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1.隋朝的建立與統一:581 年,楊堅建立隋朝。589 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設:興建倉庫;興建洛陽城;開通的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滅亡:618 年,隋朝滅亡。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隋朝興亡1.唐朝建立:618 年,李淵建立唐朝。2.唐朝前期的統治(1)貞觀之治:經濟上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政治上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2)武則天的統治: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在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3)開元盛世:政治上唐玄宗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經濟上發展生產;文化上大興文治;軍事上改革兵制。3.唐朝的民族關系(1)表現①突厥:貞觀初年,唐軍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知識點 2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②吐蕃: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9世紀前期,唐蕃會盟。③靺鞨:唐玄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酢?br/>(2)意義: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1.安史之亂(1)背景①開元年間,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②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至唐玄宗統治后期,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③唐玄宗統治后期,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2)概況:755年,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起兵叛亂,歷時八年,史稱“安史之亂”。(3)影響:在平叛過程中,唐軍許多將領擁兵自重,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空虛;唐朝由盛轉衰。2.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知識點 3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3.黃巢起義(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2)時間及規模: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3)影響: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4.五代十國(1)唐朝滅亡:907 年,節度使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2)五代十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為“五代”。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連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3)周世宗改革: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全面認識唐朝的民族交融材料 唐朝對待不同的民族問題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設立軍事行政機構針對的是北方突厥、回紇民族問題,以及東北靺鞨民族問題;冊封制度針對的是回紇、靺鞨、南詔民族;和親政策旨在緩和唐朝和吐蕃的關系。唐朝統治階級能夠從各個民族問題產生的原因出發去解決或緩和矛盾,實行開明的政策,在總體原則上依然牢牢把握著“以和為主”這一政策尺度。——摘編自馬曉琳《淺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評價》1.原因(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小。(2)唐朝前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3)唐朝的陸路交通較為發達,加強了邊疆地區與內地的聯系。(4)統治者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民眾。2.特點: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交融;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互派使節,進行文化交流;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實行開明的政策。3.影響(1)有利于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國家統一。(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4)促進了各民族交融,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新鮮血液。4.啟示: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密切聯系、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是各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典例 624年,唐高祖“遣邊州修堡城,警烽候,以備胡”,626年“命州縣修城隍,備突厥”。唐太宗繼位后,“北道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并增設烽燧報警,規定每15千米設烽候一座,每座烽候置帥一人,副一人,烽子若干人。這說明唐初 ( )A.重視邊防建設 B.民族戰爭頻發C.民族交融增強 D.御邊體系完備A思路點撥 題干中唐高祖和唐太宗均在邊疆地區增設軍事設施,這說明政府重視邊疆防御。解析 依據材料“修堡城,警烽候,以備胡”“修城隍,備突厥”“北道諸州,所置城寨”可知,唐高祖和唐太宗在邊疆地區修建防御設施,說明唐初重視邊防建設,故A項正確。重視邊防建設不能說明民族戰爭頻發,排除B項。