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八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是發表于1931年的題為《看呀!倭奴把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點燃了!》的漫畫,據此可知( ) A.九一八事變已經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B.時人已經認識到日本侵華的國際影響C.中國局部的抗日戰爭由此開始D.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2.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 一致抗日”。1935 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實現了和國民黨的第二次合作 B.制定了全面的抗戰路線C.積極倡導全民族團結抗戰 D.籌備建立革命統一戰線3.下面是一份從重慶發往上海的絕密電報底稿。因為年代久遠,這份電報稿上沒有確切的發報時間,只是注明“甲發電第377號”。戴笠將這個情報提供給重慶防空單位,作為施放警報的根據。由此推斷該電報發送的背景是( )限一個小時到上海……該白俄(一名參加日本特務機構的白俄羅斯人)如能將重慶敵方間諜機關及其負責人報告吾人因而破譯者,吾人決與重賞,目前如由陳先生擔保,吾人亦可先予以若干之資助也。A.東北三省淪陷 B.日本策劃華北事變C.全國抗戰爆發 D.遠征軍赴緬甸作戰4.下面是抗戰爆發后,中國高校自1937—1939年內遷簡表。據此可知,抗戰期間高校內遷( )內遷概況 補充說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往昆明后合并為西南聯合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7月至次年8月, 108所高校中有25所因戰爭不得不暫行停頓,37所被迫遷移后方,15所勉力支持卻屢遭轟炸北平師范大學先遷西安,再遷陜西城固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到西北A.奠定了抗戰勝利物質基礎 B.體現了政府持久抗戰意圖C.促進了西部教育均衡發展 D.推動了先進科技文化傳播5.德國人拉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開車經過市區,我們才曉得破壞的巨大程度。車子每經一二百米就會壓過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檢查過,子彈是從背后射進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時從后面被打死的。”日記可以直接證實日軍( )A.實行重慶大轟炸的暴行 B.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暴行C.實行瘋狂“掃蕩”的暴行 D.731部隊滅絕人性的暴行6.1943年5月,日軍溯江而上,為“直取陪都重慶”攻擊長江三峽西陵峽的石牌要塞,發起鄂西會戰。中國軍民英勇抗擊,粉碎了敵人由三峽航道入川的美夢,保衛了西南半壁河山的安全。因此時正值蘇德戰場上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不久,于是國內外也稱其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鄂西會戰( )A.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戰略計劃B.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C.成為國共團結合作抗戰的典范D.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7.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采納周恩來提出的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守點打援、各個擊破敵人的作戰指導方針,集中67個師(旅)計45萬余人的兵力,以兩個集團軍分別攻擊山東濟寧及鄒縣日軍,殲敵數千人。上述戰斗發生在( )A.淞滬會戰時期 B.忻口會戰時期C.徐州會戰時期 D.武漢會戰時期8.1940年7月,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延安支部成立;1941年6月,一批日本反戰人員在八路軍山東縱隊建立了日人反戰同盟山東支部。這反映了( )A.敵后戰場主要進行宣傳戰 B.根據地政權建設卓有成效C.中共支持抗日統一戰線的發展 D.全民族抗戰局面不斷擴大9.下圖為抗戰時期山東曹州木版新年畫——抗戰門神。該年畫改變了傳統門神的形象,戰斗英雄和勞動英雄取代了秦叔寶和尉遲恭。據此可知,抗戰時期的新年畫創作( )A.強調了國共合作與持久抗戰的重要B.體現了民間藝術與政治宣傳的結合C.得益于軍民合作與戰略反攻的實現D.達到了破除迷信與思想啟蒙的目的10.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展冬學、民校識字運動,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壯士”“抗日烈士白文冠”等用圖片、大鼓、故事、詩歌等形式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做到家喻戶曉。抗日根據地的這些舉措( )A.擴大了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B.旨在提高民眾的文化素養C.大大提高了群眾民族意識 D.意在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11.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樞紐,抗日戰爭的勝利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轉變。這主要是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 ( )A.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B.使中華民族獲得了獨立C.延續了國共合作的局面 D.標志著民主革命的勝利12.1945年重慶談判簽訂的“雙十協定”雖然被國民黨撕毀,但中國共產黨展現了爭取和平建國的誠意,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1949年的北平和談,雖然因國民黨不接受最后和談協議而破裂,但中國共產黨想盡快結束戰爭的誠意盡人皆知。據此可知,兩次談判( )A.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 B.揭露了國民黨的內戰陰謀C.加快了三大戰役的勝利進程 D.導致了國共兩黨徹底決裂13.下圖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幅海報,它表明解放軍即將發起( )A.遼沈戰役 B.渡江戰役C.平津戰役 D.淮海戰役14.1947年,解放區各地普遍召開農民控訴大會,首先是讓農民談身世、談生活、談苦處,緊接著就是挖窮根,清除各種聽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辦法。這一運動( )A.旨在緩和農村的社會矛盾 B.體現了民族革命的高漲C.加強了對農民的政治動員 D.