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自然時間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早期國家)大變動時期生產力生產關系舊石器時代(漁獵采集)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畜牧)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權貴階層共同勞動,成果共享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封建生產關系產生統治模式群居但不定居定居,氏族公社部落(聯盟)、禪讓世襲制內外服分封、宗法君主專制建立中禮崩樂壞200萬年前1萬年前BC2070BC1600BC1046BC771-770BC476-475BC221課前回顧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1.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2.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3.百家爭鳴西 周 東 周 秦朝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56年 前221年西周滅亡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秦朝建立戰國七雄平王東遷春秋戰國百家爭鳴1.經濟上鐵犁牛耕促進生產力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2.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禮樂制遭到破壞,奴隸主貴族逐步沒落。(2)社會關系的變化,出現了新興地主階級。(3)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運動風起云涌,成為時代的潮流。3.軍事上:諸侯之間兼并戰爭頻繁,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4.思想上: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5.民族關系上:在頻繁往來和密切練習中,華夏族與周邊族群以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為紐帶而交融頻繁。變革時代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急劇變革的轉型期,在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國家政治體制、軍事制度、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中國歷史迎來了一個全球東、西方遙相呼應的軸心時代。——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王室衰微 諸侯紛爭各個強國為了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爭做霸主,故而春秋時期出現了大國爭霸的斗爭。——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周平王死,王室向魯國求車求镈。周桓王死,因為窮,七年才得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無地無民,窮到向人民借貸,不能償還,藏在臺上避債,周人稱這臺為避債臺。——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2上述材料說明什么問題?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齊大夫田桓廢齊君而自立,呂齊亡。晉六卿中的韓、趙、魏三家分晉,晉亡。——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戰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戰國策〉書錄》2、民族交融 華夏認同3據材料思考:戰國初,齊、晉兩國國內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潰的表現?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諸侯紛爭大動蕩4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爭霸。春秋五霸先后出現。各諸侯國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 秋戰 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兼并。齊楚秦燕趙魏韓等戰國七雄同時并存。各國以統一為目標,攻城滅國。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怎一個“亂”字了得!5華夏意識的拓展與延續華夏意識的建立天子諸侯諸侯北狄東夷西戎南蠻諸侯各國自稱“華夏”周邊民族認同“華夏”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3、禮崩樂壞 制度瓦解美金(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鐵器)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 ——《國語》據材料,概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表現。鐵犁牛耕出現,水利興修【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生產關系變】小農經濟逐步形成,由集體變為個體經營從青銅時代逐漸過渡到鐵器時代。表現總體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崩潰綜合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說明大動蕩局面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制度原因: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小農經濟出現王室衰微,貴族統治集團內矛盾尖銳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顯(獨立性強)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經濟發展興起的原因(背景)(1)經濟: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禮崩樂壞,兼并戰爭頻繁,各國激烈競爭的需要。(3)思想:法家思想為變法提供理論基礎。教學重點生產力的發展如何推動變法運動的開展?開辟私田,公田荒廢。承認土地私有并進行賦稅制度改革,公室(奴隸主貴族)與私家(新興地主階級)斗爭。地主階級奪權,按照本階級利益進行變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2、變法運動諸侯國 統治者 變法齊國 齊威王 鄒忌改革楚國 楚悼王 吳起變法燕國 燕昭王 樂毅改革韓國 韓昭侯 申不害變法趙國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魏國 魏文侯 李悝變法秦國 秦孝公 商鞅變法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2、變法運動商鞅變法 內容 措 施 針對現實 評 價富國之策強兵之策 集權之策 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小家庭政策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廢分封,行縣制戶籍制,連坐法鐵犁牛耕小農經濟兼并戰爭趨向統一制度瓦解君臣易位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發展諸侯爭霸禮崩樂壞政治動蕩鐵犁牛耕工商業繁榮士階層崛起階級變動變法必要性變法可能性變法背景目的:富國強兵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2、變法運動商鞅變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通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但卻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軍政大權,使秦國內部權力斗爭激化。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其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華縣)〕。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原華縣)西南〕失敗戰死。 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悲慘結局商鞅雖死,秦法猶存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2、變法運動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德)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緯30度軸心時代士階層崛起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隨著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奴隸主貴族使用奴隸勞動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他們開始沒落。他們因為失去了世襲的政治待遇,所以不得不在新興的權貴門下謀求個人才華的展現,以實現個人的理想。貴族等級體系瓦解,私學興起,士階層崛起天子諸侯大夫士奴隸主貴族→士族階層崛起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孔子問禮于老子第一個問題,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老子說,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亦自然之物。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第二個問題,何為大德?老子說,上善若水。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第三個問題,何為圣賢、智達?老子說,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時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 1、孔子與老子政治主張:仁,為政以德;恢復禮樂制度,改良制度教育主張:創辦私學,有教無類:整理典籍(《試》《書》《禮》《易》《春秋》);《論語》思想:道;樸素的辯證法;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老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 1、孔子與老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異同對比助記VS共同點:都對現實政治不滿入世“仁”儒家出世“道”道家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 1、孔子與老子B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國忙變法,承認私有制C文化:打破學在官府,私學興起。D階級關系: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受到諸侯國的重用。A經濟: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百家爭鳴背景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 2、百家爭鳴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張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 ,民本論荀子 人性惡, 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逍遙自由陰陽家 鄒衍 陰陽五行相生相勝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 , 尚賢法家 韓非 “以法治國”,中央集權內容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 2、百家爭鳴意義社會經濟關系、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思想理論基礎,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三、孔子、老子與百家爭鳴 2、百家爭鳴經濟之變政治之變民族之變制度之變思想之變井田制→小農經濟諸侯紛爭→秦國獨大民族隔閡→華夏認同百家爭鳴→法治思想分封制→郡縣制奴隸制向封建制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大變動【總結】春秋戰國:大變動時期【政治變革】周天子控制力衰弱【政治變革】諸侯紛爭【政治變革】民族關系→華夏認同;上層建筑變革→變法【經濟變革】社會經濟長足進步(鐵犁牛耕)【經濟變革】土地私有→階級關系發生變化(新興:地主階級、小農)【思想解放】百家爭鳴本課小結課堂檢測1.(2024重慶卷.1)新石器時代道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标P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深受西戎風俗影響C.各族同源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2.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精神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B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