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學期三地高2026屆期末統測
歷史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3.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4.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5.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試卷、草稿紙全部交回。
請考生注意: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早期所發現的大量墓葬中,男性平均每墓隨葬陶器2.43件,女性平均每墓隨葬陶器2.84件,大體相當;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寺墓葬遺址中,大型墓葬隨葬品數量多而精美,中、小型墓葬則依次遞減。這一變化說明了()
A.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B.階級階層關系已明顯分化
C.南北方早期文明出現了明顯差異D.我國奴隸制國家正式形成
2.西周,天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諸侯國又產生出眾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再分成無數的祿田。諸侯國、采邑、祿田的地名直接轉變成了“氏”,從此中國人的姓氏遍地開花,由姬姓派生出2400多個姓氏。其出現源于()
A.宗法制和分封制盛行 B.分封具有分裂的弊端
C.周初倫理秩序的規范 D.周末的井田制度崩潰
3.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從域外引入多種作物,根據下表可知,這些作物的傳入()西漢時期引進作物統計表
物產名稱 胡瓜 胡豆 胡蒜 香萊 石榴 葡萄
類別 蔬菜 蔬菜 蔬菜 蔬菜 水果 水果
原產地 印度西北部 亞洲西南 部、非洲北部 歐洲南部 和中亞 地中海沿岸、中亞 伊朗、 阿富汗地區 歐洲、西亞和北非
A.推動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 B.受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C.是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 D.豐富了民眾的日常生活
4.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亡成都的途中頒布了《幸普安郡制》“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并于當路自供......其署置官署及本路郡縣官,并各任便自簡擇,五品以下署迄奏聞,六品以下任便授以后一時聞奏。”這()
A.強化了內重外輕的局面 B.加速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C.說明藩鎮的自主權受限 D.進一步削弱了中央權威
5.《宋史王獵傳》中記載,王獵累應進士不第后,選擇治生積錢,并感嘆此舉敗其志。番陽士人黃安道,治詩,累試不第,遂罷舉為商,往來京洛關陜間,小有所贏,逐利之心遂固。方自京賞貨且西,適科詔下,鄉人在都者交責之曰:“君養親,忍不自克而為賈客乎?”......以書應舉。材料反映出,宋朝()
A.商人的政治地位顯著提高 B.傳統觀念深刻影響士人價值取向
C.經濟發展打破了傳統秩序 D.科舉取士程序更趨于公平與完善
6.上海開埠之初,在白銀缺乏情況下,中英之間物物交易最為普遍常見。一般情況下,中國茶商把用茶葉換回的洋布運到蘇州等地,即便九折左右銷售,仍有利可圖。這一交易方式()
A.促進了自然經濟解體 B.阻止了英國商品傾銷
C.遏止了白銀大量外流 D.創新了中英貿易模式
7.陳獨秀于1916年發文指出:“三年以來,吾國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他認為“共和立憲而不出于多數國民之自覺與自動,皆偽共和也,政治之裝飾品也,與歐美各國之共和立憲絕非一物”。據此可推知,陳獨秀強調()
A.發揮思想啟蒙的作用 B.拓寬國民行使民主權利渠道
C.克服資產階級軟弱性 D.以推翻封建帝制為主要目標
8.五四運動遍及中國20多個省的100多個城市,參加者包括學生、工人、工商業者、市民、農民、士兵乃至部分官僚政客、軍閥等,甚至日本、法國、南洋、北美、南美等地的華僑也積極響應和支持,波及面和參與者的規模前所未有。這反映了五四運動()
