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初中化學模擬試題001.(2024九上·杭州期末)運用推理、歸納、類比、對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結論,其中合理的是( )A.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是化合物,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是單質B.水和過氧化氫的組成元素相同,則兩者的化學性質相同C.Na+、Mg2+、Cl-的最外層電子數均為8,由此得出離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均為8D.同溫下分解氯酸鉀,加催化劑的反應速率快,說明催化劑可以改變反應速率【答案】D【知識點】基礎知識點歸納【解析】【解答】A、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化合物,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單質,不符合題意;B、水和過氧化氫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學式不同,即兩種物質的微觀結構不同,所以兩者的化學性質不相同,不符合題意;C、離子的最外層電子不一定為8,不符合題意;D、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到,催化劑可以改變反應速率,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化合物和單質的定義分析;根據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分析;根據離子達到相對穩定結構分析;根據催化劑的定義分析。2.(2024九上·杭州期末)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①高錳酸鉀中錳元素為+7價②不同的純凈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組成③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其他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④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⑤混合物的組成中一定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答案】D【知識點】物質的元素組成;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純凈物和混合物;化學反應的實質【解析】【解答】①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而在高錳酸鉀中鉀元素顯+1價,氧元素顯-2價,則錳元素的化合價是,該說法正確;②不同的純凈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組成,如H2O和H2O2都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該說法正確;③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是分解反應,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其他物質的反應不一定是分解反應,如氧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生成臭氧就不是分解反應,該說法錯誤;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該說法正確;⑤混合物的組成中不一定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如氧氣和臭氧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該說法錯誤。圖上述說法正確的是①②④,錯誤的是③⑤。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純凈物的概念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中可能只有一種元素(氧氣和臭氧組成的混合物),分解反應的概念是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來解答。3.(2024九上·杭州期末)10g碳酸鈣固體高溫煅燒一段時間,冷卻后投入足量稀鹽酸中完全反應。有關結論錯誤的是A.煅燒后固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減小B.煅燒越充分則消耗的鹽酸量越小C.共生成4.4g二氧化碳D.共生成11.1 g氯化鈣【答案】B【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 、碳酸鈣高溫分解后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逸散到空氣中,碳酸鈣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氧化鈣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故煅燒后固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減小,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碳酸鈣和氧化鈣與鹽酸反應后,鈣元素均在氯化鈣中,根據鈣元素守恒,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相等,再根據氯元素守恒,故消耗的鹽酸的質量相等,故煅燒充分與否,消耗的鹽酸的質量相等,該說法錯誤,符合題意;C、兩個反應過程中碳元素全部轉化到二氧化碳中,碳酸鈣中碳元素的質量為,則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化學變化中鈣元素守恒,碳酸鈣中鈣元素的質量為,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為,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故等質量的鹽酸和足量的固體反應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相等來解答。4.(2024九上·杭州期末)從微觀角度看,化學反應是微觀粒子按一定的數目關系進行的。一定條件下,某反應 中所有物質的分子數隨反應過程的變化如圖所示(H2和物質 X的變化曲線重合)。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t 時刻,H2和 HF 的質量相等 B.該反應為化合反應C.該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 D.物質X 的化學式是 F2【答案】A【知識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析】【解答】A、t時刻,氫氣和HF的分子數相等,但是它們的質量不相等,符合題意;B、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不符合題意;C、在反應中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不符合題意;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物中含H、F的個數分別是2、0,生成物中含H、F的個數分別是2、2,故反應物中還應含2個F,故X的化學式為F2,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利用圖示可知,氫氣和氟氣反應生成氟化氫氣體的方程式的含義,以及化合反應的概念是由多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來解答。