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共9張PPT)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1.遼
(1)生活習俗: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
(2)建立政權: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
(3)治國特點
①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②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
(4)與北宋關系: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必備知識 清單破
知識點 1
遼與西夏
2.西夏
(1)生活區域: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
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
(2)建立政權: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3)政治統治: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1.建立政權: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
2.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1)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2)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
3.金朝的統治
(1)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
(2)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
姓譽為“小堯舜”。
(3)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知識點 2
金朝入主中原
1.蒙古族的崛起
(1)建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2)擴張:此后半個世紀,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
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
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3.元朝的統一
(1)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
(2)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堅拒勸降,后來在大
都從容就義。
知識點 3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4.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交通: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2)中央:設中書省為元朝的宰相機構。
(3)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
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行省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4)邊疆: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
轄;設置澎湖巡檢司,以經略臺灣。
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
中。
(2)回族的形成: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
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2.民族政策:推行“四等人制”,為保障蒙古統治者的利益,他們在很多方面對不同民族采取差
別對待措施,四等人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3.民族交融: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元朝滅亡后,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
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知識點 4
元朝的民族關系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元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地位
材料 兼容務實的文化政策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全面發展。首先,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
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朝被封為“大
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其次,務實的精神推動了文化與社會實
踐的互動,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
1.政治局面: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國家大一統。元朝是中國歷
史上幅員最遼闊的朝代。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2.制度層面:首創行省制度,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后世產生
了深遠歷史影響。
3.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出現高潮。蒙古族等邊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漢族人民向邊疆地區流
動,元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
4.經濟方面:社會經濟走向繁榮,漕運、海運規模空前,對外貿易發達。大都成為聞名世界的
商業大都市。
5.文化方面:采用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勵國內各民族進
行文化交流。
6.對外關系:持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外貿易發展,加強了中西文化交流。
7.總體:元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遼與西夏
1.由耶律阿保機所創建的國家具有“雙重”性質,在契丹人越來越融入漢人世界的同時,他們卻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契丹人所采取的體現這一理念的措施是(  )               
A.猛安謀克制   B.四時捺缽制
C.女真進士科   D.南北面官制
2.《遼史》中記載“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遼國皇帝每年隨季節變化到各地游獵巡察并處理國家大事,成為國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即四時捺缽制度。據此可知,該制度的目的是(  )
A.接受各部族首領前來朝貢
B.方便君臣交流漁獵技藝
C.協調朝廷與各屬部的關系
