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從目前考古發現來看,至少在距今1.3萬年前后,嶺南、長江中下游、華北、東北地區都出現了陶器,其中嶺南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遺存年代更早,部分殘片距今超過2萬年。這可以用來論證,當時( )A.制陶工藝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漸穩定C.南方文明遠遜北方 D.稻米儲存技術成熟2.在遼河流域新樂文化(距今約5300至4800年前)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較大比重的細石器、石鏃(箭頭)、網墜(使網迅速下沉之物)等工具。這些發現說明當時( )A.農業水平較高 B.出現貧富分化C.國家形態初現 D.漁獵依然重要3.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墓主都是男性,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有精美的彩繪木器、陶器,還有不少禮器。而有些墓葬非但沒有任何隨葬品,有的人被殺死后就隨意扔在坑里,這被一些史家稱為文明誕生時的“陣痛”。這說明該地區( )A.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B.階級斗爭和貧富分化明顯C.遺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D.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時期4.四川三星堆和湖北武漢盤龍城均為功能較完善且分區明確的大型商代遺址。三星堆的尊和盤龍城的罍器型相似,三星堆的玉戈形制很接近盤龍城墓葬同類器,兩地都重視玉器的使用。這可以用于說明 ( )A.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格局B.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已經形成C.等級森嚴的商代社會秩序D.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地題組二 從部落到國家5.《山海經》中記載了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國遠古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反映出中華先民( )A.原始的天人感應觀B.與天抗爭的不屈精神C.對自然的最初認知D.具有崇尚英雄的傳統6.據傳,黃帝在先后打敗炎帝和蚩尤部落后,權力大為增加,于是設官,“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這一傳說意在說明黃帝( )A.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B.已注意到分權制衡的重要性C.利用武力維護自己的統治D.政治制度建設具有神話色彩7.“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過融合異姓宗族成為占據中原一帶的夏邦或夏國。夏禹繼承舜主政邦國聯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國之名“夏”升級為他所統領的“天下萬邦”的國號。這反映出夏朝( )A.由部落發展為國家 B.繼續推行禪讓制度C.政治統治比較穩定 D.對部族的直接統治8.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這說明( )A.野史記載沒有可信性B.過去的文獻不具備史料價值C.歷史記載具有復雜性D.無法推斷出正確的歷史結論題組三 商和西周9.下圖是考古人員在殷墟小屯村E10坑發掘的鹿頭骨,上面的刻辭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來征”(大意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個叫蒿的地方從事田獵)。材料可以用于說明( )A.甲骨刻辭完全用于占卜B.商周的奴隸制文明已經高度發達C.漁獵是殷商最主要產業D.甲骨的發掘使商朝歷史成為信史10.盤庚之政的實施,使越來越多的諸侯歸于商王朝的統治之下。此后,隨著商王祖甲改制的進行,以后的幾代商王均竭力擴大王權,這極大地限制了內外服在國家事務中的影響力。這些現象表明,盤庚遷殷后的商代( )A.出現專制集權體制 B.內外服制達到鼎盛C.商王權威得到加強 D.社會改革蔚然成風11.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國”與“家”的對立,他們把自己的宗族稱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這表明,分封制( )A.強化了血緣與政治聯系B.埋下了分裂割據隱患C.突出了權利與義務統一D.淡化了民眾等級觀念12.西周宗法制規定天子、諸侯等職位,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其他兒子則被分封為次一級的職位,即諸侯、卿大夫或士。這一制度旨在( )A.構建完整的祭祀體系B.適應周天子專制需要C.維護統治集團的穩定D.建立規范的禮制社會13.西周時,各級領主的都城規模以國都為標準,呈遞減趨勢。天子“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諸侯“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卿大夫“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據此可知,當時( )A.內外服制度完善了國家管理B.貴族等級秩序得以強化C.分封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D.周天子擁有絕對的權力14.《孟子·滕文公上》論述井田制:“死徙(無論埋葬或搬家)無出鄉。鄉田同井(一井田中的各家),出入相友(相互伴隨),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據此可知,井田制( )A.促進了社會和諧 B.保障了國家稅收C.體現了民本思想 D.確保了有田同耕15.《國語》中寫道:“夫祀,國之大節也。”有學者認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被視為“政治的權力”。據此可推斷,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用作 ( )A.農具 B.禮器C.食具 D.貨幣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1.古人類學家們根據湖北恩施建始直立人遺址發現的5枚人類牙齒化石推斷:大約200萬年之前,此地長期生活著一支直立人。他們繁衍進化,很可能從這里走出三峽,走向華夏乃至走向亞洲。據此可知,建始直立人( )A.呈現磨制石器時代的生活狀況B.豐富了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內涵C.存在貧富差距及階層分化現象D.是存在中國境內最早的遠古人類2.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鑒定的墓葬中,具有隨葬石鏟、斧、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數量。