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九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王人博主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誕生歸功于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調和。他意在強調“共同綱領”( ) A.是各股政治勢力妥協的產物 B.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C.具有比較明顯的時代局限性 D.本質是社會主義性質2.毛澤東詩詞是“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宏偉史詩,反映時代呼聲,順應時代潮流,描繪歷史風云,記錄偉大實踐。下面這首詩謳歌的是(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A.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國民革命B.1945年舉國歡慶抗日戰爭取得勝利C.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D.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3.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投機商發出狂言:“只要控制了兩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為此,人民政府的舉措是( )A.在新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 B.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C.制止投機資本、穩定物價 D.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4.1950年的土地改革調整了對待富農的政策,由解放戰爭時期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富農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動”。這一調整( )A.保障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B.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C.促進了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D.推動了“一五”計劃順利進行5.1949年,周恩來說:“對于美帝國主義,我們一定要采取嚴肅的態度,使他了解中國是不可欺的。……即使對于蘇聯及各人民民主國家,我們也不能有依賴之心。”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外交立場是( )A.“一邊倒” B.和平共處C.獨立自主 D.求同存異6.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制定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20世紀70年代,中國不再把意識形態因素作為評判外交關系的標準;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在對外關系上不再區分敵友。中國外交的這一變化( )A.旨在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 B.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C.貫徹落實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凸顯了現實主義外交思維7.1953年,中國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堅決反對美國的干涉政策,也不贊成蘇聯的僵硬態度,并說服越南放棄不切實際的要求;1955年,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這些舉動( )A.是對“一邊倒”外交方針的修正B.使中國進入國際舞臺的中心C.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D.贏得了經濟建設的和平環境8.“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同時期蘇聯東歐國家年均增長5.7%,非洲國家年均增長4.5%,拉丁美洲國家年均增長5.2%,亞洲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長5.2%。這說明( )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 B.中國發展水平處在世界前列C.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正確性 D.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功開辟9.1952年10月,斯大林在答復中國共產黨訪蘇代表團的詢問時表示:“如果你們不制定憲法,不進行選舉,敵人可以用兩種說法向工農群眾進行宣傳反對你們,一是說你們的政府不是人民選舉的;二是說你們國家沒有憲法。”由此可知,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和五四憲法的制定( )A.源于外部力量的壓力和推動B.增強了新中國政權的合法性C.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D.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10.下圖為1953年《選舉法》頒布后,北京學生在西單慶祝中國歷史上首次普選的場景。圖中文字是:“把大家認為滿意的人選出來代表我們管理……”在普選基礎上正式建立起來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社會主義法律制度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1.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史實 結論A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B 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徹底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C 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 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D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2.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中央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并確定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這一決策( )A.得益于“雙百”方針的貫徹 B.基于嚴峻的國際形勢C.推動了“一五”計劃的實施 D.改變產業不均衡狀態13.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提出:“自然科學包括醫學在內是沒有階級性的……在某一種醫學學說上、生物學或其他自然科學的學說上,貼上什么‘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之類的階級標簽……就是錯誤的。”這一講話的背景是(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 B.“雙百”方針的提出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 D.中美結束敵對狀態14.拍攝完成于1950年的《武訓傳》歌頌了清末武訓“行乞興學”的事跡,電影公映后好評潮涌。但江青認為該片“通過教育解救窮人”是“對封建統治沒有反抗”的“改良主義戲”“與毛澤東革命理念截然相反”,在34年后《武訓傳》終于平反昭雪。該影片的命運折射出( )A.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B.國家監管不利于藝術作品創作C.個人好惡決定影視藝術的命運D.影視藝術追求應與工業相結合15.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毛澤東認為世界不是靜止的,矛盾和失衡是自然規律,中國利用了矛盾……壯大自己。這最有可能是形容( )A.1955年萬隆會議B.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1972年中日建交D.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5分)過渡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先后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大成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0年初,全國約有土匪武裝105萬人,且還在不斷地增加。他們還有明顯的政治性質。1952年底,大規模剿匪活動結束。這項工作,對鞏固人民政權、建立一個穩定安寧的社會秩序、保證經濟恢復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經濟方面問題的解決更加復雜艱難得多,物價的飛漲,使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威脅,人心開始波動。這是關系到人民政權建立起來后能否站住腳跟的大問題。