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周平王死后,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該事件反映了( ) A.諸侯爭霸斗爭激烈 B.周王控制力削弱C.兼并戰爭異常殘酷 D.民族矛盾的加深2.春秋列國主要在國都設防,在邊區要塞關隘設防的很少。戰國時各國防御嚴密,并有亭障烽火等報警系統;各國甚至還在邊境上修筑大規模、相互連接的防御工事,被稱為長城。這一變化反映了戰國時期( )A.兼并戰爭日趨激烈 B.社會矛盾不斷激化C.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D.周王室進一步衰微3.春秋后期,原先因為對外戰亂而被掩蓋的內部權力紛爭相繼爆發,引發一輪新的動蕩,影響較大的是魯國三桓四分公室、晉國六卿傾軋和齊國田氏的專權。這反映了 ( )A.社會發展漸趨于統一B.民心向背決定政權更迭C.宗法分封制趨于瓦解D.諸侯勢力崛起侵奪王權4.春秋早期,對于出身為士的將相,國君仍給予相應的采邑。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君主給予他們的不再是采邑,而是俸祿,并因此建立了相應的上計考核制度。上述變化( )A.瓦解了舊貴族的政治勢力B.強化了君主的統治權威C.提高了新興地主政治地位D.導致宗法分封制度崩潰5.春秋時,楚莊王曾詮釋“武德”,認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這一詮釋體現了他對社會安定和民眾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來華夏對“德”的理解。之后,他又舉(周)武王之例,顯示其欲以武王為效法對象。這反映出楚莊王( )A.對華夏文明的認同B.有同周武王一樣的功績C.對強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為立國基礎題組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6.吉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鐵鐮與河北興隆的燕國鐵鐮范形制相似;燕國遺址出土的“V”形鐵犁鏵與河南輝縣出土的魏國鐵犁鏵形制相同;齊都臨淄故城出土的鐵犁鏵斷面呈“V”字形,也與燕國所出相同。由此可知,這一時期( )A.精耕細作的農業體系形成B.燕國成為先進生產力推廣中心C.鐵農具的生產走向規范化D.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7.春秋戰國時期,與銘刻文字有關的工具有:錛、鑿、錐、錘、刮刀、削、鉤、針、鋸、斧。《管子·海王篇》稱: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出現這些工具的直接原因是( )A.社會經濟的進步 B.鐵犁牛耕的推廣C.政治改革的影響 D.冶煉技術的發展8.春秋時,齊景公以晏嬰之宅近市,每天臟亂嘈雜不堪為由,“欲更晏子之宅”。晏嬰自謂“小人”,拒絕說:“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這一現象說明( )A.貴族熱衷經營商業 B.齊國國君抑制商業發展C.君臣之間關系緊張 D.市場交換便利齊人生活9.商鞅認為“法制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反對官員的“私善”,要求秦國官吏將對百姓的“私善”轉變為對君主的“奉公”,將官員的為善行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對君主效忠。這反映出商鞅變法意在( )A.否定官員善行 B.強化社會控制C.提倡官員盡忠 D.輕視民眾價值題組三 孔子和老子10.《論語·鄉黨》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 ’不問馬”。孔子在馬廄失火后,關心是否有人受傷,沒有問馬的情況。這充分體現了其思想主張中的( )A.仁者愛人 B.為政以德C.克己復禮 D.重義輕利11.孔子把社會制度稱為“禮”,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此外,孔子還強調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礎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孔子意在說明( )A.多元一體是文化發展的歸宿B.政治文明應在傳承中創新C.制度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D.禮樂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12.老子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一觀點強調( )A.自然無為利于治國理政B.道過于渾厚以致無所作為C.崇古尚德推動國家安定D.諸侯通過非戰以適應社會題組四 百家爭鳴13.荀子認為,“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由此可知,荀子意在( )A.堅持儒家的正統觀念 B.重視道德教化的成效C.強調禮制的治國功能 D.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14.《韓非子·五蠹》載:“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這一主張體現了 ( )A.與時俱進 B.道法自然C.內儒外法 D.和而不同15.在中國古代,色彩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五行學說與中華五色的屬性對應影響著社會環境,從統治階級到平民百姓,從建筑設計到服飾器皿,無一不受其規制。這種現象( )A.發源于道法自然的思想B.源自西周的社會等級結構C.受到陰陽家思想的影響D.根植于漢武帝的雄才大略16.《墨子》載,“古者圣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這些主張( )A.旨在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B.有利于加快社會財富積累C.源于先秦小農經濟的發達D.否定了發展經濟的必要性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轉型與民族交融1.春秋時期,許多人觀察國家命運以至個人禍福,都著眼于是否守禮。齊大夫仲孫湫說:“魯不棄禮,未可動也。”單成公與韓宣子相會時“視下言徐”,舉止稍微不合禮儀規定,叔向就推斷說:“單子其將死乎!”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是( )A.儒家主流思想影響較大B.禮樂文明得到了完整保存C.社會動蕩需要重整秩序D.社會轉型推動了禮治進步2.下表為黃帝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部落、語言或方言的變化情況,部落、語言或方言的變化反映了( )時期 部落 語言或方言黃帝 萬國 萬語夏代 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西周 諸侯八百 若干方言區域形成春秋戰國 列國幾十 方言區域較之前有所減少A.國家統一趨勢加強B.華夏認同觀念不斷發展C.鐵犁牛耕的使用D.貴族等級體系瓦解3.春秋時期,隨著新興貴族地主逐漸崛起,出現了以卿大夫為代表的私家、異姓貴族與公室的斗爭,如魯、齊、晉等相繼出現公族大權旁落、卿大夫掌權的局面。公室與私家的斗爭( )A.導致諸侯爭霸,加劇了社會動蕩B.直接導致了周王室走向滅亡C.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D.為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4.在中國古代民族中,無論“諸夏”還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著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支配,都有創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權利。雖然強調中原文化的主體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別不是絕對的,如楚國自稱“我蠻夷也”。據此可知( )A.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主流B.民族交融雙向互動性C.中原文明展示強大向心力D.夷夏文化差異性消失題組二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與文化發展5.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湖州發現了諸多戰國時期的貨幣,其種類多為“陜(地名)一釿(斤)”“殊布當釿”(楚國鑄幣)。這些文物可用于說明當時( )A.諸國貨幣形制逐漸統一B.楚國商品經濟較為發達C.全國性市場的初步形成D.區域間商貿聯系已存在6.