重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15.1949年8月,美國白皮書指出:中國的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美國在過去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改變這種局面,美國尚未做的一切也將于事無補。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美國放棄對國民黨政權的扶持 B.蔣家王朝在大陸統治即將覆滅C.國共雙方戰略大決戰正在打響 D.共產黨贏得了民心和革命勝利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翻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嶄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這是共產黨人自1927年9月開始公開打出蘇維埃革命旗號始終追求的一個革命目標。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旗幟終于在江西瑞金的上空升起來。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僅僅存在了3年。在之后的日子里,中共中央和紅軍也還堅持著蘇維埃革命的旗號,而作為一個國家形態的政治符號,它事實上已經隨著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而開始長征,以及很快到來的政策變動,歸于消亡了。——摘編自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1927—1937)》材料二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如籠統地稱為中國抗戰,應是十四年,包括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戰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國抗戰兩個大的階段。人們習慣所稱的“八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30年代國共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國共關系變化對中國抗戰的影響。(4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十四年抗戰”這一觀點。(4分)17.(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抗日戰爭時,國民黨軍隊中曾涌現出許多抗日名將,如孫立人、薛岳、杜聿明、張靈甫、宋希濂、黃維等,僅僅過了幾年,在解放戰爭中,這些人要么陣亡,要么隨蔣介石敗退到臺灣,要么被俘獲。這是為什么呢 在抗日戰場,是在為民族利益而戰,在解放戰場,為什么而戰呢 為三民主義而戰嗎 三民主義已經被他們拋棄了;為國民政府而戰嗎 這個政府已腐朽不堪了。到解放戰爭中后期,許多國民黨的將士都開始疑惑,自己究竟是為什么而戰 ——摘編自李瑞芳《關于解放戰爭國共強弱勝負轉化的三重透視》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國民黨抗日名將在戰爭中的表現”,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需有史實依據)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的抗戰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就毅然決然地發起抗戰的號召、動員,并在東北地區組織開展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推動局部的抗戰逐步轉向全民族的抗戰。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解放為己任,以“兄弟鬩于墻,外御其辱”的胸懷,放下了國民黨對共產黨血腥屠殺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方針,并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開辟敵后戰場,創建了19個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在消滅了大量敵人的同時,付出了巨大犧牲,在長期艱苦抗戰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中堅力量。——摘編自曲青山《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材料二 由于中國的國情,中國戰場實際上分為兩個相互獨立,同時在戰略上相互支撐的戰場。這種格局貫穿戰爭始終,是中國抗日戰場在極其困難情況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條件,也是中國抗日力量,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努力的結果。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戰場才能在自身貧弱、外援不足的情況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戰略性的貢獻,使反法西斯盟國全球戰略能在中國戰場的牽制下得以完成。——摘編自韓永利《淺論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地位》(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7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的特點,并比較說明中國兩個戰場間的主要不同。(8分)19.(14分)決定社會走向,影響發展進程的,是歷史的合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40年代后半期的中國,幾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發生。學者金沖及獨具慧眼從1947年入手,寫成《轉折年代》。該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現了1947年的中國社會面貌:有一份雜志刊載了一幅中美貿易的漫畫,畫的是長嘴鶴在一只長頸瓶里喝水,對蹲在旁邊的貓說:我們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業工廠竟達132家,尚未宣告歇業的廠家,也多坐待油盡燈干。上海最大的紡織廠申新各廠開工紗機,尚不足全面抗戰前1936年57萬錠之數。晉西北山地存在許多農民窮困及破產的現象,雖然有些地方的農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群眾運動是非常零碎的,沒有系統的,因此也是不徹底的。目前的任務就是要有計劃地去組織這樣一個群眾運動,并正確地把這個運動領導到底。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澤東飽含激情地說:“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里去了。