D.利于處理對外交往事務
3.下表內容為西夏流通貨幣統計情況。這體現出(  )
類型 主要代表
西夏發行 漢文貨幣 元德通寶
西夏文貨幣 貞觀寶錢
北宋貨幣 詳符元寶
A.西夏的貨幣體系混亂不堪
B.宋夏和平推動兩地的經濟發展
C.中原與西夏地區交往密切
D.宋夏貿易中西夏居于優勢地位
4.黨項人與漢族人雜居在河套地區,以農業為主,“地饒五谷,尤宜稻麥”;近代該地區出土不少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經。據此可知(  )
A.西夏在軍事上始終保持強勢
B.中華文明互學互鑒、和而不同
C.民族交融促進少數民族發展
D.少數民族鞏固了大一統國家
題組二 金朝入主中原
5.《三朝北盟會編》載遼朝后期女真人“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據此可知,當時女真族(  )
A.仍以漁獵為主
B.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
C.過上定居生活
D.設官員負責農耕民族事務
6.有學者在評價某一制度時指出:它是一個兼具生產、軍事和行政的復合型體系,平居佃獵,戰時從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與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經濟形態沖擊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漸成為空殼般的組織形式。由此可推知,該制度應是 (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謀克制
C.四時捺缽制   D.行省制
7.金世宗時建立了專為女真子弟入仕所設的女真進士科,并單有一套比漢人容易的考卷及錄取規則。女真進士科包括策論、詩、賦等,重在策論,須用女真文字成文。這一措施旨在(  )
A.轉變人才選拔的標準
B.擴大政治制度的開放性
C.推動民族的交流、交融
D.鞏固女真族的特權地位
8.下表反映了金朝六部尚書任職人員的民族來源情況。據此可知,金朝時期(  )
民族 女真族 漢族 契丹族 渤海族 總人數
人數 97人 108人 13人 9人 227人
A.政治上實行蕃漢分治制度
B.社會生活上實行兵民合一體制
C.漢人在六部中占主導地位
D.黃河流域的民族交融趨勢加強
題組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9.某學習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如下材料:“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等。從中可以推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
A.南宋與金政權的對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統一
C.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榮
10.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
A.開創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B.徹底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因地方權力過大而致分裂割據
11.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并運輸官府物資;相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由此可知,元代驛傳制度(  )
A.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
B.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C.增加了政府工作職能
D.開中國郵遞的先河
12.13世紀末,元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福建行省泉州府同安縣,主要負責巡邏和查緝罪犯,并兼辦鹽課。設置澎湖巡檢司有利于(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B.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
C.邊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D.行省制度在全國范圍推行
題組四 元朝的民族關系
13.錢穆先生曾說,(蒙元)徒“恃其武力之優越”“而并不重視其文治”,所實行的某些制度“只成為唐宋以降社會日趨平民化、平等化大趨勢下的逆流”。可以用來印證該觀點的是(  )
A.四等人制的實施
B.中書省直轄區的設立
C.蒙古軍隊的征服
D.南北面官制度的實行
14.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因從政、駐防、經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內地,與漢族混居,內地漢人因被俘、罪徙等原因遷往邊地的也不在少數。這反映了元朝的統一(  )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造成了邊疆危機   D.加強了中外交流
15.元朝臣僚常用“天下一家”一詞,如“今天下一家,皆大元臣子也”“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今天下一家,朝野清晏”“今天下一家,群賢滿朝,固不取才于異代”等。元朝的“天下一家”觀念(  )
A.有利于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B.消除了不同民族間的隔閡
C.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性基礎
D.標志著蒙古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遼夏金的統治
1.史書載:“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遼朝實施的這一官制(  )               
A.旨在強化政權的正統性、合法性
B.加劇了各少數民族間的隔閡
C.符合多民族國家統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實現了大統一
2.1101年,御史中丞薛元禮上疏說:“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模,莫重于儒學。”1112年,御史大夫謀寧克任上疏說:“吾朝立國西陲,射獵為務,今國中養賢重學,兵政日弛。”這兩位官員爭論的本質是(  )
A.國家統一之爭   B.專制集權之爭
C.社會轉型之爭   D.主流思想之爭
3.金朝初年至金熙宗時期,中央最高決策機構為勃極烈會議,實行集體決策制度,保留了部落傳統。金熙宗改制之后,廢除勃極烈制度,仿照中原設置三省六部制度。后來海陵王改制,僅保留尚書省。金朝的一系列改革旨在(  )
A.實現君主集權   B.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C.學習宋朝體制   D.彰顯女真民族特色
4.金朝史學家劉祁評價大定之治:“(金)世宗天資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儉約以養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幾致太平。所用多敦樸謹厚之士,故石琚輩為相,不煩擾,不更張,偃息干戈,修崇學校,議者以為有漢文景風。”據此可知,大定之治(  )
A.踐行了因俗而治的傳統
B.推動了北方社會的發展
C.促進了國家統一的進程
D.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5.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表現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戶管理
