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質量檢測高二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規定的位置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指定區城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 考古發現,仰韶時代先民所創造的玉器、陶器和棺槨等一整套禮制系統,經由龍山時代先民的取舍、增益,被夏商周三代王國禮制所完整繼承,并為我國秦漢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這表明中華文明具有( )A. 本土性、連續性 B. 包容性、多樣性 C. 擴張性、創新性 D. 封閉性、和平性2. 西周晚期,負責王家日常飲食事務的膳夫也進入了政治權力的中樞,承擔起溝通內外、出納王令的職責。周王甚至派遣他們出使異地,去傳遞王令或完成某些軍政任務。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 周王力圖強化王權 B. 血緣政治趨于解體 C. 權力下移趨勢明顯 D. 等級秩序受到沖擊3. 兵家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圖1為該學派的部分思想主張。這些主張側面反映出當時( )◆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 ◆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A. 兼并戰爭劇烈頻繁 B. 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C. 百家思想交融滲透 D. 禮法結合成主流4.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除了以秦國和山東六國故地的舊有道路為基礎廣治馳道以外,還陸續興修了南起云陽(今陜西淳化縣北)、北抵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的直道,以及聯系西南夷地區的五尺道和溝通嶺南地區的靈渠等一系列的水陸交通路線。秦始皇的上述做法( )A. 擴展了秦朝的統治范圍 B. 推動了中央集權制度建立C.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 加強了各區域間社會聯系5. 圖1、圖2為西漢初期東南區劃的調整,這一調整( )A. 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 B. 順應了經濟格局的演變C. 強化了中央政府統治權威 D. 體現了無為而治的理念6. 如表是史籍所載兩漢時期部分人物的言論。這些言論共同折射出當時( )內容 人物 出處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 主父偃 《史記》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 霍去病 《漢書》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 梁竦 《后漢書》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趙溫 《后漢書》A. 內憂外患的國家現狀 B. 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C. 貴族沒落的政治事實 D. 開放包容的社會面貌7. 寧夏固原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畫上,有游牧狩獵的鮮卑族圖像,同時還有儒家的孝行形象以及東王公、西王母等道教元素。這反映出當時( )A. 政治變革改變民間審美 B. 民族交融推動多元文化匯聚C 習俗演變促進儒學復興 D. 國家統一增進中外文化交流8. 某學者指出:隋定都長安,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同時,長期的分裂阻斷南北的交流,迫切要求南北加強聯系。這可用于解釋當時( )A. 經濟重心的南移 B. 科舉實施的原因 C. 社會矛盾的尖銳 D. 運河開通的必要9. 自漢迄唐八九百年間,政府最看重的是戶籍的編制,從唐代中期起,地籍逐漸取得了和戶籍平行的地位。造成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賦稅制度的調整 B. 中央集權的削弱 C. 江南土地的開發 D. 門閥政治的發展10. 如表為漢(公元2年)、唐(742年)、北宋(1102年)、元(約1300年)時期晉陜、江浙閩、川滇黔人口占全國比重表(%),其中屬于唐應是( )時間 晉陜 江浙閩 川滇黔甲 11.59 5.56 8.30乙 16.45 12.99 8.36丙 11.69 13.00 9.91丁 1.29 48.28 1.03A. 甲 B. 乙 C. 丙 D. 丁11. 北宋初年,黃老之學十分流行。不僅皇帝崇尚黃老,一些名臣也是黃老之學的倡導者,宰相呂端在和宋太宗議事時就認為“國家若行黃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當時黃老之學的流行緣于( )A. 積貧積弱局面出現 B. 儒學正統地位衰微 C. 國家亟需休養生息 D. 政治風氣因循守舊12. 據記載,北宋英宗時礦冶業達271處,至南宋時只存64處。北宋銅冶業歲額705萬斤,而南宋乾道年間每年只有26萬多斤。據此推斷,上述變化可能導致南宋( )A. 錢荒現象頻發 B. 長途販運業迅速興起 C. 邊防壓力趨緩 D. 民營手工業發展受益13. 明朝后期士人高攀龍針對當時觀劇風尚席卷全國的現象指出:“唱曲之類,其所知者勢利,所談者聲色,所就者酒食而已;與之綢繆,一妨人讀書之功,一消人高明之意,一浸淫漸潰,引人于不善而不自知……為損不小,急宜警覺。”其對戲劇活動的態度反映出( )A. 戲劇內容有悖儒家倫理 B. 戲劇表演受社會各階層歡迎C. 士人價值觀念發生變化 D. 傳統思想制約世俗文化發展14. 清入關初期,曾依照《明律》并參酌關外舊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時期,修成了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大清律例》序文中說,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懼”,更在于“弼(輔助)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朝的這一做法旨在( )A. 融入華夏文明 B. 彰顯儒家倫理 C. 宣示正統地位 D. 穩定統治秩序15. 如表為清代官府旌表的績溪胡氏鄉紳事跡(部分)。由此可見,清代官府“旌表”鄉紳是為了( )人物事跡 史料出處胡惶,孝養父母,季弟早歿,撫其孤不異于己子。嘗置義莊田儲,轂以賑族中貧乏者 清《績溪縣志》胡遠德,捐資建翼然亭,伐石坦路施斗笠燈燭于王鳥廟,以惠雨夜行者 清《徽州府志》A. 引導鄉村百姓自治 B. 增強鄉紳對地方控制力 C.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D. 鞏固程朱理學統治地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計55分。