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選官制度
1.有學者指出,從實際情況觀察,察舉制確實為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但任人唯親、唯財、唯勢,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令其流弊百出。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  )               
A.察舉制埋下漢末分裂割據的隱患
B.察舉制對兩漢政治具有雙重影響
C.大族名士把持察舉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舉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西晉時有大臣向皇帝上陳當時的選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奪天朝權勢愛惡隨心,情偽由己”。這反映了(  )
A.官員行政能力提升
B.皇權與相權斗爭激烈
C.官員素質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顯現
3.南朝陳時,章華家世代為農夫,后章華官至太守,但權貴們因其“素無閥閱,競排詆之”,以致其被免官并被遣去管理市場。由此可知,當時選官注重(  )
A.社會評價   B.土地財富
C.家世淵源   D.從政經歷
4.西漢察舉制下已經出現了秀才、明經等考試科目。隋朝正式廢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經世致用的考查內容,最終形成秀才、明經、進士三科并立的選官制度。這主要有助于隋朝(  )
A.打擊地方勢力   B.強化儒家教化
C.形成向學風氣   D.選拔實用人才
5.貞觀年間,唐太宗改革科舉制度,通過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和考試次數來網羅人才;推行官員向皇帝推薦人才的制舉制度和有才能的人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薦的自舉制度;對于年老、喪失活力的官員,唐太宗還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納新。這些舉措(  )
A.使士族喪失了政治影響力
B.提高了官員的參政積極性
C.擴大了封建統治社會基礎
D.標志著察舉和科舉的結合
6.有學者指出,隨著科舉制的推行,原來統治鄉村世界的精英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對門第的看重,過渡到對文化的看重……讀書人學詩的越來越多,書成為一種商品……能作詩的人即使沒有官位在鄉村也能得到尊重。這表明科舉制(  )
A.使詩歌在全國走向全面繁榮
B.沖擊了鄉村的門閥政治根基
C.改造了鄉村的文化結構
D.加強了中央對思想的控制
7.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發生了從早期幾乎全部官位的重職、要職都由貴族成員擔任,到漢武帝“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再到后世“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才是擇”的變化。據此變化可知(  )
A.察舉制是選拔人才最佳方式
B.早期選官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C.科舉制影響了西方選官制度
D.選官制愈發趨向于公平公正
題組二 三省六部制
8.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套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確立于隋,完善于唐。其中某一部門的職責是“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敕……皆按典故起章草進畫”。該部門是(  )
A.中書省   B.門下省
C.尚書省   D.吏部
9.下圖為唐代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職權分工示意圖。該示意圖反映出唐代三省(  )
A.徹底變革、機構重置   B.程序煩瑣、效率低下
C.職權完備、相互制約   D.部門復雜、相權削弱
10.唐代前期,一些軍國大事在御前會議和宰相會議都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時,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在尚書省召開由各級官員參加的百官會議,并將議定結果上報皇帝。這一做法(  )
A.防范了宰相集體專權B.減輕了皇帝政務負擔
C.提高了國家決策效率D.體現了決策的合理性
11.政事堂是宰相議政辦公的地方。在這里議政的數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肅宗時,規定宰相輪流秉筆、承旨,十日一換;德宗時甚至規定每日輪換。這些規定(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專權
C.削弱了君主專制   D.分散了地方的權力
題組三 賦稅制度
12.唐朝前期,租庸調的征收既不依賴評定戶等,也不依靠清丈土地,只需控制好中男和丁男,將大部分變化因素排除在考慮之外。由此可見,租庸調制具有(  )
A.便于操作性   B.與時俱進性
C.通權達變性   D.因地制宜性
13.《資治通鑒》卷226記載:“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辈牧纤鲑x稅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實施為前提B.導致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加強
C.規定農民可以納絹或布代役D.征稅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
14.學者認為:“自安史之亂以后,賦稅名目繁多,民不堪命。兩稅法則規定百姓只需納夏秋兩稅……將名目繁多之稅目簡化,且兩稅之外不得別征,實為德政?!边@說明實行兩稅法旨在(  )
A.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B.增加財政收入
C.促進賦稅的貨幣化
D.緩解社會矛盾
15.北魏實行租調制,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除租、調外,男子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實行兩稅法,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這一演變(  )