C.文化認同   D.政權認同
題組二 元朝的統一與治理
6.元朝政府在西藏建立驛站,征發一定數量的站役,為過往使臣提供膳食和車馬等。同時政府往往給予驛站一定的補貼,甚至為了保證驛站運行的暢通,政府在某些關鍵的驛站中留下部分駐軍。這些措施(  )
A.加強了元政府對西藏的管理
B.保障了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
C.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D.有效維護了藏地的安定團結
7.元初大臣許衡曾給忽必烈上書,提出“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但又指出“萬世國俗,累朝勛貴,一旦驅之下從臣仆之謀,改就亡國之俗,其勢有甚難者”,如果能“漸之摩之,待以歲月,心堅而確,事易而常”,則“未有不可變者”。由此可知,許衡強調(  )
A.學習漢法應該循序漸進B.注重保留蒙古民族傳統
C.制度改革關注貴族利益D.中原制度文化優于蒙古
8.元代中期,陜西四川行省一分為三,成為甘肅、陜西、四川三個行省。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組建了河南江北行省,這意味著秦嶺—淮河這一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線在元代被棄置不顧。這說明,元代行省的建立(  )
A.強調自然與政治的互動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體現犬牙相錯主導原則
D.擴大了地方行政職能
9.元代設立陜西行省,將一直屬于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入陜西行省,使漢中進入以西安為中心的文化輻射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今漢中地區雖然仍保留一些蜀地舊俗,但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這一歷史現象表明(  )
A.區域文化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前提
B.行政區劃有利于促進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
C.區域內的文化趨同推動了行省制度的實行
D.行省制度極大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0.元代在邊疆地區設行省,廣泛任用邊疆蠻夷首領為各級別土官,土官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員,可世襲且不可隨意廢止。土官任職的統治機構雖仍有唐宋時代的羈縻性質,但已納入國家行政系統。由此可知,元代對邊疆的治理(  )
A.拓寬了元朝的疆域統治范圍
B.繼承了前代的治邊經驗
C.奠定了大一統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D.呈現與內地一體化趨向
題組三 思維訓練
1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0—13世紀,中國再次進入分裂時期,南部的宋王朝與北部的遼金西夏王朝長期對峙,古今皆有人稱這個時代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
——摘編自程尼娜《遼金王朝與
中華多元一體的關系》
材料二 10—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紛亂復雜、民族大交融的時代,漢民族又一次進入蛻變期,而周邊的各少數民族十分活躍,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尤以遼、西夏、金為代表。面對境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統治對象,游牧民族舊有的統治方式無法適應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借鑒和采用中原政治文明鞏固自己的政權成為各民族政權不二的選擇。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10—13世紀的中國”為主題,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圍繞“10—13世紀”的時代特征,確立論題,展開論述,表述成文,立論正確,史實嚴謹,邏輯清晰)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D 2.C 3.C 4.C 5.C 6.B 7.D 8.D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朝,遼朝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分別對漢人和契丹人進行管理,D項正確。
2.C 四時捺缽制度是遼朝皇帝根據季節變化帶領軍隊、臣僚出巡,加強對地方控制的制度,其根本目的是控制和安撫屬部,協調朝廷與各屬部的關系,C項正確。
3.C 西夏貨幣在形式和流通種類上,都受到中原地區北宋王朝影響,這體現出西夏與中原存在著密切的經濟交往,故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僅憑材料無法得出此時宋夏和平的結論,B項排除。D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
4.C 根據材料中的“以農業為主”“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經”可知,西夏學習漢族的農耕技術和活字印刷術等,反映了民族交融促進少數民族發展,C項正確。
5.C 據材料“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可知,女真人改變游牧生活方式,過上定居生活,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女真人定居,而非以漁獵為主,排除A項;女真人“依山谷而居”,沒有涉及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專門設置官員管理農耕事務,排除D項。
6.B 由“它是一個兼具生產、軍事和行政的復合型體系,平居佃獵,戰時從征”可知,該制度的特點是兵民合一,應為猛安謀克制,B項正確。
7.D 金世宗專為女真子弟入仕所設的女真進士科,重在策論,須用女真文字成文,說明其意在保留本民族特色,通過科考提高女真人的執政能力,從而鞏固女真族的特權地位,D項正確;轉變人才選拔標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用女真文字成文,不利于擴大政治制度的開放性,排除B項;突出女真民族特色,與民族的交流、交融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
8.D 金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六部尚書中漢族占比較高,這說明當時金朝統治下的黃河流域,少數民族和漢族交融程度較高,故D項正確。
9.B “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涉及的是蒙古族及其政權建設,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B項正確。
10.C 據材料“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權力受制于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郡縣制開創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元朝行省權力受制于中央,排除D項。
11.A 據材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運輸官府物資”“傳遞公文”可知,朝廷的這種做法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A項正確。
