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必修上)全書綜合測評(含答案解析)-《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必修上)全書綜合測評(含答案解析)-《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全書綜合測評
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趙陵山77號墓為蘇州良渚文化早期的一座重要墓葬。該墓不僅其葬具有彩繪痕跡,而且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器物,除了陶器、石器外,僅玉器就有125件(套)之多。在墓主腰部右側放置了代表權力的石鉞,其孔內為神人鳥獸透雕玉飾。據此可知,當時的良渚(  )
A.文明水平世界領先   B.中原文化特征比較明顯
C.已出現了社會分層   D.產生以玉為代表的禮制
2.春秋戰國時期,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喪失的諸侯國君,深切地意識到戰爭中新增長的土地繼續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時逐漸萌生。這一政治制度(  )
A.意味著分封制徹底消失B.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C.根源于兼并戰爭的發展D.標志著官僚政治最終取代了貴族政治
3.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后,大批商人失去營利途徑,只能“以末求財,用本守之”,甚至棄商返本。這反映出鹽鐵官營政策(  )
A.實現了“與民休息”   B.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C.解決了“王國問題”   D.強化了君主專制集權
4.《王儉論》中寫道:“自晉以閥閱用人,王、謝二氏,最為望族。”其中“閥”“閱”原指東晉時期世家大族在家門兩側豎立的,專門用來懸掛朝廷授予的表彰的柱子。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A.平民重視家族榮譽   B.士族的政治影響力較大
C.建筑技術蓬勃發展   D.士族與皇權的沖突激烈
5.北宋前期黃老政治思想頗為流行。宋太宗時期任命有“為人糊涂”評價的呂端為相,在制詞中,太宗明確勉勵其“思堯舜以致君,無使其不及;體黃老而行化,用致乎無為”。這表明北宋前期(  )
A.道教思想影響政治   B.君主專制明顯加強
C.因循保守漸成風氣   D.政治制度過于僵化
6.下面為2—1078年我國人口變化情況示意圖。這從本質上反映了(  )
A.黃河流域戰亂不斷   B.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C.國家人口持續增長   D.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主張學術研究要切實有用,反對理學空談心性。但是,隨著清政權的鞏固,這些精神卻遭到閹割,更多的人提倡整理、考訂古典文獻。這一變化折射出(  )
A.學術研究遭受挫折   B.君主專制日趨強化
C.文化專制逐漸加強   D.新的經濟形態誕生
8.1864年5月,清政府命令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整頓江南田賦,以正賦取代戰爭期間權宜采取的糧捐、畝捐等,并要求“認真收納,年清年款”。在此后的數年間,全國各省普遍開展了清賦。“清賦”之舉意在 (  )
A.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B.促進江南經濟的發展
C.提高漢族官僚集團地位   D.恢復清政府的統治秩序
9.“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指維新變法(  )
A.嘗試建立近代政治體制   B.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
C.推翻了儒家的正統地位   D.推動了新思想的傳播
10.下表所示為1920年《新青年》刊發的關于各地工人狀況的部分調查報告。這說明當時(  )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陳獨秀 《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 李 《無錫各工廠勞動調查表》
高君宇 《山西勞動狀況》 李幽影 《北京勞動狀況》
鐵民 《江蘇省江都縣勞動狀況調查表》 劉云生 《漢口苦力狀況》
A.中國共產黨重視工農聯合   B.全國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
C.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成熟   D.知識分子注重理論實踐結合
11.1921年9月,共產黨員沈定一等在浙江蕭山發起農民運動,僅一兩個月時間,即有蕭山、紹興、上虞3縣80多個村莊相繼建立農民協會,共有10余萬農民被動員起來。這說明當時(  )
A.中共社會動員成果顯著   B.革命斗爭目標明確
C.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D.國民革命蓬勃發展
12.下圖為1937年8月上海工廠聯合遷移委員會發表的《遷移須知》部分內容。其“遷移”是為了(  )
◇凡中國國民所投資之工廠,均可一律遷移
◇遷移目的地為武漢,如有相當理由……亦可得遷入其他內地
◇各種工廠遷移內地,由政府給予相當津貼
A.改善工業部門   B.以沿海帶動內地發展
C.保護民族工業   D.奠定持久抗戰的基礎
13.美國學者胡素珊認為:中國共產黨將自己的利益與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群眾的擁護。堅實的群眾基礎滿足了它對糧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與國民黨做斗爭時有充分的供給。最能證明這一觀點的史實是中國共產黨(  )
A.以“三三制”為原則建立政權    B.在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運動
C.領導建立國統區的第二條戰線    D.率領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14.1951年下半年,院系調整從局部開始。同年8月,天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成立了新大學——天津大學,專門用以培養燃料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及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據此可知,院系調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緊跟第三次科技革命   B.擴大高校招生比例
