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五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1842年后,英國的一所杜莎夫人蠟像館里陳列了一尊林則徐的蠟像,宣傳單上印的大字是“對華戰爭的始作俑者”“銷毀250萬英鎊英國財產的罪魁禍首”。由此可知( )A.虎門銷煙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B.英國意圖掩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C.鴉片戰爭的爆發具有偶然性D.清政府積極推行禁煙運動2.英國領事阿利國曾說:“《南京條約》確定的狹窄的范圍和很有限讓步的原則,實際上是承認了過去的傳統,它是無法改變那種僅是口頭聲明平等而事實上背道而馳的情況的。廢除這種原則并重建一個不同的基礎,看來是為我們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這說明《南京條約》( )A.打破了清朝傳統的封閉體制 B.受到中國軍民的強烈抵制C.未使英國侵華意圖完全達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礎上簽訂3.鴉片戰爭后,面對美法等國提出的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的要求,清政府談判代表耆英表示:“法窮則變,與其謹守舊章致多棘手,莫若因勢利導,一視同仁。”這體現了清政府( )A.積極應對時代變局 B.缺乏近代主權意識C.開始近代改革之路 D.采取務實談判對策4.“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嘉道之際具有改革意識的經世致用派在日益嚴峻、深重的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下,對迂腐空浮的漢宋之學所作出的一次最為激烈、全面、實在和有力的大批判……同時還是愛國知識分子、先進的中國人面對‘侵略的西方’和‘先進的西方’的雙重挑戰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個回應。”作者最有可能評價的是( )A.“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中國近代首部世界地理著作C.農民革命應向何處去的問題 D.“自強”“求富”的自救運動5.鴉片戰爭后,中國邊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興起,出現了一批杰出的研究邊疆政治、歷史、地理、民族、文化、軍事、域外的專家,編著了許多不朽著作。第一次邊疆研究高潮的興起主要是因為( )A.西方學術研究方法的傳入 B.民族危機的逐漸加深C.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D.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6.天京事變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對異姓大臣猜忌甚深,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親屬過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雖才堪大用但資歷甚淺,故而引發功臣宿將的離心傾向和抵觸情緒。洪秀全卻日益專注宗教,無心親理政事。材料表明( )A.太平天國的選官制度公正透明B.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迅速衰落C.用人不當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誤D.民眾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關鍵7.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一役……其可稱為良好結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國頑固之積習,使全國人民皆由夢中警覺,而有新國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國家之思想”( )A.催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B.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C.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D.充分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8.洋務派開始興辦近代工業時是把“平中國”和“敵外國”相提并論的。但洋務運動實踐的結果是否定了“敵外國”。如果說洋務運動是一場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著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洋務運動否定“敵外國”,主要是因為( )A.西方比中國強大的現實 B.清政府反動的階級本質C.洋人對中國內政的干預 D.漢人官僚對運動的操控9.19世紀中后期,近代中國翻譯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其中,以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為代表的軍事企業系統,所譯之書多以“制造”為主,而直接隸屬總理衙門的同文館所譯之書則以“公法”類居多。上述現象的出現( )A.源于廢科舉后經世之學的發展B.適應了學習西方以強國的需要C.表明官方機構壟斷了翻譯事業D.反映了洋務集團內部矛盾尖銳10.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悉尼先驅晨報》認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鮮的國家獨立,擺脫其作為附屬國被清朝壓迫的狀態。戰爭爆發后,該報稱:“日本不僅挑起了戰爭,而且現在所顯露出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半島的平定或是從外國壓迫勢力下解放朝鮮。”這表明,該報刊( )A.以維護朝鮮利益為根本出發點B.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的縱容C.逐漸認識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D.意在提醒清王朝警惕周邊形勢變化11.1895年,在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過程中,李鴻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中、日兩國均放棄對朝鮮內政的干涉,同時要求保證朝鮮為“局外之國”。其目的是( )A.試圖確保中國東北邊疆的安全B.極力維護晚清的朝貢體系C.順應民族獨立的世界歷史潮流D.配合日本對外擴張的步驟12.“是役敗后……俄、法、德以仗義歸遼,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據此可知清政府戰敗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A.