12.A 澎湖巡檢司的主要職責是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理,有利于維護中央對臺灣地區的統治,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故選A項。
13.A 根據所學可知,宋代社會趨向平民化,社會流動性加強,但是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阻斷了這個趨勢,A項正確。
14.B 據材料“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大量涌入內地,與漢族混居,內地漢人……遷往邊地的也不在少數”可知,元朝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和內地人口的流動,這一現象有利于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B項正確。
15.A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漢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重視“天下一家”觀念,強調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有利于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A項正確;元朝推行民族歧視政策,排除B項;中華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基礎并不是在“天下一家”觀念出現后才奠定的,排除C項;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排除D項。
能力提升練
1.C 2.C 3.A 4.B 5.C 6.A 7.A 8.C 9.B 10.D
1.C 遼朝對社會經濟和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與地區實行“因俗而治”,這既有利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發展,也有利于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發展,有利于緩和矛盾,符合多民族國家統治的需求,C項正確;遼朝實施這一官制的目的是緩和矛盾,維護統治,并非強化政權的正統性、合法性,排除A項;這一制度尊重不同民族差異,有利于緩和民族間隔閡,排除B項;遼和西夏與北宋對峙,沒有實現大統一,排除D項。
2.C 
3.A 據材料可知,金朝改革主要是廢除原有的貴族集體決策制度“勃極烈會議”,將三省制改為一省制,使中央決策大權集中于統治者一人,有助于強化君主集權,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金模仿漢制,無法得出“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排除B項;學習宋朝體制只是方法,并非目的,排除C項;改革后的制度,女真民族特色減弱,排除D項。
4.B 據材料可知,金世宗勤于政務,任用賢能,維持北方社會穩定,推動了北方社會發展,B項正確;“因俗而治”是古代封建王朝處理民族事務的政策,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金朝沒有完成國家統一,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5.C 材料說明除宋外,西夏和金朝也十分重視對桑、棗樹的種植,因為這是施仁政的象征,這體現了少數民族對傳統文化中“仁政”思想的認同,故C項正確。
6.A 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驛站,為過往使臣提供膳食和車馬等,同時政府又對驛站進行補貼,在關鍵的驛站中留下部分駐軍,這些措施強化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管理,A項正確;僅由在西藏建立驛站無法得出“保障了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排除B、C兩項;“團結”一詞,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
7.A 第一步:提取與整合材料信息,得出正確答案
第二步:錯誤項分析
材料強調的是學習漢法,并不是保留民族傳統,排除B項;制度改革關注貴族利益只是材料中的一個方面,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關于制度的對比,排除D項。
8.C 隨著元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行省主要服務于政治大局。因為行省是集民、財、軍政大權于一體的高層政區,為了防止割據,省界的劃定以犬牙相錯為主導原則,主要是根據軍事和政治需要來確定,C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地方行政職能擴大,排除D項。
9.B 由“將一直屬于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入陜西行省”“今漢中地區……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可知,行省制把自然地理環境、文化傳統不同的地區劃歸為一個省,有利于促進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B項正確;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前提是中央集權,并非區域文化,排除A項;C項因果顛倒,排除;材料強調行省制促進文化認同,沒有涉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排除D項。
10.D 元代在邊疆設行省,所任命土官屬于國家正式官員,邊疆地方機構被納入國家行政系統,由此可知,元朝對邊疆的治理呈現與內地一體化趨向,D項正確。邊疆治理與統治范圍拓展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元朝在唐宋羈縻制的基礎上創新了邊疆治理方式,不僅僅是“繼承”,排除B項;C項是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排除。
11.答案 示例:10—13世紀是民族交融的時代。(2分)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并立,960年,北宋完成局部統一,為民族交融奠定基礎。兩宋時期與北方民族政權訂立契約,設立榷場,加強貿易,促進交流。北方民族政權參仿中原典章制度,學習中原文化,重用中原儒士,促進民族交融。1279年,元朝結束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完成統一,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交融。10—13世紀,各族人民長期接觸,相互學習,彼此交流,推動了各族社會經濟的進步,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論題 10—13世紀,中國再次進入分裂時期
10—13世紀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紛亂復雜、民族大交融的時代
論述 分裂時期 結合遼宋夏金時期政權更迭的具體史實和政權更替的影響來分析、論述
民族交融 時期 從民族交融的途徑、內容、影響三個角度來選擇相應史實進行論述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秦皇岛市| 昌都县| 江源县| 鹤山市| 禄丰县| 军事| 临夏县| 普安县| 四会市| 廉江市| 板桥市| 石门县| 台中市| 永定县| 雅安市| 武威市| 安泽县| 吴江市| 什邡市| 江安县| 兴义市| 金阳县| 禹州市| 宁海县| 河北区| 名山县| 永春县| 玉龙| 湛江市| 拜城县| 墨脱县| 太和县| 夹江县| 林西县| 七台河市| 仙居县| 东乌珠穆沁旗| 霸州市| 环江|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