5.(2024九上·杭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測定本地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向上移動c管,觀察b、c管中是否有穩定的液面差B.讀取b管中的氣體體積時,要移動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C.a導管的作用是防止實驗測定的結果偏小D.b管中油的作用是防止實驗測定的結果偏小【答案】C【知識點】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解析】【解答】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向上移動c管,觀察b、c管中是否有穩定的液面差,有穩定的液面差,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讀取b管中的氣體體積時,要移動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防止產生誤差,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C、a導管的作用是平衡氣壓,使液體順序留下,該說法錯誤,符合題意;D、b管中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導致實驗測定的結果偏小,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A、根據如圖裝置的氣密性的檢查方法是向上移動c管,觀察b、c管中是否有穩定的液面差,有穩定的液面差來解答;B、根據移動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來讀取b管中的氣體體積數來解答;C、根據a導管的作用是平衡氣壓,使液體順序留下來解答;D、根據二氧化碳不溶于油來解答。6.(2024九上·杭州期末)取4.66g堿式碳酸鎂晶體[xMgCO3 yMg(OH)2 zH2O]置于氮氣流中加熱,實驗時依次發生如下反應:晶體失去結晶水、Mg(OH)2分解為MgO和H2O、MgCO3分解為兩種氧化物,殘留固體質量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t4~t5段固體的成分為MgO和MgCO3B.該晶體中x:y:z的最簡比=1:4:4C.0~t1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溫度沒有達到晶體分解所需的最低溫度D.整個實驗過程產生了0.9g水【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解答】利用題意分析可知,堿式碳酸鎂受熱分解先失去結晶水,氫氧化鎂分解生成氧化鎂和水,碳酸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當堿式碳酸鎂完全反應后的剩余固體是氧化鎂。A、由分析可知,t3~t4時間段Mg(OH)2受熱分解生成MgO和水,則t4~t5段中為固體為MgO和MgCO3,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t1~t2段固體減少的質量為結晶水的質量,故結晶水的質量為4.66g-3.94g=0.72g;t3~t4段是Mg(OH)2受熱分解生成水的質量為3.94g-3.76g=0.18g,由,可求出晶體中Mg(OH)2的質量為0.58g; MgCO3的質量為4.66g-0.72g-0.58g =3.36g;所以x:y:z=: : =4:1:4,該說法錯誤,符合題意;C、在加熱到t1時堿式碳酸鎂晶體開始分解,故0~t1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溫度沒有達到晶體分解所需的最低溫度,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由分析知生成水的質量為:4.66g-3.76g=0.9g,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根據題意和圖像可知,在加熱到t1時堿式碳酸鎂晶體開始分解失去結晶水;t1~t2時間段堿式碳酸鎂晶體脫去結晶水;t3~t4時間段Mg(OH)2分解為氧化鎂和水;在t5~t6時間段溫度較高時MgCO3開始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來解答。7.(2024九上·杭州期末)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平衡,實現“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1)碳減排:使用氫能源汽車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單質硼(B)可與物質X反應制取氫氣,化學方程式為: ,則X的化學式為 ,依據是 。(2)碳“捕捉”與封存:碳“捕捉”可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碳轉化:一定條件下,可將二氧化碳在催化劑表面轉化成某種有機清潔燃料,其反應原理如下圖所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反應掉8800g二氧化碳可生成 g有機清潔燃料。【答案】(1)H2O;質量守恒定律(2)(3);解:設生成有機清潔燃料的質量是xx=6400g答:生成有機清潔燃燒的質量為6400g【知識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1)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根據反應方程式中可知,該反應后硼、氧、氫原子數目分別為2、6、12,反應前硼、氧、氫原子數目分別為2、0、0,故反應物中還應含6個O、12個H,故X的化學式為H2O; 依據是質量守恒定律 。(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由圖可知,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轉化為CH3OH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反應掉8800g二氧化碳可生成有機燃料的質量為:解:設生成有機清潔燃料的質量是xx=6400g答:生成有機清潔燃燒的質量為6400g 。【分析】(1)根據化學變化中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來解答;(2)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來解答;(3)根據反應模型圖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轉化為CH3OH和水的方程式中已知二氧化碳的質量和式量來計算甲醇的質量來解答。8.(2024九上·杭州期末)純堿(Na2C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玻璃、造紙、紡織和洗滌劑的生產,侯德榜是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他改進了純堿的生產工藝,為純堿工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工業上以天然氣、空氣、食鹽等為原料制取純堿的部分工藝流程如圖。