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B.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13.《慈禧傳言錄》記載,“適德人假細故,攘我膠澳,舉朝無一策,帝復泣告后……后曰:‘茍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若師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則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材料能夠說明( )A.變革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 B.慈禧成為變法的堅定支持者C.戊戌變法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 D.大部分高級官員傾向于改革14.孫中山指出,庚子年的義和團,是中國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歐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從那次義和團失敗以后……中國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國的心理便是一天高過一天。在此,孫中山( )A.指出義和團的愚昧落后 B.認為義和團成員盲目排外C.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D.肯定了義和團的反帝精神15.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撫發布一道密旨(如下圖)。此道密旨( ) 各省督撫均受國厚恩,誼同休戚。時局至此,當無不竭力圖報者。應各就本省情形,統盤籌劃,于選將、練兵、籌餉三大端,如何保護領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覬覦已久,尤關緊要……各督撫互相勸勉,聯絡一氣,共挽危局。A.加速漢族地主勢力迅速崛起B.賦予地方督撫一定的自主權C.引起清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D.鞏固了清政府政治統治根基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戊戌維新運動在推行不過103天就夭折了,但作為一場運動,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學者指出:“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是前后相繼的,都是旨在使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的兩件歷史大事。戊戌變法繼承和發展了洋務運動已經開啟的現代化事業,可以作為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邏輯起點。”還有學者說:“中國現代意義的啟蒙思潮的開始不是五四運動,而是戊戌變法。”——摘編自于文善、曹劍濤《近五年來戊戌維新運動研究述評》材料二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至少在十幾處談及光緒帝無權,變法無法推行。在梁啟超看來,如果光緒皇帝有權,他們的變法肯定會成功。19世紀末的清政府官僚缺少進取精神,所以成為改革的一大阻力。這一點,梁啟超看得非常清楚。——摘編自李喜所《梁啟超對戊戌變法的反思——兼評百年來學術界對變法失敗原因的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梁啟超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看法。(8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紀五六十年代,近代中國面臨多種選擇:一是保守派的排外與故步自封;二是洪秀全的天國烏托邦;三是洋務運動。中國要從封建社會邁向近代化,在當時既無階級基礎,又無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統治階級上層,從學習器物開始。即使太平天國取代了清政權,也會按《資政新篇》的路子去走,但這實際上走的仍是洋務運動之路。洋務運動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業,搞洋務不單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侵略的國家都會采取同樣的解決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說,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叩關入侵,“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他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摘編自孟昭《全國第五屆洋務運動史學術討論會綜述》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史實,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完整,邏輯清晰)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認識到當務之急是必須廣購戰艦巨炮,聯合北洋力量及特派總管海軍大臣,以此提升海軍實力。1895—1898年,列強幾乎把中國沿海主要港口都霸占并作為自己的軍事基地,使得“無論如何艱難,總宜復設海軍”成為朝內共識。美國學者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在中國的傳播使晚清有識之士認識到了海權關乎國家盛衰、立國之道及經濟發展,于是清政府在西方海權理論的指引下開展了以爭奪制海權為目標的近代化海軍重建。清政府健全了各級海軍指揮機構的設置,設立海軍部并統一海軍指揮,開始對海軍軍官授銜。清政府從西方國家購置多艘艦船并完成了從江、海混編到江、海分組編制;清政府還開始了象山軍港的建設,又在煙臺建立了第一支海軍警衛隊;與此同時,天津北洋醫學堂、煙臺海軍學校以及湖北海軍學校等先后建立,清政府還向日本派出300多名官派留學生專門學習海軍。——摘編自戚其章《晚清海軍興衰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政府開始在西方海權理論指導下開展海軍近代化改革的時代背景。(8分)(2)這場改革能否解決清政府的“當務之急”,給出你的判斷并說明理由。(6分)19.(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戰”與“和” 《申報》對中法戰爭進行了持續深度的關注。1882年上半年,法國攻陷河內,清政府內部戰、和兩派爭論不定。此時《申報》即開始報道法越形勢,刊發社論建言清政府全面戰備并入越作戰。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鋒后,《申報》持續跟蹤戰況,刊發多篇社論,僅1884年1月即刊發16篇,主張加強兩廣邊防和海防,積極應戰。