據此可以推知,這一時期( )時期 鑒定墓葬/座 男性墓葬/座 女性墓葬/座中期階段 42 31 11晚期階段 7 6 1A.階級分化現象較為明顯B.山東地區手工業發達C.男女社會地位發生變化D.男性主要從事手工業3.相傳,五帝之一的堯出于“方(違)命圮(同)族”的憂慮,本不同意讓鯀去治水,但面對四岳(相傳為重臣羲和的四個兒子,分別在四方任職)、百姓的“強請”,堯也只能順從。這說明,傳說時代末期的中國( ) A.君主權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發揮功用C.尚賢觀念深入人心 D.神權干預部落決策題組二 早期國家文明4.1999年,在學術界的努力下,學者們成功釋讀了大多數二里頭陶文中的刻畫符號,其中絕大多數與其后的甲骨文相對應(如表所示)。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二里頭 陶文甲骨文釋文 井 井A.夏朝文化的歷史遺存甚為豐富B.二里頭陶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C.二里頭陶文是中國文字的源頭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發展的結果5.商湯滅夏之后,稱頌禹等人“久勞于外,其有功于民”,并且繼續祭祀夏朝確立的土神。周武王滅商之后,封武庚(紂王的兒子)于朝歌(今河南淇縣),以續殷祀。湯武旨在( )A.承襲前代制度 B.直接控制地方部族C.減少政局動蕩 D.強化同源共祖觀念6.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豐年和降雨的卜辭,但奇怪的是他們不是直接向他們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請求,而是托祖先轉達。據此我們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國家大事完全通過占卜來決定C.王權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觀念已經形成7.商代外服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為基礎自然長成的結構或由此發展而來的方國;而周代封國則是通過政治上的分封,人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國”。這表明,周代( )A.完全拋棄了商代治國模式B.加強了對地方的政治統治C.開啟了血緣宗法管理體制D.確立了周天子的絕對權威8.西周時期,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木、石、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井田、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這反映出( )A.農業發展推動社會轉型B.文藝創作植根于勞動實踐C.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D.勞動人民創造了青銅文化9.據研究,在可辨認的甲骨文中,卜黍之辭100多條,黍字出現300多次,卜稷之辭30多條,稷字出現40多次。古文獻也多次提到黍稷,如《尚書·盤庚上》:“惰農自安……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尚書·酒誥》:“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這反映了當時( )A.勞動人民的實踐活動B.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C.耕作技術的重大飛躍D.勞動效率的逐步提高題組三 思維訓練10.20世紀初,中國史學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適提出:“以現在中國考古學的程度來看,我們對于東周以前的中國古史,只可存一個懷疑的態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說”盛行。1959年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為夏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向“東周以上無信史”提出挑戰。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史學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錯誤的B.文獻史料是歷史解讀的必要依據C.實物史料對史學研究有重要價值D.文獻資料必須與實物資料相印證題組四 綜合題組11.(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帝時期是中國從原始時代到上古時代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尚未形成國家,也不是部落聯盟,而是“部落聯合體”或“酋邦”,并產生了一個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個部落聯合體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領被稱為帝或后。部族對部族的統治是血緣對血緣的統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對地居住在一個固定的區域之內,因而這種統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緣成分。相傳,顓頊時期“絕地天通”,禁止民間的通靈者隨意與天神溝通,改為由專門的祭祀官員負責與天神溝通。——摘編自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古代到東漢》 材料二 周武王滅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鎬京。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創新,初期分封了多個諸侯國,以宗法制為根本,多數諸侯國都分封給同姓的家人,少數分給功臣和其他諸侯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更好地管理了西周初期的王室體系,實行井田制以促進奴隸社會的發展,創造禮樂制來維系階級禮儀規范。——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帝時期作為過渡階段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對夏商制度繼承與發展的表現,并分析這種繼承與發展的意義。(10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 2.D 3.B 4.A 5.B 6.A 7.A 8.C9.D 10.C 11.B 12.C 13.B 14.A 15.B1.B 在原始社會陶器主要用來汲水、儲存糧食等,多地出現陶器說明居民生活逐漸穩定,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陶器的出現,沒有涉及制陶技術,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南北文明的對比,且文明無高低之分,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看出稻米存儲技術的成熟,排除D項。