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知識梳理課件+分層練習-《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經濟的發展
1.宋代柑橘產地集中在兩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兩廣,這些地區許多農戶不再種植糧食,完全以栽培柑橘為業,所需糧食依靠外地供給。這反映出(  )               
A.農業種植技術提高
B.農業生產專業化、商品化發展
C.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D.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擴大
2.宋朝時,兗州人鄒師孟徙居徐州蕭縣之北白土鎮,為白器窯戶總首。凡三十余窯,陶匠數百。潼州白龍谷陶人梁氏,世世以陶冶為業,其家極豐腴,乃立十窯,皆燒瓦器。材料反映出當時(  )
A.瓷器生產準入與戶籍相掛鉤
B.民營制瓷業有一定的發展
C.手工工場普遍采用雇傭勞動
D.瓷器生產分工的日益細化
3.進入宋代,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在市場上從事銷售和販賣活動,甚至包括官員、士卒、僧尼等特殊群體,出現了“全民經營”的社會熱潮。該現象反映了宋代(  )
A.農業經濟走向衰落   
B.商業政策相對寬松
C.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D.商業活動不受限制
4.南宋時期,海外輸入泉州的商品,大部分被轉運到了中國長江下游或華北、東北地區乃至朝鮮半島、日本。由泉州輸出的商品,則遠銷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廣大地區。據此可知,南宋時期的泉州(  )
A.踐行重商主義政策   
B.積極拓展商業范圍
C.成為全球貿易中心   
D.對外貿易較為活躍
5.杭州歷史悠久,北宋歐陽修《有美堂記》稱其“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塌房條》亦云“杭州之外城,東西南北各數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繁,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由此可知,二者都認為杭州(  )
A.區域間長途貿易發達   
B.城市管理混亂無序
C.城市化水平全國領先   
D.商業繁榮、人丁興盛
6.安史之亂前的唐朝,是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的繁榮時代;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北方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逐步萎縮、衰落,而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卻迅速增長。這種變化折射出(  )
A.宋代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C.北宋比唐代更加重視農業
D.南方地區災害頻發
7.隋朝時期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開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運河;元朝時期對原有大運河裁彎取直,從“人”字形變成“一”字形。這一變化(  )
A.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B.促進了沿岸工商業城市興起
C.使區域間長途販運開始出現
D.有利于南北經濟聯系的加強
題組二 社會的變化
8.在宋代,許多父母在子女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積攢專門的婚嫁費用,同時,在宋人的墓志銘里,能夠資助親朋的子女婚嫁,也是一種大書特書的善行,士大夫所辦的義莊里也會撥出專門的款項用于男婚女嫁。這表明宋代(  )
A.婚姻自主的社會習俗已形成
B.財力在婚姻習俗中占據重要地位
C.婚姻觀念恪守封建倫理道德
D.士大夫階層注重宣傳婚姻新風尚
9.宋代政府將佃農專門注籍為客戶,既在原則上保證其國家“編戶齊民”的地位,又將其與有“常產”的主戶區別對待。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租佃關系日益普遍化
C.土地兼并的加劇
D.解決財政危機的需要
10.與前代不同,宋代雖也有“奴婢”,但更多地來自雇傭,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對販賣人口的懲處極為嚴厲,拐賣人口者會被處以絞刑,買方也要從重懲處。由此可知宋代 (  )
A.實現了社會平等   B.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C.社會關系契約化   D.士族豪門地位下降
題組三 儒學的復興
11.據歐陽修統計:“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余歲,甚者三四歲而亡。”這一現象的出現(  )
A.說明唐朝政局動蕩不安
B.沖擊了儒家的倫理道德
C.促成了五代十國局面
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12.宋朝以前,我國民風比較開化。普通女子離婚再嫁毫不出奇。但宋朝時期卻強調“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宋史·烈女傳》共記載烈女42人,其中貞節烈女類達38人之多。這表明(  )
A.理學思想理論日趨完善
B.理學已經成為官方學說
C.理學思想日益束縛人性
D.理學信仰面臨嚴重危機
題組四 文學藝術和科技
13.李清照的名作《夏日絕句》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明人毛晉稱贊她:“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才媛,直洗南渡后諸儒腐氣,上返魏晉矣。”據此可知,李清照(  )
A.得到后世文人的一致稱贊
B.始終以婉約風格見長
C.倡導婦女解放與個性自由
D.懷有雄壯的英雄氣概
14.“書手”又稱“傭書”,是指專職抄寫書籍的人員。唐代是“書手”職業最盛行時期,無論民間或官府都存在眾多“書手”,而到宋代,“書手”職業迅速衰落,直至消失。造成此職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術的發展   B.書法藝術的進步
C.商業經濟的發展   D.國家教育的普及
15.元朝王禎編撰《農書》,其在論述墾耕時說“自北至南,習俗不同,曰墾曰耕,作事亦異”。他在《墾耕篇第四》把幾種作用相同、形制相異的農具放在一起加以敘述,以便于人們比較采用,“今并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所用,無使偏廢”。該書(  )
A.反映農業科技領先世界
B.表明南北農業水平相當
C.體現政府重農抑商政策
D.促進南北農業技術交流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1.下表內容為史書所載宋代礦冶業發展狀況。
徐州地區 利國監……冶各百余人,采礦伐炭,多饑寒亡命強力鷙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鉛山之銅……故常募集十余萬人,晝夜采鑿