1884年2月,法軍占領越南山西逼近北寧,清政府內部請戰聲音持續高漲,清政府一方面增加對越的援軍,另一方面令李鴻章繼續和談。《申報》則表達了對和談的憂慮,并建言堅定主戰立場。1884年5月,《中法簡明條約》簽署,《申報》表達了對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質疑其對和平的實效。1884年6月,法國的挑釁致中法戰火再起,《申報》連發社論,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幟鮮明地展現主戰立場。8月馬尾海戰爆發,清政府諭令各軍迅速進兵,嚴防法軍入侵,中國上下主戰之聲進一步高漲。而《申報》卻于8月31日刊發社論《閩江戰事失算失援說》,指出清軍在海戰中有兩大失誤:一為“失算”,“一誤于口岸炮臺之不阻,再誤于馬江兵船之不備”;二為“失援”,“閩中有事”“奈何(江浙、粵東之船)皆存坐視之心”。此時《申報》認為清政府軍事準備不充分,不足以與法軍持續對抗,其對法立場自此開始轉向。——摘編自黃飛《由“戰”轉“和”:中法戰爭時期<申報>的輿論導向》(1)分析指出《申報》在中法戰爭期間前后態度不同的原因。(9分)(2)談談你對《申報》在中法戰爭期間作用的認識。(6分)答案與解析1.B 2.C 3.B 4.A 5.B 6.B 7.B 8.B9.B 10.C 11.A 12.C 13.C 14.D 15.B1.B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將林則徐說成“對華戰爭的始作俑者”,英國將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歸結為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意圖掩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B項正確;虎門銷煙只是戰爭爆發的一個影響因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鴉片戰爭爆發的偶然性,排除C項;清政府積極推行禁煙運動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2.C 依據材料“《南京條約》確定的狹窄的范圍和很有限讓步的原則”可知,英國領事認為《南京條約》所涉及的范圍是狹窄的,清政府仍然固守傳統,實際做出的讓步是有限的,英國沒有獲得政治上的平等,其侵華意圖沒有完全達成,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打破清朝傳統封閉體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軍民的態度,排除B項。《南京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排除D項。3.B 根據材料可知,面對美法等國提出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的要求,清政府談判代表提出“因勢利導”,與英國“一視同仁”,將主權拱手讓出,是缺乏近代主權意識的表現,B項正確;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并未及時應對時代變局,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到近代化改革,排除C項;D項曲解材料主旨,排除。4.A 據材料“嘉道之際”“愛國知識分子、先進的中國人面對‘侵略的西方’和‘先進的西方’的雙重挑戰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個回應”并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以后,魏源編寫《海國圖志》,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早期中國地主階級抵抗派的代表思想,A項正確;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故《海國圖志》不是中國近代首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地主階級,并不是農民階級,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地主階級抵抗派,并不是洋務派,排除D項。5.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西方國家入侵的威脅,主張加強邊疆防務,推動了第一次邊疆研究高潮的興起,B項正確;第一次邊疆研究高潮的興起與西方學術研究方法傳入沒有必然聯系,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第一次邊疆研究高潮的興起主要是為應對西方入侵的威脅,而非因為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傳統經濟結構開始逐漸解體,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的說法不恰當,排除D項。6.B 材料體現的是天京事變后,天國內部任人唯親,天王腐化墮落,不理朝政,說明的是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迅速衰落,B項正確,A項排除;C、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7.B 據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新國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國后期曾頒布《資政新篇》,《資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項正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從鴉片戰爭以后就開始了,排除A項;中體西用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并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排除D項。8.B “平中國”反映了國內階級矛盾,“敵外國”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同外國侵略者的矛盾。洋務運動實踐的結果是否定了“敵外國”,這說明其并未起到抵抗外來侵略的作用,體現清政府地主階級的反動本質,故本題選B項。9.B 根據材料“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總理衙門”“同文館”等信息可知,這一時期正在進行洋務運動,出于自強目的,洋務派大量引進西方技術,創辦軍事工業,翻譯西方著作,這些活動適應了當時學習西方以強國的需要,B項正確;1905年廢除科舉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C項不符合史實,當時官方并未壟斷翻譯事業,排除;材料內容無法體現出洋務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信息“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鮮的國家獨立”“現在所顯露出的目標遠遠超出了半島的平定或是從外國壓迫勢力下解放朝鮮”可知,《悉尼先驅晨報》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后態度的變化表明其逐漸認識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C項正確;以維護朝鮮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對甲午中日戰爭的看法的變化,沒有描述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的縱容以及提醒清政府的信息,排除B、D兩項。