維持社會秩序、取締學潮之命令表示不滿。一面經濟危急,物價高漲,人心不安,更影響前方將士之心理。”這反映出( )A.國統區通貨膨脹十分嚴重B.國統區地下黨的活動頻繁C.國民黨在政治上日趨孤立D.和平建國的思想深入人心8.1947年,國民政府全年財政總收入為13萬億元,總支出為40萬億元,并引發了六次周期性物價漲風;農業生產力也逐漸下降,僅江蘇拋荒耕地便達五分之三;城市失業人員大增,上海失業或半失業人口高達200萬人;各地饑民也攀升至1億人。這些現象( )A.加速了中共戰略反攻的到來B.源于解放戰爭對經濟的巨大破壞C.是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表現D.反映出國民黨統治呈現全面危機題組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9.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中共中央東北局帶領青年在農村宣傳“大綱”的內容和意義,還建立起貧雇農委員會,作為各地區平分土地的領導機構。這些舉措( )A.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B.推動了國民革命的順利開展C.促成了抗日戰爭最終勝利D.徹底瓦解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10.面對敵人的重點進攻,晉冀魯豫解放軍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說:“戰爭不能繼續在內線打了……我們解放區也負擔不起……只有把戰爭從內線引向外線,我們才能取得主動權。”為此,晉冀魯豫解放軍( )A.發動百團大戰 B.千里躍進大別山C.進行三大戰役 D.發起渡江戰役11.下圖是完成于1948年的一幅漫畫,它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渡江戰役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12.1948年,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選舉李宗仁為副總統。時人評論李宗仁“之所以獲得優勢,并不是投票人對于他本人的功績、政見,或道德、能力有什么了不得的信仰,而是因為他代表了一個反對現政治,力求改革的傾向”。由此可知,當時( )A.政黨政治活躍 B.獨裁統治不得民心C.派系斗爭緩和 D.一黨專政遭到破壞13.1948年以后,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教育方式訓練基層干部、黨員。各省委黨校負責對區級黨員干部進行政治理論培訓,培養將來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工作所需要的較高級的人才。這些措施( )A.提高廣大干部科學素養B.開始籌建新中國的工作C.昭示戰略反攻即將到來D.適應了革命形勢的變化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從延安飛抵重慶。民主人士柳亞子寫詩稱贊毛澤東這一行動是“彌天大勇”。《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戰勝利后,“我們再能做到和平、民主與團結,這豈不是國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據此可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 )A.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力B.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C.順應國內要求和平民主的呼聲D.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題組二 全面內戰的爆發2.“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地)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后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滅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美國取得了在華特權B.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C.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D.重慶談判未能達成協議題組三 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3.1947年5月,國民政府緊急頒布《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禁止10人以上的請愿和一切罷課、罷工、游行示威,并授權各地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和“緊急處置”辦法。這些措施折射出( )A.中共戰略進攻對國統區的沖擊B.國民黨政權統治危機加深C.通貨膨脹激化了社會矛盾D.蔣介石對戰場指揮的失控題組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4.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到1947年2月,全國解放區約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已基本實現“耕者有其田”,但還有約三分之一的地區沒有進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為了推動解放區土改運動進一步發展,1947年夏,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中國共產黨的這些政策( )A.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有利于土地革命在農村開展C.將城市作為革命工作的重心D.為革命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5.某解放戰爭紀念館講解員介紹一次軍事行動時說:“國民黨主要兵力部署在陜北、山東兩個解放區,從而形成了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態勢。中共中央決定從敵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進行突破,直插國民黨心臟。”這次軍事行動( )A.成為促成重慶談判的重要因素B.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C.摧毀了國民黨主要的軍事力量D.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題組五 思維訓練6.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制定了12本黨員干部必讀書目,除《共產黨宣言》等之前即是必讀書目外,新增了《列寧、斯大林論社會主義建設》(上、下冊),上冊有關蘇維埃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下冊有關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問題。中國共產黨意在( )A.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B.促進工作重心的轉移C.為建立聯合政府做準備D.學習宣傳毛澤東思想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A 2.B 3.A 4.A 5.B 6.C 7.C8.D 9.A 10.B 11.B 12.B 13.D1.A 據材料“各界歡欣鼓舞,民主黨派代表、社會名流幾百人去機場迎接毛澤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剛剛經過十四年抗戰,人民渴望和平,渴望重建家園,所以材料表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順應了人民期盼和平民主的愿望,A項正確。2.B 據材料可知,社會各階層積極參與政協會議,體現出民眾對于和平的渴求,故選B項;國民黨主張建立獨裁統治,排除A項;僅從與會成員無法得出聯合政府構想得到踐行的結論,排除C項;當時的情況反映出戰后人們對和平的追求,但不能據此得出全面內戰存在避免的可能的結論,排除D項。3.A 根據“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暫時放棄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后勝利”“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這一時期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等方面明顯超過共產黨,因此共產黨采取了主動放棄部分城市的策略,解放軍采取的軍事行動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粉碎全面進攻,A項正確。4.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初期,敵我力量差距懸殊,但是毛澤東卻認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說明當時毛澤東對戰爭勝利充滿信心,A項正確。