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宋代以文書御天下,“堂札子”(宰相處理政事的文書)在宋代文書中較為常見,它由唐代的“堂帖”發展而來,最初由宰相獨立使用,宋太宗以后“堂札子”一律須經“奏請”方能下行。這一變化反映了(  )               
A.中央決策體系日益完備
B.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
C.皇帝加強對朝政的掌控
D.行政效率的明顯提高
2.北宋初年,中央委派文官到地方擔任轉運使,主要負責地方賦稅的征收。地方賦稅除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外,其余全部由轉運使押送中央。北宋轉運司的設置 (  )
A.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的監察
B.有利于地方經濟建設的開展
C.弱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削弱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3.北宋規定,樞密院和三衙分別掌握調兵權和統兵權,地方上的將領要受到樞密院和三衙的雙重領導;戰時,軍隊由樞密院調發,朝廷通過三衙臨時調派將領統率,給以都部署、招討使等頭銜;戰畢,則兵回原屬地,將領回原來崗位。這些規定(  )
A.開創了分權制衡的先例
B.適應了皇權專制的要求
C.實現了兵農合一的目的
D.落實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4.宋太祖時,諸州通判與知州爭執時,常常聲稱:“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真宗時,保州通判孫沖因與知州爭事被貶降監吉州酒。神宗元豐時,延州通判吳安憲,“務專部事,多自判決”。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了北宋(  )
A.通判擅權現象普遍
B.知州與通判相互制約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政治風氣的因循守舊
5.宋代名將狄青雖官至樞密使,卻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共事的韓琦對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宋朝(  )
A.“冗官”“冗兵”嚴重   
B.實行崇文抑武方針
C.宰相權力被嚴重削弱   
D.理學觀念影響政治
6.宋太宗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因此,宋代統治者采取的治國策略是(  )
A.文武并重   B.強化相權
C.強干弱枝   D.窮兵黷武
題組二 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7.1004年,遼國大舉南下。宋真宗親征,宋軍在小范圍與之交戰并擊殺遼軍主帥后,宋朝派使者議和,最終遼國撤兵,宋朝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種“無償經濟援助”(  )
A.維持了北方邊防的安定
B.導致宋朝經濟迅速崩潰
C.推動了中原文化的普及
D.激化了宋遼之間的矛盾
8.宋仁宗寶元(1038—1040)年間,西夏向北宋邊境發起進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擊”,一舉摧毀西夏政權。然而,1042年遼朝卻趁機向北宋“索取關南十縣之地”,且除原有歲幣外,又“年增帛一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斷送了其攻打西夏的最后希望。這反映出(  )
A.北宋的民族政策過于軟弱
B.遼夏聯合威脅北宋的邊境
C.北宋的外部環境較為險惡
D.宋代奉行守內虛外的政策
9.北宋官員宋祁曾向仁宗上疏,指出“一官未缺,十人競逐。紆朱滿路,襲紫成林,州縣之地不廣于前,而官五倍于舊”。這說明北宋中期(  )
A.冗官現象嚴重   B.武將勢力膨脹
C.邊防危機加劇   D.政治風氣保守
題組三 王安石變法
10.范仲淹《上執政書》:“今國家有勸農之名,無勸農之實。每于春首,則移文于郡,郡移文于縣,縣移文于鄉,鄉矯報于縣,縣矯報于郡,郡矯報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時期(  )
A.政府注重發展農業
B.對吏治的整頓勢在必行
C.政令傳遞復雜煩瑣
D.中央對地方控制很嚴格
11.王安石的“青苗法”通過政府設立官營信貸機構,發放相對低息的貸款來打擊民間高利貸;“市易法”通過成立交易平臺,撮合行商與坐商交易,并向商人提供商業貸款,希望扶持中小商人來限制大商人操縱市場。據此可知,王安石變法(  )
A.旨在打擊商人集團勢力
B.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C.利用國家權力干預經濟
D.帶有一定激進主義色彩
12.劉摯在描述王安石變法開始后的情景說:“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化天下。”這主要反映了變法(  )
A.加重百姓負擔   B.增加財政收入
C.增強軍事力量   D.牽涉范圍過廣
題組四 南宋的偏安
13.詩人張以寧過辛棄疾墓時賦詩云:“英雄已盡中原淚,臣主元無北渡心。”該詩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
A.宋朝放棄收復燕云十六州
B.澶淵之盟,遼宋和議
C.紹興和議,宋廷偏安
D.南宋滅亡,國家一統
14.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在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并上書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對宋金“講和”的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這說明南宋初年(  )
A.中央集權受到威脅   
B.武將政治地位卑下
C.統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隨意性強
