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必修上)第六單元達標檢測(含答案解析)-《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必修上)第六單元達標檢測(含答案解析)-《精講精練》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歷史備課資源

資源簡介

(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
姓名 班級 考號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
)
第六單元達標檢測
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清末新政啟動后,地方各級官員大多敷衍塞責,新政實施的費用由中央向地方攤派,地方官員則借機大肆搜刮。這(  )
A.加重了中央的財政負擔   B.客觀上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C.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D.引起了清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
2.1905年,在同盟會籌備會議上,有人提議會名為“對滿同盟會”。孫中山認為革命還要廢除封建專制制度、創建共和國,應定名為“中國革命同盟會”。但是有人認為此會是秘密團體,不宜使用“革命”二字。經討論,最后定名為“中國同盟會”。這反映出(  )
A.孫中山的意見不被重視   B.同盟會無意進行革命斗爭
C.反清是同盟會唯一目標   D.孫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識
3.“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有了這種以養民為目的的好主義,從前不好的資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們實行民生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對于資本制度只可以逐漸改良,不能夠馬上推翻。”該段材料表明孫中山(  )
A.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公平的根源    B.放棄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信念
C.主張用民生主義改造資本主義    D.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
4.1906年,清政府啟動預備立憲,兩年后,公布了《憲政籌備九年清單》,分年列示1908—1916年預備立憲應辦事宜,預備事項中有20%屬于一般行政事務,與憲政建設毫無關系。清政府又諭令各部院制定本機構的九年清單,農工商部的共列128項,無一與憲政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  )
A.新舊勢力間的斗爭影響改革成效
B.中央集權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體制本身
D.預備立憲不得民心
5.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要求,內閣總理的人選由總統提名,但總理一經由議院通過后,全部內閣閣員應由總理自行遴選。而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內閣閣員都是經過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指定或同意的。這表明當時(  )
A.三權分立原則遭到了破壞   B.總統獨攬國家行政大權
C.政治民主化進程面臨挑戰   D.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
6.《卿云歌》曾被選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為“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簡短的歌詞頌揚了辛亥革命(  )
A.結束君主專制制度的偉大功績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動社會生活習俗的迅速進步
D.涌現出了許多擁有愛國精神的仁人志士
7.1913年4月,袁世凱政府繞過國會,以中國鹽稅、海關稅為擔保,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簽署了2 500萬英鎊的善后借款合同。為此,國民黨與進步黨在國會爭論不休,互相攻訐。國民黨表示絕不承認違法簽約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這說明(  )
A.政黨政治一定程度制約了袁世凱政府
B.帝國主義通過財政貸款攫取在華利益
C.北洋政府出賣國家利益的反動本質
D.民國初年西方政黨政治在中國實踐的失敗
8.在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段祺瑞曾對袁世凱進行勸誡,稱“南方寸步不讓者,乃國體問題。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授人以柄”“國體變更,必將引起人心浮動。一隅有變,牽動全局,說不定又要釀成大亂,后果難堪設想”。這說明(  )
A.段祺瑞態度轉變,開始支持革命     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傳播
C.辛亥革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D.民主革命任務已經完成
9.民國時期,初小四年級課本《平等》一文寫道:“共和國無階級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雖以大總統之地位,猶必謹守法律,不能恃勢以凌人。一旦罷職,即與齊民無異。”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國時期政治斗爭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C.民國時期中國教育發生根本變化
D.民國時期重視平等和法制意識的培養
10.清末民初的上海,女界喜效夷裝,衣必袒胸露臂,褲必長不及膝,襪必長筒,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華夷之間。“無論其為官為商為士為民……就其外貌觀之,儼然旺族之家”。這實質上反映了(  )
A.傳統四民觀念受到沖擊   B.社會習俗逐漸西化
C.平等自由觀念廣泛傳播   D.近代化歷程的深入
11.下圖是1912年和1921年中國面粉行業生產能力變化示意圖。由此可推知,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  )
A.以發展輕工業為主   B.深受國內外環境變遷的影響
C.超過了外國資本   D.已經擺脫對外國資本的依賴
12.1917年,北洋政府決定參戰并加入協約國一方。北洋政府沒有派軍隊直接參戰,而是派遣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奔赴戰場。中國勞工在戰場從事著清理戰場、修鐵路、挖戰壕等繁重的工作。中國能成為戰勝國,他們功不可沒。下列對“北洋政府參戰”解讀正確的是(  )
A.意在收回部分國家主權
B.反映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劇
C.折射出北洋政府的腐朽
D.體現了中國人民為了支持正義而戰
13.1919年《大公報》載:李欣淑幼年時,父親為其定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后又從經濟問題考慮,讓她改配有錢人家;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A.新舊觀念并存   B.民主科學思想盛行