A.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全面覺醒 B.是群眾愛國運動的全面勝利
C.以青年知識分子為決定力量 D.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9.1936年2月,毛澤東在致電美國全國黑人大會:“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長期斗爭在所有被壓迫民族的英勇斗爭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埃塞俄比亞人民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民族獨立,抵抗意大利法西斯軍隊的野蠻入侵,即是這種頑強反抗的光輝寫照。”該電文意在()
A.支持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B.打破既有國際政治秩序
C.聯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0.2017年,美國導彈防御局提出開發裝備激光武器的“長航時”高空無人機。該機可運用定向能激光武器來加強美國“用于對付亞太地區威脅”的導彈防御力量,可在敵方彈道導彈的助推階段將其擊落。這說明當今美國()
A.通過技術創新維持戰略威懾力
B.引領世界高科技發展的方向
C.將科技創新重心放在軍事領域
D.與亞太地區的軍事沖突激化
11.阿契美尼德王朝早期,行省總督常由本地上層人物擔任。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行省總督改由波斯人擔任,原本屬于總督的兵權則被劃給由皇帝任命的軍事司令官。這一變化表明,當時波斯帝國()
A.民族思想主導國家制度構建 B.注重消解內部的分裂因素
C.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日趨緊張 D.官僚隊伍建設強調專業化
12.12世紀前后,博洛尼亞大學因從法律角度論證了皇帝在國家與教會關系中的地位,并表示擁護皇帝權威,在1158年得到腓特烈一世專門頒發的居住許可。這反映出該時期大學是()
A.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B.教權王權爭奪的重要對象
C.推動宗教改革的主要力量 D.實現學術獨立的思想搖籃
13.15世紀以來,西方自畫像作為一個獨立門類發展起來。畫家多在宗教、歷史等場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還改進了制鏡技術,阿爾伯蒂的《論繪畫》分析了數學、幾何學與繪畫的關系,推動了自畫像寫實風格的發展。這反映出當時()
A.人文精神的覺醒 B.宗教改革促進思想解放
C.理性主義的傳播 D.科學革命影響藝術創作
14.1851年,英國曼徹斯特一位裁縫在日記中寫道:“過去,工人們習慣穿著自家縫制的粗布衣衫,款式因人而異;如今,越來越多工廠要求工人統一穿著帶有編號的棉布制服,布料由工廠統一采購,連紐扣都印有廠徽。年輕女工們抱怨穿上制服就像被貼上了標簽,但下班后仍會穿著它去集市一因為這種布料比手工布耐臟三倍。”這一現象反映了工業革命()
A.推動了紡織技術革新與服飾材料的升級
B.強化了生產秩序對個人生活空間的滲透
C.促進了工人階級內部的身份認同與團結
D.加劇了資本家通過服飾剝削工人的企圖
15.1909年,英國作家諾曼·安吉爾(NormanAngell)出版著作《大的錯覺》。他在其中寫道:即使德國軍方可能想和英國分個高下,但“在德國國內也沒有哪個重要機構能夠避開嚴重的損失”,要是戰爭爆發,“整個德國金融界會對德國政府施加影響,以結束對德國外貿毀滅性的局勢”。由此可知()
A.英國對外政策受全球化影響 B.世界局勢發展無法提前預判
C.德國綜合國力遠遠不如英國 D.德國政治受壟斷資本家操控
16.1961年,坦桑尼亞獨立,下表為坦桑尼亞中學歷史期末試卷的問題設計,對其內容的變
化解讀正確的是()
60年代前期 1967年及以后
1.許多歐洲國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勢力。你對此如何解釋? 2.人們普遍認為古希臘文明為現代世界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為什么? 3.簡短描述如下各項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性:雅典、神圣羅馬帝國、伽利略。 1.你從古代的非洲帝國學到什么? 2.1957年的加納獨立對其他非洲國家有什么影響? 3.如何認識“津巴布書”是非洲人的成就?