15.紹興和議簽訂后,宋金結束了多年的戰爭生活。兩國通過榷場貿易,豐富了兩國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這說明紹興和議(  )
A.是雙方平等協商的結果
B.使南宋與金實現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D.促進了宋金經濟的發展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1.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孫不得誅殺文人,宋真宗作《勸學詩》云:“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口號也是在宋代提出來的。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為(  )               
A.邊疆危機的現實壓力
B.汲取安史之亂后的教訓
C.宋朝統治者得位不正
D.小農經濟的落后與分散
2.南宋大多數時期,樞密院處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開禧(1205—1207年),以宰臣兼使,遂為永制”。據統計,在南宋王朝的一百多年的時間內,三省長官和樞密使連續不兼職的時間僅十五六年。這一調整(  )
A.解決了嚴重的冗官冗費問題
B.反映出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
C.有利于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
D.是重文輕武政策破產的標志
3.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京城河南草場遺火”,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命令附近的殿前司虎翼軍“以近便營兵救撲之”,而殿前司卻以不歸其統屬而要求“當俟詔旨”。由此可知,宋代(  )
A.國家治理效能低下
B.權力制約嚴密規范
C.皇權專制空前加強
D.內部動亂得到遏制
4.北宋之初,在州府之上設轉運使、提點刑獄使、安撫使和提舉常平使,各“使”在財政刑罰、監察、倉儲等方面分別履行某種單一職能,“使”的管轄區域稱為“路”。各路官員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彼此互不統屬。由此可知,“路”這一層級的設置(  )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形成了冗官的局面
C.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D.具有中央派出性質
5.兩宋時期,士大夫的論爭日盛,而宋仁宗在調解士大夫的爭端上則是:臺諫攻宰輔,或罷臺諫,或罷宰輔,或兩罷之。因此,仁宗朝宰輔更換之頻繁,不僅遠多于前三朝,而且在有宋一代也是最多的。這一現象的出現(  )
A.體現出宋仁宗的任人唯賢
B.反映出宋代君主權威的強化
C.說明宋代的黨爭局面混亂
D.加劇了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
題組二 宋朝的危機與改革
6.北宋中央的收入分為兩部分。除政府收入之外,還有皇帝的內藏庫。如神宗的封椿庫,可用于收復幽云十六州。如慶歷二年仁宗拿出內藏銀二百萬兩、絹二百萬匹,以補財政經費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時期,政府收入超過支出或收支平衡。這些情況可以說明北宋(  )
A.邊防壓力巨大
B.“積貧”之說有待商榷
C.國力十分強盛
D.行政官僚機構較為臃腫
7.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官吏“十倍于國初”。宰相、樞密使的正俸為每年銅錢三百六十萬文(約等于北宋中期二萬四千畝土地的收入),“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棉百兩”,每年祿粟一千二百石。上述現象(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加劇了財政危機
C.導致了地方割據   D.提升了行政效率
8.王安石希望通過變法使國家體制“返璞歸真”,市易法、青苗法參考了《周禮·泉府》,“保甲法”參考了《周禮》鄉遂比閭、什伍制度,為此他還編纂了《周禮新義》。王安石這些做法體現了(  )
A.復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禮制的理學觀念
C.理財為先務的制度設計
D.以文治國的立國政策
9.中國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選取功勛卓著的大臣陪祀。這一制度體現了朝廷對該大臣的最高評價。宋神宗時,王安石主導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時“配享神宗皇帝廟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罷安石配享神宗廟庭”。這一變化說明(  )
A.王安石變法不利于南宋的發展
B.王安石的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
C.時代因素會影響對人物的評價
D.社會越發展對人物評價越科學
題組三 思維訓練
10.(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考證“王嗣宗手搏得狀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的狀元。當時的殿試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為狀元的做法。有學者依據文獻記載考證“王嗣宗手搏(徒手搏擊)得狀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馬光所著的筆記《涑水記聞》載,王嗣宗和趙昌言在殿試中同時交卷,于是“太祖乃命兩人手搏,約勝者與之。昌言發禿,嗣宗毆其幞頭(包裹頭的軟巾)墜地,趨前謝曰:臣勝之。上大笑,即以嗣宗為狀元,昌言次之”。《宋史·王嗣宗傳》載:“開寶八年(975年),中進士甲科……嗣宗就試講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趙昌言傳》載:“昌言少有大志,趙逢、高錫、寇準皆稱許之。(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舉進士。”依據檔案編輯的《宋會要》記載:“太平興國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進士胡旦、田錫、趙昌言、李蕤并為將作監丞(官職名稱)。”