廣東韶州 四方之人,棄農畝,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萬
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雇傭勞動日益普及   
B.小農經濟出現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亂   
D.社會經濟活力增強
2.據《齊民要術》記載,水稻“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中旬為下時”,而收獲期則在霜降,即農歷九月下旬;而宋人陸游在《五月一日作》中對稻麥輪作注釋道:“處處稻分秧,家家麥上場。”水稻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獲了,宋人稱“八月登粳稻”。這說明宋代(  )
A.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B.精耕細作模式成熟
C.農業專業區域初顯   
D.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3.宋代船戶在戶籍上被專列為一項,稱為“海船戶”。船戶須向官府登記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營業的合法權利,欲出海營運,須“先具名件,經官給據,委官檢實,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
A.增加財政收入   
B.限制朝貢規模
C.強化貿易管控   
D.提高船戶地位
4.下表從側面反映了(  )
唐宋時期主要省份公共工程數目表
朝代 陜西 河南 山西 直隸 江蘇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 12 7 25 20 43 86 18 45
金以及同 時期的南宋 4 2 14 4 73 185 36 63
A.政府財政負擔的加重
B.北方經濟呈現衰退
C.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5.在唐朝,六禮是士大夫階層婚姻締結所必須遵守的制度,通行范圍上至皇族下至各級官員。到了宋朝,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階層與庶人階層的分野變得相對模糊,政府從法律角度擴大了六禮的適用范圍,使其從皇族、官員推廣至整個庶人階層。這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學盛行   B.政治趨向平等
C.門第觀念淡化   D.城市經濟繁榮
6.兩宋時期,城市居民住宅用鮮花、盆景、名家書畫等物品進行裝飾的現象,逐漸普及,如“而市人門首,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饤果粽,雖貧者亦然”。材料中的現象(  )
A.彰顯了兩宋社會的奢靡之風
B.體現市民積極向上生活氣息
C.反映出社會貧富差距的縮小
D.說明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題組二 遼宋夏金元的思想
7.宋代注重族規家訓的編纂,士大夫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長久的延續,運用儒家倫理規范族人、家人的言行舉止。這說明宋代儒學(  )
A.逐漸走向僵化和教條
B.已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C.趨于社會化和世俗化
D.迎合了市民階層需要
8.宋代理學家普遍倡導“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其根本出發點是(  )
A.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
B.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C.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
D.擴大理學家的知名度
9.柳永傳世的詞作中有很多描寫關塞山河、通都大邑、歷史興亡的作品,展示了宋代廣闊的社會風情,堪稱詞史上的“清明上河圖”,體現了與士大夫階層所代表文化的沖突與對抗。柳永對抗的是(  )
A.理學興起并日益思辨哲學化
B.正統思想文化對人性的壓抑
C.文化藝術領域的世俗生活化
D.思想大一統帶來的精神危機
題組三 遼宋夏金元的文學藝術與科技
10.宋代,李唐的《采薇圖》表彰士人氣節,無名氏的《折檻圖》謳歌直言極諫,園林藝術則通過構筑“孔顏樂處”,意圖實現“不以軒冕肆其欲,不以山林喪其節”。這些現象(  )
A.豐富了傳統儒學的基本內涵
B.推動社會核心價值觀發生嬗變
C.體現了對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D.表明意境和筆墨情趣受到關注
11.宋神宗時期,司馬光編成了一部通史巨著。宋神宗讀罷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最終該書定名為《資治通鑒》。這說明《資治通鑒》的編寫(  )
A.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
B.注重史學的現實意義
C.具有制約皇權的動機
D.體現了崇文抑武方針
12.在郭守敬的建議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學家,在當時國內26個地點(大都不在之內)進行天文觀測,這些觀測結果為編制全國適用的歷法提供了科學的數據。由此推斷(  )
A.國家扶持促進了古代科技的發展
B.中國古代政府歷來重視天文學發展
C.勞動人民是推動科技發展的動力
D.專制統治的強化阻礙了科技的發展
13.宋代曾公亮在水利、術數方面都頗有研究,他負責編撰的《武經總要》頗具影響力,被封為吏部侍郎。宋真宗時,因石歸宋獻上的木羽弩箭,射程遠,殺傷力大,朝廷增加了其俸祿。造船務匠人項綰等研發海船,獲得錢幣獎勵。這反映出,北宋時期 (  )
A.治國指導思想逐漸發生變動
B.社會環境利于技術創新
C.與少數民族間戰爭比較頻繁
D.崇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動
題組四 思維訓練
14.宋代,土地買賣契約的基本格式趨向成熟規范,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據此可推知宋代(  )
……都方伯淳奉母親指零(令),將自己標賬內大塢縣字號十號夏(下)山二畝,夏(下)地五號計五步……并地內一應等物,盡行出斷賣與李四登仕名下。面議價錢……其錢當日交收足訖,契后別不立領,只此隨契交足訖。……今恐人心無信,立此賣契為照。 咸淳三年三月十二日
A.租佃風氣盛行   B.土地流轉普遍
C.商品經濟繁榮   D.中央集權加強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B 2.B 3.B 4.D 5.D 6.B 7.D 8.B
9.C 10.B 11.B 12.C 13.D 14.A 15.D
1.B 材料反映了宋代柑橘產地集中在兩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兩廣,這些地區許多農戶不再種植糧食,完全以栽培柑橘為業,所需糧食靠外地供給,說明這些地區農業生產呈現出專業化、商品化發展趨勢,B項正確。