春秋戰國時期,“土”和“壤”的概念開始形成,如《周禮·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確區別,認為后者是為了“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戰國時期進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辯證觀點。這說明當時( )A.農業生產技術得到發展B.人地矛盾日益顯現C.糧食生產開始受到重視D.道家思想影響廣泛7.荀子認為:“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韓非認為:“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禱,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據此可知,兩位思想家均主張( ) A.構建專制集權體制 B.發揮道德教化作用C.廣泛傾聽民眾呼聲 D.重塑君臣尊卑秩序8.(2024山西名校聯考,)有學者指出,戰國時期,盡管諸子對人性認識多有歧義,但圍繞人性的爭鳴,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政治文化觀念,即政治應把人作為中心對象,而不是從神靈那里獲得根據。該學者意在強調( )A.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逐漸趨同B.人文精神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C.百家爭鳴推進政治理性的發展D.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完全消失題組三 思維訓練9.《史記》載:“三十五年夏,會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宗法分封制日益完善B.周天子天下共主影響力猶存C.王室掌握會盟主導權D.和平統一成為時代發展趨勢題組四 綜合題組10.(10分)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學者中獨樹一幟,后世學者對此多有關注與研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通‘為’,人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偽(為),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摘編自《荀子》 材料二甲 荀卿則全是申韓(申不害、韓非,戰國思想家),觀《成相》一篇可見。他見當時庸君暗主戰斗不息,憤悶惻怛,深欲提耳而誨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歸于明法治、執賞罰而已。他那做處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經學家) 〔宋〕朱熹 《朱子語類》 卷137乙 荀子是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大師,他不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說來,他實在可以稱為雜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學說差不多都融匯貫通了 郭沫若 《荀子的 批判》(1)根據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4分)(2)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選取材料二中的一種觀點加以評述。(4分)(3)你認為對“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價值。(2分)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基礎過關練1.B 2.A 3.C 4.B 5.A 6.C 7.D 8.D9.C 10.A 11.B 12.A 13.C 14.A 15.C 16.B1.B 據材料“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可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說明周天子對地方控制力減弱,B項正確。2.A 據材料“戰國時……各國甚至還在邊境上修筑大規模、相互連接的防御工事”可知各國注重在邊境修筑防御工事,反映了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戰爭頻繁,A項正確。3.C 魯國三桓四分公室、晉國六卿傾軋和齊國田氏的專權,表明卿大夫發展壯大,進而奪取諸侯的權力,反映了宗法分封制趨于瓦解,C項正確。4.B 材料表明春秋早期國君給予將相相應的采邑,之后是給予俸祿,并且還有了考核官員的上計制度,這體現了君主對將相的控制加強,君主統治權威有所強化,B項正確。5.A 題干反映了楚莊王意圖效仿周武王,其對“武德”的解讀符合華夏對“德”的理解,這體現了楚莊王對華夏文明的認同,A項正確。6.C 由“形制相似”“形制相同”“也與燕國所出相同”可知,農具生產存在一定的標準,體現了鐵農具的生產走向規范化,C項正確;精耕細作的農業指的是農業生產中綜合運用耕作、播種、灌溉、治蟲、施肥等技術,題干主要涉及勞動工具,故排除A項;從材料看不出這些鐵器或鐵器制作標準是燕國推廣出去的,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牛耕,得不出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的結論,排除D項。7.D 材料中工具錛、錐、鋸、錘等都是金字旁,說明這些工具與金屬有關,表明當時冶煉技術發展,故選D項。8.D 晏嬰拒絕搬遷住宅,認為居住在市場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知當時的市場交換便利了齊人的生活,故選D項。9.C 據材料可知,商鞅認為設置法律但是私善盛行,那么人們就不會再畏懼刑罰了,反對“私善”,提倡“自治奉公”,即對君主效忠,目的是提倡官員盡忠,加強君主權威,C項正確。10.A 孔子在馬廄失火后,關心是否有人受傷,沒有問馬的情況。這說明孔子更關注人的生命,體現出其仁者愛人的思想主張,故選A項。11.B 材料“孔子還強調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礎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體現的是孔子認為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有所變革,而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制度而有所變革,說明政治文明應在傳承中創新,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繼承與創新,A項中的“一體”,體現的是共性,而不是創新,故排除;“制度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孔子認為禮樂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排除D項。12.A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天道,這樣就可以達到社會穩定,天下太平,據此可知,材料觀點強調自然無為利于治國理政,A項正確。13.C 材料“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強國之本也”,表明荀子強調禮制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即強調禮制的治國功能,C項正確;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排除A項;荀子強調禮制的治國功能,并非其道德教化功能,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荀子意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排除D項。14.A 據材料“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可知,韓非子認為仁義適用于古代,不適用于當下,這體現了與時俱進思想,A項正確。15.C 材料“五行學說與中華五色的屬性對應影響著社會環境”反映的是陰陽五行家理論的影響,C項正確。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項;陰陽五行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排除B、D兩項。16.B 據“凡天下群百工,輪車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的前半部分說明墨子鼓勵發展手工業,后半部分說明他反對奢侈,墨子的這些主張有利于積累社會財富,B項正確。