  材料三 王明清所著筆記《玉照新志》載:“開寶八年(975年)廷考,王嗣宗與陳識齊納賦卷(同時交卷),藝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勝焉。”
(1)該學者對“王嗣宗手搏得狀元”推敲之后,認為疑點頗多。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狀元”的疑點。(6分)
(2)如果像該學者一樣研究歷史事件,使用史料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分)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C 2.D 3.B 4.B 5.B 6.C 7.A 8.C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D
1.C 據材料“最初由宰相獨立使用……一律須經‘奏請’方能下行”可知,“堂札子”最初由宰相獨立使用,但是宋太宗以后,要經過皇帝的審閱后,方能下行,說明皇帝加強對朝政的掌控,C項正確。
2.D 宋初設置的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這削弱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D項正確;轉運司負責地方財政而非負責對地方官員的監察,排除A項;地方只保留賦稅中的一小部分,不利于地方經濟建設的開展,排除B項;設置轉運司有助于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
3.B 
“開創”一詞表述錯誤,秦代的三公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分權制衡的作用,排除A項;兵回原屬地未必是兵農合一,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崇文”的信息,排除D項。
4.B 據材料可知,北宋時期地方通判與知州爭奪事權,反映了知州與通判的相互制約,B項正確;“普遍”一詞過于夸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問題,排除C項;政治風氣因循守舊符合北宋史實,但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D項。
5.B 宋代名將狄青雖官至樞密使,卻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宋朝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B項正確。
6.C 據題干可知,宋太宗認為外部的威脅是可以抵御的,內部的憂患才是最可懼的。因此他主張強干弱枝,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以防范內部憂患,C項正確。
7.A 據材料可知,遼宋議和,宋朝給予的“無償經濟援助”維持了北方邊防的安定,為宋遼雙方的社會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A項正確。
8.C 北宋在與西夏交戰過程中,遼趁機訛詐北宋,使之無法全力攻打西夏,這反映出遼與西夏都對北宋構成威脅,北宋的外部環境較為險惡,故C項正確。
9.A 據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競逐”“而官五倍于舊”可知,北宋中期冗官現象嚴重,A項正確。
10.B 由材料可知,對于中央政府有關勸農的公文,地方鄉、縣、郡長官都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沒有將勸農落到實處,這反映了當時北宋吏治腐敗,對吏治的整頓勢在必行,B項正確。
11.C “青苗法”和“市易法”涉及政府直接參與借貸和貿易,即利用國家權力干預經濟,C項正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革除國家制度上的弊病,實現富國強兵,打擊商人并不是其變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市易法”有利于維護市場秩序,某種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所述措施有其合理性,不能體現變法措施的激進主義色彩,排除D項。
12.D 據材料“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涉及農業、商業、教育等方面,牽涉面過廣,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王安石變法的范圍廣,不能得出加重百姓負擔,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變法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變法對軍事的影響,排除C項。
13.C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詞人,他的作品經常流露出對祖國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張以寧用“英雄已盡中原淚”來紀念他;而紹興和議后,南宋統治者偏安東南,無心統一,所以張以寧用“臣主元無北渡心”來諷刺南宋統治者的茍安,C項正確。
14.C 根據材料可知,宋高宗將岳飛的備戰言論束之高閣,并極力打壓主戰派官僚,這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企圖,C項正確。
15.D 根據材料可知,紹興和議促進了宋金兩國經濟發展,故D項正確。紹興和議不是平等協商,金朝處于優勢,排除A項。 B項表述絕對化, 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能力提升練