(1)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 。(2)反應③析出晶體,化學方程式為:NaCl+NH3+H2O+CO2=NaHCO3↓+NH4Cl。操作1的名稱是 ,母液中含有的陽離子有 (寫離子符號),已知反應生成的NaHCO3和NH4Cl的質量比為84:53.5,結合下圖分析,該反應能析出NaHCO3晶體的原因是 , 。(3)反應④中NaHCO3在加熱時發生分解反應,生成物X的化學式為 ,該物質可循環利用。此流程中還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4)上述流程中副產品NH4Cl在農業上做氮肥時,不能和 混合施用。(5)根據復分解反應原理和圖中溶解度曲線如圖,寫出以硫酸銨和氯化鉀為原料制取硫酸鉀晶體的化學方程式為 。【答案】(1)(2)過濾;Na+、NH4+;相同條件下,生成NaHCO3的質量多;相同條件下,NaHCO3的溶解度小(3)H2O;CO2(4)堿性物質(5)【知識點】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物質的相互轉化和制備【解析】【解答】(1)反應①是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蒸氣在高溫和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操作1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的操作是過濾。由題中信息知,母液是NaHCO3的飽和溶液,還有生成的NH4Cl,故母液中含有的陽離子有:Na+、NH4+。相同條件下,物質的質量越大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由題中信息知生成的NaHCO3和NH4Cl的質量比為84:53.5,故NaHCO3的質量較大。相同條件下物質的溶解度越小,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由圖示信息知,NaHCO3的溶解度較小。(3)反應④中NaHCO3在加熱時分解生成CO2、X、Na2CO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各元素的種類不變,故X中一定含有氫元素,因X在流程圖中可循環利用,故X是水;由流程圖可知流程中還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CO2。(4)銨態氮肥與堿性物質混合使用,會降低肥效,NH4Cl屬于銨態氮肥,不能和堿性物質混合使用。(5)硫酸銨和氯化鉀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氯化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分析】(1)天然氣甲烷和水在高溫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二氧化碳來解答;(2)根據過濾分離溶和不溶物,過濾后的母液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相同條件下物質的質量越大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物質的溶解度越小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來解答;(3)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循環使用來解答;(4)根據銨根和氫氧根結合生成氨氣和水來解答;(5)根據硫酸銨和氯化鉀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氯化銨來解答。9.(2024九上·杭州期末)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探究環境濕度對過氧化鈉(Na2O2)與CO2反應的影響。【猜想與假設】猜想1:Na2O2與CO2在濕度較小的條件下不反應,只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反應。猜想2:Na2O2與CO2在濕度較小和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均能反應。【查閱資料】①常溫下,過氧化鈉是淡黃色粉末。②過氧化鈉能與鹽酸反應。③二氧化碳不溶于飽和碳酸氫鈉溶液。④ppm是含量的一種表示方法。【實驗探究】(1)用圖1裝置制取并收集較潮濕的二氧化碳氣體。其中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作用是 。(2)如圖2,在三頸燒瓶中分別插入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帶鐵絲的膠塞。(3)待CO2傳感器顯示CO2讀數穩定后,用鐵絲戳破裝有Na2O2的塑料袋,使Na2O2粉末與潮濕的CO2充分接觸,打開數據采集器,得到圖3、圖4。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4)用圖5裝置制取并收集較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其中固體干燥劑的作用是 。(5)裝置同圖2。待CO2傳感器顯示CO2讀數穩定后,用鐵絲戳破裝有Na2O2的塑料袋,使過氧化鈉粉末與較干燥的CO2充分接觸,打開數據采集器,得到圖6、圖7。【結論與反思】(1)小組同學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猜想 (填“1”或“2”)是正確的。(2)分析圖3中相對濕度變化的原因是 。【答案】吸收氯化氫;過氧化鈉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與二氧化碳能反應;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三頸燒瓶;2;過氧化鈉與水能反應【知識點】實驗探究物質的性質或變化規律;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解析】【解答】實驗探究:(1)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能吸收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3)根據圖示可以看出,過氧化鈉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與二氧化碳能反應;(4)干燥管中的堿石灰能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三頸燒瓶,防止對二氧化碳的濕度造成影響;結論與反思:(1)根據圖6和圖7可看出,在濕度較小的條件下,過氧化氫也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故猜想2正確,故填:2;(2)圖3中濕度在減小,說明水分減少,說明過氧化氫能與水發生反應。【分析】根據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能吸收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在較大濕度下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過氧化氫和二氧化碳在較小濕度下反應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來解答。1 / 12024年初中化學模擬試題001.