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漢初諸呂叛亂時,郡縣官吏消極觀望,未聞有討伐諸呂者。而齊王劉襄、瑯琊王劉澤等劉氏子弟發兵討伐,一舉誅滅諸呂。由此可見,漢初分封諸侯( )A.順應了中央集權的歷史潮流B.維護了劉氏政權C.造成了外戚專權的政治局面D.消除了割據隱患2.初立的漢王朝由于秦朝暴政的剝削以及連年的戰爭,面臨的是一片荒涼的社會景象——人口稀少,物資殘缺,糧食生產極度萎縮。正如史書記載的那樣“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經過幾十年的恢復,漢朝出現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這一盛世的原因是( ) A.秦末戰亂,田地荒蕪 B.休養生息,恢復生產C.均輸平準,平抑物價 D.尊崇儒術,統一思想3.漢初蕭何任丞相,治事省約寬緩,“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其繼任者曹參“舉事無所更改,一遵蕭何約束”。二人的治國之策( )A.反映了漢朝丞相權力的膨脹B.反映了漢初的因循守舊之風C.體現了儒家有為的民本思想D.適應了漢初恢復經濟的需要題組二 西漢的強盛4.漢武帝時期,分全國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個州設立刺史一名。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轄區域,考察吏治、獎懲官吏。由此可知,設立刺史旨在 ( )A.協助管理州縣事務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C.削弱諸侯王的實力D.強化對地方的有效控制5.秦漢時期的“平賈”制是一種官定價格標準的制度。“平賈”由地方評定、謁報于縣政府,在本縣范圍內發揮效力并定期更新。漢武帝施行平準法,利用“平賈”對民間交易價格進行干預。秦漢時期“平賈”制的實行( )A.表明政府經濟政策松動B.推動了全國市場的統一C.旨在打擊地方豪強勢力D.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6.下表反映了漢代選官制度的變化,這表明漢代( )時間 事件漢武帝元光元年 “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順帝陽嘉元年 “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A.通過考試選拔官吏 B.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C.選才標準更加規范 D.選官制度的日趨公正7.在西漢前期的社會權勢體系中,富商大賈亦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李埏先生所說的“雄厚的財力必然帶來雄厚的勢力”。為此,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頒布了推恩令 B.設立中朝C.實行鹽鐵官營 D.改革幣制8.從漢武帝時代開始,儒學成為五經博士研究與教授的經學;經學特殊地位的確立,顯示儒學的官方化得以確立,成為“學而優則仕”的工具。據此可知,漢代經學( )A.完全取代了其他學說B.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C.成為科舉制度的依據D.背離了傳統儒學經典9.漢初,除王國的太傅、相國、中尉由朝廷派遣外,其余官員,諸侯王均有權任免。七國之亂后,漢景帝借機將諸侯王的管理任免權收歸中央。漢武帝時期,制定了《左官律》,規定不經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諸侯即構成“左官罪”。這一變化( )A.完善了官僚政治 B.淡化了宗法觀念C.加強了中央集權 D.奠定了盛世基礎10.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在祁連山下設立五個屬國;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間,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在敦煌向西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這些舉措( )A.埋下了地方割據的隱患B.有利于絲路貿易的發展C.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特點D.確保了北部邊疆政治穩定題組三 東漢的興衰11.《后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國家控制的人口不過1 000萬,然而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國家所控制的人口超過2 100萬。下列有助于解釋該現象的是,東漢初期( )A.釋放奴婢取得成效 B.社會經濟空前繁榮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D.官民關系顯著改善12.《后漢書》中出現了許多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世為二千石”的話語,這在記載西漢歷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現的。東漢時期的這一現象反映了( )A.豪強勢力影響了國家政權發展B.門閥士族發展成為割據勢力C.中央和地方存在著尖銳的矛盾D.血緣宗族力量制約專制皇權題組四 兩漢的文化13.司馬遷在《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寫公孫弘,既寫“弘為人恢奇多聞”,又寫“弘為人意忌”,也就是說公孫弘為人寬宏奇偉,知識很廣博,但對人多有積怨,外寬內深。如此書寫歷史人物,體現了司馬遷( )A.治史中的實錄精神 B.愛憎分明的價值觀C.上下尊卑的倫理觀 D.對儒家思想的推崇14.漢樂府詩內容豐富,有表現民眾生活悲苦的《病婦行》,有控訴戰爭殘酷的《戰城南》,有追求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有所思》,還有鞭撻統治階層荒淫與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見,漢代樂府詩 ( )A.具有現實主義的藝術特點B.完全反映了漢朝的歷史狀況C.緩和了當時社會階級矛盾D.是官府體察民情的主要渠道15.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其中提出了中藥“四氣五味”說。中醫理論體系中的“八綱”在《傷寒雜病論》中已現雛形。這反映出漢代( )A.有效防范了疫病傳播 B.大眾健康得到了保障C.醫藥學已經領先世界 D.醫藥理論取得了發展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兩漢時期的政治1.漢初,尚書僅是少府的屬官。漢武帝時,任用宦者擔任尚書,除主管文書之外,還可以省閱奏章,傳達詔令,地位逐漸重要,此后的大臣都要領尚書事才算掌握實權。這反映了( )A.宦官專權局面開始出現B.決策系統內部完成重構C.中樞權力出現轉移趨勢D.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2.(2024安徽滁州調研)下表內容是東漢部分刺史治所與所在郡國的治所情況。這樣的安排( )刺史 豫州刺史 揚州刺史 涼州刺史所在郡國 沛國 九江郡 漢陽郡郡國治所 相 陰陵 冀刺史治所 譙 歷陽 隴A.