C.傳統孝道喪失   D.普遍追求婚姻自由
14.20世紀20年代江蘇吳江縣農民離村率是4.88%,山東沾化的離村率更高達8.70%。農民到城市后獲得新的職業,一些富裕地主進城后轉為官商,而貧苦農民大部分成為工礦企業的工人。這些現象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
A.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
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民族工商業較快發展
15.新文化運動引入了科學的概念,就是要改變勞動方式、方法,發揮勞動者的潛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勞動者意識到作為人應該享有“人的權利”,有占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權利。據此可知,新文化運動 (  )
A.始終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
B.以解放中國農民階級為宗旨
C.全盤否定傳統儒家思想文化
D.強調提高勞動者的思想覺悟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15分)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當時的清政府,正如孫中山所形容的那樣,像“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徹底的腐朽了”,“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可見,辛亥革命的發生,是客觀情勢使然,而不是什么“激進主義思潮”的產物。因此,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事件,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飛躍,它推翻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幾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專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而掃清了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障礙,使民主共和的理念得到傳播,其政治意義是絕不能低估的。
——摘編自《走什么路——關于中國近現代
歷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問題》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了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在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國粹學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
——摘編自《徐兆瑋日記》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點,綠營制度沒有改變多少……守兵當值的,到時照常上衙門聽候差遣。馬兵仍照舊把馬養在家中。衙門前鐘鼓樓每到晚上仍有三五個吹鼓手奏樂……
——沈從文《辛亥革命的一課》
(1)材料一是從什么角度評價辛亥革命的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6分)
(2)歸納材料二中兩段材料關于辛亥革命影響的不同看法,對此應如何理解 你認為在研究歷史時應該注意什么 (9分)
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兩次鴉片戰爭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入侵的刺激,傳統的自然經濟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區逐步瓦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開始了求富求強的洋務運動。在這些因素的交織作用下,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買辦和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
——摘編自徐國利《中國近代儒商的形成和
近代儒商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材料二 據北京政府農商部統計,1914年工業企業注冊的資本是六千兩百多萬元,1920年增為一億五千五百多萬元,增加150%;資本在50萬元以上的大企業1914年只占總數的4%,1920年增加為14%。1914年到1920年,中國資本的紗廠由35家增至63家,紗錠由687 900多錠增至1 354 500多錠,即增加了97%。同時期面粉廠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萬擔增至396萬擔,并由入超轉為出超。
——摘編自孫長斌《一戰時期中國經濟
變化與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背景。(3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11分)
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絕非簡單的舊式革命,它有歐美式的坐標和現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強調暴力,堅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實行暴力的同時,實際上對分寸、階段的把握還是比較準確的,也就是說它對為什么實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實行過程中富有理性。因為問題錯綜復雜,關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對勝與敗的理解、破與立的轉換、局部與大局的處理、效果與成本的比較、目標與可能性的衡量、革命與列強態度的變化、內部凝聚與動力保持問題等。應該說革命黨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審時度勢,有原則有斗爭,同時也有理性、適度的妥協讓步。從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鑄造的是千年壯舉,開啟的是亞洲先河。說到底,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種曠古未有的嘗試,而先驅們之所以百折不撓,實緣于救亡圖存的迫切,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華一席,為了民族振興能夠實現,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領域譜寫了輝煌業績;從思想意識、制度模式、經濟發展和國家走向等諸多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為后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和思考啟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績究竟是什么 那就是為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價值理念帶來了巨變。
——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日中國,正是萬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爭,四分五裂,豈不是自亡其國