材料中雖提及“胡”“突厥”,但體現不出民族交融,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說明御邊體系完備,排除D項。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基礎過關練題組一 隋朝興亡1.長孫平向隋文帝上書“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并提出“經國之道,義資遠算”“經國之理,須存定式”,應“當社造倉”,“委社司”管理。據此可知,長孫平 ( )A.倡導國家治理應規范有序B.主張設立義倉,賑災救濟C.建議政府加強政治統一性D.提倡儲備糧食,解決溫飽2.杜佑在《通典·州郡七》中描述:“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庇纱丝芍?大運河的開通( )A.順應統一與發展的需要B.成為隋朝滅亡的根本誘因C.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發生D.推動南方經濟超越了北方3.漢承秦制,唐襲隋規,都出現了盛世。然而,秦朝與隋朝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B.統治集團的內訌變亂C.宦官擅權和外戚臨朝D.橫征暴斂及苛政黷武4.隋的富有,歷來被史家稱道,“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積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萬石”。但也有歷史記載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百姓以豆屑雜糠充饑,政府“不憐百姓而惜倉庫”。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隋是統一繁榮的帝國B.隋朝自恃富有而濫用民力C.隋過于注重藏富于國D.歷史記載與隋朝實際不符題組二 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5.唐太宗曾對朝臣們說:“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堂褚苑罹?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毕铝信e措最能體現該治國理念的是( )A.求賢若渴,虛懷納諫B.輕徭薄賦,勸課農桑C.文德治國,崇儒尊孔D.創立科舉,延攬人才6.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基礎。這說明武則天的統治( )A.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發展B.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管理C.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D.標志唐朝進入全盛時期7.宋璟于開元四年(716年)繼姚崇相位。為官期間,宋璟耿介有大節,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不拘一格選用人才,使百官各稱其職。由此可見,宋璟( )A.以勇于進諫皇帝著稱B.助推唐朝走向了全盛時期C.領導了選官制度變革D.改變了行政效率低下局面8.唐朝遷居長安的少數民族有幾十萬人之多,僅突厥貴族被唐政府任命為將軍、中郎將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達百余人,民眾對于“胡裝”“胡騎”習以為常。材料主要說明唐朝( )A.各民族和同一家 B.科舉制度的成熟C.交通的便利發達 D.官員隊伍的龐大9.史載,貞觀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軍平定高昌(今吐魯番市轄區),置西州;九月,在西州進行戶口和土地調查。在吐魯番出土的唐朝戶籍殘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課戶”“不課戶”等字樣。據此可知,唐初( )A.邊疆地區賦役負擔沉重B.政治統一促進了人口遷移C.加強了對西域有效治理D.朝廷強化了對吐蕃的管控10.公元698 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政權,自稱“震國王”。713 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ね酢?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國”為號?!捌渫鯏登仓T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這說明唐朝( )A.先進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B.完成了國家的統一C.加強了與東北地區的聯系D.多元一體的民族觀題組三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1.開元以后,唐朝東北、西北兩邊的“緣邊御戎之地”幾乎全部設置了節度使,他們集所轄區域內的民政、財賦、司法、監察等大權于一身。這表明唐玄宗時期國家治理的特點是( )A.外重內輕 B.兵民合一C.崇文抑武 D.守內虛外12.北宋文人王讜指出:“蓋唐之亂,非藩鎮無以平之,而亦藩鎮有以亂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亂者,藩鎮也;而所以致唐之亂者,亦藩鎮也?!庇纱丝芍? )A.唐朝藩鎮具有雙重作用B.藩鎮有利于維系唐朝的統治C.藩鎮割據導致邊防空虛D.藩鎮是平定叛亂的主體力量13.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八月甲辰,上皇降誕日,于金明樓宴百官,賜采五百匹”?!百n采五百匹”的數目,實在無法與天寶十四年(755年)的賜采“二萬匹”相提并論。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年),杜甫則感嘆唐玄宗誕節“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這種變化反映出唐朝( )A.節儉之風盛行 B.政權更迭頻繁C.君主專制加強 D.國力由盛轉衰14.據記載,黃巢起義軍在福建羅源時,將官僚地主的億萬錢財送給當地群眾,進軍長安時,沿途將富人財產分給窮苦百姓,并占據了許多官僚地主的莊園。上述史料可用來佐證唐末( )A.官僚隊伍急劇膨脹B.地方行政治理的低效C.自耕農經濟的衰敗D.朋黨之爭局面的加劇15.下表內容為五代十國時期部分開國皇帝的信息。這反映出當時( )朝代 開國皇帝 出身 民族 自己追溯的祖先后梁 朱溫 貧賤 漢族 舜時代的司徒虎后晉 石敬瑭 貧賤 沙陀族 漢代丞相石奮后漢 劉知遠 貧賤 沙陀族 東漢的皇族南唐 李昪 貧賤 漢族 唐朝皇室A.豪門士族日益衰落 B.門第觀念完全消除C.民族交融不斷加深 D.國家統一趨勢加強能力提升練題組一 隋唐時期的經濟1.開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諸州,將民間組織管理的義倉改歸由州或縣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其他諸州的義倉以后也照此辦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革新了賦稅征收形式B.