5.B 據材料“孟良崮”“七十四師”可知,這是1947年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時,我軍在孟良崮戰役中全殲敵人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戰況,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B項正確;1946年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已被粉碎,排除A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C項;淮海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后,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排除D項。6.C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鈔票滿天飛,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飯吃》的宣傳單,主要針對的是國民政府為維持內戰,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C項正確。7.C 根據材料“1947年5月”“教授對……取締學潮之命令表示不滿”“經濟危急,物價高漲,人心不安”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出現了經濟危機、通貨膨脹以及進步學生的學潮,國民黨在政治上失去民心,日趨孤立,C項正確;由材料可以看出國統區通貨膨脹,但材料還涉及學潮,A項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排除A項;從材料信息中不能得出地下黨的活動頻繁,排除B項;材料內容未涉及和平建國思想,排除D項。8.D 據材料可以看出,1947年的國民政府在財政、農業以及失業人口等方面呈現出危機,D項正確;中共戰略反攻是基于戰爭形勢的判斷,排除A項;這些現象是國民政府統治危機的體現,并不是解放戰爭對經濟的破壞帶來的,排除B項;這些現象主要是國民政府的腐朽統治帶來的,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只是外部原因,排除C項。9.A 宣傳《中國土地法大綱》,建立起貧雇農委員會,領導土地分配,有利于發動農民支持和參與解放區土地改革,提高農民的革命積極性,A項正確;材料所述為解放戰爭時期,而非國民革命時期或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C兩項;“徹底瓦解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夸大了材料中舉措的影響,排除D項。10.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使戰爭從內線引向外線,B項正確;百團大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A項;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排除C項;渡江戰役使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排除D項。11.B 據漫畫中“東北蔣匪”“錦州大捷”可知,該戰役發生在東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遼沈戰役,B項正確;渡江戰役發生在1949年,排除A項;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均與錦州無關,排除C、D兩項。12.B 根據材料可知,選舉李宗仁為副總統,并非認可他本人的功績、政見、道德、能力,而是因為他代表了反對現政治,力求改革的傾向,說明當時獨裁統治不得民心,B項正確。13.D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當時革命即將勝利,要建設一個新的國家,需要對基層干部、黨員進行政治理論培訓以適應將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工作的需要,D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C 2.C 3.B 4.D 5.D 6.B1.C 根據材料“從延安飛抵重慶”“彌天大勇”“一件大喜事”“我們再能做到和平、民主與團結,這豈不是國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及所學可知,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順應了國內民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聲,C項正確。2.C “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在此朱自清描述了抗戰勝利后和平幻滅的情形。依據所學可知,這是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所致,故C項正確。美國早就取得了在華特權,故A項錯誤;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不符合“勝利到來的當時”,故B項錯誤;重慶談判達成了協議,故D項錯誤。3.B 從材料可以看出,國民政府采取非常措施維系國統區秩序,這折射出國民黨政權統治危機加深,B項正確;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序幕,排除A項;國民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蔣介石對戰場指揮的失控,排除D項。4.D 根據材料“到1947年2月,全國解放區約有三分之二的地區已基本實現‘耕者有其田’……為了推動解放區土改運動進一步發展……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可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的土地政策贏得了廣大農民的信任,這為革命勝利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D項正確;“徹底廢除”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土地革命的時間為1927—1937年,排除B項;1949年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排除C項。5.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夏,國民黨主力在陜北、山東,呈現出兩頭重、中間輕的態勢,人民軍隊從其要害和薄弱的中原地區突破,直逼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的軍事行動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該行動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D項正確。6.B 發散思維也稱輻射思維,是指根據已有的歷史信息從不同角度思考,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一種展開性的思維活動。會議 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 結論會議時間為1949年春,此時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對黨員干部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意在促進工作重心的轉移,B項正確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并逐漸確立“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該會議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黨員干部必讀書目中,除《共產黨宣言》外,還新增了有關蘇維埃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問題的書1(共13張PPT)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后,1945年8月,中共中央接受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抵達重慶,進行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2.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召開,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但最終被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否決。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爆發。2.挫敗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中共中央確立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方針,1946年7月至10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約30萬人,后又經過4個月作戰,進一步挫敗國民黨的全面進攻。