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階段性測試初一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書寫與卷面書寫規范,卷面整潔,根據卷面書寫情況,酌情給3、2、1、0分。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B C B C C B A C C B A B C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C B D C D B A A D B非選擇題 (共47分 26題16分,27題14分,28題17分)26.(1)名稱:圖1:曲轅犁 圖2:筒車;作物:水稻;作者及朝代:徐光啟,明朝(5分)(2)措施:關注民間疾苦,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分)(3)變化:經濟重心南移(2分)朝代:南宋(1分)(4)表現: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發達,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任意一項 2分)(5)對外政策:閉關鎖國(1分)機構名稱:廣州十三行(1分)原因: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2分)27.(1)三省六部制(1分)(2)主要舉措: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利,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任意兩項 4分)(3)制度:行省制度;(1分)意義:行省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分)機構:中書省;(1分)(4)舉措: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分) 機構名稱:軍機處(1分)影響: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2分)28.(1)史實:文成公主嫁于松贊干布;(2分)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1分)(2)發明:指南針(1分)影響: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4分)(3)機構名稱:臺灣府;(1分)史實:雅克薩之戰,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平定準噶爾叛亂叛亂)(4分)(4)努力:向朝廷上疏加強海防管理;訓練新軍,增強軍隊的戰斗力;建造戰船,建立艦隊巡邏、加強海防;整頓衛所,嚴明軍紀;因地制宜的制定作戰策略。(任意兩項 4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階段性測試初 一 歷 史 試 題(時間:60分鐘)試卷說明:1、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2、答題前,務必用0.5毫米黑色的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3.選擇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4.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制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5.寫在試卷上或答題卡制定區域外的答案無效。一、書寫與卷面(3分)書寫規范,卷面整潔第I卷(選擇題50分)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1.在中國歷史上,分裂和統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現。其中,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的近400年,是大一統國家形成以來時間最長的分裂時期。隋朝統一全國是在( )A.581年 B.589年 C.609年 D.626年2.唐代地理書《元和郡縣圖志》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運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該工程的修建( )A.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B.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C.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D.推動了郡縣制在全國推廣3.“(煬帝)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又逆征數年之賦……身喪國滅,實自取之。”材料反映了隋煬帝“身喪國滅”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徭役賦稅沉重 C.統治手段殘暴 D.國力消耗嚴重4.《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指出,隋唐科舉制“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寒酸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這表明科舉制度( )A.導致文官地位超過武官 B.消除了人們的門第觀念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5.《劍橋中國隋唐史》記載:“唐太宗以儒家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其施政作風被后世推崇,對中國文人來說,他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這一歷史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6.下圖是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宋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了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在三月三游春的場景。畫面當中上層社會的婦女們有的穿著男裝,有的穿著“胡服”,騎著馬恣意前行。這一作品說明唐朝( )中外文化交流頻繁B.社會風氣開放包容C.文學藝術豐富多彩D.民族關系和睦共存(《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本)7.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唐玄宗的變化導致了( )A.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B.開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C.對外開放包容,萬國來朝 D.金城公主入藏,民族關系和睦8.隋唐時期的中外交往,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內向外——隋唐向周邊,由外向內——周邊向隋唐的互動、輻射的多元格局。這體現出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是( )A.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B.文化的發展與演變C.雙向交流,兼收并蓄 D.社會的繁榮與開放9.韋莊在《秦婦吟》中寫道:“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描寫了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的景象。這說明黃巢起義( )A.使得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B.導致唐王朝最終滅亡C.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 D.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10.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這反映出北宋治國的特點是( )A.政權并立 B.崇文抑武 C.外重內輕 D.分權制衡11.下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民族文化的交融B.海外貿易的興盛C.民族矛盾的加劇D.國家政權的統一(備茶圖)12.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民族購得的和平。”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郾城大捷 B.澶淵之盟 C.《尼布楚條約》 D.涼州會晤13.《蒙古秘史》描述12世紀的蒙古草原“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的是( )A.阿保機 B.阿骨打 C.鐵木真 D.皇太極14.圖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兩幅圖片中的歷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宋代《清明上河圖 西域駱駝商隊》 清代 《茶園演劇圖》A.平民文化的興起 B. 商品經濟的發展C.人口數量的增長 D.海外貿易的興盛15.某一書籍記載“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該書記載的是( )A.活字印刷術 B.火藥 C.指南針 D.耒耜16.史學界曾評論:中國有利于水稻和小麥種植的土地相對太缺乏了,從這個角度看,哥倫布大交換是很大的恩惠,中國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來不能種植水稻和小麥的土地,可以種植甘薯、玉米等作物。我國最早種植甘薯、玉米等作物可能是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17.明朝時期,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了極盛,以15世紀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顯著但卻短暫的海上優勢為頂峰。例如,1405—1433年……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這“七次遠洋航行”( )A.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B.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好往來C.促進了明朝經濟發展 D.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18.在起義的過程中,起義軍領袖提出 “均田免賦”“平買平賣” 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當時還流行“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的民謠。其部隊逐漸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材料中的 “起義”( )A.