2.D 據材料可知,網墜系于漁網底部,使網迅速下沉,是結網捕魚不可缺少的工具,細石器、石鏃可以用來狩獵,這說明漁獵依然重要,D項正確。3.B 據題干“大型墓……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而有些墓葬非但沒有任何隨葬品,有的人被殺死后就隨意扔在坑里”可知,該地區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級斗爭,B項正確。4.A 據材料可知,四川三星堆和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器物具有相似性,且兩地都重視玉器的使用,這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格局,A項正確。“已經形成”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描述等級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起源地”這一概念,且武漢地處長江中游,排除D項。5.B 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體現了人類和自然的抗爭,突出了不屈的精神,故B項正確。6.A 據材料“設官”“置左右大監”可知,黃帝已進行了國家制度建設的初步探索,故A項正確。B、D兩項材料未體現,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7.A 據材料“夏禹繼承舜主政邦國聯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國之名‘夏’升級為他所統領的‘天下萬邦’的國號”可知,夏朝不再是以部落為主的實體,而是發展成為一個原始國家,A項正確。8.C 據材料可知,《史記·夏本紀》和《戰國策·燕策一》關于啟的繼位存在不同的歷史記載,這說明受時代局限或階級立場的影響,不同的史書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記載存在一定的差異,體現了歷史記載具有復雜性的特點,C項正確。9.D 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殷墟遺址出土的獸骨上刻的文字為甲骨文,它使商代社會的一些信息為世人所知,由此也證明了商朝確實存在,D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化,排除。B、C兩項材料未體現,均排除。10.C 據材料可知,盤庚加強對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幾代商王也竭力擴大王權,反映盤庚遷殷后商王權威得到加強,C項正確。秦朝建立君主專制集權的體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商王權力加強限制了內外服制在國家中的作用,排除B項。僅憑材料不能看出社會改革蔚然成風,排除D項。11.B 西周分封制下,對血緣關系的認同大于對國家觀念的認同,血緣親疏關系比政治等級關系更重要,這容易造成地方割據,不利于周王統治,故B項正確。12.C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姬姓宗親內,周王是大宗,諸侯是小宗。在諸侯國內,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區別。這一制度有利于維護統治集團的穩定,C項正確。13.B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各級領主的都城規模、兵馬數量都有著嚴格的限制,說明當時貴族等級秩序得以強化,B項正確。14.A 據材料可知,井田制度下,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這說明了該制度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A項正確。15.B 《國語》的記載體現了祭祀的重要性,而祭祀需要一定的規范和莊重的程序,青銅器作為權力、地位和身份等級的象征,在祭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此可知,青銅器主要是作為禮器使用,B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B 2.C 3.B 4.D 5.C 6.D 7.B 8.C 9.A 10.C1.B 建始直立人的發現,不僅證明此地曾經生活著遠古人類,而且他們很可能從這里走向華夏乃至走向亞洲,由此可知,建始直立人豐富了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內涵,B項正確;距今約200萬年,屬于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而非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舊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尚未出現貧富差距及階層分化現象,排除C項;“最早”一詞表述絕對且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2.C 從材料中隨葬石鏟、斧、錛等工具的男、女墓葬數量來看,男性墓葬多于女性墓葬,并且差別隨時間推移而呈擴大趨勢,這反映出男性在生產中的地位上升,而女性地位下降,C項正確;材料比較的是男性墓葬與女性墓葬,而不是不同階層的對比,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其他地區的墓葬情況,不能得出山東地區手工業發達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所述生產工具也可用于農業生產,排除D項。3.B 堯本來不同意派鯀去治理水患,但是地方重臣以及百姓卻堅決要求鯀治水,最終,堯只能妥協,這說明當時并不是聯盟首領一人單獨作出決策,首領也需要考慮他人建議和意見,體現出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選B項。此時尚未正式形成國家,故A項錯誤。鯀并不是因為賢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神權對部落決策的干涉,排除D項。4.D 據材料可知,二里頭陶文中的刻畫符號絕大多數與之后的甲骨文相對應,表中二里頭陶文的兩個符號,從結構上看,是“井”的象形字或會意字,與甲骨文中的“井”對應,這反映出文字的發展與變化關系,表明甲骨文是文字衍化發展的結果,D項正確;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但材料未體現其遺存的豐富性,排除A項;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排除B項;C項表述絕對化,排除。5.C 商湯滅夏后,繼續祭祀“夏朝確立的土神”,周武王滅掉商后,還分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為諸侯,讓他繼續主持殷商的祭祀,這種安撫前朝貴族、保留前朝信仰的行為,目的在于減少前朝反叛,穩定政局,故選C項。