A.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B.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
C.緩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農民社會地位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選官制度的演變
1.漢代天子舉賢良方正的詔令,會將“直言極諫”四字系于“方正”之下,其中還有“以正朕之不逮”之言。因而應舉者之對策能大膽直率、切中時弊者為佳。由此可推知,漢代(  )               
A.重視士子議政素養   B.重視士子個人聲望
C.皇權受到制度約束   D.儒家教化功能增強
2.魏晉時期,封爵是獲得政治權勢的重要途徑,“公侯之子孫”能輕易獲得上品。從下表出仕的統計中可以看出該時期(  )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 父祖或本人無爵者(出仕)
西晉 81 183
東晉 130 108
A.官員選拔的封閉性強化
B.普通的地方豪強出仕途徑拓寬
C.中正官的評議權力削弱
D.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性得到增強
3.唐憲宗把女兒嫁給了恩蔭出身的官員,宰相權德輿則把女兒嫁給進士,唐憲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輿女婿。”儒士杜羔屢試不第,思鄉欲歸家,其妻寫詩道:“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來時近夜來?!倍鸥犷H受刺激,繼續留京苦讀。這些現象折射出科舉考試(  )
A.影響了社會價值觀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門第觀念
題組二 中樞機制的變革
4.唐太宗整頓國家機構,建立起“皇權專制——三省分權——政事堂集議”三者結合的中央集權新體制,將君主個人專制與宰相集體議決這種對立面的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由此可知(  )
A.專制皇權遭到了嚴重破壞B.君相矛盾得到了真正解決
C.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強化D.形成了權力交鋒的緩沖區
5.唐太宗曾對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隨才受任,此宰相之職也。比聞聽受辭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乎 ”因此,唐太宗“敕尚書細務屬左右丞,惟大事應奏者,乃關仆射”。唐太宗此舉(  )
A.進一步豐富了選官制度
B.明確了三省的職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強化封建皇權專制
題組三 賦稅制度的發展
6.唐高祖武德年間戶口只有200多萬戶,即使到太宗貞觀年間,戶數也只有300萬左右,還不到隋朝強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黃河中下游地區更是一片荒涼,“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此種情況導致唐初(  )
A.開始設計租調制   B.繼續實行均田制
C.改革推廣兩稅法   D.取消一切雜稅、雜役
7.《唐六典》卷三記載:“凡諸國蕃胡內附者……上戶丁稅銀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貫經二年已上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辈牧夏軌蛘f明唐政府賦稅征收(  )
A.統一采用租庸調制度
B.呈現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點
C.形式創新并成效顯著
D.沿用原諸國蕃胡的征收體制
8.唐開元以前,諸王、公主征收封物時是封家到封地自征封物,其自征封物時往往仗勢欺凌鄉里,故而民怨沸騰;后來,唐玄宗規定封家租調由政府統一征收,封家在京師統一領取,“與俸給制幾無差異”。唐玄宗此舉(  )
A.消除了貴族勢力對皇權的威脅
B.有利于緩和當時社會矛盾
C.旨在調整賦稅以減輕民眾負擔
D.緣于國有土地的大量流失
題組四 思維訓練
9.下表所示是唐代兩稅法的部分史料。這可用于說明兩稅法 (  )
兩稅中的戶稅和地稅“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 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
“大歷中非法賦斂,急備供軍、折估、宜索、進奉之類者,既并收入兩稅矣”
“自初定兩稅,貨重錢輕,乃計錢而輸綾絹。既而物價愈下,所納愈多,絹匹為錢三千二百,其后一匹為錢一千六百,輸一者過二,雖賦不增舊,而民愈困矣” 歐陽修等《新唐書》
A.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B.未能得到地方官員的響應
C.未能減輕民眾的負擔
D.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束縛
題組五 綜合題組
10.(14分)賦稅是國家憑據政治權力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調控手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賦役上實行租庸調。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它以民戶授田為基礎和前提。為確保租庸調的順利實施,政府規定每戶編造手實,再根據手實編成戶籍,按每戶丁男、中男數均田、定賦役。手實、戶籍、均田、租庸調之間互為依據,便于監督管理,有效地組織賦役征調。國家職能有效實施,政權穩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寶十四年開始的“安史之亂”是唐朝財政制度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安史之亂后,中原經濟殘破,土地兼并嚴重,農戶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國庫空虛,但支出不減,征調不已。賦役失衡,農民負擔嚴重。兩稅法是針對以上諸多社會問題而制定的,“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征稅范圍、稅負相對公平,當然更主要是滿足中央政府的財力需求,以維護政權和社會穩定。
——摘編自朱紅瓊《唐朝財政制度演變對
國家治理能力的影響》