1.B 2.C 3.A 4.D 5.B 6.B 7.B 8.A 9.C
1.B 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武將勢力過大,威脅皇權,鑒于此教訓,宋初統治者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B項正確;邊疆危機不是宋朝重文抑武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C項表述與材料中的現象構不成直接因果關聯,排除;小農經濟與重文輕武治國理念無關,排除D項。
2.C 宋代吸取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的教訓,實行分權,但南宋時期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這有利于改變不同機構分權帶來推諉的現象,從而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僅僅是宰相兼任樞密院長官,無法解決冗官現象,排除A項;宰相兼任樞密使并不能得出專制皇權走向衰落、重文輕武政策破產,排除B、D兩項。
3.A “救火”是緊急事件,而殿前司卻以不歸其統屬而要求“當俟詔旨”,這主要是由于宋代軍事權力的分化,軍隊必須有皇帝詔旨才能去救火,說明宋代國家治理效能低下,故A項正確。
4.D “路”一層級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各“使”只負責某一職能,而不是統管地方,說明“路”并非普通行政機構,而是具有中央派出性質,D項正確。材料并沒有對“路”的作用進行說明,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路”這一層級的設置特點,僅據“路”的設置無法說明冗官局面形成,排除B項;路級官員對皇帝負責,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
5.B 據材料“臺諫攻宰輔,或罷臺諫,或罷宰輔,或兩罷之”可知,宋仁宗加強了對中央官員的控制,從而加強了君主權威,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任人唯賢,排除A項;宋仁宗對黨爭的解決辦法,體現皇權加強,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解決黨爭與宋代積貧積弱局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6.B 據“慶歷二年仁宗拿出內藏銀……以補財政經費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時期,政府收入超過支出或收支平衡”可知,北宋在多個時期國庫充實,這與教材表述有區別,故可以說明北宋“積貧”之說有待商榷,B項正確。
7.B 
8.A 王安石變法期間制定的很多政策以《周禮》為參考,體現了復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A項正確;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欲,B項錯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無法體現以文治國的立國政策,排除D項。
9.C 據材料“王安石主導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時‘配享神宗皇帝廟庭’”可知,北宋肯定王安石變法,認為變法有利于國家,但是到南宋時期,又“罷安石配享神宗廟庭”,否定王安石變法,這體現了對人物的評價受時代因素影響,C項正確;王安石變法發生于北宋時期,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的目的,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排除B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10.答案 (1)時間疑點:《宋史》本身自相矛盾,《宋史》記載趙昌言為978年進士,王嗣宗是975年進士,兩人不可能爭奪狀元。(2分)
人物疑點:不同史書記載不同,與王嗣宗“手搏”的當事人不一致。(2分)
時代疑點:宋代實行科舉選官制,且大力提倡文治,通過手搏選取狀元與時代特征不太吻合。(2分)
(2)多途徑搜集史料;鑒別史料真偽;多角度史料的相互印證。(2分,任答2點即可)
解析 本題將“王嗣宗手搏(徒手搏擊)得狀元”的歷史事件提取出來,通過提供不同文獻史料對這一歷史事件記載的不同之處,要求學生思考這一事件為什么“存疑”,需要學生仔細閱讀材料提供的文獻史料,找出可疑之處。
(1)將材料一“開寶八年(975年),中進士甲科”和材料二“(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舉進士”中的信息進行對比,可知均出自《宋史》,但在時間上出現不一致。材料一《涑水記聞》中記載與王嗣宗相搏的人是趙昌言,據材料三“開寶八年(975年)廷考,王嗣宗與陳識齊納賦卷(同時交卷),藝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可知,在《玉照新志》中與王嗣宗相搏的人是陳識,這是人物疑點。結合所學可知,手搏選取狀元與宋代的時代特征不符,這是時代疑點。
(2)根據史料研究的相關知識可知,研究歷史事件時應多途徑搜集史料,注意鑒別史料的真偽,應注意多角度史料的相互印證。
1(共10張PPT)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1.背景
(1)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統治者吸取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3.措施
(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①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
②經濟: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必備知識 清單破