——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二 “三線”建設以備戰為指導思想,從1964年至1980年,國家在主要的13個省、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 052.68億元巨資,整個工程規模空前。在鐵路交通建設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諸省的工業進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備的鋼鐵、能源、有色金屬、電子、化學、機械等重工業體系,并建立了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這些形成了中國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業基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布局。——摘編自遠山《“三線”建設: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和政府在新中國成立初鞏固人民政權的重大措施,并分析其意義。(7分)(2)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三線建設的特點及意義。(8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下是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帝國主義”一詞的使用頻率。——摘編自張穎、潘敬國《對建國初期新中國外交方針變化的計量分析——以<人民日報>為樣本》材料二 1973年,毛澤東在會見美國國務卿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時提出,“只要目標相同,我們也不損害你們,你們也不損害我們”,共同對付蘇聯霸權主義,“希望你們跟歐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緯度,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這就是聯合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條線”戰略。毛澤東親自推動了中美關系正常化,而美國尼克松政府也將對華政策從“遏制”調整為“接觸”。1978年12月,中美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中美建交公報》)。中美關系正常化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新中國迎來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的高潮。——摘編自歐陽向英《大國外交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構建》(1)概括材料一中總結的《人民日報》中“帝國主義”一詞使用頻率變化情況,并做出合理解釋。(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戰略變化所產生的影響。(6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堅決完成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提取宣傳畫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時代背景加以闡釋。19.(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面對蘇共二十大暴露出的蘇聯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深刻論述了要正確處理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召開了中共八大,重新分析了當時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在多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與嘗試。在經濟發展方面,確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政策方針;在文化建設上,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作為文化繁榮發展的指南;此外,還對國內的社會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斷。1957年,毛澤東還提出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這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摘編自郭英菡《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的成就與失誤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啟示》(1)據材料,概括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成就。(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當時我國所做探索的意義。(8分)答案與解析1.B 2.C 3.C 4.B 5.C 6.D 7.C 8.C9.B 10.A 11.C 12.B 13.B 14.A 15.D1.B 根據材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誕生歸功于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調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共同綱領”反映了工人、農民以及各民主階級的政治訴求,是一種政治調和,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B項正確;“妥協”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內容強調的是“共同綱領”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符合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不是具有時代局限性,排除C項;“共同綱領”頒布于1949年,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D項。2.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使中國結束了百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結合詩中“一唱雄雞天下白”一句,毛澤東用“雄雞”代指中國,“天下白”寓意全國解放取得光明,所以這首詩謳歌的是新中國的誕生,C項正確。3.C 新中國成立初期投機商妄圖通過控制米棉和煤炭來沖擊上海經濟,人民政府通過米棉之戰等一系列制止投機資本的措施使物價得到穩定,C項正確;題干中涉及的是城市經濟,并非農村的土地改革,排除A項;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開始于過渡時期,即1953年之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D兩項。4.B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50年的土地改革保護富農利益,有利于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經濟的恢復發展,B項正確;A項“保障了”表述絕對,僅憑土地改革不能保障戰爭勝利,排除A項;1950年還未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排除C項;“一五”計劃于1953年開始實施,排除D項。5.C 根據“對于美帝國主義,我們一定要采取嚴肅的態度……即使對于蘇聯及各人民民主國家,我們也不能有依賴之心”可知,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外交立場是獨立自主,C項正確。6.D 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初期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封鎖,實施了“一邊倒”外交方針,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努力為新中國建設營造一個較好的國際環境,20世紀70年代,我國逐漸放棄意識形態外交,與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以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國不再區分外交上的敵友關系,意在為深化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反映了我國政府因時制宜地制定外交政策,體現了現實主義外交思維,D項正確;中國外交的變化旨在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而不是以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為宗旨,排除A項;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美關系逐漸正常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中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外交政策,凸顯了我國現實主義外交思維,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無關,排除C項。7.