……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學者陳旭麓認為,毛澤東的話“富有歷史感地把新民主主義的勝利,看成整個民主革命的勝利。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但它的事業在北伐戰爭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戰爭中得到了最后的勝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國民黨統治后期國統區經濟在“內”“外”兩個層面發生的變化。(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列舉并說明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經濟、軍事上所采取的重要舉措及其意義。(4分)答案與解析1.B 2.C 3.C 4.B 5.B 6.D 7.C 8.C9.B 10.C 11.A 12.A 13.B 14.C 15.D1.B 根據漫畫的題目及內容等信息可知,作者將九一八事變與當時的國際局勢相聯系,認識到日本侵華的國際影響,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英法的綏靖政策下,九一八事變并未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排除A項;九一八事變是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但漫畫強調的是九一八事變與國際形勢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當時中日民族矛盾尚未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排除D項。2.C 根據材料“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項正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項;1937年洛川會議,中共制定了全面的抗戰路線,排除B項;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就已經破裂,排除D項。3.C 材料中涉及軍統策反一名為日本提供情報的白俄間諜,該間諜長期從事轟炸重慶的情報工作,戴笠獲悉破譯情報內容后提供給重慶防空單位,作為施放警報的根據,而重慶大轟炸發生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對中國戰時陪都重慶進行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C項正確。4.B 根據材料“合并為西南聯合大學”“遷到西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高校由淪陷區遷到西南、西北地區,雖歷經磨難,但仍堅持辦學,體現了政府持久抗戰意圖,B項正確;民族工業的內遷奠定抗戰的物質基礎,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全國抗戰時期,中國許多高校內遷的曲折歷程及堅持辦學的情況,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科技文化傳播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兩項。5.B 由材料信息“1937年12月14日”“開車經過市區,我們才曉得破壞的巨大程度……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時從后面被打死的”可知,拉貝日記可以直接證實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暴行,故B正確;重慶大轟炸開始于1938年2月,故A錯誤;1941年至1942年,日軍在華北連續五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故C錯誤;1938年,細菌戰元兇石井四郎的細菌部隊遷至哈爾濱平房鎮,成為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故D錯誤。6.D 鄂西會戰粉碎了日軍入川進攻重慶的美夢,保衛了西南半壁河山的安全,有利于提升中國抗戰勝利的信心,故選 D項;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戰略計劃是在全國抗戰初期的戰略防御階段,故排除 A 項;“有力地配合”說法夸大,排除 B 項;材料沒有體現鄂西會戰成為國共合作抗戰的典范,排除C項。7.C 根據材料“李宗仁采納周恩來提出的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分別攻擊山東濟寧及鄒縣日軍”并結合所學可知,1938年1至5月,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展開徐州會戰,C項正確。8.C 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關注、組織、指導、發展在華日本人的反戰運動,使其成為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故選C項;游擊戰成為敵后戰場的主要作戰方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根據地政權建設,排除B項;日本反戰人員不屬于“全民族抗戰”,排除D項。9.B 依據材料“該年畫改變了傳統門神的形象,戰斗英雄和勞動英雄取代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可知,木版年畫屬于傳統民間藝術,但新年畫改變了年畫內容,起到了宣傳抗戰的作用,B項正確;材料展示的是戰斗英雄與勞動英雄的形象,體現不出國共合作,排除A項;材料中的年畫內容體現不出戰略反攻的實現,排除C項;傳統年畫不屬于迷信范疇且材料中的新年畫不是為了破除迷信,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抗日烈士白文冠’等用圖片、大鼓、故事、詩歌等形式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做到家喻戶曉”可知,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重視在根據地宣傳民族英雄和革命思想,這有利于提高群眾的民族意識,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擴大,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強調民眾文化素養的提高,排除B項;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11.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故A項正確。抗日戰爭的勝利并沒有使中華民族完全獲得獨立,也不是民主革命勝利的標志,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B、D兩項錯誤。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故C項錯誤。12.A 根據材料“1945年重慶談判……中國共產黨想盡快結束戰爭的誠意盡人皆知”可知,重慶談判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北平和談使中國共產黨想盡快結束戰爭的誠意盡人皆知,兩次談判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A項正確。