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一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表是新石器時代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社會概況。據此可知( )流域 谷物 炊器 衣料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長江 稻 釜 絲 舟 木黃河 粟 鬲 皮 車 土A.中國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中華文明源遠流長C.階級分化現象已經產生 D.區域文化聯系密切2.內外服是相對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區)”而言的,其內居住著內服貴族家族,內服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長以及里長構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衛、邦伯等名號的外服勢力,他們與商的敵對方國交錯分布。據此可知,商代內外服制度( )A.利于維護王朝的政治穩定 B.加強了王朝的中央集權C.標志著國家管理模式成熟 D.強化了商王的專制權力3.根據下圖可知,該時期( )二里頭遺址平面圖A.實現了族權與政權結合 B.已出現君主專制的萌芽C.手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 D.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4.西周封建著眼于天、地、人,尊“民之行”“地之義”“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見天下”。據此可知,西周封建( )A.以神權政治為核心 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國理念C.源于自然風土民情 D.強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5.許倬云先生在《說中國》一書中談道:“人群的橫向流動,在地理空間上形塑了‘中國’,相對而言,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則來自人群或個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動。”下列可以支持該觀點的措施是( )A.重農抑商 B.什伍連坐C.獎勵軍功 D.推行縣制6.先秦時期,農事活動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時”觀念,國家根據“四時”觀念指導、安排農事活動,甚至政治行為也要為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做出讓步,接受四時節律的制約,“以時序政”“依時行政”。由此可知,“四時”觀念( )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權統治 B.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順應自然的哲學傳統 D.蘊含著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7.商周時代官員任命主要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周天子將國家治理權“分命賢戚,布于內外,料其輕重,間以親疏”;而春秋時期選官的途徑出現分化,形成薦舉、軍功、學仕、客卿四種途徑。選官途徑的變化( )A.推動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B.反映了家國一體的國家建構C.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D.說明了官員職權劃分更明確8.春秋時期,魯、齊、衛、吳、越諸國都采用農村公社共同體的形式來處理全國土地和農業人口問題,二十五家為一社,“社之戶口,書于版圖”。而戰國以后,以家庭為對象的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社區單位管理的主要辦法之一。這一變化說明了( )A.社區管理模式開始出現 B.宗法關系逐漸遭到破壞C.國家基層管理日益嚴密 D.國家權力延伸到了農村9.據考古發現的湖南里耶秦簡顯示,遷陵縣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間因職務上的過失、差錯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責的時間、原因及具體事實等都一一清晰記載。這表明秦朝( )A.地方分權制衡 B.刑罰尤為嚴酷C.監察機制健全 D.吏治管理嚴格10.《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記載:各縣要書面報告農田受雨、抽穗、墾而未種、受災面積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達朝廷;主管倉庫的官吏每年十月要將各類糧食的庫存數量上報內史。這些要求有助于( )A.確立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 B.完善地方機構的運行機制C.維護官僚隊伍的清正廉潔 D.提升國家治理的行政效率11.韓非認為“刑”不能過度,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呂氏春秋》主張秦要“兼儒道,合名法”;荀子預言,秦若不能“力術止,義術行”,其命運將“不及遠矣”。這可以用來說明秦朝( )A.中央集權制度缺少社會基礎 B.治國思想的缺陷促使其速亡C.思想文化發展進程極度落后 D.文化專制政策實施的必然性12.漢武帝頒布算緡令,要求工商業者主動申報自己的財產,國家按比例征稅,后又推行告緡令,鼓勵人們向官府舉報隱瞞財產、不交稅者。結果“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這說明算緡令、告緡令的實行( )A.穩定了市場物價 B.完善了稅收政策C.沖擊了民間經濟 D.削弱了諸侯勢力13.東漢太守一到任,往往會聘請當地名族大姓擔任地方顯職,并對他們以禮相待,言聽計從,甚至完全委政于他們。這反映出東漢( )A.外戚干政現象嚴重 B.察舉制度流于形式C.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D.中央集權潛伏危機14.漢武帝擴充樂府機構的規模,樂府的任務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詞、重視采納民間和西域的“新聲變曲”等。樂府在采風時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詩歌,并根據這些詩歌對地方官員的執政情況和為官品行進行評判。這( )A.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 B.緣于王國問題的解決C.有助于國家吏治建設 D.維持了地方社會安定15.漢賦中對疆域的描寫除了有對東、西、南、北抵達之地的點狀鋪寫外,還在東南、西北、西南以及東北的方位中鋪寫帝國邊疆,展現了漢王朝疆域的概況,其中還涉及諸多的民族、部族、屬國、郡縣、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據此可知,漢賦( )A.鞏固了漢朝疆域 B.促進了國家認同C.體現了文化繁榮 D.