意在保障有效監察B.造成了社會政治的混亂C.強化了郡國的實力D.說明更重視對郡的防范3.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以察舉天下非法……乘車奏事,居靡定處”,通過聽、問、看、訪、測、察等方式獲取問題線索,了解地方郡國守相的治政情況,但不干預他們的事務,更沒有罷黜的處置權。漢武帝的上述措施( ) A.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B.完善了中央監察體系C.保證了地方吏治清明 D.強化了中央政府權威4.漢代良吏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反對嚴刑峻法、大肆株連,如西漢黃霸“力行教化而后誅罰,務在成就全安長吏”,東漢秦彭“吏有過咎,罷遣而已,不加恥辱。百姓懷愛,莫有欺犯”。這一司法實踐( )A.促成儒學正統地位確立B.體現了無為而治的特征C.適應了治國理念的調整D.反映了監察制度的缺失5.東漢官吏詐病現象是東漢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詐病期間官吏們擁有一種“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們能夠合理地拒絕進入或退出官僚隊伍。下表內容是有記錄的東漢“詐病官員”人數統計。這體現了( )地方 中央東漢前期 30 44東漢后期 91 84(注:部分官員任中央官與地方官期間均出現詐病現象)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B.統治者清除政治的異己勢力C.儒家學者的消極避世D.黃老之學影響士人價值取向題組二 兩漢時期的經濟與文化6.漢武帝時期大司農桑弘羊認為,富國只有重農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農業一樣也是財富的源泉;又從使用價值的角度出發,提出治國必須守重,要加強糧食、鹽、鐵、酒等物資的積累。這一認識( )A.導致漢代重農抑商政策松動B.促使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C.改變了國家與民爭利的局面D.標志著無為而治政策的改變7.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頒布算緡、告緡令,向他們征收財產稅。這些措施表明( )A.經濟專制源于政治專制B.小農經濟面臨深刻危機C.國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強D.儒家思想成為正統主流8.《史記·天官書》是我國最早敘述星官的著作,書中司馬遷將星宿命名為星官,認為天人相通、相類,天上的星辰有官職之分,有尊卑之別;他還將星空分為五宮,北極周圍的天區為中宮,象征以天帝為代表的中央朝廷。由此可見,西漢天文學( )A.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 B.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C.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D.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題組三 思維訓練9.“會景帝不好辭賦”,漢賦發展緩慢。漢武帝時司馬相如因《子虛賦》和《上林賦》頗得賞識?!稘h書》載武帝時期“(枚皋)善之。拜為郎……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漢賦前后地位變化的本質是( )A.統治者的好惡 B.創作者才華C.漢王朝的更替 D.時代的需求題組四 綜合題組1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記》是一部上起傳說時代的黃帝、下追漢武帝時代的中國通史,以人物紀、傳為主,輔以表、書,合編年、紀事諸史書文體之長。《史記》所創造的紀傳體體裁,成為此后兩千年王朝正史編纂形式的規范。在司馬遷筆下,游俠的俠義精神受到贊美,酷吏的殘暴行徑有所揭露,項羽和秦始皇、漢高祖一同列入本紀,農民軍首領陳勝和諸侯一同列入世家。司馬遷在頌揚漢武帝功績的同時,又斥責他“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由于這種背離傳統的歷史態度,《史記》曾經被稱為“謗書”。《漢書》記載的歷史上起漢高祖時代,下迄王莽初期,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對于漢武帝中期以前的歷史,《漢書》基本承襲了《史記》的記載?!稘h書》的《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是《史記》之后的創新。《漢書》的體例,對后來的紀傳體正史影響很大。但是,班固生活在儒學確立了文化統治地位的東漢時期,歷史觀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以致《漢書》的歷史批判精神較《史記》進步。(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史記》與《漢書》的不同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史記》《漢書》為例,分析史學經典著作所具備的基本要素。(6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 2.B 3.D 4.D 5.D 6.C 7.C 8.B9.C 10.B 11.A 12.A 13.A 14.A 15.D1.B 漢初諸呂叛亂時,同姓諸侯齊王劉襄、瑯琊王劉澤等劉氏子弟發兵討伐,一舉誅滅了諸呂,從而維護了劉氏政權,B項正確。2.B 材料反映漢初人口稀少,文帝、景帝時人口增長,根據所學可知,文帝和景帝時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生產,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增加,B項正確。3.D 漢初蕭何與曹參作為丞相都順應民意,采取“治事省約寬緩”的政策,休養生息,這適應了漢初恢復經濟的需要,故選D項。4.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刺史雖然級別不高,但是代表中央巡查地方,具有“以小制大”“位卑權重”的特點,D項正確。5.D 材料反映了秦漢時期政府對市場價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統的背景下國家治理能力的加強,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建立,D項正確;秦漢時期政府經濟政策是有所加強,排除A項;推動了全國市場的統一夸大了“平賈”政策的作用,排除B項;地方豪強勢力興起主要是在東漢時期,排除C項。6.C 材料反映出漢代察舉制度在舉孝廉的標準上更趨嚴格、規范,對所舉孝廉在年齡、文化素養上有明確的規定,以防選才上的漏洞,C項正確;察舉制度是推薦人才為官,而非考試,排除A項;階層流動性增強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B項;漢代特別是東漢察舉官員的權力被士家大族掌握,選才制度日趨公正的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7.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C項正確。