A.政治形勢影響文化取向 B.國家獨立導致思想解放
C.西方文化控制政策破產 D.非洲普遍建立文化自信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1880年,生產農業機器的工廠數目為1934個,十年后減少到910個,而資本和生產量卻大大增加。在同一時期,鋼鐵工廠的數目減少了1/3,產量卻增加了將近1/3。擁有4799枚紗錠,年產值為106033美元;美孚石油公司利用各種手段逐步控制了克利夫蘭地區的許多煉油廠。1872年,洛克菲勒出面組織全國煉油廠家協會,并通過這個協會控制著4/5的石油工業。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所生產的石油已經占美國全國石油產量的90%至95%。1882年,美孚石油公司改組為托拉斯,成為一個擁有14個公司,控制著26個石油公司的多數股票的龐大企業。到19世紀末,美國的托拉斯總共達到445個。
-摘編自張友倫《張友倫文集·美國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
材料二試辦托拉斯的工作開始于 1963年。當年9月,中共中央指出:“可以考慮利用像托拉斯這一類生產、交換和科學實驗的綜合性的組織形式,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是用經濟辦法管理工業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從1964年開始第一批共12個工業、交通托拉斯先后成立。這批托拉斯經過兩年的試辦,時間雖然不長,但由于采用經濟的辦法管理工業生產,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果。據1964年10月的統計:全國104家卷煙廠減少為62家,減少40%;職工人數減少13800人;卷煙生產能力反而由原來年產卷煙370萬箱增至428萬箱;加工費用較之未成立前降低了21%,利稅增加了45%。1966年下半年,試辦托拉斯的工作中斷。
-摘編自田錫全《20世紀60年代中國試辦托拉斯探析》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托拉斯興起的背景并簡要評價之。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工業領域“試辦托拉斯”的起因。
(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工業領域“試辦托拉斯”的意義。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國特色”是對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創造和發展特點的高度概括總結,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底色,是中國歷史發展獨特道路的根本所在。“中國特色”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集中體現在制度體系、治理體系與價值體系上。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載體,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的內在驅動,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的精神導向。
-摘編自卜憲群《談談“中國特色”的歷史內涵》
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一個“體系”,加以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選體系,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反蔣抗日”;西安事變后,又提出“逼蔣抗日”;七七事變后,決定“聯蔣抗日”。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步伐的加快,及時調整方針政策,對國民黨作出重大讓步,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建立。這種調整與讓步為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基本的條件。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系統闡發“全面抗戰”“持久戰”“游擊戰”的戰略思想,有力駁斥了國內“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論調,為奪取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戰略指導。
-摘編自席繼強《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材料二“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抗日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結束了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臺灣與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由于中國人民為抗日戰爭和二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也成為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成員之一、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而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熟,力量不斷壯大,特別是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民心所向。
-摘編自陶林《論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抗日戰爭的歷史意義,并分析其當代價值。
高2026屆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D D B A A A C A B B A B A A
17.
(1)背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后來居上(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力);石化等新興產業興起;工業生產競爭日趨激烈,生產進一步集中。
評價:托拉斯適應了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需要,但也阻礙了競爭并導致某些停滯與腐敗。
(2)起因: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弊端;國民經濟困難,面臨調整與恢復的任務,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3)意義: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國民經濟調整的完成);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以后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經驗教訓。
18.示例:
體系: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的標識性載體
闡釋:中國古代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制度體系。先秦時期,國家建立在部族聯合和分封制的基礎之上,集權程度不高。從秦朝至清朝,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使政權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統治力度大大加強。其中,郡縣制是保障中央集權有效行使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此后經歷了復雜的變化,也因中央集權的強弱和國家治理的需要不斷調整。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發展到隋唐時期,形成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此后不斷發展完善。科舉制擴大了用人范圍,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經歷了復雜的發展歷程,是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保障。賦稅征發的對象逐漸從人丁轉向土地和財產,人頭稅逐漸被廢除;賦役長期并行,役的內容逐漸并入賦稅。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國家制度體系,是中華文明長期穩定發展、不斷前行的保障,也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
19.
(1)表現:中國共產黨率先舉起抗日救國的大旗,主張并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確處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之間的關系;科學分析抗日戰爭的規律,制定科學的軍事策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發展了人民軍隊,增強了抗日戰爭的實力。
(2)歷史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勝利;抗日戰爭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力量對比;為中國共產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代價值:必須發揚抗日戰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