11.A 從材料“要求保證朝鮮為‘局外之國’”可以看出,李鴻章希望通過朝鮮的“中立化”,阻止日本對朝鮮的獨占,繼而確保朝鮮半島成為中國東北邊疆的一個安全屏障,A項正確;從材料中的“均放棄對朝鮮內政的干涉”可知B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據材料“中、日兩國均放棄對朝鮮內政的干涉”可知,李鴻章是想借獨立的理由使日本不好插手朝鮮事務,排除D項。12.C 根據“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C項正確;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表述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使得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D項。13.C 根據材料可知,光緒帝認為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希望變法圖強,慈禧太后雖然不主張像日本一樣徹底變法,但也希望光緒帝可以找到富強之路,因此,戊戌變法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故C項正確。“共識”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慈禧太后并不是變法的堅定支持者,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高級官員,排除D項。14.D 根據材料“庚子年的義和團,是中國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歐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孫中山肯定了義和團的自信和勇敢,稱贊了義和團的反帝精神,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對義和團的肯定和贊揚,而非批判,排除A、B兩項。材料未涉及孫中山對未來政權的設想,排除C項。15.B 根據“1900年6月20日”“應各就本省情形,統盤籌劃”可得出面對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賦予地方督撫較大的自主權,要求他們積極備戰,故B項正確。A、C兩項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排除。此道密旨并不會鞏固清政府政治統治根基,排除D項。16.答案 (1)作用:推動了經濟近代化,變法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學習西方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推動了思想近代化,介紹和宣傳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6分)(2)評析:一方面,梁啟超的認識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迫切改變中國落后局面的熱情。但另一方面,他沒有看到變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薄弱,缺乏經濟基礎;也忽視了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弱小的實際情況;變法僅限于上層,忽視民眾力量;甲午戰后,民族危機深重,缺乏改革環境;在變法過程中,不講策略,沒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8分)17.答案 示例論題:洋務運動是開明的官員對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1分)闡述: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地主階級內部開明的官員在“中體西用”思想的引導下,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先后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海軍,設立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并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洋務運動雖然未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但作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晚清的國防力量,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沖擊了傳統的經濟結構,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0分)總之,洋務運動作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體現了先進的中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1分)18.答案 (1)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西方海權理論傳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有識之士對近代海防的認識不斷深化,積極宣傳和實踐海防建設。(8分)(2)這場改革不能解決清政府的“當務之急”。(2分)理由:清政府統治腐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西方列強的干涉;科學技術落后。(4分)19.答案 (1)前期主戰:越南是清朝附屬國,法國的侵略嚴重威脅中國權益;19世紀末中國邊疆危機嚴重;國人積極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洋務運動取得一定成果,提振國人信心。(6分)后期主和:《申報》通過馬尾海戰的失利認識到清政府避戰求和、腐朽無能;清軍戰備不充分,清政府指揮無方,戰場失利。(3分)(2)《申報》態度的變化客觀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獨立立場;其對戰爭的持續報道增強了國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有利于推動民眾的覺醒;一定程度上引導了社會輿論,影響了清政府的政策;但在清政府腐朽統治之下,其能發揮的作用有限。(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