強化了中央集權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初期的“刀耕火種”以婦女為主,因此成年女子就將婚盟氏族的丈夫“娶”來,參加自己的公社……后來,發展出了較高級的耜耕或者犁耕,農業勞動又轉變為以男子為主,因此“女娶男”又改變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變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摘編自《中國大通史·史前卷》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為這種公社而實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材料一反映了婦女們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概述其變化的原因。(6分)(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觀點。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以中華文明為例概述“共產制家庭公社”是如何邁入階級社會的。(6分)17.(12分)下圖分別是中國戰國時期和秦朝的長城分布示意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戰國時期列國長城分布示意圖秦長城示意圖分別提取圖中的長城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其展示的時代特征。18.(1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圖為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珍藏于鎮原縣博物館。其上陰文書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簡,共一千一百多支。內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書。從秦簡中可以看出,秦朝的酷刑種類繁多,僅刑罰的名稱就有貨、笞、耐、遷、宮、棄市等,還有不少條文是針對“隸臣”的。(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的史料類型,并分析其史料價值。(9分)(2)歷史上有一種通稱叫“漢承秦制”。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的知識,談談你對“漢承秦制”這一通稱的看法。(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形成結論)(10分)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漢武帝時,在地方設置鹽官、鐵官。公元前87年,漢昭帝(漢武帝之子)即位,國勢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遺詔輔政。公元前81年,漢朝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們在一起討論當時的政治問題,進行了一場關于鹽鐵政策的辯論。辯論的結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時期所進行的財政改革的成績,一方面又為昭帝時期調整某些經濟政策作了輿論準備。鹽鐵政策辯論雙方主張(節選)御史大夫桑弘羊 賢良、文學之士先帝哀邊人之久患……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術,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籌計之所致,非獨耕桑農業也 今廢道德而任兵革……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摘編自〔西漢〕桓寬《鹽鐵論》(1)據材料,概括西漢鹽鐵政策辯論雙方的核心主張及其理由。(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談談對這場辯論的認識。(6分)答案與解析1.A 2.A 3.C 4.B 5.C 6.B 7.A 8.C9.D 10.D 11.B 12.C 13.D 14.C 15.B1.A 長江流域(南方)和黃河流域(北方)在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方面都和當地自然環境有關,存在差異,可知中國南北文化各具特色,A項正確;材料重點在于南方和北方對比,未體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社會概況,無法得出階級分化現象,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南北方的不同,無法得出區域文化聯系密切,排除D項。2.A 據材料可知,商代實行內外服制度,即對內服和外服地區采取不同的制度。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制度有利于維護王朝的政治穩定,A項正確;商代尚未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B項;商代內外服制度屬于早期國家制度,“標志著國家管理模式成熟”說法錯誤,排除C項;權力集中專制是春秋戰國以后,排除D項。3.C 根據二里頭遺址平面圖標注的陶窯址、冶鑄青銅器遺址可知,當時的手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C項正確;西周分封制實現了族權與政權的結合,排除A項;君主專制萌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該時期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發展階段,排除D項。4.B 據材料“西周封建著眼于天、地、人”“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見天下”可知,西周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國理念,強調遵守天道禮法,教化百姓,B項正確;神權政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西周封建依靠血緣而建立,并不是源于自然風土民情,排除C項;材料強調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國理念,未體現宗法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項。5.C 據材料“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則來自人群或個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動”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打通了底層通往上層的道路,利益驅使下的秦國士兵戰斗力增強,這項制度反映了人群或個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動,C項正確;重農抑商是經濟政策,排除A項;什伍連坐制有利于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B項;推行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人群流動無關,排除D項。6.B 據材料可知,國家的政治行為會受到四時節律的制約,反映了“四時”觀念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塑造,B項正確;先秦時期,君主尚未集權統治,排除A項;國家政治行為受四時節律制約,反映了國家重視農事活動,而不是順應自然,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排除D項。7.A 根據材料可知,選官由以“家族血緣關系”為主的世卿世祿制度逐漸演化為重視才能、軍功的選官制度,這是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型,A項正確。