8.B 材料“學而優則仕”體現的是讀書同做官相結合,說明漢代經學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B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漢代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C項排除;漢代經學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與發展,D項排除。9.C 據材料“將諸侯王的管理任免權收歸中央”“不經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諸侯即構成‘左官罪’”可知,從漢景帝到漢武帝,政府實行各種措施來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10.B 河西走廊和西域是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漢朝政府加強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絲路貿易的發展,B項正確。西漢埋下地方割據隱患的是郡國并行制,材料體現的是西漢加強對西北的治理,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根據西域的特點進行治理,看不出因地制宜,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化,排除。11.A 據“東漢初期”可知此時東漢政權剛剛建立,劉秀采取了釋放奴婢等舉措,從而使大量奴婢獲得人身自由,成為國家控制的戶籍人口,故選A項。東漢剛剛建立,經濟尚未完全恢復,排除B項。C、D兩項均不是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12.A “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二千石”“世為二千石”等都包含了“家世”,說明東漢豪強勢力興起,對國家政治產生了一定影響,故選A項;材料中的“家世”并非門閥士族,門閥士族形成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且材料也無法體現“成為割據勢力”,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專制皇權受到制約,排除D項。13.A 司馬遷對公孫弘的描寫既有正面的評價,也有負面評價,說明司馬遷對人物的認識比較客觀,體現了司馬遷治史中的實錄精神,A項正確。14.A 根據材料可知,漢樂府詩內容豐富,一些詩歌反映、批判社會現實,因此具有現實主義的藝術特點,故A項正確。B項說法絕對化,排除。根據材料無法得出漢樂府詩緩和了階級矛盾的結論,排除C項。漢樂府詩能反映民情,但不是官府體察民情的主要渠道,排除D項。15.D 據材料“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提出了中藥‘四氣五味’說”“中醫理論體系……已現雛形”,可知漢代醫藥理論取得了發展,D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C 2.A 3.D 4.C 5.A 6.B 7.C 8.C 9.D1.C 尚書的地位逐漸重要,導致三公逐漸成為虛職,說明中樞權力出現轉移趨勢,C項正確;宦官專權局面出現于東漢后期,排除A項;三公制度并未被廢除,決策者始終為皇帝,決策系統沒有進行重構,排除B項;D項夸大了中外朝制度的作用,排除。2.A 據材料可知,刺史治所與郡國治所不在同一個地方,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刺史干預地方事務,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郡國干擾監察,A項正確;監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排除B項;刺史的職責是監察地方,不會強化郡國的實力,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政府更重視對郡的防范,排除D項。3.D 據材料“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以察舉天下非法……居靡定處’……了解地方郡國守相的治政情況”可知,漢武帝設置刺史監察地方,主要目的在于強化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刺史負責監察地方,并非“諸侯王”,排除A項;刺史的設置,完善了地方監察體系,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4.C 漢代吸取秦朝因嚴刑峻法而亡國的教訓,注意減輕刑罰,漢代良吏反對嚴刑峻法、大肆株連,這適應了治國理念的調整,C項正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促成儒學正統地位確立,排除A項;西漢初年實行“無為而治”,而材料所述內容還涉及東漢,排除B項;題干信息未體現監察制度,排除D項。5.A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東漢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面對此種社會現實,部分官吏借助“患病”離開政治舞臺,故東漢后期“詐病官員”人數激增,反映了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東漢官吏“詐病”現象增多是緣于統治者清除政治上的異己勢力,排除B項;儒家講究的是入世,排除C項;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排除D項。6.B 漢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議下加強對商業的干預,實行鹽鐵官營,這表明桑弘羊的認識促使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經濟上的一系列措施恰恰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并未導致重農抑商政策松動,排除A項;桑弘羊的認識體現了國家與民爭利,排除C項;桑弘羊的認識并不是無為而治政策改變的標志,排除D項。7.C 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期,政府采取措施加強對經濟的管理,從而增加了收入,穩定了物價,這說明國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看不出其根源,排除A項;材料所述措施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小農經濟,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C 據材料“認為天人相通、相類,天上的星辰有官職之分,有尊卑之別;他還將星空分為五宮,北極周圍的天區為中宮,象征以天帝為代表的中央朝廷”可知,司馬遷的這些天文學思想體現了天人合一、尊卑等級觀念,明顯受到了儒學影響,C項正確;此時天文學并沒有形成完整科學體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論述天文學與農業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與世界其他國家天文學發展的對比,排除D項。