C.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   D.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15.2021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致辭:要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的致辭體現了 (  )
A.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必要性    B.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D.中國已是國際合作的中流砥柱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初,賈誼在吸收前人思想研究成果,總結秦亡教訓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體系。他認為安民首先要保證農民有從事農耕生產的適當時間,并把剝削量控制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范圍內;使百姓富足則要“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賈誼還指出缺少禮義是秦朝驟亡的重要原因,提出疑罪從去,疑賞從予的原則,認為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民的作用。
——摘編自梁安和《賈誼思想研究》
材料二 明清之際,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思想家開創了“新民本”思想的體系。傳統民本主義多是批判暴君,而黃宗羲從制度上分析批判。在國家治理中,他認為君與臣“名異而實同”,職責都是為萬民服務。在經濟政策上,黃宗羲認為古圣王的崇本息末,是崇尚禮治而禁絕佛事、倡優等不切民用的末業。黃宗羲從“天下為公”的責任意識出發,將中國民本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有學者認為,他的思想若能貫徹下去,結論應為民主共和。
——摘編自焦園慶《黃宗羲
民本思想及當代啟示》
(1)據材料一,指出賈誼的安民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2)據材料二,概括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對其思想進行簡要評價。(7分)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為了適應在華貿易發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資創立匯豐銀行。1868年,該行已被公認為“在中國最為重要的公司”。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匯豐銀行一家買賣的外匯數額,經常占上海外匯市場成交總額的60%~70%,其外匯買賣牌價成為中國外匯市場行情的準繩。從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債26筆,匯豐銀行一家貸了17筆,占70.04%,成為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急先鋒。1894年后,匯豐銀行在承貸的外國銀行中獨占鰲頭,并在每一筆對華貸款中,附加苛刻的條件,借此控制中國的稅收存管等命脈。此外,匯豐銀行營業即對外發行小額鈔票,到1890年末,已達618萬元,“與營業于東方各國之銀行相比,則匯豐銀行之兌換券流通數為最多”。
——摘編自姜建清、蔣立場
《近代中國外商銀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經孫中山先生批準,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臨時政府,經募公債、代收稅款、穩定貨幣發行。1915年中國銀行試辦外匯業務,后又增加外幣貸款、經理政府外債等業務,與外國銀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國銀行通過貸款支持,幫助經營困難的張裕釀酒公司、無錫榮氏申新紗廠渡過難關。20世紀30年代,中國銀行斥巨資扶助鐵道、公路、煤礦和水利建設,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支持內地經濟振興,率先發展農業貸款。抗戰爆發后,恐慌蔓延,引發提存和搶購外匯風潮,中國銀行為平衡匯市共投入797萬英鎊、1 442萬美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銀行積極為國紓難,每年經收僑匯占全國僑匯總數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線。
——摘編自宗良、孫雨心、王超《百年
中行金融報國的歷程與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時期匯豐銀行在中國迅速擴張的表現及其歷史背景。(12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銀行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3分)
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義后,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和嚴密封鎖,中共中央建立了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青溪、永定、上杭到達瑞金的秘密交通線。這一交通線以水路為主,溝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贛南、閩西根據地的中央蘇區之間的信息往來,向蘇區輸送了大量物資,同時也護送了大量中共領導干部安全進入中央蘇區。紅色地下交通線成了中共中央和紅軍聯系的“血脈”通道,在革命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席杰《紅色地下
交通線的建立與使用》
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一條秘密的國際紅色交通線在中東鐵路沿線逐漸建立起來。該線起初目的是保障往來中俄(蘇)兩國革命者的安全。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也承擔了傳遞信件、情報、指示和輸送物資的功能。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逐漸成為東北抗日戰爭隱蔽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摘編自于司酮等《東北
紅色國際交通線研究》
(1)據材料一,概括紅色地下交通線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建立的背景。(9分)
(2)據材料二,指出東北紅色國際交通線承擔的主要任務。(3分)