(1)據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調制進行調控的具體措施,并結合所學評價其歷史作用。(6分)
(2)據材料,說明唐代賦稅征收依據的變化,闡釋其原因及從中獲得的認識。(8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B 2.D 3.C 4.D 5.C 6.C 7.D 8.A
9.C 10.D 11.B 12.A 13.D 14.D 15.A
1.B 材料有兩層意思,分別從積極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對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進行了評價,B項正確;察舉制是選官制度,對漢末分裂割據沒有直接的影響,排除A項;C項沒有全面地體現該學者對察舉制的認識,排除;D項過于絕對,察舉制為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統治的,排除。
2.D 西晉大臣認為中正官在選拔人才時,“愛惡隨心,情偽由己”,這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D項正確。
3.C 據“素無閥閱,競排詆之”可知,當時選官注重家世淵源,故C項正確。
4.D 從西漢至隋朝,選拔官員時越來越重視才能,強調真才實學,這有助于國家選拔實用人才,D項正確;題干未涉及地方勢力問題,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科舉考試有助于選拔實用人才,未強調儒家教化的強化,排除B項;形成向學風氣的表述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
5.C 唐太宗通過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和考試次數來網羅人才,實施官員向皇帝推薦人才和人才自薦制度,這些措施均有助于擴大人才來源,從而擴大封建統治基礎,故選C項;A項表述絕對化,排除;題干涉及選官來源問題,而不是選官措施的作用,故B項錯誤;唐朝時期,察舉制已經廢除,排除D項。
6.C 根據材料可知,科舉制使得統治鄉村的社會精英由原來的看重門第向看重文化轉變,鄉村的文化結構發生了改變,故C正確;只有部分讀書人能作詩,詩歌并沒有在全國走向全面繁榮,故A錯誤;材料并沒有涉及門閥政治的衰落,故B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讀書人主動學詩,而不是中央對思想的控制,故D錯誤。
7.D 從世卿世祿制到察舉制再到科舉制,選官范圍逐漸擴大,選官方式從世襲到考試,選官標準從血緣到才學,愈發趨向于公平公正,D項正確;察舉制有優點也有局限,“最佳方式”說法絕對,排除A項;世卿世祿制出現時中央集權尚未形成,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趨勢,而非科舉制對西方選官制度的影響,排除C項。
8.A 據材料“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敕……皆按典故起章草進畫”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A項正確;門下省的職責是審核、封駁詔令,排除B項;尚書省負責執行,排除C項;吏部是尚書省下屬機構,排除D項。
9.C 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C項正確。
10.D 御前會議和宰相會議對軍國大事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時,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召開由各級官員參加的百官會議,這一做法有助于聽取各方建議,有利于保障決策的合理性,故D項正確。
11.B 根據“規定宰相輪流秉筆、承旨,十日一換;德宗時甚至規定每日輪換”,可看出首席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輪流“執政事筆”,這不利于宰相專權,削弱了宰相權力,故B項正確,排除A項;這一方法加強了皇權,排除C項;材料與地方無關,排除D項。
12.A 材料信息顯示,租庸調在征收時只需控制好中男和丁男,這說明租庸調制具有便于操作性,A項正確;將大部分變化因素排除在考慮之外不能說明租庸調制具有與時俱進性,也不能說明其具有通權達變性,排除B、C兩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租庸調制在實施時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采取行之適當的措施,排除D項。
13.D 據材料“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可知,這是唐朝中后期實行的兩稅法,征稅標準從人丁為主變為資產為主,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均田制無法推行,遂施行兩稅法,排除A項;兩稅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項;農民可以納絹或布代役是租庸調制的規定,排除C項。
14.D 針對安史之亂后賦稅名目繁多,民眾苦不堪言的狀況,政府實行兩稅法,使得賦稅名目簡化,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故選D項。
15.A 從租調制到租庸調制,再到兩稅法,封建國家對人身的控制逐漸松弛,這解放了生產力,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A項正確;均田制是租調制實施的前提,均田制遭到破壞是兩稅法實施的前提,排除B項;兩稅法按田畝繳納地稅,實際上默認了地主兼并土地的行為,排除C項;這一演變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但不會提升農民社會地位,排除D項。
能力提升練
1.A 2.A 3.A 4.D 5.D 6.B 7.B 8.B 9.C
1.A 據材料“直言極諫”“因而應舉者之對策能大膽直率、切中時弊者為佳”可知,漢代天子舉賢良方正的詔令要求士子具有議論時政的能力,這說明漢代重視士子議政素養,A項正確。
2.A 西晉至東晉,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數增多,父祖或本人無爵者(出仕)人數大大減少,且少于前者,說明九品中正制下,“公侯之子孫”能輕易獲得上品并出仕,九品中正制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官員選拔的封閉性強化,A項正確;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數增多,表明普通的地方豪強出仕途徑變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正官權力問題,排除C項;該現象說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減弱,排除D項。