承襲前代制度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說明商周實現了對地方部族的直接控制,排除B項。商與夏、周與商起源于不同的部落,并不是同源共祖關系,排除D項。6.D 材料表明商王“托祖先轉達”請求,體現了其對血緣親情的重視,反映出當時商代崇拜祖先的宗法觀念已經形成,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祖先同神的地位比較,A項錯誤;國家大事完全通過占卜來決定的表述與史實不符,B項錯誤;王權具有神秘色彩的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錯誤。7.B 據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的方國以氏族部落為基礎,即以血緣為基礎,周朝的封國則是人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體現了王室對地方控制的加強,B項正確;“完全拋棄了”說法絕對化,西周分封制是對商代內外服制的繼承和創新,排除A項;商代已經實行血緣宗法管理體制,排除C項;周朝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排除D項。誤區警示 “封建”的不同含義8.C 據材料“青銅銘文”“雅頌之樂”“禮制”“常涉及井田、稼、雨、稷”可知,西周政治、文化受到農耕經濟影響,即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C項正確;西周時期尚未出現社會轉型,排除A項;禮制屬于政治方面,不屬于文藝創作,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A 據材料可知,甲骨文中有較多卜黍、卜稷之辭,《尚書》中也記錄了農民的耕作情況,這反映出商周時期的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活動,推進農耕文明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土地經營方式,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耕作技術的飛躍,排除C項;僅憑農民種植黍稷的實踐,得不出勞動效率的提高,排除D項。10.C 實證思維是指通過史料來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即告訴學生已有的歷史結論,然后要求學生尋求史實來支撐結論。本題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實物史料的價值。11.答案 (1)特征:國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緣政治與地緣政治相結合;神權色彩濃厚。(4分)(2)表現: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禮樂制。(2分)意義:推動了早期國家制度的發展;延續并鞏固了家天下的局面;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促進了奴隸社會經濟發展;維系了奴隸制等級觀念,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8分)解析 (1)據材料一“尚未形成國家”“產生了一個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部族對部族的統治是血緣對血緣的統治”“由專門的祭祀官員負責與天神溝通”,可以概括出國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緣政治與地緣政治相結合、神權色彩濃厚。(2)第一小問,據材料二“分封了多個諸侯國,以宗法制為根本”“實行井田制”“創造禮樂制”,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問,據材料二“更好地管理了西周初期的王室體系”“促進奴隸社會的發展”“維系階級禮儀規范”,可從推動早期國家制度發展、延續家天下局面、加強周天子政治統治、促進奴隸社會經濟發展等角度分析作答。1(共15張PPT)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1.舊石器時代(1)含義: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文化遺存: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3)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2.新石器時代(1)含義: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社會生活: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3)代表性文化遺存分布 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主要 代表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龍山文化 黃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稱為“蛋殼陶”紅山文化 北方遼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 3.中國原始社會概況中國原始社會經歷了約200萬年的歷史,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1.華夏始祖:黃河中上游的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2.國家雛形出現: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如陶寺遺址中階級階層分化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3.夏朝(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2)統治: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王是最高統治者。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3)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知識點 2從部落到國家1.商周政治(1)商①國家機構: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②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2)周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經過牧野之戰,滅商建周,定都鎬京,史稱西周。②統治: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③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④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知識點 3商和西周2.