3.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北、山東解放區。(1)粉碎國民黨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2)打退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知識點2全面內戰的爆發1.經濟危機:全面內戰爆發后,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濫發紙幣,通貨膨脹,物價飛漲。2.社會危機: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使廣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國民黨信譽一落千丈。3.政治危機(1)兩條戰線相互配合、共同反蔣。(2)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進一步暴露獨裁、內戰的真面目。知識點3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土地改革群眾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2.軍事上的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1)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2)三大戰役(決戰)①遼沈戰役: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歷時52天,殲敵47萬余人,東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②淮海戰役:1948年11月初,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發起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知識點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③平津戰役:1948年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聯合發動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基本解放華北全境。3.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村轉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4.北平和平談判: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南京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國民黨最終拒絕在雙方代表達成的《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5.渡江戰役(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23日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6.革命勝利的原因(1)國民黨方面: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2)中國共產黨: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1.特征: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經歷了“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的曲折歷程。從歷史上看,國共兩黨合作或者對抗,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2.影響因素(1)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3)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則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1國共兩黨關系演變的特征和影響因素 1.國民革命時期:在廣東、湖南等省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和增加雇農工資的斗爭,為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和支援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2.土地革命時期:依靠雇農、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鞏固了紅色政權。3.全國抗戰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提高了農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團結了地主中的開明分子,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有力保證。定點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4.解放戰爭時期: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進行土地改革時,黨執行的總路線是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土改運動的開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學科素養 情境破素養時空觀念——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歷程材料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征途中,在下圖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問題 根據材料并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以“足跡”為主題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歷程。提示 所謂“足跡”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平)這五個地點所進行的革命活動或者決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中共在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領導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長征;長征途中于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建立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此后中共中央在延安領導了敵后軍民的抗日戰爭并取得完全勝利,召開中共七大和領導了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1948年,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在此指揮了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1949年3月中共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做了準備;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建立新中國。講解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理解與運用。時空觀念是諸素養中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解答本題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空間概念,并將空間概念與所學知識進行聯系。依據時間順序,結合中共在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平)的革命活動或決策,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歷程。思維升華七屆二中全會后為什么黨要進行工作重心的轉移從形勢上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在即。經過三大戰役,中共完全掌握了革命主動權。從建設新政權目標上說,中共對未來中國建設的目標更加明確。1947年12 月毛澤東指出,中國人民的任務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從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來說,城市發展有利于鞏固新政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docx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