3.A 唐朝時期,無論官場還是民間,對于科舉中的進士,都十分推崇,這反映出科舉考試深刻影響了社會價值觀念,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科舉制增添了政治活力,排除B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的結論,排除C項;這一時期門第觀念并未消除,排除D項。
4.D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同時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對皇權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約,三省六部制成為皇權和相權交鋒的緩沖區,D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加強了皇權,排除A項;皇權和相權矛盾仍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排除C項。
5.D 據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對中樞權力進行了重新劃分,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仆射的權力,增加尚書省權力,這有利于君主專制強化,D項正確;材料與選官制度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尚書省,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政府行政效率的問題,排除C項。
6.B 唐朝初年,由于隋末的動蕩戰亂,經濟破敗,戶口減少,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唐朝政府為了恢復發展經濟,繼續實行北魏時期開創的均田制,把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B項正確;唐朝初年實行租庸調制,排除A項;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取消一切雜稅、雜役,排除C、D兩項。
易混辨析 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區別和聯系
(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制則是賦稅制度,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
(2)聯系: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而使得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所取代。
7.B 材料說明唐朝政府對歸附的民族,根據歸附時間、地點不同,采取不同的賦稅制度,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特點,B項正確;“統一采用”與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項;“創新”“成效顯著”“沿用”在材料中都沒有涉及,排除C、D兩項。
8.B 唐開元以前,封家到封地自行征收封物,造成“民怨沸騰”,而“規定封家租調由政府統一征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封家對百姓的剝削,從而緩和社會矛盾,B項正確;調整封家征稅方式只是針對諸王、公主等貴族,并不能消除整個貴族集團對皇權的威脅,排除A項;材料僅顯示了對封家征稅方式的調整,未涉及賦稅制度的調整,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C 歸納思維是指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則或結論的思維方法,要求學生能夠從不同的史料中發掘有效信息,最后形成對一個歷史概念的規律認知。
第一步:整合史料信息,得出正確選項
第二步:剖析錯誤項
民眾納稅過多的確有助于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但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項;兩稅法在執行過程中,部分地方官員會歪曲政策,而不是不響應政策,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涉及兩稅法的負面影響,故D項錯誤。
10.答案 (1)措施:編造手實、戶籍;按人丁分田定稅;加強政府監管。(3分)
作用: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固政權。(3分)
(2)變化: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為主。(2分)
原因:安史之亂后農戶大半逃亡;均田制遭到破壞;政府財政困難;稅負不公,社會矛盾尖銳。(4分)
認識:封建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漸減弱;賦稅制度的制定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2分)
解析 (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政府規定每戶編造手實,再根據手實編成戶籍”可知,編造手實和戶籍;根據“按每戶丁男、中男數均田、定賦役”可知,按人丁分田定稅;據“便于監督管理”可知,加強政府監管。第二小問,依據“政權穩固,治理秩序良好”概括出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依據“有效地組織賦役征調”概括出保證政府財政收入;然后再結合所學得出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第一小問,據材料中“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可知,兩稅法以資產為主要征稅依據。第二小問,據材料中“安史之亂后……農戶大半逃亡”得出安史之亂后農戶大半逃亡;據“土地兼并嚴重”得出均田制遭破壞;依據“國庫空虛”得出政府財政困難;依據“賦役失衡”概括出稅負不公。第三小問,可從賦稅征收標準的變化以及賦稅體現出的國家治理能力兩個角度來組織答案。
1(共11張PPT)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1.九品中正制
(1)創立:曹魏時期。
(2)特點: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