知識點 1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③軍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2)分散機構權力
①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
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
②地方: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通
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3)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
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4.影響
(1)積極: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2)局限: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1.邊防壓力
(1)宋遼和議
①遼朝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
②北宋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
③遼軍大舉南下,兵臨黃河北岸。雙方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
每年送給遼“歲幣”,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
(2)宋夏議和
①北宋與西夏發生戰爭,屢戰屢敗。
②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知識點 2
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2.財政危機
(1)“歲幣”和“歲賜”數目龐大。
(2)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1.背景
(1)遼和西夏威脅北宋的安全。
(2)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歲幣”“歲賜”和冗費等,造成了財政危機。
(4)“慶歷新政”失敗。
2.基本原則與目的
(1)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軍事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
(2)目的:富國強兵。
知識點 3
王安石變法
3.具體內容
(1)富國: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
時開辟財源。
(2)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
兵制。
4.影響
(1)成效: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2)不足: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統治集團內部的分
裂日益嚴重。
1.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
2.南宋與金的關系
(1)岳飛抗金: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著。
(2)宋金議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
(3)宋金對峙: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
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知識點 4
南宋的偏安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
材料 宋王朝使統一局面成為歷史主流,這種統一局面的維持與宋朝確立的文官治國體制有
很大關系。在宋代的行政體制中,州級政權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橋梁,它既是一個正式的和完
整的地方財政級別,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審判級別,還是有效地貫徹中央政策法令、維持
地方統治秩序的關鍵環節。在州級政權體系中,知州(府、軍、監)是長官,通判是副長官……
通判監督、制約知州,不帶軍職,專門負責州中重要的錢谷收納。
——摘編自苗書梅《宋代
州級屬官體制初探》
1.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以集中軍權入手,把地方的軍權、行政權、財權和司法權
都收歸中央,鏟除藩鎮割據的基礎,強干弱枝。
2.崇文抑武,文人治國:重文臣輕武將,派文臣管理地方,剝奪武將的行政權;地方設通判,與知
州彼此制約。
3.實行官、職、差分離,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現象。
4.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戰爭中屢敗的重
要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安阳县| 托克逊县| 南开区| 安远县| 金门县| 临沭县| 靖西县| 贺州市| 无锡市| 屯门区| 什邡市| 德安县| 九台市| 科尔| 逊克县| 麟游县| 满洲里市| 胶州市| 化州市| 鄂托克旗| 长沙县| 龙川县| 栾川县| 临沭县| 岑溪市| 永福县| 连州市| 宁海县| 宜兰县| 霍城县| 长寿区| 枣强县| 桃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佛山市| 鱼台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乌拉特中旗| 肃北|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