——孫中山《民報》創刊周年會講話(1906年)
  中華民國締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臨時大總統之任,夙夜戒懼,慮無以副國民之望。……敢披瀝肝膽,為國民告: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宣言書》(1912年1月1日)
  材料二 北洋時期是一個中國王朝政治解體走向憲政民主國家的過渡時代,那時的中國開始嘗試民主,經濟飛速發展,民主和科學理念開始深入人心,清華和北大的學術自由,也是在北洋政府時期奠定的,正是基于北洋政府的寬容和人性,北大和清華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學術自由,培養和聚集了一大批民族精英。
——摘編自陳欽《北洋大時代》
(1)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的國家觀。(4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北洋時期的進步性體現在哪些方面。(10分)
答案與解析
1.B 2.D 3.C 4.C 5.C 6.A 7.D 8.B
9.D 10.D 11.B 12.A 13.A 14.D 15.D
1.B 據材料“新政實施的費用由中央向地方攤派,地方官員則借機大肆搜刮”可知,百姓的負擔加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客觀上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B項正確;新政的費用是由中央向地方攤派的,因此不會加重中央的財政負擔,排除A項;地方官員對新政大多敷衍塞責,并沒有擁兵自重,因此不能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排除C項;材料所敘述的官員敷衍塞責和大肆搜刮無法引起清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排除D項。
2.D 據材料可知,孫中山認為革命要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創建共和國,體現了孫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識,D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孫中山的意見是被采納的,只是“有人認為此會是秘密團體,不宜使用‘革命’二字。經討論,最后定名為‘中國同盟會’”,排除A項;同盟會成立后領導了多次有組織的革命斗爭,排除B項;“孫中山認為革命還要廢除封建專制制度、創建共和國”可知,反清不是同盟會的唯一目標,排除C項。
3.C 題干主要說明“民生主義”對比“資本主義”有一些優勢,即主張用前者代替后者,但希望通過“逐漸改良”來達到此目的,故C項正確。
4.C 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公布的《憲政籌備九年清單》中將很多一般行政事務列為預備立憲應辦事宜,農工商部所列清單無一與憲政有關,可見清政府對變革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憲政缺乏誠意,預備立憲計劃不周、推進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體制本身,C項正確。
5.C 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的閣員遴選并沒有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要求來執行,而是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指定或同意的,這表明當時政治民主化進程面臨挑戰,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三權分立原則遭到了破壞,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行政權,排除B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6.A 根據材料中的“中華民國的國歌”和歌詞“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歌詞頌揚的是辛亥革命結束君主專制制度的偉大功績,A項正確。
7.D 根據材料可知,袁世凱政府“繞過國會”,與列強借款,此事引發國會爭論和國民黨抗議,但是這些爭論、抗議均無效,由此說明民國初年學習西方議會制度、政黨政治的實踐失敗,D項正確;“國民黨表示絕不承認違法簽約之借款,最后此事不了了之”說明政黨政治沒能有效制約袁世凱政府,排除A項;袁世凱政府與列強簽訂借款合同,“以中國鹽稅、海關稅為擔保”,出賣了國家利益,也便利了帝國主義攫取在華利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兩項。
8.B 材料顯示段祺瑞勸誡袁世凱稱帝要慎重,這主要是因為國體變更會引起社會動蕩,說明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得人心,體現出當時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傳播,故B項正確。段祺瑞是站在統治階級角度考慮問題的,并非支持革命,排除A項;辛亥革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C項;當時民主革命任務尚未完成,排除D項。
9.D 據材料“共和國無階級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可知,民國時期的課本強調法律和平等,意在培養孩子們的平等觀念和法制意識,D項正確;民國時期政治斗爭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課本內容,無法說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根本”用詞不當,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
10.D 根據材料“衣必袒胸露臂,褲必長不及膝,襪必長筒,履必高底”“就其外貌觀之,儼然旺族之家”可知,民國時期上海的穿衣等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說明近代化歷程的深入,D項正確;A項屬于現象,不是實質,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社會習俗,還有四民觀念,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上海,“廣泛傳播”無從體現,排除C項。
11.B 根據材料數據可知,1912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占比為39.8%,1921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占比為82.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是由于一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說明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深受國內外環境變遷的影響,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以發展輕工業為主,但材料內容沒有體現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構問題,排除A項;C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材料僅表明中國面粉行業生產能力有所發展,沒有涉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排除D項。