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活躍的“士”至戰國時代,列國爭雄,競相變法圖強。各國君主及權臣為增強國力,爭相“禮賢下士”,養士之風大盛。齊有稷下學宮,聚天下學士,“不治而議論”;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禮段干木;孟嘗、平原、信陵、春申四公子門下食客動輒數千。蘇秦、張儀之流以縱橫之術顯名于世,布衣之士可驟至卿相。商鞅在秦變法,明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無軍功“不得為屬籍”,徹底打破世卿世祿舊制,為士人(尤其軍功之士)開辟了廣闊之上升通道。與此相應者,乃思想之空前活躍,“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陰陽等學派并興,皆以“士”為其代表。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韓非則集法家之大成。士階層不僅積極參與政治實踐,更以其思想學說塑造時代精神,深刻推動社會政治制度由封建貴族制向中央集權官僚制之轉型。士之崛起,實為春秋戰國社會巨變之核心現象。——摘編自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以“士與社會變革”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封侯”的變遷西漢不同時期封侯對象統計表封諸侯王之子 封功臣 封外戚公元前202年—前141年 高帝 3 137 —惠帝 — 3 —文帝 14 10 3景帝 7 18 4公元前141年一前33年 武帝 178 75 9昭帝 11 8 6宣帝 63 11 20元帝 48 1 2公元前33年—6年 成帝 43 5 10哀帝 9 一 13平帝 27 一 22——《劍橋中國秦漢史》概括說明西漢時期封侯對象變遷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并闡釋其原因。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透視“功夫針”這塊青銅版是用來印刷廣告的,印版上方標明店鋪字號“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間刻有一幅“白兔搗藥圖”,圖案兩側注明“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圖案下方是廣告詞:“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這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現商標的廣告。——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簡介評析這塊銅板對研究宋代社會的價值。1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貨幣與財稅材料一 兩淮歲辦鹽課,原額三十五萬引,每引征銀八分,后因邊餉匱乏,加至每引一錢二分,復加至一錢五分。然鹽商多詭名占窩(虛報鹽引),引額積壓,實納不過十之六七,而百姓代償虛稅,困苦已極。——據《萬歷會計錄》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白銀成為實際流通貨幣,但財政體制仍固守實物稅框架。一條鞭法雖推動賦役折銀,卻未建立配套的預算審計制度。中央對地方“存留銀”的過度征調(如萬歷三大征時‘太倉銀’耗盡后強行攤派),導致基層財政崩潰,成為明末流民暴動的誘因之一。——據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全球的互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中后期陷入財政困境的原因,并說明其對明代社會的影響。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質量檢測高二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規定的位置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指定區城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A【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A【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計55分。【16題答案】【答案】士與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崛起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力量。列國爭霸與變法圖強需求,促使各國君主爭相“禮賢下士”,如齊設稷下學宮、四公子養士數千,為士人提供了政治舞臺。商鞅變法打破世卿世祿制,以軍功爵制開辟士人上升通道,推動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思想層面,士階層掀起“百家爭鳴”,儒家倡導“仁政”“民本”,法家主張集權法治,墨家呼吁“尚賢”,不僅塑造時代精神,更為社會制度轉型提供理論支撐。蘇秦、張儀等士人以縱橫之術影響邦交,孟子、韓非等以學說指導治國,凸顯士在政治實踐與思想革新中的雙重作用。綜上,士階層通過參與政治、提出學說,深刻推動了春秋戰國從封建貴族制向中央集權官僚制的轉型,成為社會變革的關鍵動力。【17題答案】【答案】階段性特征及原因西漢初期(前202-前141年):封侯以功臣為主,諸侯王之子和外戚為輔。原因:漢初需封賞功臣鞏固政權,同時通過分封諸侯王之子加強對地方控制,外戚勢力尚未凸顯。漢武帝至元帝時期(前141-前33年):諸侯王之子封侯數量激增,功臣封侯減少,外戚封侯有所增加原因:推恩令實施,分解諸侯王勢力,以封侯拉攏宗室;中央集權強化,功臣地位下降;皇權加強,外戚漸參與政治。成帝至平帝時期(前33-6年):外戚封侯占比上升,功臣封侯銳減。原因:皇權旁落,外戚專權加劇,如王氏外戚集團崛起;宗室與功臣勢力衰落。【18題答案】【答案】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銅板的研究價值經濟史:反映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私營手工業發展(“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體現專業化生產);廣告與商標出現(“白兔搗藥圖”“認門前白兔兒為記”),說明商業競爭加劇,營銷意識增強。社會史:“轉賣興販,別有加饒”反映商品流通活躍,存在批發貿易;銅板作為印刷工具,體現宋代印刷術的應用與普及。文化史:商標圖案與廣告文字結合,展現市民文化的興起;“功夫針”名稱體現手工業者對品質的追求,反映社會對技藝的重視。該銅板為研究宋代手工業、商業、廣告史提供了實物證據,具有重要史料價值。【19題答案】【答案】原因:鹽稅加重但征收不足(鹽商虛報鹽引,實納僅十之六七);財政體制滯后(白銀流通但固守實物稅,一條鞭法缺乏配套制度);中央過度征調地方“存留銀”(如萬歷三大征攤派)。影響:百姓負擔加重,激化社會矛盾;基層財政崩潰,成為明末流民暴動的誘因;削弱明朝統治根基,加速王朝衰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