9.D 聯系思維是指運用事物存在著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努力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對立中看到統一,在分離中看到滲透,尋求新的歷史結論的一種思維方式。本題需要聯系西漢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去理解文化的發展。10.答案 (1)不同點:通史和斷代史的不同;《漢書》一些《表》《志》涉及的領域有創新;歷史批判精神的不同,《漢書》歷史觀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更大。(6分)(2)基本要素:追求客觀真實,理性記述歷史;創新精神;開闊的視野;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家國情懷。(6分)解析 (1)需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材料 結論《史記》是一部上起傳說時代的黃帝、下追漢武帝時代的中國通史 《漢書》記載的歷史上起漢高祖時代,下迄王莽初期,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通史和斷代史的不同《漢書》的《古今人表》《百官公卿表》《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是《史記》之后的創新 《漢書》一些《表》《志》涉及的領域有創新《史記》:背離傳統的歷史態度 《漢書》:歷史觀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以致《漢書》的歷史批判精神較《史記》進步 歷史批判精神的不同,《漢書》歷史觀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更大(2)經典史學著作一般都具有以下基本要素,即追求客觀真實,具有創新精神,飽含家國情懷,具有開闊的視野等。1(共19張PPT)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2.“文景之治”(1)原因: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概念闡釋 黃老之學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漢初的“無為而治”政策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2)表現: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3.漢初政治(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2)郡國并行制:漢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3)“七國之亂”: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1.鞏固政治統治(1)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2)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3)選官制度: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4)監察問題: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2.發展社會經濟(1)貨幣政策: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2)專賣制度: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知識點 2西漢的強盛(3)物價政策: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4)工商業政策: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3.思想“大一統”(1)舉措: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2)影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4.開疆拓土(1)反擊匈奴: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2)出使西域: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3)開辟“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4)加強對東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1.西漢滅亡(1)原因: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2)王莽篡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王莽統治(1)王莽新政: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2)政權覆亡:王莽統治末年,國家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終于爆發。23年,綠林軍在昆陽擊敗王莽軍隊主力。隨后,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知識點 3東漢的興衰3.“光武中興”(1)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2)統治措施①政治: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②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③思想:重視儒學。(3)結果: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4.東漢的衰落(1)東漢后期統治①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②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2)黃巾起義①原因: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②概況:184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黃巾軍”。③結果:起義軍雖然相繼被官兵各個擊破,但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1.史學成就(1)《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2)《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2.文學成就(1)漢賦: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2)樂府詩: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其中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3)五言詩: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知識點 4兩漢的文化3.