2.B 由材料“凡三十余窯,陶匠數百”“乃立十窯,皆燒瓦器”可知,兗州人鄒師孟組織陶匠專門從事白器生產,梁氏世代以陶冶為業,主要燒制瓦器,規模日益擴大,這反映出當時民營制瓷業得到一定發展,B項正確;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對瓷器生產準入條件作出判斷,排除A項;“普遍采用雇傭勞動”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當時民營制瓷業有一定發展,無法得出瓷器生產分工日益細化的結論,排除D項。
3.B 由材料可知,宋朝掀起了全民經商的熱潮,這主要和政府商業政策相對寬松有關,B項正確;宋朝農業發展成就突出,排除A項;封建等級觀念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排除C項;D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
4.D 南宋時期,進口貨物通過泉州港轉運到各個地方,由泉州輸出的商品遠銷東南亞等地,這反映出南宋時期泉州的對外貿易較為活躍,D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B項中的“積極拓展”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成為全球貿易中心”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5.D 由“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人煙生聚,民物阜繁,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可知,杭州經濟繁榮,人口眾多,D項正確。
6.B 安史之亂前,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繁榮;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卻迅速增長,說明當時江南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超越北方,折射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B項正確。
7.D 元朝統治者定都大都,將政治重心設在北方,但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北方對于南方的財賦和糧食需求量大,因此,元朝將隋朝大運河裁彎取直,從而縮短距離,有利于南北經濟交流與聯系加強,D項正確。
8.B 宋人特別注重為子女或親朋的子女準備婚嫁的費用,說明在宋人的婚姻習俗中財力占有重要地位,B項正確;“婚姻自主的社會習俗已形成”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財力在宋人婚姻觀念中的地位,與倫理道德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士大夫階層在資金上對男婚女嫁的支持,未涉及宣傳婚姻新風尚,排除D項。
9.C 宋代無論是主戶,還是客戶,朝廷都把他們編入國家戶籍,但又有主戶和客戶之別,原因是宋代實行不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嚴重,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農業中主戶和佃農(客戶)的區別,與商品經濟發展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B項不是題干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解決財政危機,排除D項。
10.B 宋代奴婢“來自雇傭”“本出良家”,以及宋代嚴懲販賣人口等,都表明宋代人身依附關系減弱,B項正確;“實現了社會平等”太過絕對化,且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宋代人身依附關系減弱,而不是宋代社會關系契約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士族豪門”,排除D項。
11.B 據材料可知,五代時期篡弒現象頻發,無論是子弒父還是臣弒君,都是對倫理道德的破壞,B項正確;據“五十三年”“易五姓”可知,這描述的是五代十國時期而不是唐朝,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國更替的表象,而不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項;“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2.C 宋朝理學興起,“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主張用綱常名教的繩索束縛了人性,迫害了女性,C項正確;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提及官方對理學的認可,排除B項;社會上對綱常名教的重視,體現理學興盛,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而非理學“面臨嚴重危機”,排除D項。
13.D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非止雄于一代才媛”,說明李清照雖作為婉約派的詞人,但卻懷有雄壯的英雄氣概,故D項正確。
14.A “書手”是專職抄寫書籍的人員,唐代印刷技術還不成熟,大量書籍都需要人員進行手工抄錄,而宋代印刷技術進步,可以大批復制書籍,從而使手工抄錄書籍的“書手”職業走向衰落,A項正確。
15.D 由“自北至南,習俗不同,曰墾曰耕,作事亦異”“今并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所用,無使偏廢”可知,《農書》把南北的技術進行總結,并積極推廣,促進了南北農業技術交流,D項正確。
能力提升練
1.D 2.D 3.C 4.D 5.C 6.B 7.C
8.C 9.B 10.C 11.B 12.A 13.B 14.B
1.D 據材料可知,宋代礦冶業在這些地區發展規模較大,社會經濟活力強,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三個地區礦冶業的情況,無法得出雇傭勞動“日益普及”,排除A項;這些地區礦冶業的發展,不能說明小農經濟出現衰退,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地方治安秩序紊亂”,排除C項。
2.D 據材料可知,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記載水稻從三月插秧,到九月才能收獲;而發展到宋代則是五月插秧,八月就可以收獲。水稻生長周期大大縮短,土地可以進行稻麥輪作,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并不能說明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精耕細作模式的成熟,排除A、B兩項;材料無法體現農業專業區域初顯,排除C項。
3.C “船戶須向官府登記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營業的合法權利,欲出海營運,須‘先具名件,經官給據,委官檢實,方得出海’”,這體現的是官府對海船戶的嚴格管控,從而體現了對貿易的嚴格控制,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稅收,不能體現財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項;材料與朝貢體系無關,排除B項;該措施不利于提高船戶地位,排除D項。