調整了地方行政制度C.強化了經濟管理職能D.加強了西北諸州管理2.隋唐時期,全國范圍內的公私商船、南北雜貨都經過兩淮商運樞紐運銷四方。廣州的犀角、象牙,兩湖的稻米、木材,四川的蜀錦等都沿江東下,集散于江淮,或者繼續北運。據此推斷( )A.兩淮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B.絲綢之路促進商業發展C.南北方經濟發展程度平衡D.區域之間經濟聯系加強3.貞觀元年,唐太宗下詔要求“親近鄉里”的“富有之家”要資助貧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時,鰥寡數量的多少,作為官員考核升遷的依據。這一詔令旨在( )A.恢復社會經濟 B.規范地方民風民俗C.加強中央集權 D.提高官員治理能力4.《新唐書·西域傳》載:“詔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輪臺征之”“開元盛時,稅西域商胡,以供四鎮。出北道者,納賦輪臺”。這可用于研究唐朝( )A.絲綢之路上商業的繁榮B.中外學者文化交流頻繁C.西北部藩鎮割據的情況D.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發展5.唐以前,耕犁是長直轅犁,回轉困難。唐朝時,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中將耕犁改進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畫中有曲轅犁耕作圖。據此可知( )A.先進耕犁技術推廣到邊疆B.中原與邊疆生產方式一致C.經濟發展的區域特色明顯D.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題組二 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民族關系與政權興衰6.唐玄宗時代,不僅每年按時祭祀黃河,更開啟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別祭祀的風氣。據統計,玄宗時至少進行了13次遣使特別祭祀,分別是為了豐年報謝、祈晴報謝、蠻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冊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黃河意在( )A.增強國家凝聚力 B.宣揚皇權至高無上C.引領習俗新風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徑7.唐朝統治集團內部成員中胡漢通婚較為普遍,同時朝廷眾多文武官員也來自邊疆各族(見表)。皇室 內部 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是鮮卑族,唐太宗之女嫁給鮮卑人為妻,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等朝廷 官員 開國功臣長孫無忌和內史令竇威均為鮮卑后代,大將哥舒翰、高仙芝分別為西突厥人和高句麗人,出身于少數民族的文官武將多達數千人據表可知,這( )A.反映了唐代婚姻習俗變動B.展示了盛唐尚武風貌C.有利于協調處理邊疆事務D.消除了民族隔閡偏見8.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后,“長安六陷,天子九逃”。杜甫在《秋興八首》中不無感慨地寫道:“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边@折射了當時( )A.民族沖突影響深遠 B.唐朝詩歌走向繁榮C.強化集權的必要性 D.統治滅亡的必然性9.唐朝的三百六十九個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鮮卑貴族的后裔;戰敗投降的突厥酋長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以及契苾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人后裔更是不計其數,如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這體現了唐朝( )A.實行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B.民族交融與文化整合加強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著朝政D.通過聯姻方式來鞏固邊疆10.《新唐書·刑法》記載:“玄宗自初即位,勵精政事,常自選太守、縣令,告誡以言。而良吏布州縣,民獲安樂。二十年間,號稱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边@一現象表明(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唐代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C.唐玄宗試圖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D.隋唐盛世的出現得益于君主開明11.在唐代牛李黨爭中,牛黨人物多是以科舉中形成的座主、門生(即主考官和考生)及同年關系為紐帶結成朋黨。周雪光先生將科舉中形成的這種關系稱為“泛血緣文化關系”,門生不僅敬事座主,還要以實際行動對座主報恩。這種關系的存在( )A.破壞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B.使科舉制無法發揮選才功能C.強化了士族對政局的操控D.是唐末藩鎮割據形成的基礎12.五代十國各割據政權很注意羅致和培養翻譯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曉漢語,又通曉契丹語和突厥語,有的甚至“能四夷語,通六蕃書”。這種現象說明當時( )A.國家統一趨勢日益加強B.少數民族通曉漢語C.各政權與周邊交往密切D.思想文化趨向繁榮題組三 思維訓練13.(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中期在邊境和重要地區設節度使,掌管當地的軍政,后來節度使的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形成軍人割據,常與朝廷對抗,歷史上叫作藩鎮。藩鎮分布區域與唐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唐朝中后期疆域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地圖中標示出唐代藩鎮集中分布的區域,并說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標示出唐代藩鎮的一個集中分布區域;在地圖中用斜線///////明確標示,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 2.A 3.D 4.C 5.B 6.C 7.B 8.A9.C 10.C 11.A 12.A 13.D 14.C 15.A1.B 據材料“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當社造倉”可知,長孫平主張在地方建立義倉,以起到賑災救濟的作用,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家治理應規范有序和政府政治統一性,排除A、C兩項;材料中設立義倉的主要目的是賑災救濟,而不是解決人民溫飽,排除D項。