科技成就(1)兩漢醫學①《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之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②《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2)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紙術: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全面認識“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材料 劉邦將百越、嶺南之地分為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籠絡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節省中原之物力、人力,為中原之地百姓休養生息贏取精力?!倥蔀橐淮筮吇?韓王信所封之地盡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為需要防備匈奴?!たh制屬于極端專制的集權體制的單線統治,中央對郡縣的絕對控制,使郡與郡之間相互拆離,使郡與縣之間沒有相應的聯系。1.“漢承秦制”秦制 漢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監察制 中央繼續設御史大夫。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時實施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后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郡縣制 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 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2.“有所損益”秦制 漢對秦制的“損益”賦稅、兵役、徭役沉重 漢初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法律嚴酷 減輕刑罰,約法省禁“焚書坑儒” 西漢尊崇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漢初實行了分封,出現了諸侯王國與郡縣并存的體制,被稱為“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時期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漢朝實現州、郡、縣三級管理制度體系3.“漢承秦制”的影響(1)“漢承秦制”實質上是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是西漢統治者在吸取秦朝滅亡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剝削控制,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體現。(2)“漢承秦制”有利于兩漢的政治統治與鞏固,有利于地主階級專政。它既穩定了漢朝初年的統治,又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學科素養 情境破材料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周秦之變往往被視為第一次大變局。這次大變局從春秋禮壞樂崩開始,到商鞅變法之際劇烈變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國為終點。周秦之變,是一場由小共同體本位到大共同體本位的轉變,商鞅變法的所有目的,其實就是將人們對家族的忠誠轉移到作為國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周秦之變所產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秦制的精華與糟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情境探究素養歷史解釋——周秦之際文明轉變的特點問題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周秦之變的政治內涵及其影響。提示 內涵:從分封制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轉變;從分裂向統一的轉變。影響:順應了人民的共同意愿;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格局;推動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交融;對后世影響深遠。講解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認知和理解。歷史解釋素養指的是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以時空觀念為前提,以史料證據為支撐,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過去提出理性而系統的具有因果關系的敘述。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過去的解釋。解答本題需要學生篩選和提取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進行歷史解釋。正確理解“周秦之變”的內涵,需要結合材料中的“這次大變局從春秋禮壞樂崩開始,到商鞅變法之際劇烈變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國為終點”去分析周朝到秦朝政治制度的變動?!爸芮刂儭钡挠绊?需要學生從政治格局、經濟發展、民族交融等角度去分析概括。思維升華周秦之際文明轉變的特點1.政治方面:中央從分散到集中,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分裂混戰向天下一統轉變,封建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2.經濟方面:鐵犁牛耕出現和推廣,社會經濟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精耕細作生產模式逐漸形成;貢賦向地稅轉變;手工業、商業出現個體私營;重農抑商的政策確立,逐步確立起小農經濟,成為封建政治的經濟基礎。3.思想文化:百家爭鳴,儒、道、墨、法成為主要流派;早期民本思想產生;學術下移,私學興起;法家思想逐步占據統治地位,逐步走向“儒法合流”的思想統一的局面。4.民族與國家認同方面:華夏認同觀念增強,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交融,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逐步增強,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docx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