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 2 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 了解老子、孔子學說;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約前2070約前1600前221前1046前770前475戰國七雄(并存)西周初年分封示意圖春秋五霸(相繼)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時空隧道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政局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前256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一)東周1.概念: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概況:齊國、晉國、楚國、吳國和越國等先后建立霸權,史稱“春秋五霸”。(二)列國紛爭(1)“春秋爭霸“(公元前770---前476年)概況:形成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2) “戰國兼并(公元前475-前221年)”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春秋時期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國取代,宋、魯、鄭等國消失,這是因為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奪取了政權,說明統一趨勢加強。2.出現了長城,說明周邊少數民族強大起來。3.出現了不少新興城市,如邯鄲、大梁等,說明生產力有顯著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起來。對比教材第9頁“春秋列國形勢圖”和第10頁::“戰國形勢圖”可以得出以下什么信息?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二)列國紛爭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各諸侯國卿大夫專政奪權運動的高嘲。這體現出奴隸社會及其統治思想逐漸瓦解,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漸形成。(3)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逐漸掌握了實權)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西漢學者劉向概括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說: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 sheng)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tao)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戰國策〉書錄》解讀:禮崩樂壞,政治變革,兼并戰爭頻繁。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不滿,這是因為劉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道德仁義和等級秩序。史料閱讀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三)華夏認同(1)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2)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民族關系出現重大變化,形成華夏認同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知識拓展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經濟文化交流和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交融為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基礎。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經濟發展4怎一個“發展”了得!社會經濟性質:從奴隸制經濟過渡到封建社會經濟農業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生產方式—小農戶個體經濟手工業經濟政策——重農抑商生產工具、技術—鐵制農具、牛耕技術興修水利——都江堰、鄭國渠冶鐵業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貨幣流通廣泛涌現一批中心城市6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美金(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鐵器)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 ——《國語》據材料,概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表現。鐵犁牛耕出現,水利興修【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生產關系變】小農經濟逐步形成,由集體變為個體經營從青銅時代逐漸過渡到鐵器時代。表現總體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崩潰綜合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說明大動蕩局面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制度原因: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小農經濟出現王室衰微,貴族統治集團內矛盾尖銳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顯(獨立性強)1、經濟發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7材料一: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象。——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劉向《戰國策》材料三:戰國初年各國為富國強兵,都進行了變法活動。——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結合上述材料,歸納戰國變法運動的原因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結構復雜,兼并戰爭激烈,需要實行君主集權;富國強兵。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2、變法運動變法時代 國君 主持人物 大致時間春秋時期 齊桓公 管仲 前685年-645年,共41年戰國時期 齊威王 鄒忌 前357年戰國時期 魏文侯 李悝 前445年-396年,共49年戰國時期 楚悼王 吳起 前386年-前381年,共5年戰國時期 韓紹侯 申不害 前351年-337年,共14年戰國時期 秦孝公 商鞅 前356年-前338年,共18年戰國時期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 前325年-前299年,共27年戰國時期 燕昭王 樂毅 前307年-前279年,共28年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情況表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2、變法運動商鞅變法商鞅變法 內容 措 施 針對現實 評 價富國之策強兵之策 集權之策 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小家庭政策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廢分封,行縣制戶籍制,連坐法鐵犁牛耕小農經濟兼并戰爭趨向統一制度瓦解君臣易位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發展諸侯爭霸禮崩樂壞政治動蕩鐵犁牛耕工商業繁榮士階層崛起階級變動變法必要性變法可能性變法背景目的:富國強兵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2、變法運動《禮賢下士》《毛遂自薦》思考:下列歷史事件表明了什么?士原是西周時貴族最低階層,擁有一定田地,受六藝教育,戰時可充當下級軍官,平時可作為卿大夫家臣。春秋戰國之際,一部分舊體制貴族沒落,部分知識文化的庶人由社會下層升浮上去,即“士庶合流”,士逐漸從有職之人變成游離狀態,即“士無定主”的游士。“得士則昌,失士則亡”── (《孔叢子·居衛》)學在官府私家講學學在官府:夏商西周官府貴族掌握學術,擔任各級學校的教師。私家講學:孔子以詩史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三、百家爭鳴(一)春秋:孔子和老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前551年~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至圣”。其言論由弟子整理而成《論語》同桌討論:下列兩位春秋男神是如何教你做人做事的。問道:出世與入世儒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生卒不詳)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聞名。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道三、百家爭鳴入世的理想:出世的智慧:1.核心:2.政治:3.教育:“仁”仁者愛人①為政以德②克己復禮有教無類整理《五經》傳世《論語》1.核心:2.政治:3.哲學:“道”①小國寡民②無為而治,反對制度束縛樸素唯物論:“道”為世界萬物本源;樸素辯證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換、對立統一的。春秋時期,老子與孔子的思想都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利益。(一)春秋:孔子和老子三、百家爭鳴群經與諸子的平等百家爭鳴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如水火,相滅亦相生也……——《漢書·藝文志》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國稷下學宮復原圖(二)戰國:百家爭鳴三、百家爭鳴儒家 孟子荀子道家 莊子陰陽家 鄒衍法家 韓非墨家 墨子性善論,提倡“仁政”性惡論,主張“仁義王道”“隆禮重法”“禮法并用”崇尚逍遙自由提出“五行相生相勝”節儉、兼愛、非攻、尚賢集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治:以法治國,控制臣民改革:變法圖強,獎勵耕戰荀子莊周夢蝶陰陽五行韓非戰國時期的儒道陰陽法家,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科圣墨子亞圣墨子墨子自稱賤人,說經常“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見其來自于平民階層,代表小生產者(下層平民)利益。練一練·快速判斷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大軍之后,必有兇年。3、承認現狀,或有意無意中迎合未來之新趨勢而為之張目。4、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5、絕圣棄智,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6、子非魚,安知魚之樂。7、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8、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墨家道家道家法家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立足現實,關注社會;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兼收并蓄,融合創新;注重個人修養,追求人格完善……(二)戰國:百家爭鳴三、百家爭鳴“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言百家爭鳴深遠意義1.性質: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狀況。2.新興地主階級理論基礎。5.中華文化源頭活水。3.后世治國理論基礎。4.中華民族精神血脈。(三)文化自信三、百家爭鳴本課總結:春秋戰國(約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戰火中的社會變革,亂世中的國家轉型。列國紛爭:多民族國家統一趨勢經濟發展:鐵犁牛耕/小農經濟/土地私有戰國:百家爭鳴華夏認同:多民族國家融合趨勢變法運動:商鞅變法文化自信政治經濟文化春秋:孔子、老子諸國紛爭與變法運動大變革問題探究原因: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到破壞,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壯大;諸侯爭霸,兼并戰爭激烈;百家爭鳴局面出現。效果:加強了君主的權力,實行更加高效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變法國家的實力,打擊了舊的貴族勢力,瓦解了宗法貴族的統治秩序,使新興的地主階級的統治得到了鞏固。在摧毀舊制度的同時也逐步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會的轉型。前1045年前770年前476年在政權版圖更迭之下,蘊含了社會各個方面的的變革因素,舊社會、舊制度在更迭中結束,新社會、新制度在更迭中誕生。抓住時代機遇的人則在亂世中出世,錯過機遇的人則被歷史淹沒。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