2.A 據“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可得出,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順應了統一與發展的需要,A項正確;材料強調運河的積極影響,排除B、C兩項;材料未強調運河對南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無法得出D項。3.D 秦二世與隋煬帝都實行暴政,導致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暴政往往表現為橫征暴斂及苛政黷武,D項正確。4.C 題干信息表明隋朝“積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萬石”,但關中大旱時,百姓卻以豆屑雜糠充饑,政府“不憐百姓而惜倉庫”,體現了隋朝政府過于注重藏富于國,而忽視改善民生,故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體現不出隋朝濫用民力,排除B項。歷史記載的真實性需要結合考古資料多方考證,僅據材料內容不能得出D項結論,排除D項。5.B 據“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可知,唐太宗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體現了他的民本思想,所以最能夠體現該治國理念的舉措是輕徭薄賦,勸課農桑,B項正確。6.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遺風”,下啟開元盛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故選C項。7.B 據材料“開元四年”“寬賦役,省刑罰,禁銷惡錢,不拘一格選用人才,使百官各稱其職”可知,宋璟輔佐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助推唐朝走向了全盛時期,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宋璟勇于進諫皇帝,排除A項;C、D兩項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8.A 材料“僅突厥貴族被唐政府任命為將軍、中郎將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達百余人”,反映出各民族共同居住在唐長安城,接受彼此差異,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通過科舉選官,排除B項;唐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并非交通便利,排除C項;D項曲解材料主旨,排除。9.C 據材料“唐太宗派侯君集率軍平定高昌(今吐魯番市轄區),置西州;九月,在西州進行戶口和土地調查”可知,今新疆吐魯番在唐代屬于西域,唐政府在此設立行政機構,進行社會治理,加強了對該地區的控制與管理,C項正確。10.C 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ね?加授忽汗州都督,并且渤??ね跖汕矊W生到長安學習中原王朝制度,可見唐朝與渤海國的交往、交流較為頻繁,故C項正確。11.A 依據材料“開元以后,唐朝東北、西北兩邊……節度使,他們集所轄區域內的民政、財賦、司法、監察等大權于一身”,可以看出節度使設置在邊地,集民政、財賦等大權于一身,體現出“外重內輕”的治理特點,A項正確。12.A 據材料“故其所以去唐之亂者,藩鎮也;而所以致唐之亂者,亦藩鎮也”可知,唐朝的藩鎮割據削弱了中央集權,導致社會動蕩,但是藩鎮能有效防止邊疆地區的騷亂和各地農民的暴動,有利于維護和延續唐朝統治,表明藩鎮具有雙重作用,A項正確;B、C兩項表述不夠全面,排除;D項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排除。13.D 材料表明唐玄宗、唐肅宗時期賜采數量存在差異,鮮明地反映出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節儉之風盛行,排除A項;此時始終處于唐王朝統治階段,并未出現政權更迭頻繁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與君主專制加強無關,排除C項。14.C 根據材料“官僚地主的億萬錢財”“許多官僚地主的莊園”及所學可知,唐末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莊園制經濟發展,這使得自耕農經濟受到打擊,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打擊官僚地主的信息,無法得出官僚隊伍的狀況和地方行政治理的效率,排除A、B兩項;朋黨之爭是在官僚隊伍內部,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15.A 據材料可知,五代十國時期相當一部分開國皇帝都出身貧賤,反映出豪門士族日益衰落,A項正確。五代十國時期門第觀念并沒有消失,排除B項。材料只提及沙陀族一個少數民族,并不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情況,排除C項。五代十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的狀態,根據材料看不出統一趨勢的加強,排除D項。能力提升練1.C 2.D 3.A 4.A 5.A 6.A7.C 8.C 9.B 10.A 11.A 12.C1.C 隋朝將民間義倉收歸政府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這些措施屬于社會經濟方面的改革,強化了政府經濟管理職能,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義倉,并沒有革新賦稅征收形式,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西北民間義倉的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故D項錯誤。2.D 隋唐時期兩淮水運在南北經濟交往中作用越來越大,這是因為大運河貫通南北,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D項正確;兩淮地區商業繁榮,不等于成為經濟重心,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內河航運,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當時南北方經濟發展程度達到平衡,排除C項。