(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兩條交通線溝通對象的不同。(2分)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為1952—1978年我國不同地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變化趨勢。
地區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0年 1978年
東北地區 20.65% 20.89% 21.03% 19.20% 16.24%
東部地區 54.16% 50.07% 47.84% 48.31% 49.15%
西部地區 11.78% 15.16% 15.35% 15.70% 16.87%
中部地區 13.41% 13.88% 15.79% 16.79% 17.74%
——摘編自《新中國
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提取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答案與解析
1.C 2.B 3.B 4.B 5.C 6.D 7.B 8.D
9.D 10.D 11.A 12.D 13.B 14.C 15.C
1.C 材料“除了陶器、石器外,僅玉器就有125件(套)之多”“在墓主腰部右側放置了代表權力的石鉞,其孔內為神人鳥獸透雕玉飾”說明,當時良渚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社會分層,這主要和當時生產力發展有關,C項正確。材料并未進行世界同期文明之間的對比,排除A項;材料與中原文化特征無關,排除B項;當時尚未產生禮制,排除D項。
2.B 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意識到戰爭中新增長的土地繼續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時逐漸萌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意識到分封制的弊端,縣制開始萌生,這一政治制度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B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瓦解,但沒有徹底消失,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制度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兼并戰爭的發展,排除C項;標志著官僚政治最終取代貴族政治的是秦朝時期郡縣制的全面推行,排除D項。
3.B 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后,大批商人的經營活動受到影響,甚至棄商返本,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鹽鐵官營政策與實現“與民休息”、解決“王國問題”無關,排除A、C兩項;材料強調鹽鐵專賣影響商業發展,而非加強君主專制集權,排除D項。
4.B 根據材料“自晉以閥閱用人,王、謝二氏,最為望族”等信息可知,東晉時期門閥士族對政治的影響較大,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視家族榮譽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東晉時期建筑技術蓬勃發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士族與皇權沖突激烈的信息,排除D項。
5.C 據材料可知,北宋前期,強調運用黃老之學,重視無為的觀念,這容易導致政治保守中庸、官員因循守舊等問題,C項正確。
6.D 根據材料可知,2—1078年,尤其是750年后,黃河流域的人口占比不斷降低,而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代表的南方地區人口占比不斷增多,說明唐朝中后期以來,經濟重心不斷南移,故選D項。
7.B 清朝時期,隨著君主專制日趨強化,許多知識分子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古典文獻的整理、考訂中,學術不敢關心現實,因此材料所述變化折射出君主專制日趨強化,B項正確;“學術研究遭受挫折”是表象,其本質原因是君主專制加強,排除A項;“文化專制逐漸加強”是清朝君主專制日趨強化的表現,不是材料中變化的本質,排除C項;材料所述現象與新的經濟形態誕生無關,排除D項。
8.D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政府為了滿足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在南方一些省份加收糧捐、畝捐等,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清政府命令地方官員整頓江南田賦,恢復正常賦稅制度,取消戰爭期間加征的糧捐、畝捐等,目的是恢復統治秩序,D項正確;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已被鎮壓,排除A項;材料所述為整頓賦稅,不是發展經濟,排除B項;清政府重用漢族官僚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促進了漢族官僚集團地位提高,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9.D 根據材料信息“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并結合所學可知,百日維新雖然沒有實現政治變革,但促進了思想啟蒙,推動了新思想的傳播,D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百日維新在思想層面的影響,即百日維新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并非嘗試建立近代政治體制,排除A項;百日維新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但這不是材料強調的成功之處,排除B項;百日維新是為了進行政治變革,并未推翻儒家的正統地位,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
10.D 據材料“1920年《新青年》刊發的關于各地工人狀況的部分調查報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工人運動的科學理論,根據“《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山西勞動狀況》”等內容可得出,這些文章都與群眾的勞動實踐有關,反映出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知識分子關注工人狀況,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工農的聯合,且當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排除B項;當時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尚未成熟,排除C項。