能力提升練1.C 2.A 3.C 4.B 5.D 6.A 7.A 8.C 9.B1.C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需要重整秩序,C項正確;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確立是在漢武帝尊崇儒術后,排除A項;春秋時期禮樂制已經遭到破壞,排除B項;當時社會轉型導致了禮樂制走向瓦解,排除D項。2.A 黃帝時期語言或方言種類豐富,到春秋戰國時期語言或方言種類減少,這表明國家統一趨勢加強,故選A項。題干未涉及中原各國與周邊民族關系,故排除B項。C、D兩項與題干主旨無關,故均排除。3.C 據材料“春秋時期,隨著新興貴族地主逐漸崛起,出現了以卿大夫為代表的私家、異姓貴族與公室的斗爭”可知,春秋時期,農業進步,土地私有制逐漸興起,新興地主階級崛起,開始了與奴隸主貴族的斗爭,C項正確;公室與私家的斗爭屬于諸侯國內部的斗爭,排除A項;B項本身有誤,排除;戰國后期才出現統一趨勢,而材料中是春秋時期,排除D項。4.B 據材料可知,“夷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夷夏”的文化差別不是絕對的,這反映出民族交融呈雙向互動性,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夷夏文化關系,而非國家統一,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相互影響,C項強調的是中原文明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單向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D項表述本身是錯誤的,排除。5.D 布幣多流行于北方,戰國時期浙江屬于楚國,而楚國貨幣以蟻鼻錢為主,這反映出當時楚國不僅存在其他諸侯國貨幣,還模仿鑄造北方貨幣,表明當時楚國與其他諸侯國存在經貿往來,D項正確;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形制不同,至秦統一后才逐漸實現統一,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楚國與其他諸侯國的對比,排除B項;戰國時期,國家分裂,缺乏形成全國性市場的條件,排除C項。6.A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種,以教稼穡,樹藝”可知,“壤”指的是農田土壤,戰國時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關于“壤”的生產力的觀點,綜上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有了精耕細作的觀念,農業生產技術得到發展,A項正確;題干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項;糧食生產早已受到重視,排除C項;D項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7.A 據材料“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可知,兩位思想家都強調君主權威,有助于構建專制集權體制,A項正確;其他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排除。8.C 據“但圍繞人性的爭鳴,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政治文化觀念,即政治應把人作為中心對象”可知,盡管諸子百家思想存在差異,但是逐漸把人置于政治文化的中心,體現了理性發展趨勢,C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人文精神成為“主流”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9.B 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是對似乎已成定論的歷史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得出新的歷史認知。周天子地位下降,體現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壞,排除A項。葵丘會盟是齊桓公召集的,并非王室,排除C項。當時的時代主題是諸侯爭霸,排除D項。10.答案 (1)思想:以刑制“惡”;禮法并施(或隆禮重法);罪罰相稱(當);慎用刑罰。(4分)(2)朱熹認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對儒學貢獻不大。這一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失之偏頗。如荀子主張“性惡論”“隆禮重法”,但認為“禮義”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據,在繼承傳統儒學思想的基礎上,使儒學更具兼容性和開放性,促進了儒學的發展。(4分)郭沫若認為荀子思想以儒學為基礎糅合百家,具有雜家特點。這一觀點較為科學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點。如荀子重視“禮”的作用,同時主張“性惡論”“隆禮重法”,既繼承了傳統儒學思想,又帶有明顯的法家色彩。(4分)(3)從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學發展軌跡的角度作答;從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作答;從有利于推動現代中國法治建設的角度作答。(2分,從任一角度作答,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解析 (1)解答本題需要根據材料進行總結概括。材料 結論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重刑法以禁之 以刑制“惡”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禮法并施,隆禮重法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罪罰相稱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勿濫 慎用刑罰(2)觀點 材料 結論選擇 朱熹 荀卿則全是申韓(申不害、韓非,戰國思想家),觀《成相》一篇可見。……他那做處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經學家) 朱熹認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對儒學貢獻不大。這一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失之偏頗選擇 郭沫若 他不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說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郭沫若認為荀子思想以儒學為基礎糅合百家,具有雜家特點。這一觀點較為科學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點(3)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學發展軌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現代中國法治建設等角度作答。1(共16張PPT)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1.列國紛爭(1)原因: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2)概況①“春秋五霸”: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②“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③“戰國七雄”: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必備知識 清單破知識點 1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2.華夏認同(1)表現: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2)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1.經濟發展(1)農業: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2)工商業①原因: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②表現: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知識點 2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思維點撥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2)各國統治者推行的有利政策。