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1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大變革的時代那是一個“大”時代,也是一個“變革”時代大動蕩:王室衰微,群雄并起,諸侯混戰,禮崩樂壞大發展:鐵犁牛耕,生產進步,貨幣流通,城市涌現大轉型:社會分化,革故鼎新,變法圖強,文化勃興西 周 東 周 秦朝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56年 前221年西周滅亡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秦朝建立戰國七雄平王東遷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時期,百家爭鳴是這一變動的思想反映。——《中外歷史剛要》上·單元導語任務: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動?本課篇章第一篇章、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族發展壯大第二篇章、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推動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第三篇章、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第一篇章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族發展壯大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王二十(前707年),王(周桓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 ——《左傳》周威烈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司馬光《資治通鑒》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何種矛盾的尖銳?試從政局、制度、階級三方面,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哪些問題?1.矛盾:射王中肩:三家分晉:五霸七雄:2.問題:政局:制度:階級:諸侯國君與周王間的矛盾;卿大夫與諸侯國君的矛盾;諸侯國君相互之間的矛盾;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君臣易位【禮崩樂壞】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的瓦解【制度弊端】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貴族政治弊端】消極方面: 給人民造成沉重災難;社會長期 、社會秩序 ;經濟遭到嚴重 。積極方面:(1)政治:促進了局部 ;有利于周邊少數民族的 認同,促進了民族 ;加速新舊制度的 和社會 。(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為富國強兵各國紛紛開始 )(2)經濟:刺激 經濟發展(3)文化:思想相對自由,有利于 局面的形成。列國紛爭的影響?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列國紛爭的影響?消極方面:戰爭給人民造成沉重災難;社會長期動蕩、社會秩序混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積極方面:(1)政治:促進了局部統一;有利于周邊少數民族的華夏認同,促進了民族交融;加速新舊制度的更替和社會轉型(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為富國強兵各國紛紛開始變法)(2)經濟:刺激封建經濟發展(3)文化:思想相對自由,有利于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中原各國:經濟文化先進,自稱“華夏”戎狄蠻夷:相互交流聯系,認同“華夏”春秋時期四夷與華夏的區別主要在文化方面,他們的服飾、語言、經濟生活、風俗習慣都與華夏明顯不同。……通過春秋時期的華夷之爭,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華夏認同民族交融民族對立→華夏認同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二)華夏認同第二篇章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推動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春秋戰國水利工程圖鐵犁牛耕使用,小農經濟興起,社會經濟發展。工商業繁榮,城市涌現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廣,水利工程的修建,農業經濟發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農經濟產生。(集體勞作向男耕女織的個體家庭勞作轉變,土地國有轉向土地私有)春秋戰國冶鐵技術的出現,中國進入鐵器時代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一)經濟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鐵犁牛耕變法運動個體家庭開墾私田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自耕農經濟小農經濟自然經濟奴隸主貴族沒落、地主階級興起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興起經濟政治井田制集體耕作公田石器青銅井田制→小農經濟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一)經濟發展8132燕國:樂毅改革465齊國:鄒忌改革楚國:吳起改革趙國:趙武靈王改革韓國:申不害改革魏國:李悝改革秦國:商鞅改革7風起云涌的變法運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二)變法運動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昔日以等級分封制為基礎的相對封閉的小型社會逐步演變為大型復雜社會,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提高統治效率,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象。——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變法的原因:經濟:鐵犁牛耕,生產力進步,發展封建經濟(富國)政治:王室衰微,諸侯兼并戰爭不斷,建立君主集權(強兵)商鞅變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二)變法運動領域 內容 作用政治 加強中央集權軍事 提高軍隊戰斗力經濟 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小農經濟發展基層社會 加強戶籍管理,增加賦稅收入○評價: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基礎。推行縣制,縣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百姓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制,互相糾察告發土地國有→私有貴族政治→官僚政治地方分權→中央集權分封制→郡縣制諸侯紛爭→秦國獨大民族對立→華夏認同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二)變法運動商鞅變法第三篇章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生活時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沒落貴族家庭,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經濟:鐵農具牛耕出現,生產力水平提高政治: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爭霸戰爭不斷)出身: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思想主張主要記載于《論語》(1)政治思想:①核心觀念是“仁”(仁者愛人:有等差的愛)。