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地位: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2)表現①農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②手工業: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③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是一種成熟的文字。④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關鍵能力 定點破 材料 下表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點遺址統計表(部分)。定點 1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遺址名稱 距今年代 發現地點 所屬流域巫山人 約200萬年 重慶巫山 長江元謀人 約170萬年 云南元謀 長江藍田人 約80萬至60萬年 陜西藍田 黃河北京人 約70萬至20萬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金牛山人 約20萬年 遼寧營口 遼河長陽人 約20萬年 湖北長陽 長江和縣人 約20萬年 安徽和縣 長江馬壩人 約14萬年 廣東韶關 珠江丁村人 約10萬年 山西襄汾 黃河左鎮人 約3萬至2萬年 臺灣臺南 —山頂洞人 約1.8萬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1.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如同滿天星斗,多元并進,而后又匯聚于中原黃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格局。3.兼收并蓄:中華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不同區域間的互補關系,不僅各史前文化之間彼此吸收各自長處,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還吸收周邊地區先進文化因素,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豐富與長久生命力,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文明。典例1 中國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我國新石器遺址可以分為以下六大板塊(如下圖)。 從上圖可以得知 ( )A.山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中心 B.當時各地區文明之間沒有交流C.中華文明受到西亞文明影響 D.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D思路點撥 蘇秉琦先生認為新石器遺址分為六大板塊,不同板塊有不同的核心區域和文化遺存,由此可知,我國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廣泛,反映出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故D項正確。山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中心的表述與新石器遺址的分布呈現六大板塊不符,排除A項。當時各地區文明之間沒有交流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中華文明受到了西亞文明影響,排除C項。 材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歷經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經略,國體一改商王朝時異姓國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運作模式,逐漸建立起一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華夏國家……是中國古代國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主要是在上層統治者的宏觀政治決策下,分封同姓、異姓諸侯來鞏固國土,建立起一個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國統治網絡,進而演變成一種……帶有“華夏”性質的地域性社會政治實體。……總體看來,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定點 2早期國家的特征1.政治(1)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軍隊、司法等國家機器。(2)神權、族權、王權(政權)緊密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較松散。(4)維持著世卿世祿制度,國家官職仍由氏族貴族世代承襲;尚未有成熟的常備兵制度,王朝的軍隊由各部落軍隊組成;尚未出現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國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2.經濟:進入青銅時代,但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體勞動;已經出現了奴隸制;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3.思想:呈現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在統治階級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民本思想。典例2 據記載,周人后世子孫追述周初分封情況時曾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這反映了西周時期 ( )A.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B.家國同構觀念不斷弱化C.建構起國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D.開始確立貴族階層的特權政治A解析 根據材料“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可知,周公廣封親戚功臣,以作周室屏障,說明西周時期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故A項正確。這一時期家國同構觀念得到強化,排除B項。此時尚未建構起國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排除C項。夏商時期已經確立貴族階層的特權政治,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docx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