3.A 唐太宗詔令內容體現了統治者關心百姓婚姻是否及時,并把詔令的實行結果作為考察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這說明唐初政府重視百姓婚育,有助于提升人口出生率,從而促進經濟恢復,故選A項;規范地方民風民俗不是統治者發出詔令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百姓婚姻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發布該詔令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官員治理能力,排除D項。4.A 據材料可知,西域地區商人繳納的稅賦能夠供應邊疆地區的軍鎮,這反映了絲綢之路商業的繁榮,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外學者文化交流,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唐朝西北部藩鎮割據問題,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A 據“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畫中有曲轅犁耕作圖”可知,唐代江南農民制成的曲轅犁推廣到了西北邊疆地區,故選A項。邊疆學習中原農耕文明,不等于兩地生產方式一致,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區域間經濟交流,而不是差異,故排除C項。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項。6.A 據材料“豐年報謝、祈晴報謝、蠻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冊封”可知,唐玄宗祭祀黃河的原因很多,但多為農業豐收、疆土開拓等,對這些功績的彰顯,有利于增強國家凝聚力,A項正確;唐玄宗祭祀黃河意在宣揚功績,彰顯國家強盛,與皇權至高無上關系不大,排除B項;祭祀黃河具有政治意義,主要目的不是引領習俗新風尚,排除C項;祭祀黃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項。7.C 唐朝統治集團中胡漢通婚較多,同時朝廷官員中出身于少數民族者人數眾多,可見唐朝統治集團注重協調民族關系,這有利于處理邊疆事務,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胡漢通婚,沒有具體體現唐朝的婚姻習俗,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唐朝統治集團中的民族構成,不能反映出盛唐的尚武風貌,排除B項;唐朝時期民族隔閡并沒有完全消除,排除D項。8.C 材料描述的是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爆發原因之一就是地方權力過重,由此折射了當時強化集權的必要性,C項正確;安史之亂并不是因為民族沖突,排除A項;安史之亂后唐朝詩歌并沒有走向繁榮,排除B項;安史之亂不是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黃巢起義后,唐朝滅亡,排除D項。9.B 據材料可知,大批鮮卑貴族和少數民族領袖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許多文人是代北及西域人后裔,體現出民族交融和文化整合加強,B項正確;民族關系并非對外關系,排除A項;材料與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聯姻,排除D項。10.A 據材料可知,唐玄宗統治時期,重視基層官員的選拔,最終民獲安樂,這說明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項正確;通過材料信息無法看出唐代法律體系是否完善,排除B項;唐玄宗即位之初尚未出現藩鎮割據局面,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項。11.A 據材料可知,科舉制度下形成的泛血緣關系,對科舉選拔人才形成了干擾,破壞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A項正確;使科舉制無法發揮選才功能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表明座主等勢力代表士族的利益,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藩鎮割據形成無關,排除D項。12.C 由材料信息可知,五代十國時期各個割據政權很注意羅致和培養翻譯人才,因此有些通事能精通多種民族語言,這說明當時五代十國政權與周邊交流比較密切,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統一趨勢,排除A項;材料說明的是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僅僅是少數民族通曉漢語,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文化發展程度,排除D項。13.答案 示例標示區域:唐代藩鎮集中在西北邊疆地區。(2分)理由:唐朝中后期,西北部的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政權,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經常與唐朝處于戰爭狀態,甚至一度威脅都城長安的安全。然而此時由于統治階級的腐朽與政治黑暗,唐朝的邊防軍事武裝力量日益廢弛。唐朝統治者為了防范西北少數民族的襲擾,保護都城的安全,以及中原農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的破壞,在西北邊陲設置了大量藩鎮。藩鎮還承擔屯田等職責,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發展。另外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及之后,為了鞏固統治,政府授予大量的安史降將及平叛功臣節度使的職務,導致我國北方出現了更多的藩鎮。(10分)解析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新的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推理、論證、轉換,形成新的合理的認識與理解。唐代藩鎮集中在西北邊疆地區角度 說明軍事 西北邊疆民族政權眾多,與唐朝處于戰爭狀態,甚至一度威脅唐都長安的安全;而唐朝邊防軍事武裝力量卻日益廢弛政治 為了鞏固統治,授予大量的安史降將及平叛功臣節度使的職務經濟 唐朝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經濟安全是國家政治穩定的基礎,設置藩鎮可以保護中原農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破壞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docx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