12.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為了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北洋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參與一戰,這樣有助于大戰結束后以戰勝國的身份收回部分國家主權,A項正確;中國參與一戰與帝國主義侵華加劇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直接得出北洋政府的腐朽,排除C項;一戰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斗爭,是非正義的,故D項說法不準確,排除。
13.A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李欣淑的父母讓她守“望門寡”,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的殘余,李欣淑“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這是思想解放的體現,據此可知,當時中國新舊觀念并存,故選A項;題干內容中李欣淑“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表明其追求婚姻自由、爭取思想解放,與“民主科學”無關,排除B項;題干內容中李欣淑的行為體現出其不滿父母包辦婚姻,而不是傳統孝道的喪失,排除C項;題干僅述及了李欣淑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能據此擴大為民眾普遍追求婚姻自由,排除D項。
14.D 根據“一些富裕地主進城后轉為官商,而貧苦農民大部分成為工礦企業的工人”可得出大量農村人口走向城市,成為商人或者工廠里的工人,說明當時城市的民族工業有所發展,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排除A項;材料反映不出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排除B項;材料不能表明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排除C項。
15.D 據材料對科學與民主的解讀可知,新文化運動注重發揮勞動者的潛力,使勞動者意識到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這表明新文化運動強調提高勞動者的思想覺悟,D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始終”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開展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喚醒民眾意識,且勞動者不等于農民階級,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思想的態度,排除C項。
16.答案 (1)角度:政治意義(或民主政治)。(2分)
功績: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掃清了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障礙,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4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國初期共和觀念風行,該現象主要發生在城市里的知識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帶來什么變化,該現象主要發生在偏遠縣城的普通民眾中。(4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徹底性,其影響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中是不一樣的,民主共和理念的傳播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3分)
注意: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2分)
17.答案 (1)列強侵略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3分)
(2)特點:資本總額增加;大企業數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沿海、沿江地區發展快,內地發展較慢。(3分,任答3點即可)
成因:一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民國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國貨;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輕工業對資金和技術的要求低;沿海和沿江地區自然經濟瓦解程度高。(8分)
18.答案 示例
觀點:辛亥革命開辟了中華民族振興有為的希望之路。(3分)
論證:政治上,辛亥革命終結了千年不變的王朝輪回,埋葬了腐朽沒落的專制皇權,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華民國,開創了順應潮流的共和時代,頒布了具有憲法意義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創造了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和良好契機。經濟上,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臨時政府獎勵實業的政策也極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社會習俗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社會精神面貌和價值理念發生了巨變。
結論:總之,辛亥革命不只是打落了一頂皇冠,而且加速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近代化進程。(9分)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評分標準)
19.答案 (1)建立中華民國;主權在民;五族共和;反對國家分裂,主張統一。(4分)
(2)政治:維持民主體制,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經濟: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思想:民主共和理念廣泛傳播;新文化運動興起,解放了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文化:西方各種思潮被廣泛介紹到國內,新式教育、新式學校得到推廣,培養了大批人才。
外交上:參加一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收回部分權益,挽回了部分國家主權。
社會習俗:民眾日常生活出現新氣象,利于社會的進步,如剪發辮、易服飾、廢止纏足等。(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右玉县| 绥阳县| 安阳县| 缙云县| 德惠市| 横山县| 年辖:市辖区| 杭锦旗| 太谷县| 上林县| 江阴市| 西畴县| 舟山市| 宁陕县| 黄陵县| 张家口市| 海阳市| 广丰县| 龙山县| 清新县| 洞头县| 宁津县| 安丘市| 宁河县| 峨眉山市| 惠水县| 嘉禾县| 闸北区| 阳江市| 南涧| 娄烦县| 昌乐县| 洛浦县| 东平县| 河西区| 宝山区| 九江县| 永兴县| 阿拉善左旗| 株洲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