(2024九上·杭州期末)運用推理、歸納、類比、對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結論,其中合理的是( )A.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是化合物,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是單質B.水和過氧化氫的組成元素相同,則兩者的化學性質相同C.Na+、Mg2+、Cl-的最外層電子數均為8,由此得出離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均為8D.同溫下分解氯酸鉀,加催化劑的反應速率快,說明催化劑可以改變反應速率2.(2024九上·杭州期末)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①高錳酸鉀中錳元素為+7價②不同的純凈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組成③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其他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④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⑤混合物的組成中一定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3.(2024九上·杭州期末)10g碳酸鈣固體高溫煅燒一段時間,冷卻后投入足量稀鹽酸中完全反應。有關結論錯誤的是A.煅燒后固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減小B.煅燒越充分則消耗的鹽酸量越小C.共生成4.4g二氧化碳D.共生成11.1 g氯化鈣4.(2024九上·杭州期末)從微觀角度看,化學反應是微觀粒子按一定的數目關系進行的。一定條件下,某反應 中所有物質的分子數隨反應過程的變化如圖所示(H2和物質 X的變化曲線重合)。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t 時刻,H2和 HF 的質量相等 B.該反應為化合反應C.該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 D.物質X 的化學式是 F25.(2024九上·杭州期末)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測定本地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向上移動c管,觀察b、c管中是否有穩定的液面差B.讀取b管中的氣體體積時,要移動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C.a導管的作用是防止實驗測定的結果偏小D.b管中油的作用是防止實驗測定的結果偏小6.(2024九上·杭州期末)取4.66g堿式碳酸鎂晶體[xMgCO3 yMg(OH)2 zH2O]置于氮氣流中加熱,實驗時依次發生如下反應:晶體失去結晶水、Mg(OH)2分解為MgO和H2O、MgCO3分解為兩種氧化物,殘留固體質量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t4~t5段固體的成分為MgO和MgCO3B.該晶體中x:y:z的最簡比=1:4:4C.0~t1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溫度沒有達到晶體分解所需的最低溫度D.整個實驗過程產生了0.9g水7.(2024九上·杭州期末)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平衡,實現“零排放”),保護環境。實現“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1)碳減排:使用氫能源汽車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單質硼(B)可與物質X反應制取氫氣,化學方程式為: ,則X的化學式為 ,依據是 。(2)碳“捕捉”與封存:碳“捕捉”可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碳轉化:一定條件下,可將二氧化碳在催化劑表面轉化成某種有機清潔燃料,其反應原理如下圖所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反應掉8800g二氧化碳可生成 g有機清潔燃料。8.(2024九上·杭州期末)純堿(Na2C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玻璃、造紙、紡織和洗滌劑的生產,侯德榜是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他改進了純堿的生產工藝,為純堿工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工業上以天然氣、空氣、食鹽等為原料制取純堿的部分工藝流程如圖。(1)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 。(2)反應③析出晶體,化學方程式為:NaCl+NH3+H2O+CO2=NaHCO3↓+NH4Cl。操作1的名稱是 ,母液中含有的陽離子有 (寫離子符號),已知反應生成的NaHCO3和NH4Cl的質量比為84:53.5,結合下圖分析,該反應能析出NaHCO3晶體的原因是 , 。(3)反應④中NaHCO3在加熱時發生分解反應,生成物X的化學式為 ,該物質可循環利用。此流程中還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4)上述流程中副產品NH4Cl在農業上做氮肥時,不能和 混合施用。(5)根據復分解反應原理和圖中溶解度曲線如圖,寫出以硫酸銨和氯化鉀為原料制取硫酸鉀晶體的化學方程式為 。9.(2024九上·杭州期末)某化學興趣小組同學探究環境濕度對過氧化鈉(Na2O2)與CO2反應的影響。【猜想與假設】猜想1:Na2O2與CO2在濕度較小的條件下不反應,只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反應。猜想2:Na2O2與CO2在濕度較小和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均能反應。【查閱資料】①常溫下,過氧化鈉是淡黃色粉末。②過氧化鈉能與鹽酸反應。③二氧化碳不溶于飽和碳酸氫鈉溶液。④ppm是含量的一種表示方法。【實驗探究】(1)用圖1裝置制取并收集較潮濕的二氧化碳氣體。其中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作用是 。(2)如圖2,在三頸燒瓶中分別插入濕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帶鐵絲的膠塞。(3)待CO2傳感器顯示CO2讀數穩定后,用鐵絲戳破裝有Na2O2的塑料袋,使Na2O2粉末與潮濕的CO2充分接觸,打開數據采集器,得到圖3、圖4。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4)用圖5裝置制取并收集較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其中固體干燥劑的作用是 。(5)裝置同圖2。待CO2傳感器顯示CO2讀數穩定后,用鐵絲戳破裝有Na2O2的塑料袋,使過氧化鈉粉末與較干燥的CO2充分接觸,打開數據采集器,得到圖6、圖7。【結論與反思】(1)小組同學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猜想 (填“1”或“2”)是正確的。