13.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突破長江防線,戰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因此材料“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是對渡江戰役的描述,B項正確;遼沈戰役發生在東北地區,排除A項;平津戰役發生在華北地區,排除C項;淮海戰役發生在淮海平原,排除D項。14.C 依據材料“解放區各地普遍召開農民控訴大會,首先是讓農民談身世、談生活、談苦處,緊接著就是挖窮根,清除各種聽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辦法”可知,該運動體現了對農民政治、經濟地位的同情,通過這一運動控訴地主。結合材料時間“1947年”和所學可知,這一運動加強了對農民的政治動員,推動了土地改革的開展,C項正確。這一運動是為土地改革提供政治動員,而非緩和農村的社會矛盾,排除A項;當時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排除B項;材料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無關,排除D項。15.D 依據題干“1949年8月”可知此時是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已經贏得了民心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基本勝利,因此美國白皮書表示,美國過去所做的一切和尚未做的一切都于事無補,D項正確;美國雖然承認了扶蔣反共政策的失敗,但并沒有放棄對國民黨政權的扶持,排除A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攻占南京,宣告蔣家王朝在大陸統治的覆滅,排除B項;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國共雙方進行了三大戰役即戰略大決戰,排除C項。16.答案 (1)變化:由對抗、內戰走向合作抗日。(2分)原因:日本日益加緊擴大侵略中國;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轉變;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等等。(4分,任答4點即可)(2)影響: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全民族抗戰(或全國抗戰)局面的形成,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政治保障,等等。(4分)(3)簡評:“十四年抗戰”肯定了東北、華北局部抗戰,客觀地反映了中國抗戰實際和中國為反對法西斯侵略所做的貢獻等。(4分)17.答案 示例一論題:國民黨抗日名將在解放戰場上迅速敗亡。(2分)闡述:抗戰結束后,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但是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挑起內戰;對于民眾與民主派人士的政治訴求,國民黨采用暴力方式予以回應。政治上,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破壞和平,拒絕民主。國民黨官員的腐敗,也引發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國民黨腐敗首先表現在抗戰勝利后接收日偽財產方面,國民黨官員把“接收”變成了“劫收”。國民黨的貪污腐化與共產黨的清正廉明形成鮮明對比。國民黨政權是以四大家族為經濟基礎,國民黨為了極少數人的利益發動非正義的戰爭,而且戰爭是在美國的支持之下進行的。所以,這次戰爭是反民族、反人民的非正義戰爭。(8分)綜上所述,由于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日益走向了民眾的對立面,造成國民黨將士的士氣低落,走向敗亡。(2分)示例二論題:國民黨抗日名將在抗日戰爭中奮力抗日。(2分)闡述:日本連續侵略中國,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七七事變以后,日本全面侵華,全國抗戰開始,所有中國人都有保家衛國的責任。隨著民族矛盾的上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確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為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大量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此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8分)綜上所述,在抗日戰爭中,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之下,全民族共同抗戰,國民黨抗日名將發揮了重要作用。(2分)18.答案 (1)作用: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持久戰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武裝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根據地,在長期艱苦的抗戰中逐步發展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為抗戰的勝利付出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7分)(2)特點:自身貧弱、外援不足;形成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持的兩個戰場;中國共產黨起到了建設性的作用;抗戰初期主戰場是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戰場起到關鍵性作用。(2分)不同:①領導政黨不同,正面戰場由國民黨領導,共產黨領導了敵后戰場;②抗戰方針不同,正面戰場主要依賴政府和軍隊,敵后戰場貫徹人民戰爭路線;③抗戰方式不同,正面戰場以陣地戰為主,敵后戰場多表現為游擊戰、運動戰。(6分)19.答案 (1)內:國民黨發動內戰,造成經濟發展的極大破壞;惡性通貨膨脹,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打擊;官僚資本依靠國家權力壓迫民族工業,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稅負擔,給民族工業發展造成極大困難。(6分,任答3點即可)外:通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美國商品大量輸入中國,排擠國貨;美國資本輸出幾乎完全壟斷中國市場,造成民族工業發展困境。(4分)(2)經濟: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一億多農民分到土地,極大激發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2分)軍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