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發展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在日內瓦會議上”,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在“萬隆會議上”,我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綜合可知,這些舉動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則,并不是對“一邊倒”外交方針的修正,排除A項;“中國進入國際舞臺的中心”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排除D項。8.C 材料反映“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這表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正確性,C項正確;材料只是反映了我國“一五”計劃期間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同期世界上其他國家,不能據此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排除A項;經濟發展速度只能說明某一時期經濟發展情況,不能據此得出我國發展水平處在世界前列,排除B項;社會主義建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一五”計劃主要涉及經濟方面,不能表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功開辟,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可知,斯大林認為新中國要盡快召開全國人大并制定憲法,這有利于反擊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攻擊,增強新中國政權的合法性,B項正確;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和1954年憲法的制定雖然都有外部因素的推動,但根本上還是新中國自身建設的需要,排除A項;新中國建立初期民主法制還不健全,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A 根據材料“把大家認為滿意的人選出來代表我們管理……”和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選舉法》將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法律化,在普選基礎上正式建立起來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A項正確。11.C 根據材料“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C項正確;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排除A項;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排除B項;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項。12.B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中蘇關系逐漸惡化,黨中央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并確定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B項正確;“雙百”方針是文化政策,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這一時期重點發展國防技術,并不能改變我國產業不均衡的狀態,排除D項。13.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這有利于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B項正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于改革開放之后,排除A項;1954年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C項;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結束敵對狀態,排除D項。14.A 材料反映了電影《武訓傳》剛公映時好評如潮,但江青給它扣上了“改良主義戲”的帽子,多年后《武訓傳》平反昭雪,這反映了電影《武訓傳》的曲折經歷,也折射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家對文藝創作的監管,排除B項;材料中江青的評價影響了《武訓傳》的命運,但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后來《武訓傳》得以平反昭雪,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影視藝術與工業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15.D 根據材料“中國利用了矛盾……壯大自己”及所學可知,這符合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蘇三國的關系態勢,中國利用美蘇之間的矛盾,緩和與美國的關系,從而營造了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國際局勢,D項正確。16.答案 (1)措施:剿匪鎮反,穩定物價(“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開創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分,任答3點)意義:穩定社會秩序(鞏固人民政權);保證經濟恢復發展;為國家向社會主義轉變、實現工業化準備條件。(4分,任答2點)(2)特點:時間長;地域廣;投入巨大(規模空前);建成了以國防軍工為主的重工業體系。(4分)意義:推動西部國防工業及軍工科技發展,增強國防實力;改善了工業布局,有利于經濟協調發展;改變西部交通落后的局面,為西部開發奠定基礎。(4分,任答2點)17.答案 (1)變化:《人民日報》中“帝國主義”一詞的使用頻率從1949—1952年的頻率較高轉變為1953年后使用頻率相對較低。(2分)解釋:1949—1952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這一時期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經濟和軍事封鎖,國際局勢相對緊張;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抗美援朝拉開序幕,因此,1950—1952年間中美軍事政治關系緊張,“帝國主義”一詞使用頻率高。1953年以后,中國實施“一五”計劃,需要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處;中國相繼參加了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等一系列重要的國際會議,力促國際重大問題的解決;同時,1953年,伴隨著朝鮮戰爭的停戰,中美之間軍事對抗有所緩和,所以自1953年后《人民日報》中“帝國主義”一詞使用頻率相對較低。(6分)(2)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推動了中國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局勢的緩和,維護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6分)18.答案 示例這是一幅題為《堅決完成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的宣傳畫,宣傳畫的上部繪制了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形象,(1 分)反映了 1953 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英勇作戰,打出了國威和軍威,保衛了祖國的和平建設。(1 分)中部繪制了工業生產的場景,(1分)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52年底,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1953年在此基礎上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1分)下部繪制了人民群眾正在投票的場景,(1 分)反映出人民群眾踴躍參與即將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選舉,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1分)宣傳畫作為一手的視覺史料,藝術地展現了黨領導人民鞏固人民民主政權、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波瀾壯闊的圖景。(2分)也反映出在 1953 年,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從鞏固人民民主政權轉向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分)作為宣傳作品,該宣傳畫更主要表達的是當時黨領導人民建設新社會的奮斗理想,對研究當時宣傳藝術、社會變革、時代風尚等具有重要的價值。(2分)19.答案 (1)成就:發表《論十大關系》;召開中共八大,分析了主要矛盾,確立了正確的經濟方針;明確“雙百”方針;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6分,任答3點即可)(2)意義:《論十大關系》反思蘇聯模式的弊端,論述了正確處理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關系問題;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