(2)分析圖3中相對濕度變化的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基礎知識點歸納【解析】【解答】A、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化合物,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單質,不符合題意;B、水和過氧化氫組成元素相同,但是化學式不同,即兩種物質的微觀結構不同,所以兩者的化學性質不相同,不符合題意;C、離子的最外層電子不一定為8,不符合題意;D、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到,催化劑可以改變反應速率,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化合物和單質的定義分析;根據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分析;根據離子達到相對穩定結構分析;根據催化劑的定義分析。2.【答案】D【知識點】物質的元素組成;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純凈物和混合物;化學反應的實質【解析】【解答】①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而在高錳酸鉀中鉀元素顯+1價,氧元素顯-2價,則錳元素的化合價是,該說法正確;②不同的純凈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組成,如H2O和H2O2都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該說法正確;③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是分解反應,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其他物質的反應不一定是分解反應,如氧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生成臭氧就不是分解反應,該說法錯誤;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該說法正確;⑤混合物的組成中不一定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如氧氣和臭氧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該說法錯誤。圖上述說法正確的是①②④,錯誤的是③⑤。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純凈物的概念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中可能只有一種元素(氧氣和臭氧組成的混合物),分解反應的概念是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來解答。3.【答案】B【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 、碳酸鈣高溫分解后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逸散到空氣中,碳酸鈣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氧化鈣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故煅燒后固體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減小,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碳酸鈣和氧化鈣與鹽酸反應后,鈣元素均在氯化鈣中,根據鈣元素守恒,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相等,再根據氯元素守恒,故消耗的鹽酸的質量相等,故煅燒充分與否,消耗的鹽酸的質量相等,該說法錯誤,符合題意;C、兩個反應過程中碳元素全部轉化到二氧化碳中,碳酸鈣中碳元素的質量為,則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化學變化中鈣元素守恒,碳酸鈣中鈣元素的質量為,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為,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故等質量的鹽酸和足量的固體反應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相等來解答。4.【答案】A【知識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析】【解答】A、t時刻,氫氣和HF的分子數相等,但是它們的質量不相等,符合題意;B、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不符合題意;C、在反應中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不符合題意;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物中含H、F的個數分別是2、0,生成物中含H、F的個數分別是2、2,故反應物中還應含2個F,故X的化學式為F2,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利用圖示可知,氫氣和氟氣反應生成氟化氫氣體的方程式的含義,以及化合反應的概念是由多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來解答。5.【答案】C【知識點】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解析】【解答】A、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向上移動c管,觀察b、c管中是否有穩定的液面差,有穩定的液面差,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讀取b管中的氣體體積時,要移動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防止產生誤差,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C、a導管的作用是平衡氣壓,使液體順序留下,該說法錯誤,符合題意;D、b管中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與水反應,導致實驗測定的結果偏小,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A、根據如圖裝置的氣密性的檢查方法是向上移動c管,觀察b、c管中是否有穩定的液面差,有穩定的液面差來解答;B、根據移動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來讀取b管中的氣體體積數來解答;C、根據a導管的作用是平衡氣壓,使液體順序留下來解答;D、根據二氧化碳不溶于油來解答。6.【答案】B【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解答】利用題意分析可知,堿式碳酸鎂受熱分解先失去結晶水,氫氧化鎂分解生成氧化鎂和水,碳酸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當堿式碳酸鎂完全反應后的剩余固體是氧化鎂。