(3)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4)工具的改良和水利工程的興修。2.變法運動(1)背景①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②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2)成效: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3)典型:商鞅變法①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②主要內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③結果:商鞅被殺,但是變法措施已深入人心。④影響: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1.孔子(1)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2)思想內容: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統治者“為政以德”;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3)教育成就①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展。②相傳晚年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知識點 3孔子和老子2.老子(1)地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2)思想①樸素的唯物論:“道”是天地萬物本原,追求天人合一。②樸素的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③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1.歷史背景(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2)階級關系: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3)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重要派別(1)儒家①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2)道家:代表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知識點 4百家爭鳴(3)陰陽家: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4)墨家:代表下層平民利益,其代表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5)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3.影響(1)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關鍵能力 定點破定點 1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興起的原因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部分中小奴隸主,開始改變生產方式,允許奴隸在土地上勞作,交出大部分勞動產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產品,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產方式。這種新的生產模式,滿足了生產力的發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隸主和奴隸,實現了地主和農民身份的轉移。這些地主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為自己的生產方式進一步掃清障礙,進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隸主的世襲特權,這便成了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的根源。——摘編自張守慧《論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之成敗及其現實意義》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發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3.頻繁的戰爭也對各國提出了變法革新的要求。為了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許多諸侯國進行了富國強兵的改革。4.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即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理論武器。典例1 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賦稅;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一定比例征收實物稅,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這一變化 ( )A.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B.直接導致分封制的崩潰C.推動了生產工具的改進D.源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D解析 周代后期私田增多,政府調整了賦稅政策,表明私田的合法性得到承認,而私田大量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故D項正確。 材料 興盛于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導致了古代中國思想界認識領域的全面活躍,為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一種特有的、全新的思維模式。在爭鳴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學派,影響了后來整個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體系和社會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傳入中國之前,這些學派的思想一直為后來者所繼承……為了給統治階級提供改革方案,尋求出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紛紛用現實主義、人文主義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種政治原理,并將思維的角度置于天人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等方面,這標志著人類精神的覺醒。——摘編自楊俊明《百家爭鳴與古代中國人類精神的覺醒》定點 2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意義1.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道家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3.法家的法治思想對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思想的重要來源。典例2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國寡民”和法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等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反映出當時 ( )A.分封制下權力格局徹底瓦解B.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訴求C.文化發展具有開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經世濟民的情懷D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大同”“尚同”“小國寡民”“一斷于法”等社會構想,均體現出當時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意識和濟世情懷,故D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docx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