(3)選官標準:初創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
(4)作用: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必備知識 清單破
知識點 1
選官制度
2.科舉制
(1)發展歷程
隋文帝 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隋煬帝 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
武則天 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2)影響: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
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1.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
力。
2.隋唐時期
(1)形成: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職能
①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②唐太宗時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
知識點 2
三省六部制
(3)影響
①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②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1.魏晉時期至唐初
(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
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3)唐初:實行租庸調制。
①內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
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②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知識點 3
賦稅制度
2.兩稅法
(1)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
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2)目的:解決財政困難。
(3)實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4)內容
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為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5)意義
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趨勢及積極影響
材料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
其存在的持久性?!婆e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
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
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
精神。
——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1.變化趨勢
(1)選官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標準趨向公平。
(2)選官方式由地方評議演變為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依據,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
(3)人才選拔逐漸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4)封建社會后期,選官制度逐漸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束縛人才。
2.積極影響
(1)有利于選拔人才,維護封建國家大一統局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樹立起了中央權威,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封建國家政令推行,促進封建經濟發展。
(3)提高了官員隊伍素質,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
典例 有學者指出,“蓋進士之科雖創于隋代,然當日人民致身通顯之途徑并不必由此。及
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選,破格用人,于是進士之科為全國干進者竟趨之鵠的”。武則天的這
一措施 (  )
A.體現選官的公平公正
B.降低了選官的標準
C.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D.使取士標準多樣化
C
思路點撥 武則天時代改革科舉制,“大崇文章之選,破格用人”,結果引來士人爭相報考,有
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解析 據“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選,破格用人,于是進士之科為全國干進者竟趨之鵠的”
可知,武后執政后,重視文治,重視科舉,使得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擴大了統治基礎,故C項正
確。材料未體現選官的公平公正,排除A項。重視文學才能,不等于降低選官標準,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取士標準的多樣化,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新田县| 铜川市| 诸暨市| 巴中市| 井陉县| 株洲县| 涡阳县| 乌苏市| 和政县| 左贡县| 怀集县| 太谷县| 南平市| 鹤庆县| 永登县| 烟台市| 九江市| 林州市| 黄浦区| 安国市| 称多县| 凤城市| 龙陵县| 盈江县| 东兴市| 郯城县| 台南市| 商水县| 黔南| 衡东县| 白银市| 姚安县| 阳曲县| 麻阳| 陈巴尔虎旗| 确山县| 民县| 集安市| 迭部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