4.D 
國家公共工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加是一種正常現象,材料并沒有涉及國家財政負擔情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公共工程數量的變化,無法得出北方經濟呈現衰退及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結論,排除B、C兩項。
5.C 宋代由于社會流動加快,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階層與庶人階層的分野變得相對模糊,使得原屬于士大夫階層婚姻締結所必須遵守的“六禮”的使用范圍,從皇族、官員推廣至整個庶人階層,反映出門第觀念的淡化,C項正確;材料主旨為門第觀念淡化,排除A、D兩項;古代中國等級制度長期存在,政治趨向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
6.B 據材料可知,宋朝城市居民注重裝飾住宅,這說明了當時的市民注重追求生活的品位,彰顯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氣息,故本題選B項。A項錯在“奢靡”一詞,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無法反映社會貧富差距縮小,故C項錯誤。D項表述絕對化,排除。
7.C 據材料可知,宋代士大夫運用儒家倫理規范族人、家人的言行舉止,說明儒家思想趨于社會化和世俗化,C項正確;“僵化”“教條”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已經成為我國正統思想,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士大夫階層而非市民階層,排除D項。
8.C 宋代理學提出的一個重要社會背景是五代以來傳統社會道德敗壞,宋代理學家為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而提出“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C項正確。
9.B 結合所學可知,柳永的詞通俗易懂,體現出世俗生活化的特征,而士大夫所代表的文化,主張壓抑人性,維護三綱五常,與柳永所代表的通俗文化出現了沖突,故B項正確。柳永對抗的是理學壓抑人性的部分,與思辨化的理學無關,排除A項。柳永的詞體現出文化藝術領域的世俗生活化,排除C項。思想大一統帶來的精神危機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0.C 據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采薇圖》《折檻圖》及園林藝術表現了文人的氣節,體現了對理想化人格的追求,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豐富了傳統儒學的基本內涵,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體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發生嬗變,排除B項;“意境和筆墨情趣受到關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1.B 司馬光編寫通史巨著,宋神宗認為此書可以用歷史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故將該書定名為《資治通鑒》,說明《資治通鑒》對現實治國具有指導意義,B項正確;朱熹是南宋理學家,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限制皇權,也沒有體現出崇文抑武的方針,排除C、D兩項。
12.A 元世祖支持進行天文觀測,天文觀測結果為編制全國適用的歷法提供了科學的數據,說明國家的扶持促進了古代科技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只列舉了元世祖的事例,不能說明中國古代政府歷來重視天文學發展,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勞動人民對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C項錯誤。材料并未提及專制統治的強化阻礙科技發展,D項錯誤。
13.B 根據材料可知,宋朝對在技術上有貢獻的人員有相關的獎勵,這種做法會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技術創新,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治國指導思想發生變動,排除A項;C項符合史實,但與材料主旨關系不大,排除C項;宋朝一直實行崇文抑武的治國策略,排除D項。
14.B 實證思維主要是指通過史料來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學生要能夠綜合各種類型和不同出處的史料,對史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進行綜合分析后得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本題以南宋時期的一份土地買賣契約為素材來創設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從這段原始史料中推導出合理的歷史結論。
1(共21張PPT)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1.農業發展
(1)耕作制度:宋朝時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了糧食產量。
(2)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一定突破。
(3)棉花種植: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必備知識 清單破
知識點 1
經濟的發展
2.手工業發展
(1)制瓷業
①宋朝:出現了以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等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瓷器。
②元朝:出現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
③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
(2)礦冶業:北宋都城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
和質量。
(3)印刷業: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3.邊疆開發:在遼夏金元統治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
和手工業都有顯著進步。
4.商業發展
(1)商品市場: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2)邊境貿易: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
易也相當活躍。