保障了東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擊荷蘭殖民者C.給唐朝統治者以致命打擊 D. 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19.下圖是某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畫的時間軸,它反映的事件是( )A.明朝統一全國 B.倭寇燒殺搶掠 C.明清兩朝易代 D.清朝鞏固統一20.滿洲族(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由于世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迭,該民族以不同的稱謂活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該民族曾建立過的 “中原王朝”是( )①遼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1.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舉措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下圖展示的是中央政府對哪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 )A.西藏地區 B.新疆地區 C.南海諸島 D.臺灣及其附屬島嶼22.1751年,清王朝廢除郡王掌政制度,設立由四位噶倫組成的噶廈地方政府。1793年,清廷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明確規定達賴喇嘛等大活佛轉世須經金瓶掣簽認定,并報請中央批準。這些措施( )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B.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管轄C. 推動了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D.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23.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 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24.與明朝鼎盛時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數量有了很大變化(如圖),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市民文化豐富 B.禁海令的頒布C.手工工場成熟 D.社會經濟發展25.《天工開物》之名,來源于兩部典籍。天工,出自《尚書》:“天工,人其代之”。天工是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職責。開物,出自《易經》中的“開物成務”,即開發萬物,成就萬物。“天工開物”就是說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技術,開發出萬事萬物。這部著作( )A.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B.全面總結了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C.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 D.被譽為“中國18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階段性測試第II卷(非選擇題47分)三、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第26題16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7分,共47分。26.經濟發展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也影響著歷史發展走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農耕智慧】材料一(1)“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請根據圖1和圖2分別寫出唐朝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名稱。圖3所示的宋朝的拔秧工具的應用提高了哪一種糧食作物的勞動效率?圖4是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請寫出其作者及所處的朝代。【清明盛世】材料二 中國古代封建政府確實減輕農民納稅應役負擔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 (627——649)。——摘編自陳明光《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的哪項措施可以印證材料二中的觀點。【深遠變化】材料三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分送給江南、淮南、兩浙等路,并將種植法張榜公布,予以推廣……,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樊樹志《國史概要》(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變化在哪一朝代完成?【商品經濟】材料四 宋朝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歷史發展,商人及其從事的商業活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農不若工,工不若賈”的觀念因此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經商,甚至有士人“捐棄筆硯,為商賈之事”。——據郭學信《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特征及原因析論》(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任舉一例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劃時代發展”的表現。【對外政策】材料五 (清朝前期) 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 僅限于廣州一地, 且管制甚嚴。他們不得進入中國內地,種種規章制度專為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而定。——基辛格《論中國》(5)材料五中,清朝政府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名稱并分析清朝政府實施該政策的原因。27.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都注重通過加強中央集權和地方管理等措施來鞏固統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二 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歷代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太祖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如何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材料三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元史· 地理志》(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加強管轄,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這一制度的創立有怎樣重大的意義?今山東在當時直屬哪一機構管轄?材料四 明朝、清朝中央機構示意圖。圖1 明朝中央主要機構示意圖 圖2 清朝中央主要機構示意圖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表明了明朝統治者在中央實行了哪一舉措?寫出圖2中“▲ ”處機構名稱并簡述設立該機構的影響。28.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彰顯著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是我國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7分)【相處之道】材料一 松贊干布希望與唐和親,以提高自己的地位。雙方通過深入交流,唐太宗同意和親。后繼的贊普們也貫徹“和同為一家”的修好思想。——摘編自崔明德、馬曉麗《吐蕃民族關系思想初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所描述的唐太宗時期的“和親”的史實。并分析從中體現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科技文化】材料二 中國古代科技在宋朝得到了重要發展。其中一項發明將薄鐵片剪裁成魚形,以炭火燒紅,然后取出鐵片,讓魚尾對準子位,蘸在水盆之中,在地球磁場作用下,鐵片便會被磁化。………磁針貫穿燈心草,放入盛水的瓷碗內,借助浮力,使磁針浮于水面,指示南北。這項發明實用性強,最先應用于航海導航。——摘編自劉煒主編,杭侃著《中華文明傳真(兩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項科技發明并分析其對世界的影響。【治邊之策】材料三 清朝在康照、雍正、乾隆帝時期,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民族分裂勢力的一系列重大斗爭,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國家。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國地域的規模。——摘編自張傳璽主編《中國古代史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前期為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在臺灣設立的機構名稱,并分別列舉一例清初政府同 “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民族分裂勢力” 作斗爭的史實。【精神傳承】材料四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繼光晉升為參將,在任期間,他針對明朝松弛的海防,上奏《練浙兵議》;訓練從義烏召集的三千新軍,增強軍隊的戰斗力;大力建造大小不同的戰船,建立艦隊巡邏,加強海防。根據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戰特點,他還創制了“鴛鴦陣”和“三才陣”。經過10余年的奮戰,基本掃除了東南沿海倭寇,使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秩序回歸正常。——摘編自趙玉敏《從戚繼光抗倭看明朝的海禁政策)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戚繼光為抗倭作出的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一答案.docx 山東省煙臺龍口市(五四制)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