11.A 材料“僅一兩個月時間”“3縣80多個村莊相繼建立農民協會”“10余萬農民被動員起來”,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對農民群眾的動員成果顯著,A項正確。
12.D 據所學可知,抗戰期間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為持久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故選D項。民族工業內遷,只是改變了我國的工業布局,未改善工業部門,排除A項;受日軍侵華影響,民族工業由東南沿海內遷至西南大后方,故內遷不是為了以沿海帶動內地發展,排除B項;民族工業內遷的目的之一是保護民族工業免受日軍破壞,但最根本的目的是為抗戰勝利提供物質基礎,排除C項。
13.B 根據材料可知,美國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獲得了群眾的擁護,堅實的群眾基礎滿足了中國共產黨對糧食和人力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運動,獲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得到了糧食和人力,最終戰勝了國民黨,解放全中國,B項正確。“三三制”原則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排除A項;領導建立國統區的第二條戰線,其核心是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
14.C 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大學院系進行調整,培養工業技術人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進行工業化建設,所以院系調整是為適應當時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C項正確;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高校招生比例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培養專門人才,而不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排除D項。
15.C 材料“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說明習近平主席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C項正確。
16.答案 (1)主張:輕徭薄賦(減輕剝削);不奪農時;重農抑商(或重本抑末);以禮義治國(或減輕刑罰);教化百姓。(4分,任答4點即可)
原因:吸收繼承先秦民本思想(或吸收前人思想研究成果);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漢初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3分)
(2)內容:抨擊君主專制制度;主張君臣共同服務萬民(或君臣平等);提出“工商皆本”(或反對重農抑商)。(3分)
評價:進步性,發展了傳統民本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彰顯了士大夫的責任意識,為近代反君主專制的斗爭提供了理論借鑒;局限性,未能貫徹實踐(或沒有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4分)
17.答案 (1)表現:壟斷(控制)中國外匯交易;向清政府放貸;控制中國財政經濟命脈;發行大量貨幣搜刮中國財富。(任意3點即可,6分)
背景:新的商業經營形式被引入近代中國;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列強加緊侵華,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不斷發展。(任意3點即可,6分)
(2)貢獻:鞏固辛亥革命成果;積極維護金融主權;扶持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投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穩定金融秩序;經辦僑匯,支援抗戰。(任意3點即可,3分)
18.答案 (1)特點:隱秘性強;以水路為主;連接蘇區;在南方地區;功能多樣;作用重大。(5分,任答5點即可)
背景: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反革命“圍剿”和封鎖。(4分)
(2)主要任務:保障往來中俄(蘇)兩國革命者的安全;傳遞信件、情報、指示和輸送物資;支援東北抗日戰爭。(3分)
(3)不同:前者溝通中共中央和蘇區,后者溝通中國共產黨和蘇俄(聯)革命者。(2分)
19.答案 示例
論題:現代中國的工業布局與國內外局勢、政府的工業化政策緊密相關。(2分)
論述:新中國成立之初,受近代中國工業布局的影響,全國工業發展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工業有一定發展,但整體基礎極為薄弱,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開展大規模工業建設,中西部工業發展明顯。受中蘇建交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影響,東北地區的蘇聯援助項目較多,東北工業比重穩步提升。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際局勢緊張的背景下,為應對潛在的戰爭風險,中國開啟三線建設,將中西部地區作為重點工業建設基地,到20世紀70年代,中西部的工業總產值占比穩步提升。這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和改善我國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受中蘇關系惡化等因素影響,靠近中蘇邊境的東北地區工業總產值占比下降。(8分)
總之,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工業發展仍存在不平衡問題,但整體上呈現逐步優化的趨向。(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巫溪县| 中西区| 鄂托克前旗| 郁南县| 汉寿县| 梅河口市| 朝阳区| 平远县| 班戈县| 都安| 阿坝| 黔东| 肃南| 马公市| 永川市| 锡林郭勒盟| 新泰市| 大新县| 平舆县| 竹北市| 台山市| 尖扎县| 郸城县| 遂川县| 富平县| 岐山县| 漠河县| 成武县| 黄梅县| 昌乐县| 浦东新区| 双峰县| 苍山县| 连平县| 南汇区| 普格县| 盈江县| 手机| 黑龙江省|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