(3)貨幣
①北宋:錢幣年鑄造量多,開始出現紙幣——交子。
②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推動了商業的發展。
(4)海外貿易: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主要外貿
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
5.城市興盛: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華著稱。
6.經濟重心南移
(1)自唐朝中期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增長迅速。
(2)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3)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4)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元朝對隋唐時期的
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
1.門第觀念淡化
(1)隋唐: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人們的
婚姻擇偶,也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
2.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1)宋以前:社會上長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視的賤民階層。
(2)宋朝: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宋朝無地農民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
外的人身束縛。
知識點 2
社會的變化
3.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1)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
(2)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
1.背景:從三國到五代,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從北中期起,一
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
2.目的:力圖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特別是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
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3.理學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4.理學的內容
(1)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
(2)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即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
(3)提出“格物致知”。
知識點 3
儒學的復興
(4)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并且加以注釋,作為儒學基
礎讀物。
5.影響: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1.文學藝術
(1)宋詞
①發展原因:兩宋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需要大量的歌詞。
②代表:以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詞作成就最為突出。
(2)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
甫等。
(3)話本:宋元時期,城市中說書演出非常盛行。說書底本稱為話本,實際上是早期的白話小
說。
(4)書法:宋元書法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
知識點 4
文學藝術和科技
(5)繪畫:宋元繪畫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花鳥畫、人物畫
水平也很高。
2.科技
(1)三大發明
①印刷術: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②火藥:宋朝時期,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
③指南針:宋朝廣泛應用于航海。
(2)科學家
①沈括(北宋):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②郭守敬(元朝):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
(3)農學家:元朝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
關鍵能力 定點破
定點 1
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與影響
材料 (宋代)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中國的總人口
在北宋時可能就已超過一億……到唐代后期和宋代,貿易擺脫了政府的束縛,貿易活動不再
局限于過去政府的市場范圍內……這一時期宋與中國北方和西北近鄰國家的陸上貿易大大
增加。這些地區的民族喜愛像絲、茶這樣的中國產品……海外貿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長江
下游的幾個大城市,關稅成為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在貨幣發展和經濟的其他許多方
面,宋代所取得的成就,在19世紀以前中國的其他時期一般都未能達到。
——摘編自費正清、賴肖爾
《中國:傳統與變革》
1.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
(1)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環境。
(2)統治政策的調整,如相對寬松的商業環境、對外開放政策等。
(3)農業、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活字印刷術,外國良種水稻、棉花等的引入等),豐富了商品
的種類與數量。
(4)國內各民族、各地區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強,擴大了國內外市場。
(5)農村租佃制盛行,城市雇傭關系的出現,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
2.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
(1)商業發展給農民帶來的人身自由,給宋朝科技文教的繁榮創造了契機。