春秋時期的選官制度,有利于打破家國一體的血緣政治,排除B項;郡縣制的建立,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官員職權劃分,排除D項。8.C 春秋時期,采用農村公社共同體形式來處理全國土地和農業人口問題,但是到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對象的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社會管理的主要途徑,這一變化說明對基層管理更加嚴密,C項正確;A項錯在“開始”一詞,題干信息無法體現;材料并未提及宗法關系,排除B項;春秋時期,國家權力早已經延伸到農村,排除D項。9.D 遷陵縣丞暨因職務過失,先后八次受到追責,這一記載的時間、原因及具體事實等都非常清晰,表明秦朝對地方官員管理相當嚴格,D項正確;材料未顯示地方分權制衡,排除A項;材料表明的是秦朝吏治管理嚴格,不是刑罰尤為嚴酷,排除B項;吏治管理嚴格不等于監察機制健全,排除C項。10.D 據材料可看出,秦朝律法中規定,地方政府和相應官吏要定期向中央呈報農田情況、糧食庫存等,這些要求有助于中央及時掌握地方相關情況,從而提升了國家治理的行政效率,D項正確;小農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對地方治理的加強,而不是地方機構運行,排除B項;這些要求的主要目的不是維護官僚隊伍的清正廉潔,排除C項。11.B 據材料“秦若不能‘力術止,義術行’,其命運將‘不及遠矣’”可知,秦朝采用極端手段治國,既違背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思想,也不符合荀子的治國主張,治國指導思想存在弊端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A項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C項表述明顯錯誤,排除;材料并未強調秦朝的文化專制政策,排除D項。12.C 漢武帝實行的算緡令和告緡令,對中等財富以上的家庭和商賈的財產造成了嚴重沖擊,說明算緡令、告緡令的實行沖擊了民間經濟,C項正確;算緡令、告緡令主要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商人,與市場物價的關聯較小,排除A項;算緡令、告緡令不是稅收政策,排除B項;算緡令、告緡令針對的是商人,排除D項。13.D “聘請當地名族大姓擔任地方顯職”“言聽計從,甚至完全委政于他們”,這些現象容易造成豪強地主壟斷地方政權,從而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地方豪強地主,而非中央外戚干政現象,排除A項;B、C兩項均與材料沒有必然關系,排除。14.C 漢代樂府采風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詩歌,且根據這些詩歌對地方官員的執政情況和官員品行進行評判,這一做法體現出對民意的重視,有助于國家吏治建設,C項正確;“政治的民主化”與中國古代專制統治不符,排除A項;王國問題的解決對樂府采風影響不大,排除B項;僅憑樂府采風不能維持地方社會安定,排除D項。15.B 據材料“漢賦中對疆域的描寫……鋪寫帝國邊疆,展現了漢王朝疆域的概況,其中還涉及諸多的民族、部族、屬國、郡縣、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漢賦對漢王朝疆域的描寫有利于促進人們對大一統封建國家的認同,B項正確;漢賦對疆域的描寫并不能起到鞏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項;漢賦體現了文化繁榮,但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D項。16.答案 (1)變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變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4分)原因:原始農業發展,出現耜耕或犁耕,男子主導生產。(2分)(2)核心觀點: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2分)概述:生產力發展出現剩余產品,氏族首領把集體財產變成私有財產,形成權貴階層;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出現了奴隸制國家。(4分)17.答案 示例信息:長城是戰國時期戰爭的寫照。(2分)說明:由《戰國時期列國長城分布示意圖》可知,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展開激烈的兼并戰爭,所以各國之間普遍修筑長城。(4分)信息:長城的建造,反映出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優勢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國力強大的體現。(2分)說明:由《秦長城示意圖》可知,秦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諸侯割據兼并的戰亂局面結束,郡縣制推行。隨著統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國之間的長城普遍被拆除,這體現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程。秦朝長城主要位于北方邊疆,體現出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歷史進程。長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優勢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國力強大的體現。(4分)18.答案 (1)史料類型:銅詔版屬于出土文物,是實物史料。(1分)史料價值:銅詔版用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是秦統一文字的見證,是研究秦代書法的現存實物之一,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銅詔版上刻有統一度量衡的相關信息,為研究秦的經濟提供了重要的物證;銅詔版是秦始皇發布的詔書,為研究秦朝的政治提供重要依據;詔版上的銘文是當時直接刻在金屬銅版上的,對研究秦朝的篆刻技術具有重要史料價值;銅詔版屬于青銅文物,在中國青銅冶鑄史上也有特殊價值。(8分)(2)看法:首先,漢承秦制是指漢朝的基本制度是繼承秦朝的,如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文書制度、度量衡等,漢朝基本沿襲。其次,漢初對秦朝的制度也進行了修改。如治國政策倡導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在郡縣制外實行了封國制。再次,漢武帝時期進行了更多的調整變化,政治上增設中朝分割外朝權力,經濟上均輸平準、征收財產稅,思想上尊崇儒術等。(8分)綜上所述,漢朝統治者靈活調整治國策略,對秦朝的制度進行了取舍與改變,順應了社會變遷的需要。“漢承秦制”這一通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2分)19.答案 (1)桑弘羊:主張鹽鐵官營。(1分)理由:認為該政策能籌措軍費;滿足民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物資的流通。(任答1點給2分,共2分)賢良、文學之士:反對鹽鐵官營。(1分)理由:以德治國,鹽鐵官營政策不是長久之策;鹽鐵官營政策與民爭利;抑制農業發展。(任答1點給2分,共2分)(2)認識:這場辯論雙方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追求長治久安;經濟政策的爭論是不同治國道路之爭;國家政策既要維護穩定又要適時調整。(每點2分,共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