②進而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③“禮”,即“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④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2)教育方面:教育對象: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3)文化貢獻: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失傳)、《春秋》),對夏、商、西周的周的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儒家經典。貢獻:三、孔子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思想主張主要記載于《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1)哲學思想:①世界本原: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樸素的唯物史觀。②辯證法思想: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2)政治主張: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的含義,而是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違反客觀規律)貢獻:“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是在北緯30度左右。)指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這六百年時間。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時代,中國出現了老子和孔子這樣的偉大思想家,印度出現了《奧義書》和佛教的始祖釋迦摩尼,伊朗出現了查拉圖斯特拉創立的瑣羅亞斯德教,希臘出現了荷馬史詩以及一大批悲劇作家和哲學家,近東出現了猶太的先知。在這個時代整個人類實現了精神突破,是人類的全面精神化和人性的全盤改造的過程。……這個時代產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們思考范圍的基本范疇,創立了人類賴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德】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三、孔子與老子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同時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含義:《漢書》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背景:結合教材及所學,從不同角度分析百家爭鳴的背景。1.經濟:生產力發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兼并戰爭,促使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士”階層活躍和受重用3.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4.文化傳統:關注社會及歷史的使命感士的崛起有兩種類型,在前期即春秋時期多為本屬王官的知識人流入諸侯(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或一些本是貴族的文化人家族衰頹降為“士”,主要是身份下降。但在后期即春秋末到戰國時期,主要則是下層平民中大量受過教育的“士”或進入諸侯大夫的機構,或獨立于社會,形成一個不擁有政治權利卻擁有文化權力的知識人階層。——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四、百家爭鳴時間 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張春秋 儒家 孔子道家 老子戰國 儒家 孟子荀子道家 莊子陰陽家 鄒衍墨家 墨子法家 韓非四、百家爭鳴時間 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張春秋 儒家 孔子 核心 “仁”關愛他人 為政以德 恢復周禮 改良有教無類 興辦私學 整理六經 《論語》道家 老子 道是本原 天人合一 樸素唯物論 辯證法 無為而治戰國 儒家 孟子 性善論 仁政 民貴君輕 “亞圣”荀子 性惡論 君舟民水 隆禮重法 禮法并重 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論)道家 莊子 逍遙自由 天與人“不相勝”(大自然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應相互克制。) 消極無為陰陽家 鄒衍 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理論,這代表 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墨子 兼愛 非攻 尚賢 節儉法家 韓非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以法治國”主張變革 獎勵耕戰四、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結合教材及所學,分析百家爭鳴的意義。(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3)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②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③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④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促進了華夏認同(血緣認同、文化認同)。(4)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寬容開放的特點,對后世文化學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四、百家爭鳴《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的( ) 和( )的優秀傳統 春秋時期成書的《詩經》,匯集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詩經》以四言詩為主,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傳統對后世文學有重要影響。戰國后期楚國貴族屈原繼承《詩經》的優秀傳統,采用楚國民歌方言,創造出一種句子較長的新詩歌體裁,稱為“楚辭”。《離騷》《天問》是其代表作品。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學習拓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現實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作為創作方法,它要求按照現實生活本來的面貌,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現象,作具體的、如實的藝術描繪,真實地典型地再現社會生活。20識變——社會發展大轉型戰國時代局部統一春秋時期諸侯割據比較兩幅圖片,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國家走向統一諸侯國應變之法:變法運動思想家應變之策:百家爭鳴經濟發展:鐵犁牛耕;工商業繁榮政治變動:諸侯紛爭;禮崩樂壞小結變社會之變應變之法大變革大繁榮社會轉型大動蕩變革必要性大發展變革可能性促 進變之法變之因華夏認同國家統一變之果大融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