(2)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抑商思想、門第觀念等),推動了科舉制的改革。
(3)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宋朝政策的調整。如稅收、對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4)促進各族交往,有利于國家走向大一統。
(5)促進城市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等。
(6)商業發展反作用于農業和手工業,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材料 兩宋之際,北方戰亂的影響與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我國歷史上繼西晉、
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在中國歷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現南北均
衡。此后,南方的人口優勢逐步確立,南方經濟明顯領先,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遠離了北方。
——摘編自章開沅《中國經濟史》
1.社會環境: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
2.政策因素: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如鼓勵墾荒、興修水
利等),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3.經濟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也增
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對外貿易發展的推動作用。
定點 2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4.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于北方經濟開發較早,人類活動對
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學科素養 情境破
素養
唯物史觀——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宋朝文化的繁榮
材料 (宋)從原來的詩和文,擴大到詞、曲、小說,包括后來的南戲等,都是和市井有密切關
系的……從過去的士族文人,擴大到了庶族文人,就是平民身份的文人,進而擴大到了市井文
人。比如出現在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實際由《三國志》演化而來,宋代許多人在市井
說書,“說三分”,三國故事不斷演化,后來就形成了《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文學不僅
服務于上層,服務于士人,也服務于當時的市民和更廣泛的社會大眾。
——摘編自鄧小南《中國通史大師課》
問題 分析材料,指出宋以后文學新風貌的表現,并分析新風貌的成因。
提示 表現:文學創作主體擴大(作家趨向平民化);文學體裁多樣化;文學受眾大眾化(文學的
服務對象下移);文學內容從以雅為主向雅俗共賞的方向發展(文學作品內容世俗化);語言通
俗化(白話文的運用);文藝作品內涵逐步豐富生動;文學價值觀念多元化(市民價值觀念漸
濃)。
成因: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隊伍壯大;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民眾身份趨于平等;印刷事業發
展;理學興起,倫理道德教化普及。
講解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
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
互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等。具體到本題,要求學生從宋以后文學新風貌的表現
及成因兩個角度來組織答案,這體現的是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的唯
物史觀,需要學生結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來分析這一時期文化呈現出的基本特征及原
因。
思維升華
1.宋代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
(1)政治: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中原和南方出現了相對安
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2)經濟:經濟的發展為科技、文化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3)政策: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兩宋政府重視教育,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推動了文化的繁
榮。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也推動了教育和文化的發展。
(4)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學習,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
(5)市民階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對文化的需求增加。
(6)科技:印刷技術進步,書籍增多,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2.宋元文化發展的特點
(1)高度繁榮:宋元文化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發明、宋詞、元曲、世俗文學、史
學、繪畫成就等。
(2)科技領先:這一時期是我國科技成就的輝煌時期,許多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大推進了
世界文明進程。
(3)全面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使宋元文化豐富多彩。
(4)市民氣息濃厚:城市商業活動的興盛,使市民階層得以發展壯大,這就要求文學藝術領域出
現滿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高要市| 广丰县| 沅江市| 青冈县| 泰顺县| 垦利县| 南雄市| 仙居县| 贡嘎县| 沙洋县| 泰和县| 澎湖县| 江津市| 屏东县| 睢宁县| 蓝田县| 巴林左旗| 达州市| 武强县| 自贡市| 广州市| 綦江县| 南雄市| 民县| 德清县| 屏南县| 通辽市| 梅河口市| 吉安市| 永平县| 上饶市| 金门县| 鄂托克旗| 古丈县| 略阳县| 洛隆县| 自贡市| 华坪县| 六枝特区|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