A、由分析可知,t3~t4時間段Mg(OH)2受熱分解生成MgO和水,則t4~t5段中為固體為MgO和MgCO3,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t1~t2段固體減少的質量為結晶水的質量,故結晶水的質量為4.66g-3.94g=0.72g;t3~t4段是Mg(OH)2受熱分解生成水的質量為3.94g-3.76g=0.18g,由,可求出晶體中Mg(OH)2的質量為0.58g; MgCO3的質量為4.66g-0.72g-0.58g =3.36g;所以x:y:z=: : =4:1:4,該說法錯誤,符合題意;C、在加熱到t1時堿式碳酸鎂晶體開始分解,故0~t1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溫度沒有達到晶體分解所需的最低溫度,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D、由分析知生成水的質量為:4.66g-3.76g=0.9g,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分析】根據題意和圖像可知,在加熱到t1時堿式碳酸鎂晶體開始分解失去結晶水;t1~t2時間段堿式碳酸鎂晶體脫去結晶水;t3~t4時間段Mg(OH)2分解為氧化鎂和水;在t5~t6時間段溫度較高時MgCO3開始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來解答。7.【答案】(1)H2O;質量守恒定律(2)(3);解:設生成有機清潔燃料的質量是xx=6400g答:生成有機清潔燃燒的質量為6400g【知識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1)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根據反應方程式中可知,該反應后硼、氧、氫原子數目分別為2、6、12,反應前硼、氧、氫原子數目分別為2、0、0,故反應物中還應含6個O、12個H,故X的化學式為H2O; 依據是質量守恒定律 。(2)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由圖可知,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轉化為CH3OH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反應掉8800g二氧化碳可生成有機燃料的質量為:解:設生成有機清潔燃料的質量是xx=6400g答:生成有機清潔燃燒的質量為6400g 。【分析】(1)根據化學變化中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來解答;(2)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來解答;(3)根據反應模型圖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轉化為CH3OH和水的方程式中已知二氧化碳的質量和式量來計算甲醇的質量來解答。8.【答案】(1)(2)過濾;Na+、NH4+;相同條件下,生成NaHCO3的質量多;相同條件下,NaHCO3的溶解度小(3)H2O;CO2(4)堿性物質(5)【知識點】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物質的相互轉化和制備【解析】【解答】(1)反應①是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蒸氣在高溫和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操作1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的操作是過濾。由題中信息知,母液是NaHCO3的飽和溶液,還有生成的NH4Cl,故母液中含有的陽離子有:Na+、NH4+。相同條件下,物質的質量越大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由題中信息知生成的NaHCO3和NH4Cl的質量比為84:53.5,故NaHCO3的質量較大。相同條件下物質的溶解度越小,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由圖示信息知,NaHCO3的溶解度較小。(3)反應④中NaHCO3在加熱時分解生成CO2、X、Na2CO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各元素的種類不變,故X中一定含有氫元素,因X在流程圖中可循環利用,故X是水;由流程圖可知流程中還可循環利用的物質是:CO2。(4)銨態氮肥與堿性物質混合使用,會降低肥效,NH4Cl屬于銨態氮肥,不能和堿性物質混合使用。(5)硫酸銨和氯化鉀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氯化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分析】(1)天然氣甲烷和水在高溫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二氧化碳來解答;(2)根據過濾分離溶和不溶物,過濾后的母液是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相同條件下物質的質量越大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物質的溶解度越小在溶液中越容易析出來解答;(3)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不變,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循環使用來解答;(4)根據銨根和氫氧根結合生成氨氣和水來解答;(5)根據硫酸銨和氯化鉀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氯化銨來解答。9.【答案】吸收氯化氫;過氧化鈉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與二氧化碳能反應;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三頸燒瓶;2;過氧化鈉與水能反應【知識點】實驗探究物質的性質或變化規律;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解析】【解答】實驗探究:(1)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能吸收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3)根據圖示可以看出,過氧化鈉在濕度較大的條件下與二氧化碳能反應;(4)干燥管中的堿石灰能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三頸燒瓶,防止對二氧化碳的濕度造成影響;結論與反思:(1)根據圖6和圖7可看出,在濕度較小的條件下,過氧化氫也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故猜想2正確,故填:2;(2)圖3中濕度在減小,說明水分減少,說明過氧化氫能與水發生反應。【分析】根據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能吸收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在較大濕度下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過氧化氫和二氧化碳在較小濕度下反應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鈉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來解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初中化學模擬試題00(學生版).docx 2024年初中化學模擬試題00(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