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城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石器時代,當生態承載力達到某一臨界值后,食物采集者只有向食物生產者進行轉變,通過種植和馴養才能增加食物的供給總量。這一轉變推動了“農業革命”的出現。該學者意在強調“農業革命”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環境的惡化B.人口增長的壓力C.領地范圍的狹小D.勞動效率的低下2.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制,古印度人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瑪雅人創造出20進制,古埃及人在數學上也頗有建樹。這些數學成就的取得主要出于①農業生產的需要②城市自治的需要③文學創作的需要④商貿活動的需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中世紀歐洲某修道院的記錄顯示:“本院修士不僅抄寫保存古典文獻,還開辦學校教授文法、修辭和算術。同時,本院定期接收領主捐贈的土地,并為周邊農民提供庇護。"”這一現象說明A.基督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B.教會維護了農民的政治權益C.領主通過捐贈控制修道院D.修道院兼有文化和經濟功能4.據記載,11世紀由西北非馬格里布商人引進的貨貝成為14世紀馬里地區貨幣制度的基礎,馬里人的衣料有來自埃及的上好布匹,國王坐朝的王宮高臺上鋪著絲綢,擺著靠枕,懸掛著綢緞寶傘。這反映了馬里帝國A.支撐經濟的主要是商業B.主導著非洲貿易往來C.受到了外來勢力的侵略D.與外部世界聯系密切【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25542A5.瑪雅人認為玉米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食物,還具有神圣的意義。尤姆·卡克斯作為玉米神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瑪雅藝術中,如下圖是瑪雅人的鳥形玉米神陶罐。據此可知,瑪雅文明A.宗教信仰與社會生產聯系緊密B.農業經濟較為發達C.陶器制作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D.文化生活比較豐富6.15世紀末,威尼斯商人經阿拉伯中間商購買的印度胡椒價格達原產地50倍,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下令所有航海學校必須研究繞過非洲的航線,聲稱“不能讓異教徒扼住基督徒的咽喉”。這說明新航路開辟源于A.經濟利益與技術準備的協同作用B殖民擴張與人口遷徙的互動關系C.宗教改革與軍事征服的雙重需要D.王權強化與商業資本的利益沖突7.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贊美通過科學追求“知識與技能”,但同時也提到,這種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來加以引導,這種追求不應該是“為了自得其樂、爭強好勝、高人一等,追逐名利,而應該是為了改善生活”。這一主張A.強調生活享受B.倡導人性解放C.注重科技創新D.蘊含理性精神8.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從形式上看,這好像是一次家族變動,完全不是什么“革命”,但其實質卻是在“光榮革命”中,議會締造了一個國王,沒有議會,這個國王登不上王位。這說明“光榮革命”A.深受工業化進程的影響B.實現國家權力中心轉移C.摧毀了封建君主的統治D.導致國王喪失行政大權9.19世紀的一位工人在日記中寫道:“過去我們在家中用紡車織布,時間由自己安排:如今必須在工廠的機器前工作12個小時,鈴聲一響就要開始勞作,遲到會被扣工資。車間里每個工人只負責一道工序。”這段材料可用于說明當時A.城市化進程導致生存條件惡化B.蒸汽機廣泛應用推動交通革新C,手工工場向現代工廠制度轉變D.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激化10.1906年,東印度鐵路孟加拉段工人在七月罷工中第一次提出印度人和英國人地位平等的要求,還公開提出“趕走英國人”的口號。倫敦《泰晤士報》驚呼,這是第一次“直接和公開地與政治運動結合在一起”的罷工。這說明,當時A.印度開始民族解放斗爭B.印度的民族意識增強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英國調整了對印政策【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25542A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題號24568答案BCDDAADB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CBDABBD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態承載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生態系統所能支持的最大生物種群數量。當生態承載力達到臨界值,意味著在原有的食物采集模式下,環境已難以維持人口的生存需求。人口增長作為一個關鍵因素,它引發了食物獲取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就是從依賴自然的食物采集過渡到主動的食物生產,包括農業種植和動物馴養,而這一系列的變化正是“農業革命”的主要內容,B項正確:生態承載力達到臨界并不等同于自然環境惡化,排除A項:學者強調的是生態承載力達到臨界值后,食物采集方式不能滿足需求,從而促使人類從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轉變,進而引發“農業革命”,重點在于生態承載能力與食物獲取方式的關系,而非領地范圍,排除C項;該學者闡述的重點在于生態承載壓力下人類食物供應方式的轉變,沒有提及勞動效率的問題,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數學成就多源于實際需求。①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業需要計算季節、土地面積、糧食分配等。例如,蘇美爾人用60進制觀測天文以制定歷法,古埃及幾何學用于尼羅河泛濫后的土地測量。④商貿活動的需要:貿易涉及數量計算、稅收等。古印度的數字系統(包括“0”)和進位制極大便利了商業計算,兩河流域的數學發展也與頻繁的商貿活動相關。即①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城市自治需求與數學關聯較弱,稅收等更屬于農業或商貿范疇,②不符合題意;文學無需復雜數學工具,數學發展更多基于實用需求而非藝術創作,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D三項。3.【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修道院抄寫保存古典文獻、教授知識體現文化功能,接收領主土地捐贈并為農民提供庇護體現經濟功能,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修道院的文化及經濟功能,未體現基督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排除A項;為農民提供庇護不等于維護了農民的政治權益,排除B項:修道院接受領主捐贈的土地,并不能表明領主控制修道院,排除C項。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馬里人的衣料有來自埃及的上好布匹,國王坐朝的王宮高臺上鋪著絲綢,擺著靠枕,懸掛著鑲綴珠寶”可以看出,馬里能夠獲得來自埃及等地的特色物品,說明其與外部世界在貿易等方面聯系密切,D項正確;題干提到的是貿易和外來商品,但并未直接說明商業是馬里經濟的“主要”支撐,排除A項;題干中【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6頁)】25542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一歷史(1).pdf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unlocked.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